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课
2003年版
麦彭仁波切·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杰钦布作丹涅美样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荣内门兰钦波阿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阿灿图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杰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内钦热沃贼诶样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蒋华特杰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融入心
晋美彭措雅拉索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尊
贡觉多巴破瓦辛吉洛 意传加持得证悟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定解宝灯论》是自宗教法如意宝
《定解宝灯论》于宁玛巴而言,是见修行果所有教法的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所有教法的如意宝藏。希望大家先从字面上好好理解,之后一定要深入体会,通达其本来的实义。
在座各位大多数都学宁玛巴教法,作为修行人,最好有一个自宗。否则,今天学这个教派的法,明天学那个教派的法,一直换来换去,这样以后不管自己修持,还是弘扬佛法,可能都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如果没有一个所属宗派,就不会对此产生我所执,然而修行的初、中阶段,很需要有这种执著。如果刚开始就对自己的上师、传承、教法一点不执著,修行将很难成功。
很多人认为:我和我所都是一种执著,需要断除,所以自己碰到什么教法,就学什么教法;哪里比较好,就去哪里。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不一定合适,我们在未证得殊胜果位之前,不应该舍弃“我的上师、我的教派、我的佛法”这样的执著。有了这种执著,自己才会对佛法特别珍爱,这种心念对修行其实有很大助益。
希望大家能像藏地宁玛巴修行人那样,把《定解宝灯论》当成如意宝一样来对待。如果没有通达这部论的内容,是非常可惜的,最起码也要懂得词句的意义。
《定解宝灯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七岁时造的一部论典。尊者的传记中也这样记载。堪布根华仁波切曾为麦彭仁波切写过一部传记,法王如意宝也造了一部,以前我翻译过。大家可以借此了解一下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生平。
《定解宝灯论浅释》具有不共的缘起和意义
《定解宝灯论》有几部较著名的讲义:一是楚西降央所造的讲义,他是石渠一位出家人,这部讲义比较广,科判分得非常细;二是刚才说的堪布根华的《定解宝灯论浅释》;三是印度一位叫唐琼的老人造的讲义,大概有五百多页;四是德巴堪布去年造的《定解宝藏论注疏》,这部讲义是我们学院七八位堪布不断祈请之后,堪布才答应撰著的,它现已收录在德巴堪布的著作集当中;五是益西彭措堪布的汉文《定解宝灯论新月释》,我虽然还没看,但堪布应该讲得非常好。
以前我讲过一次《定解宝灯论》,当时有几位道友做了笔录。这次我讲《定解宝灯论》主要从颂词上解释。学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反复阅读堪布根华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浅释》和益西彭措堪布的《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堪布根华的《浅释》内容非常殊胜,我已将它译成了汉文。德巴堪布在他的《定解宝灯论注疏》最后结文中说:“我将堪布根华具有加持的讲义,作为自己主要的依据。”
德巴堪布之所以对堪布根华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他自己的根本上师是白玉堪布,而白玉堪布的上师就是堪布根华,并且堪布根华得到过非常殊胜的传承,在弘扬麦彭仁波切教法方面起到很大作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记载:尊者接近圆寂时,把《时轮金刚大疏》交付给了堪布根华。此外,堪布根华本人对宁玛巴的教法也极为重视。缘于以上几点,他的论著具有不共的缘起和意义。
我们学院的人基本上都非常熟悉《定解宝灯论》。对于宁玛巴修行人,乃至每一个佛教徒而言,此论都极为重要。现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人都非常重视这部论。听说在美国已经有人把它译成了英文。很多法师经常说,《定解宝灯论》是学习密宗的信徒都该掌握和了解的一部论藏。
祈祷,不可或缺
大家在学法过程中,一定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上师、护法三根本加持自己的相续。通过祈祷,一方面会遣除学法过程中的违缘,令学修圆满,在末法时代,讲法和闻法都会出现很多违缘,想要传承圆满非常困难,通过虔诚祈祷才会得偿所愿;另一方面,虔诚祈祷之后,《定解宝灯论》的智慧精华很容易融入自相续,从而真正生起殊胜不退的定解。如果我们对佛法有了定解,生生世世都不会退转;如果没有定解,在轮回当中很容易退转。
全论分三:一、初善首义;二、中善论义;三、后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礼赞;四、缘起。
乙一、名义:
首先解释题目“定解宝灯论”。经论命名有多种方法,有以传法地点取名,如《楞伽经》;以求法的补特伽罗取名,如《梵天请问经》,等等。《定解宝灯论》是以意义和比喻相结合的方式立名——意义为“定解”,将“定解”喻为宝灯。
“定解”为何义呢?定解的范围非常广。世间任何一法都可以用胜义谛和世俗谛来概括,即实相用胜义谛概括,现相用世俗谛概括。所谓定解,即对佛陀所宣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每一个道理,生起不退转的信心,产生一种极稳固的见解,它是一种决定性的胜解。
每一个佛教徒的心相续中,都应该生起对佛法基道果任何一法牢不可破、坚定不移的定解。如若没有定解,一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随波逐流,这样自己的修行将很难成功,很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具有定解至关重要!
定解就如宝灯一样。为何用宝灯比喻呢?因为,宝灯一般是指清净刹土中珍宝质地的灯,或者虚空当中的太阳和月亮,它们可以自然明现,遣除人世间的黑暗。同样,定解能遣除众生心相续中无始以来密布的无明痴暗,使之生起智慧光明。从遣除痴暗、赐予光明,或者意义深远、世所稀有等各方面来讲,以宝灯比喻定解都非常贴切。
希望大家能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定解宝灯论》。学完之后,我们会做一次讲考和笔考测试,到时我会让一些道友解释颂词。我看很多道友平时能说会道,但可惜所讲的大多都没什么意义。这次学习《定解宝灯论》大约有几百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学会讲,现在学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准备。其实讲法没什么可怕的,大家也不要有心理负担。
考试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不参加讲考和笔考,只是稀里糊涂地学,相续当中不可能生起定解。如果生不起定解,心相续会一直处于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样修行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不仅学佛需要定解,做任何世间法同样需要定解。
乙二、译礼:
顶礼文殊金刚上师!
乙三、礼赞: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顶礼谁呢?尊者并未顶礼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或其他佛菩萨,而是顶礼具定解者,或者说向定解顶礼。各个讲义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大家可以运用智慧加以分析。
能解困心疑网者,即是文殊金刚灯,
心生定解入深理,见妙道者我诚信。
能解开困住内心之重重疑网的智慧,即是文殊金刚灯;心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就会趋入甚深法理;对于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妙道之人,我(麦彭仁波切)要以无比的诚信恭敬、礼赞。
何谓“文殊金刚灯”
人们之所以在三界中不断轮转,是因为对前生后世、三世因果、轮回过患等没有真正认知,一直被困在重重的迷网当中,茫然地接受,茫然地对待,始终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只有相续当中真正对佛法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才能解开内心的重重疑惑。这样依靠思维产生的对佛法之定解,即是文殊金刚灯。
之所以将“定解”喻为“文殊金刚灯”,是因为从密法角度讲,心的本性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与觉性文殊无二无别,它如同明灯一样,能遣除众生无始以来心相续中的无明痴暗。换言之,“文殊金刚灯”作为一个比喻,指人们自心当中对佛法的定解,而这种自心智慧就是文殊。
有些人相续当中文殊金刚灯的光亮不是很明显,故而对很多法都迷惑不解;有些人文殊金刚灯的光亮很明显,故能清楚辨析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一切法,丝毫不会被世间法迷惑。
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要求学院尼众讲考《定解宝灯论》,并安排一些堪布下去监考。当时有位尼众闹了一个笑话,她说:“‘文殊金刚灯’是说文殊菩萨的金刚就像电灯一样明明亮亮。”希望你们讲考的时候,不要闹出这样的笑话啊(众笑),应当知道,文殊金刚灯是指心相续中真正智慧涌现所产生的定解。
具文殊金刚灯者,值得众人顶礼
“心生定解入深理”,谁的心相续中真正生起了坚定如金刚灯般的定解,谁就能入于中观、般若等甚深法理。这时,很容易明白各种深广法义,相续中已无有丝毫怀疑,真正能生起证悟的智慧。
“见妙道者我诚信”,如果相续当中真正具有了辨别二谛的无垢智慧,即任何人也无法破坏的真实定解,就会见到一切诸法本来之妙道。麦彭仁波切说:对于这样的见妙道者,我会对他生起诚信,并以无比的恭敬心向他顶礼。
颂词中只说生起诚信,并未说顶礼,但间接可以推出。藏传佛教的写作方式不一定直接说顶礼,但对于见妙道者,作者在对他生起诚信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向他顶礼。
在座各位若遇到一位具有与文殊金刚灯无二无别定解的人,也应该对他恭敬顶礼。事实上,任何身份的人,哪怕是街上的乞丐、山间的牧童,只要他相续中有了这种定解,都值得我们恭恭敬敬顶礼。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定解,即使他穿戴得再庄严,名声地位再显赫,也不一定值得我们顶礼。
如何生起“文殊金刚灯”
文殊金刚灯极为难得,希望各位道友能够想方设法让自相续生起。生起定解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祈祷文殊菩萨。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座很多人都修文殊本尊,通过祈祷,自相续一定会生起殊胜的定解。二、闻思佛法。通过闻思也可以使心相续真正生起定解。后面我还会广讲定解,这里不做详述。
乙四(缘起)分三:一、远离定解之过患;二、具足定解之功德;三、真实缘起。
丙一、远离定解之过患:
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
若无汝则于此世,愚众困于幻网中。
非常奇妙,能趋入甚深实相义,犹如宝灯一样的定解,如果没有您,那么世间无量愚痴众生都会被困于幻网当中。
此颂采用了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把定解描写成具有真实生命的人,主要为了强调定解于修行人而言极为重要!
非常奇哉!要想趋入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甚深实相义,比如,胜义谛最深的意义——离一切戏论的本来实相、世俗谛最深的意义——前生后世存在、因果不虚等,内心就必须具足像宝灯一样的定解。
为什么呢?就像自己想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前往远处某地,或者想穿过黑暗茂密的丛林,行走过程中必须用灯盏照明,否则会举步维艰,最后迷失方向一样,如果自相续中没有宝灯一般的定解,即没有闻思修行的正量智慧,那自己必定会被困在现而无自性的轮回幻网中,始终无法出离。
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好似潮水一般川流不息,世界各地皆有这般景象。人们都在忙碌什么呢?实际上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众人的追求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毫无差别,都在追求我和我所执营造的幻相。
他们之所以一直追求幻相,不希求解脱和正法,是因为根本不知晓自己所追求的皆是虚幻不实之法,相续中没有这种定解。如果相续中有了定解,就会像高僧大德和瑜伽士们一样,虽然住在幻化的世界中,却丝毫不执于此,也不会陷于这种幻网当中。
可见,具有定解非常重要!若无定解,肯定会对轮回的一切产生执著;有了定解,对我和我所的执著一定会减少。
丙二(具足定解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定解与相似定解之差别;二、真实定解之来源;三、真实定解之利益。
丁一、真实定解与相似定解之差别:
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实之定解,
听闻生信此二者,犹如道与彼影像。
对于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生起真实的定解,与听别人说而生起的信心,这两者犹如道与道的影像一般。
认清真实定解和相似定解
定解分为真实的定解和相似的定解,这就像真实的道路与道路的影像一般。比如,马尔康到色达三百多公里的道路是真实的道路,它能起到真实的作用;地图上显示的道路是一种影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什么是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呢?“基”指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双运的本基。二谛之所以是万法之基,是因为它们可以含摄一切万法的本体。“道”指积累二资粮——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因为要现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本体,需要积累资粮,而资粮包括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果”指二身——色身和法身,即最后获得色身和法身的果位。可以说,基道果包括了修道的全部内容。
真实定解,是指自己通过智慧深入闻思,并依靠信心虔诚祈祷,最后,对于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真正生起了殊胜的定解。
相似定解,是指别人宣讲佛教中的基道果,即宣说什么是二谛、二资粮、二身等等,自己听了之后,觉得对方既然这么说了,那可能是这样的,由此生起相似的信心。
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什么是真实定解,什么是相似定解。譬如,自己想依止一位活佛,如果你认识他很多年,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时无论别人说什么,也不会左右你对他的认知,这就是真正的定解。如果你对他并不了解,只是听别人说他如何了不起,有什么神通和力量,由此而产生信心,这叫做相似定解。无论对人还是对佛教教义,都有相似的定解和真实的定解。
生起真实定解,才能真实受益
一般来讲,利根者容易生起真实的定解,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反复抉择之后才会生信;钝根者容易生起相似的定解,因为他们经常随别人的语言而转,并由此生信。
我希望大家最好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定解,因为依靠别人的语言生起的定解并不可靠。比如,对于释迦牟尼佛是世间唯一通达万法的量士夫这一点,若通过闻思修获得了定解,这种定解就会非常稳固,永远不会退转。如果只是听别人说释迦牟尼佛多么了不起,虽然你暂时可能生信,但以后很容易退转。
所以,我们对于佛教任何基道果之理,无论是世俗中的轮回、因果,还是胜义空性见,最好通过闻思修行在心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如果只是听别人说就信仰,到时可能没有任何理由就退转了。
定解分为胜义谛定解和世俗谛定解
定解的范围非常广,像证悟了无上大圆满或中观义,也是一种定解,因为此时获得了一种非常坚定的智慧;就胜义谛而言,胜义智慧也可称为定解;世俗谛中对轮回法坚信不疑的智慧,也叫做定解。归纳而言,定解可分为胜义谛的定解和世俗谛的定解。
藏传佛教之所以有很多不共的特点,就是因为藏地修行人普遍对胜义谛和世俗谛产生了定解,并且运用得非常好。
丁二、真实定解之来源:
真实定解的来源是什么?主要来源于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的智慧。
稀有法称月称尊,善说日光同现于,
佛教广阔虚空中,摧毁疑惑重重暗。
世间极为稀有的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他们的善说如同光芒万丈的太阳一般,同一时间显现在佛教广阔的虚空当中,彻底摧毁了众生相续中无始以来存在的重重黑暗和疑团。
依二尊者的善说,可遣除内心黑暗
印度著名的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宗派,他们在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传记让人叹为稀有。
月称论师著有《显句论》《入中论》《入中论自释》等中观论典,着重抉择胜义谛万法皆空之理。法称论师著有《释量论》《因明七论》等因明论典,着重抉择世俗中万法的真相,以及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何是量士夫等名言之理。在佛教当中,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的论典极具权威性,后人在抉择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时候,主要依据他们的善说。
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法当中,究竟的空性之理和名言之理,通过月称论师和法称论师的善说开显了出来。二位尊者的善说如同光芒万丈的太阳,在佛教广阔无垠的天空出现后,无数众生无始以来内心积存的愚痴黑暗都会被彻底摧毁。
为何依中观和因明,可遣除内心黑暗?
藏传佛教普遍认为,通达了因明和中观,闻思才算达到究竟。因明和中观就像一对狮子,谁都不可或缺。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必须以因明法理来推测,学了因明,名言方面的疑惑便会荡然无存,否则,很多道理都会因为缺少推断而显得模糊不清,很多眼见的现象也会因为缺乏正理而难以说明;而胜义谛必须依中观法理来衡量,学了中观,空性方面的疑惑和愚痴就会消失殆尽,否则,空性方面的问题根本无法解释。
也可以说,如果通达了因明,对于名言一切法的无欺显现,比如轮回不虚、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道理,便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即生起名言量的定解;如果通达了中观,对于胜义空性之理便会有所感悟,即生起胜义量的定解。
由此可见,真正的定解源自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的善说。如果依靠他们的善说,摧毁了心相续中所有的疑惑,定解的灯光自然而然就会明亮起来。此处,麦彭仁波切以简明扼要的金刚语,告诉我们学习因明和中观的重要性。
应着重学习中观和因明论典
所以,希望大家能着重学习中观和因明。通达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之后,对胜义空性的疑惑就会彻底遣除。学习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之后,就能通达名言中的各种破立。《释量论》比较难懂,以前汉族弟子真正通达的很少。也可以学习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里面讲了一些《释量论》中的内容。
很多人对我说:自己现在对这个也怀疑,对那个也怀疑,非常苦恼……其实,如果他们学了中观,依靠月称论师的善说一一抉择,最后就不得不承认胜义空性之理,对此不会再生任何怀疑;如果学了因明,通过法称论师现量、比量的方式抉择,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名言中的各种道理。这时,他们心相续中有关佛教的所有怀疑,都会被彻底摧毁。尤其疑心较重的人,先闻思中观和因明极为重要!
还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特别笨,对佛理一窍不通。这时也应该好好闻思两位尊者的论典,因为通达了名言和胜义的诸多道理之后,学习任何法都会比较容易。
作为修行人,最好同时具足因明和中观的智慧。有些道友只学中观,虽然自己内心的空性境界还不错,但在抉择名言时却感到非常困难。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给扎嘎仁波切的辩论书《辩答日光论》中,赞叹法称论师说:“抉择所有名言量时,法称论师是世间的唯一明目、唯一太阳。”在藏传佛教当中,法称论师著的因明论典被广泛弘扬,藏地几乎每座寺院都有因明方面的辩论。通过这种辩论,自相续中的各种疑惑很容易被遣除。
下面具体讲,通达因明和中观到底会有怎样的作用和利益。
丁三、真实定解之利益:
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
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
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
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
依靠名言观察量(因明),可以没有任何错谬地行取舍,尤其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恭敬心,获得诚信的唯一门,即是因明论典;若想如理如实地开显或抉择甚深离戏的中观实相义,必须依靠无垢智慧之胜义量,能够宣说这样的胜乘法即是中观论典。
本论是麦彭仁波切七岁时造的,他老人家七岁时就通达的道理,很多智者终其一生也讲不出来。
因明当中讲了什么
首先,大家需要搞清几个概念。所谓名言,是指众生六根前所显现的所有世俗法,比如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各种法。世俗谛,是指以名言智慧观察得出的结论。名言量,是指以名言智慧无误认知名言现相的量,“量”很多时候是智慧之意。
因明当中主要讲名言量,即依名言观察的智慧无误取舍,这也叫“观现世量”,包括现量和比量。因明当中讲的最深、最究竟的是比量,虽然没有提及如何抉择最究竟的空性,但它却以推理的方式把世间各种道理,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何是量士夫、世间任何科学家或哲学家为什么不如释迦牟尼佛等,阐述得非常清楚。
通达因明的作用
通达因明的现量和比量有什么作用和利益呢?通达了这两种名言量,便可以毫无错谬地取舍世俗中的一切法,包括生死轮回、前世后世,等等。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万法的作用和规律、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外境与心识的关系、身体与心识的关系,以及佛陀是量士夫,等等,必须依靠名言量来抉择。而通达了因明的现量和比量,就等于通达了所有的名言量,故能毫无错谬地行取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真正通达因明之后,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坚信本师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是世间唯一正量者;坚信释迦牟尼佛所开显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世间唯一甘露、唯一正量。
慈诚罗珠堪布的《前世今生论》前面讲:释迦牟尼佛断除二障,现前二智,彻照二谛,最后究竟自他二利。堪布全部用“二”来表述,藏传佛教的论著有这种特点。他的这句话概括了释迦牟尼佛的一切功德,而这些功德,我们依靠因明才能推测出来。
尤其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成量品》,对于如何成立佛陀为量士夫,做了非常详细的推断,最后得出结论:佛陀断除了所有无明烦恼的根本,彻见了二谛,是故佛陀的教言无有丝毫过患。当我们了知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之后,自然就会坚信其教法为正法。
克主杰尊者曾说: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全论内容主要是成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第一品通过各种比量来成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后两品是附言。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中云:“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意思是,如果对佛陀言词具有三清净的特点确定无疑,就能推出佛陀先前已经获得了究竟的瑜伽现量。《因明七论》等因明论典,也详述了世间名言量的各种道理。
总之,无有任何错谬地行取舍,并对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坚定不移、谁也无法抢夺之诚信的唯一门径,即是因明学。很希望大家能够通达。
胜义量由中观论开显
“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若想如理如实地阐明或抉择万法的本来实相义,必须依靠无垢智慧胜义量。什么论典对胜义量讲得非常清楚呢?即中观论。
胜义量在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月称论师的《中观三论》(《显句论》《入中论》《入中论自释》)、圣天论师的《四百论》等印度高僧大德的论典当中,阐述得非常清楚。譬如,破四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甚深离戏的中观实相义,都是依靠胜义量来抉择。藏传佛教不管哪个教派,都会学很多中观论典。在座不少道友也对中观非常熟悉。
总而言之,要想抉择万法的本来实相义,即甚深离戏空性义,必须依靠中观论;要想无误取舍因果、轮回等一切名言法,必须依靠因明论。而这一结论唯一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力才能开显,凡夫人对很多事物都茫然不解,根本抓不到要点。
何者值得赞叹?
谁如果既精通因明,又精通中观,具足了这两只慧眼,他将值得所有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赞叹。有些修行人自称是大圆满的瑜伽士或大上师,经常夸夸其谈,但其相续中是否真有大圆满的境界很难说。对于这种修行人,高僧大德们一般不会赞叹。但谁如果真正通达了因明和中观,具足了名言量和胜义量的慧眼,他就真正趋入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正道。历代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们都会称赞这样的修行人。
如果大家想成为一名好修行人,就要想方设法打开自己的慧眼。打开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好能够通达中观和因明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遣除相续中的疑惑。
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
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
如果睁开了中观胜义量和因明名言量的智慧双目,就不会随他人转而真正趋入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正道,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都会高度赞叹这样的入道者。
具足二种智慧,才能真正趋入正道
如果我们睁开了中观胜义量和因明名言量的智慧双目,就不会再随他人而转,无论别人说这里有什么殊胜的法,那里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自己都不会盲目跟随,因为内心已对所学的佛理深信不疑,这时,自己已经真正趋入了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正道。
一般来讲,凡夫人很难趋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甚深和广大法门,但若通达了中观和因明的道理,就已真正入了佛门。此处的入佛门并不是指皈依三宝,而是指智慧已经入了佛教的境界。这时,自相续中既有胜义量的智慧,也有世俗量的智慧。
很多人只具足一种智慧,比如,有些人空性修得很不错,经常把一切都观为离戏论,但对名言中的因果取舍、如何成立佛陀为量士夫,以及如何获得加持等道理却知之甚少;有些人对名言中的因果取舍等道理生起了定解,但对胜义空性理却一无所知。事实上,若将中观胜义量和因明世俗量脱离开来,修行不可能成功。
在座各位道友不要认为自己来到佛学院、办一个皈依证、取一个圆字开头的法名,就是真正的入道者了。实际上,真正的入道者是指相续中具足名言和胜义二种智慧的修行者,也就是说,他既要通达世俗中因果不虚、前后世存在、佛陀为量士夫等名言理,又要通达胜义空性理,了知万法离戏论。
通达二谛者会获得圣者的赞叹
麦彭仁波切认为,如果通达了二谛,具足了智慧双目,那不管他的形象如何,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都会高度赞叹,因为他已是真正的佛门入道者。《中观二谛论》等很多论典都对通达二谛者予以赞叹。《中观宝灯论》云:“乘骑二谛之骏马,睁开二量之双目,挥舞精进之长鞭,奔至佛果之城邑。”此颂以比喻的方式宣说了通达二谛的功德。《中观庄严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证。
由此可见,通达二谛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经常观察自相续,看看自己离这种境界是否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