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第8课
2020年8月3日
上节课讲到了光目因母亲而发愿的情况。当时,光目因为母亲的去世而伤心,为了救度母亲,光目为一位阿罗汉供斋,阿罗汉教导了救度母亲的方法——祈祷清净莲华目如来。通过祈祷,清净莲华目如来显现在光目的梦中,并告诉光目,再过一段时间,她的母亲会转生在她的家里。
不久,光目家的婢女果然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刚出生不满三天就能开口说话。光目知道这个孩子就是母亲的转世。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由于业力,这一世转生在了卑贱的种姓中,此生只有十三年的寿命,而且死后还会继续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了解了母亲的悲惨状况后,光目当即发下利益众生的广大誓愿——她发愿让母亲为主的一切众生,永不堕三恶趣,彻底远离恶趣之苦。
刚开始,光目只想救度自己的母亲,可是了解了母亲在恶趣感受的难以想象的痛苦后,便生起了菩提心,她不仅希望自己的母亲离苦得乐,而是希望所有的罪苦众生全都离苦得乐。由此可见,她的母亲是她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助缘或契机。
我们总有一天要面对失去父母亲人的痛苦,那时也许会特别伤心,但无论如何,希望我们能够像地藏菩萨那样,将失去父母亲人的痛苦,转化为救度一切老母有情的愿力。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父母的解脱,应该进一步发大愿:“愿今生父母,以及对我有恩德的亲朋好友为主的一切众生,全都离苦得乐,从轮回中解脱。”这样发愿很有意义。
虽然经文里说的是“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但实际上,光目不仅发愿度化地狱及三恶道里的众生,而是发愿度化三恶道众生为主的一切六道众生。
由于光目发下了无与伦比的大愿,依靠这样的力量,她的母亲很快获得了解脱。她的大愿,不仅让母亲得到了极大利益,而且地藏菩萨自己的断证功德,也越来越增上。所以,发殊胜的大愿非常重要。
|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光目发下大愿之后,清楚地听到清净莲华目如来告诉她说:‘光目,你的慈悯心广大无边,为了救度母亲能发下如此不可思议的弘大誓愿。’”
发殊胜的大愿真的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相貌端严、家庭平安而发愿,这些虽然是善愿,但不属于殊胜的善愿。我们尽量发最殊胜的善愿。刚开始发愿时,也许还带有许多造作的成分,考虑自己远比考虑众生多,但慢慢地,我们会真正认识到:“仅为自己发愿是错误的观念,我应该为了一切众生而发愿。”随着发愿次数的增多,心会逐渐习惯,会自然而然地为了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而发愿。
|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清净莲华目如来继续说道:“‘光目,由于你发了无与伦比的大愿,我以佛眼观照到,虽然你的母亲这一世只能活十三岁,此生的寿命无法延长,但她舍报以后,会转生为高贵的婆罗门种姓,寿命是一百岁。那一生作为婆罗门的业报结束之后,将会转生在清净的佛刹——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在这之后会成就佛果,广度一切人天众生,如恒河沙数那么多。’”
光目的母亲,这一世作为婢女之子的寿命无法延长,还是会在十三岁时死去,但之后,佛陀授记她能转生为高贵的婆罗门种姓,再下一世就能往生清净刹土。
灵丹妙药
这说明,一方面,光目为母亲做的佛事,对母亲有极大帮助,不仅将母亲从地狱里超拔了出来,还让母亲获得了转生为人的机会。另一方面,发菩提心对母亲的帮助更大。
《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就像劫末火一样,刹那之间便能将所有的罪业焚毁无余。她母亲在世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造下了严重的杀业,而且邪见也非常严重,在邪见的驱使下,还造了不少口业。虽然光目的母亲业力如此深重,但光目依靠发菩提心的力量,几乎穷尽了母亲的罪业。可见,菩提心的功德力量极其强大。
《大宝积经》中说:“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菩提心最为殊胜,就像阿伽陀药一样,能消除一切疾病,赐予一切安乐。菩提心是唯一的灵丹妙药,今生来世的安乐都依它而有。
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的人,不会整天忧愁伤心、哭哭啼啼。实际上,我们99%的痛苦都是由自私自利而引起的。我们很少为众生而哭泣,曾经的泪水几乎都是为自己而流。相比之下,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是乐呵呵的,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发殊胜的大愿、修持菩提心,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还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还有一点大家要明白,当我们超度他人、为他人做佛事时,他人能不能得到利益呢?百分之百能得到利益。虽然不同经论对所得利益的多少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如何,他人一定能得到利益。否则,光目的母亲为什么能获得这么殊胜的善果?
|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佛陀告诉定自在王菩萨:“那时依靠福德度化众生的阿罗汉,就是现在的无尽意菩萨。光目的母亲,就是现在的解脱菩萨。而光目,则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是这样的慈愍,发了恒河沙数的大愿,广度一切有情众生。”
发恒河沙愿:发愿不是只发一次两次就可以了,时时刻刻都应该为了众生而发愿。根据不同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在不同的如来面前发过不同的愿。《贤劫经》中讲,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是在释迦牟尼如来面前发的愿。而《未生怨王忏悔经》中则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是在胜他幢如来面前发的愿。
有一次,目犍连请问佛陀:“世尊,请问您最初到底是在哪一尊佛陀面前发的愿呢?”佛陀说:“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我的发愿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句话包含了甚深的意义,显现上,佛陀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会发不同的愿。实际上,地藏菩萨为了广度众生,也在不同的如来面前,发过无数大愿。
我们每天都应该发愿,尤其是在朝山、拜佛或见高僧大德时,更应该以志诚心发愿。我们发的愿,逐渐积累,就像小溪汇聚为江河,江河汇聚成海洋那样,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佛陀继续说:“未来世中,如果有人不行善而行恶,乃至不相信因果,肆意妄为,造下邪淫、妄语、两舌、恶口,乃至毁谤大乘佛法等重罪,这些恶业众生一定会堕入三恶趣,长久受苦。如果他们能遇到善知识劝勉,使他们在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或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这些众生就能立即解脱三恶道报。”
末法时代,有些人邪见很重,一点信仰也没有,不信因果,不行善法,反倒无恶不作,喜爱邪淫,经常说恶语、妄语、离间语,甚至诽谤大乘佛法。这样的人在佛教徒看来,是非常恶劣、可怕的。
这些无恶不作的众生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劝勉,在极短的时间里皈依地藏菩萨,或念诵地藏菩萨圣号,那么这些众生立即就能解脱三恶道报。他们本来是那么的恶劣,一定会因业力而堕入恶趣受苦,但只要在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就能免受堕入恶趣的痛苦。因此,让众生与地藏菩萨结缘、皈依地藏菩萨非常重要。
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给别人结缘《地藏经》,让别人念诵《地藏经》和地藏圣号,即使对方有邪见,他也能得到利益。对于不能长期皈依地藏菩萨的人,那就想办法让他在弹指间皈依,这也有很大功德。
地狱里的别墅——福舍宝殿
《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中记载:宋朝时,一个人死后到了中阴法王那里。中阴法王审核他的善恶时问他:“你生前做过哪些善事?”他说:“我生前供养过地藏菩萨,平时也经常念诵地藏菩萨名号。”中阴法王问身边的阎罗卒:“他的命尽了没有?”阎罗卒说:“命还没尽。”中阴法王说:“你做了这么大的功德,而且命还没尽,你可以重返人间。你想回去吗?”那个人表示愿意回去。中阴法王又问他:“在回去之前,你想不想去地狱看看?”他说:“可以,我想去看一下。”在一些空行母或成就者的云游记里,也有记载他们云游地狱的情形。
于是,那个人跟着几位狱卒往地狱的方向走去。首先,他看见了一个特别大的烧热地狱,许多众生正在里面感受难忍的痛苦,他的祖辈以及个别他在人间认识的人也在其中。
过了这个地狱之后,他又看到一些沙门坐在一张燃烧的铁床上感受痛苦。这些沙门为什么会堕在地狱感受痛苦呢?因为他们生前享用了僧众的财产,却没有好好闻思修行,虽然身出家了,心却仍在追逐名闻利养。
往前走,他见到了一座漂亮的绿屋,宝树、花果、宝幢环绕,环境很美好。居住在里面的众生,没有多少痛苦。他们之所以会转生在那里,是因为生前供养过地藏菩萨,但并不真的信仰。
继续前进,他到了一个名叫“福舍”的宝殿,里面的众生数量,不可计数。他们之前造过很严重的罪业,后来依靠地藏菩萨的加持,没有堕入恶趣,直到弥勒佛出世之前,暂时待在那里。地藏菩萨因为曾经答应过释迦牟尼佛,不让众生堕入恶趣,所以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地方。
那个人参观完,毛骨悚然。一回到人间,他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周围的人们。
从这则公案中可以看出,地藏菩萨的确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加持之力。因此,只是劝人们在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念诵地藏菩萨名号,也有很大意义。
这则公案中还提到,那些在地狱中感受痛苦的众生要怎样才能解脱呢?只需要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就能解脱。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因为地藏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称念地藏名号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因果缘起力同样不可思议。
《地藏经》里描述的那些恶劣众生,若能在善知识的劝导下,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就能不堕三恶趣,而且还能获得人天福报。他们死后也许能往生天界、净土,也许会待在刚才所说的福舍宫殿中。福社宫殿应该属于中阴界的某个地方,里面的众生不用感受恶趣痛苦。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地藏菩萨加持不可思议,所以显现福社宫殿是完全可能的。
迷信与歧视
实际上,由于五根及分别念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的所见所闻、分别念所能容纳的境界,都特别狭窄,我们因而对时间、空间以及众生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
比如说,肉眼只能看到极少部分的可见光,其余大部分,比如紫外线、红外线,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量,因此,我们不能草率地认为,肉眼看不见或意识无法理解的事物就是不存在或不合理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毛病:对于宗教领域的道理,自己无法理解时,就直接否定,并为之贴上“迷信”的标签,而在科学领域,就不会觉得自己理解不了的道理是迷信,反而越理解不了,越觉得深奥、伟大和不可思议,这其实是对宗教的歧视。
比如说,当有些人听到天文学讲“宇宙中有好几千亿个星球”“地球的年龄已经46亿年”时,虽然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但他不认为这样的说法是迷信,反而觉得:“虽然我想象不出来,但只要科学家这样说了,就一定是对的。”可是当这些人听到佛教中讲“三千大千世界”“多少多少劫”等概念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怀疑:“啊?这是不是迷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到大几乎没接触过宗教。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一些人容易将本身并不能代表佛教,甚至是佛教完全不承认的民间说法当作真正的佛教教义。这类情况我们也需要分析,如果没有详细分析,有些人可能会将民间说法误认为是佛教教义而加以否定,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教义不合理,而是被贴上佛教标签的某种民间说法不合理。
我们不仅要通达佛教经论,同时也要明白世间人的邪见与邪说,只有这样,才能跟对方很好地沟通,否则,我们会找不到切入点。其实,有一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有常见或断见,他们只是因为不懂而误解。
成为众生的善知识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善知识。如果你能让有邪见的人在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六祖坛经》中经常提到的“善知识”一样。在刚才讲的公案中,可以说那个人就是地狱众生的善知识,他让那些感受地狱痛苦的众生念诵地藏菩萨名号,以此让他们从地狱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大家也要发愿,以后至少要让一、两个人皈依地藏菩萨。即使无法让对方长期皈依、学佛,让他暂时皈依也可以。比如说,当你坐车时,可以拿一些零食、饮料给旁边的人,先让他们欢喜,再把《地藏经》拿出来,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想不想看一下地藏经?”首先以四摄法让众生心生欢喜,然后再慢慢地给他们讲地藏菩萨的故事,这样功德也很大。
|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如果有人以诚挚的信心皈依地藏菩萨,并在地藏像前瞻仰、礼拜、赞叹,或以香花、衣服、种种珍宝、饮食供养侍奉地藏菩萨,那么,此人将在未来的百千万亿劫中,经常转生在诸天界,感受殊胜妙乐。当天福享尽转生人间时,仍然能在百千万劫中成为帝王,并且能回忆宿命,通达因果本末的情形。”
前一段是讲,即使是有邪见的人,若能在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也能解脱三恶趣苦。这一段则是说,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若能以诚挚、恭敬之心,顶礼、供养、皈依地藏菩萨——就像大家现在开地藏法会一样,在地藏菩萨像前,献上鲜花、水果等各种殊胜美妙的供品——这有什么功德呢?可以在未来的百千万亿劫中,转生诸天享受胜妙天福;当天福享尽,转生人间时,仍能成为尊贵的帝王,而且能回忆前世、明达因果本末。由此可见,供养地藏菩萨的确非常有意义。
上节课说过,我之前一直不知道佛学院为什么只有地藏法会,而没有观音法会或文殊法会。但后来想到,对于浊世众生来说,地藏菩萨的确很重要。首先,他特别承诺过要度化末法时代的众生。而且,当饥荒、战争等各种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时,地藏菩萨有能力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另外,由于众生的欲望强烈,想要的东西特别多,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而地藏菩萨又是名副其实的满愿如意宝,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求,因此,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必要经常祈祷地藏菩萨、持诵地藏圣号和地藏长咒。
地藏菩萨长咒,有些道友念得很不错。法王在世时,我就不太会念,只知道“称波称波……”,那天我问了另一位堪布,他说他也不会(众笑)。《地藏十轮经》里记载,这个咒语确实功德很大。
|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佛陀告诉定自在王菩萨:“地藏菩萨拥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能够广大地利益无量众生。你们诸位菩萨应当记住《地藏经》,在世间广泛地弘扬、流布这部经典。”
广宣流布:由于藏文《大藏经》中没有《地藏经》,而佛陀又希望这部经广宣流布,因此我想,虽然藏族人不是很多,但仍有广宣流布的必要,所以我后来就将这部经典译成了藏文。
多语种讲记
除了藏文和中文译本以外,《地藏经》还有英文、日文等许多不同语种的译本。确实很有必要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弘扬《地藏经》。
而且,也有道友发心将这次的课程做成讲记,这很好。但在做讲记时,希望既把握好时效性,也要足够严谨,做好之后,最好再交给法师审阅。
当然,有不同的人做讲记也是可以的,这一版没有表达清楚的,那一版可能就讲明白了。另外,讲记不要做得太略。比如,当我在引用公案或教证时,前后通常会有关键性的连接词,如果将这些全部省略,在没有任何连接文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一则公案或教证,会让人觉得有点突兀。所以,前后的连接文,还是尽量保留。
有些做讲记的道友比较“聪明”,对于自己没有听清楚的部分,比如人名,他就用模糊的语言一笔带过。这样也许可以,但最好还是细致一些,毕竟以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之后,法本流传的时间会很长远,范围也会很广。
一方面,做成讲记是有必要的,因为我的语言有些人能听懂,有些人不一定听得懂,但在理成文字后,大家都能看懂。另一方面,将讲记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也很有必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表达方式要尽量贴合当地的语言习惯。
虽然这次听众不多,但我们可以逐渐地、次第地,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的众生面前弘扬,这同样能够广宣流布。众生真的很需要这部经典——哪怕只有几十个人,也一定要为他们宣讲。
弘法利生,永不言弃
三十多年前我刚开始传法时,传法地点是在学院的桑耶佛塔,当时的汉语听众还不到十个人,但我并没有因为人少就放弃,而是一直努力到今天。
我们在弘扬正法的过程中,有时顺缘具足,有时违缘重重,但无论如何,一定不要放弃。西方人特别喜欢用“不放弃”“坚强”“努力”等词汇,无论是总统,还是大学校长,他们在演讲中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刚开始我觉得很奇怪,他们为什么要一直讲“不放弃”?我现在也同意,无论是弘扬价值观,还是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坚持、不放弃”确实是很重要的品质。
再次希望每位道友在因缘具足时,要好好弘扬《地藏经》,这对众生非常有利。
|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定自在王菩萨向佛陀承诺:“世尊,请您不要担忧,我等千万亿的诸大菩萨,承蒙佛陀您的威神加持,一定能广弘这部经典,令阎浮提的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定自在王这样启白世尊后,恭敬地合掌,作礼而退。
这一品的缘起是定自在王菩萨创造的,所以当佛陀宣说圆满后,他退在了一边。
当时,定自在王菩萨和成千上万的大菩萨们,在佛陀的加持之下,发愿在世间广弘地藏法门。
实际上,以佛陀的正法来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比如通过弘扬《地藏经》等经论来利益众生。《大集经》中说:“盲冥失道者,当与正法眼。”对于迷茫、偏离正道的众生,我们应当赐予正法的慧眼,令这些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证得正觉。
当时,诸大菩萨都劝佛陀不要担心末法时代的浊恶众生:“我们在世尊您的加持之下,也和定自在王菩萨一样,发愿生生世世广弘地藏法门,利益无量众生。”
|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这时,统领东南西北四方的四大天王从座位起身,恭敬地合掌,对佛陀说:“世尊,地藏菩萨久远劫来,为了利益、救度三界里的所有众生,明明发下了如此广大的誓愿,为何至今众生仍未度完,而地藏菩萨又要发更大的誓愿呢?希望世尊您能为我们解说。”
我出家之后,有一次回家,晚上在油灯下看书。大伯正好在我家住,他的邪见很重,也很讨厌我。他每天很早就睡了,那天他半夜十二点多起来,发现我还在看书,就不客气地说:“你还不睡啊,还没学完啊?你以前也是整天看书,现在出家了还要看书啊?没完没了的。睡了睡了,不要影响我睡觉。”他对我非常不满。
四大天王可能也有点“不满”,他们对佛陀说:“地藏菩萨的确与众不同,从开始到现在,在无量劫的时间里,地藏菩萨已经发下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大愿,可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将众生度完呢?他为什么现在还要继续发愿呢?”
|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佛陀对四天王说:“善哉善哉,你们提的问题太好了。为了广大地利益你们和现在、未来的人天众生,我简略地宣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南阎浮提内生死六道之中,是如何以善巧方便,慈悲哀愍、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的。”
佛陀并没有批评四大天王,反而觉得他们问得很好。由于四大天王提的问题很不错,佛陀也很欢喜,连连赞叹,“善哉,善哉”,表扬他们问得很好。
问与答
如果问者提的问题很好,有智慧的答者通常也会回答得非常精彩;如果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都处于愚昧的状态——问者问不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答者也很难给出有深度的回答。所以,法师和道友们应该打开思路,在闻思的过程中尽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有时仅从表情就能看出。我在多所学校做过演讲,唯一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演讲时觉得:“这些学生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问的问题一定很厉害。”相比之下,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虽然打扮得光鲜亮丽,穿得也像空姐一样特别整齐,但不一会儿,他们一排排的全睡着了,而且睡得也特别整齐,弄得我在上面想讲也讲不下去……
佛陀当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欢喜呢?我觉得是因为四大天王提的问题很好,他们问到点子上了。
|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四大天王说:“好的世尊,我们很愿意听闻。”
对于佛陀接下来的“演讲”,四大天王表示很期待。
|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佛陀告诉四天王:“地藏菩萨自久远劫以来直到今天,已经度脱了无数众生,但仍旧未完成他的誓愿。而且,他尤为悲悯这个世界的罪苦众生,又照见这些众生在未来的无量劫中,由于无明未断,以致业、烦恼、习气就像藤蔓一样蔓延不断,为此,地藏菩萨才再再发下更广大的誓愿。”
犹未毕愿:首先,地藏菩萨还未完成他曾发下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因蔓不断:其次,地藏菩萨照见娑婆世界的罪苦众生,无明没有断除的缘故,业不会断,业不断,烦恼也就不断,烦恼不断,习气就会持续不断地熏染,最终导致一直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无法解脱。
又发重愿:地藏菩萨继续发更大的誓愿。许多发了大心的人都是如此,今天建学校,明天建寺庙……因为发心大,所以利益众生的事情越做越多。
|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这位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阎浮提中,运用了百千万亿种方便来教化众生。”
以方便方法教化众生特别重要。地藏菩萨在教化不同的众生时,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而且真正讲到了点子上。比如说,在爱杀生的众生面前,讲杀生的果报;在爱邪淫的众生面前,讲邪淫的果报……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可以讲到每一位众生的内心里去,所以,菩萨所讲之法以及讲法方式会不尽相同。
懂得因材施教
弘扬佛法,最根本的是要知道对方到底想听什么,要了解对方的根基和烦恼习气。如果对此一点也不了解,只是自顾自地讲:“中观应成派是这样讲的,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差别是这样的……”听众的表情是什么样,看都不看,听众喜欢还是不喜欢,也一概不管,这是不行的。有些传统的老堪布去西方讲法时,根本不管场面如何,上去就读,读完就走。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法方式,但有时,这样很难真正利益到众生。作为讲者,一定要清楚听众的喜好。
你们有些人以后一定会去西方弘扬佛法,到那时,你千万不要一味地以东方的思想和观念去讲,如果你把东方的笑点拿到西方去讲,可能谁都不会理你。
我们刚开始没经验,心想“他们为什么不笑呢?”后来才知道,他们的笑点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觉得好笑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一点儿都不好笑。
法王有一次在西方演讲时,有一句话我们不觉得有任何可笑的,但他们西方人却不停地哈哈大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的根基、烦恼和习气不同。
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需要随顺当地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即使不说弘扬佛法,仅仅是一般的交流,或做一些价值观方面的演说时,也要懂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养一方人的道理,要了解和随顺对方,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针对不同众生,地藏菩萨是如何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的呢?
|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佛陀告诉四大天王:“地藏菩萨如果遇到了经常杀生的众生,会给他讲,杀生将会招感生生世世遭殃、短命的果报。”
长寿秘诀
《菩萨地持经》中说:“不害众生无伤害心,是名寿因。”实际上,没有害心、不伤害众生,才是真正的长寿之因。现在的人虽然希望长寿,所作所为却往往与长寿背道而驰——吃这个、杀那个,妄图通过杀生来养生,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如果我们摧毁了其他生命,那么,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只会缩短,而绝不可能延长。
《大智度论》里说:“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我在讲《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时也引用过这则教证。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人为了活命,可以舍弃一切财富;除了极少数为了赚钱不惜生命、拼命工作的工作狂以外,几乎没有人会为了财富而舍弃宝贵的生命。世间所有的众生,包括最弱小的蚂蚁,无一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践踏其他众生最珍贵的生命,那么毫无疑问,我们自己一定会感得短命多病的报应。
有些人之所以体弱多病,也许是因为前世造过很重的杀业,也许是因为今生杀生太多。有的人说:“我今生行持过很多善法,应该积累了大量的福德,为什么还会生病呢?”其实我每次生病时都会想:“我这一世确实有福报,因为从小到大从未杀害过众生。所以,我这次生病,应该是前世的因缘。”你们有些人在信佛之前,也许和光目的母亲差不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杀害过很多鱼、虾、鳖等众生,这一定要好好忏悔。
| “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盗窃或抢劫者,就会讲盗窃将会感召贫穷、困苦的果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强盗或盗贼,会对他们说:“你们不可能依靠偷盗或抢劫变得富裕,更不可能因此获得快乐。将别人的财富抢劫一空,只会让你在未来感得一贫如洗、身无分文的果报。践踏别人生命的人,总有一天,自己的生命也会被别人践踏。因果就是这样,你给别人什么,你自己就会得到什么。”
|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邪淫者,会宣说邪淫将感召来世转生为鸟雀、鸽子、鸳鸯等飞禽的果报。”
汉地民间通常将鸳鸯看作爱情的象征。据说一对鸳鸯,其中一只死掉之后,另外一只也会发愿死掉。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按照民间的说法,鸳鸯也许象征着爱情,其实,鸳鸯的贪心很重。六道轮回图中,蛇表示嗔心,猪表示愚痴,鸟则表示贪心。
|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恶口的人,会宣说恶口骂人将感召生生世世眷属、亲友诤斗不休的果报。”
| “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毁谤佛法的人,会宣说毁谤将感召未来没有舌头或口中生疮的果报。”
得了舌癌、口腔癌的人,整个口腔都会糜烂,特别可怜。
| “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瞋恚者,会宣说嗔恨将感召相貌丑陋、体弱多病、身体残疾的果报。”
《入中论》中说:“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嗔恨心重的人,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不仅会长得不好看,而且还会引来许多不善的恶法,最严重的是,辨别理和非理的智慧会被嗔恨心完全夺走。在嗔恨心的驱使下,人很容易失去理智,失去控制能力,以致做出不合理的行为。
嗔恨心非常可怕,有的经论中说,由于嗔恨心带来的全是毒,所以,嗔恨心重的人后世会转生为蝎子、毒蛇等有毒的动物。
| “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悭吝的人,会宣说吝啬将会感召未来的任何所求都难以如愿以偿的果报。”
吝啬的人,虽然希求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很少,总是事与愿违。有的道友发心没地方,班级进不了,房子也没得住;有的世间人,谈不到心仪的对象,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今,人们的“求不得苦”很严重,总是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可能是以前拥有财富时没有上供下施的缘故。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地藏菩萨以善巧方便宣说这二十三种因果报应来利益众生。我们应该将这部分内容当作法镜,用来反照自己:“我有没有嗔恨心?如果我的嗔恨心很严重,我应该怎样对治?我有没有吝啬心?吝啬心又要如何对治……”首先像这样去认识烦恼,然后再耐心地对治烦恼,这很重要。
当然,我们也知道要对治烦恼,但真正去对治时,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虽然不简单,但总归有办法。这里讲的道理,我想你们都知道,但光是知道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实际修行。对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治烦恼,改变自己。
如果只是文字上了解一下,就像现在的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和宇宙学方面的科学家,他们对万法的规律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微观物理学家基本上也明白万法如梦如幻、并非真实存在的道理,但知道这些对他们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用来对治烦恼。
佛陀宣讲四谛法门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不再流转。只有当我们运用所学的佛法,真正去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时,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的。
在学修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理论上了解,起不到对治烦恼的作用。就算你在佛学院学完了全部的五论课程,也获得了各种奖状,但只要没有将所学的法用于调伏自己的相续,那么,法永远是法,人,还是原先那个人,就像噶当派说的:“法与人之间,容得下一匹马。”以前是一匹马,现在可能成了一辆车。
所学的道理,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思维。比如这里讲到了嗔恨心,我们应该细细思维:严重的嗔恨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毁谤佛法又会感召什么样的果报……这些道理要一个一个想明白,想明白之后,自相续就容易与法相应。
我们与科学家的区别在哪里?科学家并不实际行持,只是了解了解,仅此而已。对于万法不是真实存在以及万法唯心的道理,有些科学家完全了解——虽然了解,但没有任何用处,就像幻化师虽然了解面前的女人是自己幻化出来的,但仍然会产生烦恼、造作恶业。
因此,闻思的目的是修行,学多少就要修多少。而修行的根本,在于对治我执和烦恼,如果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那么修行会很有意义,而且短时间内,就会有明显进步。
我希望大家听了《地藏经》以后,自相续能有一些改变,有能力对治生活中的烦恼,这样就不会造恶业,也就不会继续流转轮回了。如果仅仅在理论上闻思,就像世间人研究学问那样,理论就是理论,人就是人,这对自相续不会有多大利益,对了生脱死也不会有多大帮助。如果一直停留在理论上,我们死的时候可能和从未修行过的科学家一样,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在某种意义上,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但当他们面对生老死病时,却表现得连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老修行人都不如。他们最后是如何步入后世的,大家应该清楚。
为什么佛教不讲一些现代知识呢?就是因为佛教的核心在于断除我执,这也是我们学修佛法的目的。相较于其他宗教,佛教对各种知识的包容性很强,而且,佛陀以不明显的方式讲了很多“未来的知识”。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这一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过。这是很深的学问,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哲学思想,只要世间承认,我们佛教也同样承认,佛教的包容性非常强。其实,与解脱无关的各种知识和理论,我们不必讲得那么详细,只要懂一些基本观点就足够了。
我在《佛教科学论》中引用过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的确如此。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大家可以再想一想。
我们既然学了这些与因果有关的知识,以后就应该注意因果的取舍,自相续要有改变和进步。否则,学得再多,听得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哪怕深入思维其中的个别道理,我们的自相续也必定会有所改变。比如说,如果之前骂人特别厉害,这次学了恶口的业报以后,就应该想到:“我以后再也不能这样了,否则生生世世眷属不和。”如果之前经常诽谤别人,就要想到:“我以后再也不诽谤别人了,不然下辈子连舌头都没有。我的舌头太坏了,应该用钉子把它钉上。(众笑)”业因果真的特别可怕,我们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与言行举止。
本来想把这一品讲完,但怕讲得时间太长,影响有些道友习惯性的“入定”(指晚上睡觉)。影响你们“入定”就不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