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第4课
2020年7月16日
我们继续学习《地藏经》第一品,今天的内容主要涉及一位婆罗门女的故事,在《续藏经》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你和我一样
唐朝时有一位少女,她特别思念亡故的母亲,痛苦不堪,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她父亲是一位佛教徒,他安慰女儿说:“你不要这么痛苦,虽然你母亲不在了,但你的父亲还在世呀,何必想着自杀呢?你如果实在伤心,最好造一尊地藏菩萨像,这对你母亲有利,可以使她离苦得乐。”
于是,女儿拿着父亲给的钱,造了一尊大概一米多高的地藏菩萨像。完工之后,少女请求父亲说:“我想将这尊菩萨像供奉在母亲寝室,您能不能把寝室腾出来?”父亲怜惜她,腾出寝室。少女把庄严的地藏菩萨像供奉在母亲的寝室中,昼夜忆念、祈祷。
一次,少女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的一位沙门告诉她说:“你这样祈祷很有意义,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因母亲的离世而伤心欲绝。在那一世,我的父亲叫尸罗善现,母亲叫悦帝利,为了让母亲脱离恶趣之苦,我发了无上菩提心。如今,你也是因为忆念母亲而行持善法,你的母亲已经转生到了天界。”少女醒来之后,特别欢喜,后来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已经离世的父母。其实可以像地藏菩萨前世那样,以祈祷的方式超度父母的亡灵;如果条件具足,也可以做一些和地藏菩萨相关的善法,比如造地藏像、印《地藏经》等经书,这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大。
造的佛像最好自己安置,不要全都寄到学院来。学院这么小,不方便广泛结缘。大家行持任何善法,要提前把事情规划好。
上节课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以比喻说明地藏菩萨利益众生的时间久远;二是说,恭敬、供养、彩画塑造地藏菩萨像,或持诵地藏圣号的人,永远不会堕入恶道。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下面继续讲《地藏经》第一品。
|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佛陀告诉文殊菩萨:“在不可说不可说劫之前,地藏菩萨曾身为一位长者之子。当时有佛出世,佛号是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佛经有时会通过重复来加强语气,比如“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量”“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等。
|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有一次,长者之子见到了佛陀具足千福庄严的相好,就问佛陀:‘您发了什么样的愿,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行了什么样的菩提行,才感得如此庄严的身相?’”
先以欲钩牵
《中观宝鬘论》和《法苑珠林》中讲,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皆由无量福德资粮所感。
长者之子可能是年轻人,喜欢漂亮,看到佛陀长得很好看,他也想和佛陀一样相好庄严,所以才发菩提心。
以前,我们那边有一位维那师和一位事业金刚,他们穿的衣服特别好看,颜色亮黄,袖子宽大。寺院开法会时,有些喇嘛也穿着那种袖子特别大的衣服。看他们穿着这么好看的衣服,弄得我也很想出家,心想:我以后出家了,也可以穿那种好看的衣服了。
从学校出来后,我还特意买了黄色的布,做了那样大大的衣服。
我出家的那一天,跟如噶喇嘛说:“我现在出家了,终于可以穿上这件衣服了。”可是他却说:“你最好不要穿,刚出家不能穿太新的衣服,不然太庄严的话,别人会看不惯的。你还是先穿我这件衣服吧。”边说边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我穿。那件衣服的袖口很脏,看上去确实有点丑,但他对我很好,我也不敢说什么,不得不穿上了……
佛陀的身相,的确庄严无比。历史上,嘎达亚那尊者造过一部《阿毗达磨发智论》,五百大阿罗汉为详解嘎达亚那尊者的《阿毗达磨发智论》而造的《大毗婆沙论》中提到,佛陀身相庄严,不会出现凡夫的衰老之相。圣者老年后,会有白发和皱纹等,只有佛陀虽然示现衰老,但他的相貌一直很庄严,不会有白发、皱纹,因为佛陀在因地时,远离了所有恶色之因。
现在一些相关的影视剧中所描述的佛陀,晚年都是步履蹒跚、满面皱纹,尤其是接近圆寂时,演员会装扮得特别衰老,但实际上,佛陀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衰老之相。
我们人会衰老,年轻时再端正庄严,老了还是会白发苍苍。甚至连圣者阿罗汉和菩萨,他们显现上也会衰老,只有佛陀的身相不会衰老,永远庄严。所以,长者子当时见到佛陀后,问道:“您之前发了什么愿,做了什么事情,才长得这么好看的呢?”
有些人觉得佛教徒不应该整容,有些人觉得稍微做一点也可以。对于整容,我早期比较反对,出家人肯定不需要,但在家人,我认为也没必要,都学佛了,还天天随世间转干什么。可是后来,在家佛教徒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朋友都对眼睛、鼻子做了微整,而且做完之后,确实与以往不同。如果只有佛教徒不做,朋友们变得越来越好看,那佛教徒会显成什么样?于是我后来既不反对也不赞叹,自己看情况吧。
现在这个社会,颜值确实比较被看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评判对方是否好看。不仅现在重视颜值,久远劫以前也是如此,长者之子见到佛陀时,并没有想到佛陀利益了多少众生,一看到佛陀的庄严身相,立刻发了菩提心,也想获得和佛陀同样的庄严相好。
因此,我们佛教徒要注意个人形象。藏族有个说法:“长得不好看是前世的业力,但打扮的不好看,就只有怪自己。”在形象方面,我们不必过分打扮,但基本的穿着,以及世间普遍重视的一些事情,大家还是要尽量随顺。
为了避免在家人产生邪见,佛陀在出家人的穿着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说,裙子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僧衣的颜色,不能太鲜艳,等等。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随顺世间。
作为佛教徒,以后在弘扬佛法、自己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随顺。有些人说:“我现在看破了,什么都不需要。”穿得破破烂烂,衣服也不洗,看上去脏兮兮,这样确实不行。现在的佛教群体,各方面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并不需要刻意穿的破破烂烂。在世间人比较重视的卫生、健康理念、外在形象等方面,就算你自己没有任何执著,但在别人面前,也不要显得格格不入。
有些人明明不是成就者,却非要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如果你真的像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那样,以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那另当别论,否则,在有些方面,最好还是随顺世间。因为,菩萨戒规定菩萨要随顺众生,让众生欢喜;别解脱戒也强调要随顺世间,世间不能做的有些行为,我们佛教徒也不应该做;密乘戒以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为基础,所以更是如此。
| “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当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长者之子:‘如果你想获得我这样的庄严身相,必须在久远劫中度脱一切苦难众生。’”
长者子问:“您为什么长得这么好看?”佛陀说:“我就是因为度化众生才长得这么好看的,你要是想和我一样好看的话,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在无量劫中度脱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
《大乘宝云经》中讲到,有人认为佛陀只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利益众生,其实根本不止,而是在无量劫中,刹那不停地利益苦难众生。这里也说,若想得到如佛一般庄严的身相,就要长久地利益众生。并不是今天开心,想帮助别人,就做一些慈善,做个三四天或一个礼拜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应该在有生之年,乃至发愿生生世世一刻不停地利益众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得相好庄严。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有些人会疾病缠身,心情也时好时坏呢?可能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很严重,为了满足一己私心,曾经给很多众生带来过伤害。每个人身心所遭受的痛苦,其实与自私自利的心有关,而庄严、富裕、自由等功德,则是久远以来利益众生的异熟果。
|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文殊师利,当时长者之子因此发愿:‘从现在开始,到尽未来际不可计数的时劫里,为了不知取舍而造罪受苦的六道众生,我要依靠各种方便方法,让他们全都获得解脱,之后,我自身才成佛道。’”
我们常说,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从这里来看,地藏菩萨的真正发愿,实际上是“六道不空,誓不成佛”,为了度脱所有六道中的众生,而广设方便,等他们获得解脱之后,地藏菩萨才成佛,在此之前,他宁愿不成佛。
我们也应该像地藏菩萨这样,为了众生而发大愿,这特别重要。得一个人身很不容易,这个人身能维持多长时间,也很难说,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却从未发过善愿的话,真的很可惜。比起活一百岁,却连一个善愿也没有发过,还不如活得非常短暂,但依靠短暂的人身发了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寿命不长,但价值更大,也更有意义。
《法句经》中也说:“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假使一个人活了一百岁,却没生起过一丝善愿,那不如只活了一日,却发了四弘誓愿。
|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正是由于地藏菩萨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面前发了如此大愿,因此,直到今天为止,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的时间中,一直以菩萨的身份饶益众生。”
地藏菩萨发下殊胜大愿之后,在无法想象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利益众生,可想而知,地藏菩萨的名号具有多么大的功德,持诵地藏名号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今天也一起来念诵地藏名号——到一定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起每天的念诵。
从新闻里看,最近水灾和疾病比较厉害。这个月是藏历中的水牛月,也叫水月,下个月是火虎月,火虎是比较干燥的,也叫火月。为了息灭世间的疾病和灾荒,也为了获得出世间的功德、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我们用心祈祷地藏菩萨,一起念七遍地藏菩萨名号——
向却森华森华钦波萨耶酿波拉香擦洛巧多嘉森且噢(顶礼、供养、皈依、地藏菩萨摩诃萨)
萨宜酿波切杰特洁当 地藏菩萨您所发大心
匝巴门蓝钦贼尼波策 事业大愿及与智悲力
拉美耶希杰彻结札瓦 无上智慧幻化众功德
得札括纳达所杰瓦效 唯愿吾等如是获成就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地藏菩萨对五浊恶世的众生,利益尤其大,依靠本愿力熏习,即使再刚强难化的众生,地藏菩萨也不会舍弃,而且,南赡部洲的众生与地藏菩萨特别有缘,所以更容易和地藏菩萨相应、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和救拔。也就是说,我们南赡部洲的众生,祈祷其他佛菩萨,不如祈祷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向他们恭敬、顶礼、供养、祈祷的因缘更殊胜。
地藏菩萨尤其能满众生的愿,所以又被称为“满愿之王”和“满愿如意宝”。通常而言,修行人的愿望,大多是希望自己早日具足利益众生的能力,能够度化无量众生,希望尽快开悟,希望没有烦恼;而世间人的愿望,一般都是买一辆好车、买一座豪宅,有一个特别好的对象,钱也要多多地有……虽然愿望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实现不了。然而,如果尽力祈祷地藏菩萨,除了业力现前以外,众生各种各样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第一品里,释迦牟尼佛开设地藏大法会时,首先讲了地藏菩萨的功德,然后讲了地藏菩萨曾经身为长者之子和婆罗门女时的发愿,这两个公案是第一品里很重要的内容,大家要记住。长者之子的公案讲完了,现在讲婆罗门女的公案。
婆罗门女救母发弘愿
关于婆罗门女的故事,有人将其做成了动画,依靠这个动画,一般人也能了解地藏菩萨在因地是如何利益众生的。课前这边播放了一部,你们自己也可以看一看,应该以各种形式来学习地藏法门。如果你晚上在梦里,仍在忆念地藏菩萨,说明你的学习比较成功。
有些人边听课边打瞌睡,有些边听边吃,还有些人一边走路一边听。现场听课的这些人还可以,有的人打瞌睡时,我稍微瞪一眼,他自己就知道了。不能这样比喻,不过有的人就像小猴儿一样,老是东张西望。
在学地藏法门的时候,可以多看这方面的书,多听这方面的课,最好尽可能多地吸收与地藏法门相关的信息。讲过地藏法门的大师有许多,网上也能找到相关的音频和视频。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听一听学术界的人是如何讲《地藏经》的。当然,这其中有一些专以诽谤佛法为目的来讲的,对于这一类,我们在得到一定的定解之前,最好不要看,因为你没有很高的境界时,会很容易被迷惑。
总之,我们在地藏法门方面要多下功夫,多积累资粮。
|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在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有佛出世,名号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那尊佛的寿命是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这尊佛的寿命特别长,也许我们很难想象。
|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在像法期时,有一位婆罗门女,由于过去世的善根、福报非常深厚,众人都恭敬钦慕她,行住坐卧也受到白法天尊的护佑。”
像法之中:这个公案是在像法期;前面长者之子的公案应该是在教法期。
宿福深厚:婆罗门女宿世福报深厚。其他故事里描述,她刚生下来时,一看见三宝所依,就心生欢喜,充满信心,马上跑到三宝所依面前,非常恭敬、虔诚的样子;可是她的母亲却不愿意亲近三宝,只喜欢一些外道仙人。
诸天卫护:事实上,真正行持善法的人,从小就有护法神、土地神以及前面讲的慈心鬼王的保护。
修行顺利的窍诀
我们佛教徒在学修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本尊和空行护法,这特别重要。
祈祷上师是修行的根本。祈祷本尊是修行获得成就非常重要的因缘。同时,还要经常祈祷护法神,比如紫玛护法神、一髻佛母、曜王热哈拉、单坚护法神等护法神众。
若想战胜障碍和违缘,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很难的,但如果有了上师三宝的加持和护法神众的护佑,即使遇到一些违缘,在关键时刻,他们也能将违缘化为乌有,或使你转为道用,特别厉害。
关于护法神的感应,我好像从小就比较多,我并没有宿命通,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前世学过佛?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很多这方面的感应,比如小时候生病……反正有很多很多,也许是真的,也许只是故事。
总之,我个人觉得,得到护法神的护佑很重要,尤其是在末法时代,违缘猖狂,学佛的道友们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处,还是会很艰难,修行也不一定能善始善终。
就像去危险的地方时,必须要有护驾的保镖一样,我们在修行途中,也需要护法神的护佑。我去非洲时,他们说当地有很多强盗,车的前面一定要坐一个警察,否则不安全。然后,他们派了一个持枪的警察,一直坐在车前,遇到有人拦车时,他就亮出枪来,拦车的人看见枪,一溜烟就跑了。
这里说,婆罗门女从小就有护法神保护她。
|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虽然婆罗门女信仰三宝,可是她的母亲,却邪见深重,不仅不信仰,反而经常轻毁、诋毁、诽谤三宝。那时,婆罗门女为了让母亲生起正见,想方设法劝诱母亲,使她皈依三宝。然而,婆罗门女的母亲有时生信,有时不生信,没能完全生起正信。不久,婆罗门女的母亲命终,灵魂堕入特别可怕的无间地狱中。”
常轻三宝:有些人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但不信仰三宝,反倒指指点点,甚至诽谤、破坏。
未全生信:时而信,时而不信,半信半疑。有些道友的父母也是这样,偶尔信一点,孩子很开心,“我的母亲终于信佛了,她有希望了!太开心了,我要好好地给她庆祝一下。”结果第二天,父母不仅不信了,反而开始诽谤;孩子一下子“从天而降”,只能呜呜地哭泣,特别伤心……这可能是前世业力太深重的缘故,就和婆罗门女的母亲一样。
|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婆罗门女知道母亲在世时不信因果,推测她一定会随着业力而堕入三恶趣。于是,她卖掉所有的房屋家产,准备香、花等各种各样的资具,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塔、佛寺前,大兴供养。”
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对婆罗门女来说,“先佛”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对我们来说,“先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她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前供养,就像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塔和佛寺前供养一样。
亡者利益最大化
婆罗门女那样的做法,对亡者很有利,尤其是将亡者生前执著的物品拿来做上供下施,更有意义。亡者生前特别执著的物品,要首先处理,这在藏地是普遍的做法。比如说,如果亡者生前执著念珠,那就把他的念珠供养给僧众或高僧大德,祈请他们为亡者做超度。如果亡者执著的是其他东西,无论是珊瑚、玛瑙、手机、摄像机,还是房子或车子……凡是亡者生前执著的东西,其他人最好不要用,因为亡者的灵魂可能一直盯着,将其供养给三宝是对亡者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下面也会讲到,后人做的超度和善事,亡者只能获得七分之一的功德,其他功德都是由造善业者自己获得。所以说,如果后人广施亡者所执著的、较为珍贵的东西,亡者是一定会得到利益的。
《佛说灌顶经》中说:“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室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如果将亡者特别喜欢的珊瑚、玛瑙、耳环等庄严自己身相的饰品,以及殿堂、房舍住宅、园林、沐浴的水池等供养三宝,得到的福德最多,功德所生的力量也最强,依此可以让亡者从地狱中获得解脱。
以后身边有人去世时,要想到《佛说灌顶经》里的这个教证,一定要将亡者生前留下的东西处理好。比如说在藏地,如果去世的是一位牧民,那么他的家人会将最好的马鞍,配在他最喜欢的马匹上,再将亡者生前最好的衣服,披在马背上,之后将马牵到寺院,供养僧众或高僧大德。
总而言之,家人最好将亡者生前最喜欢的东西拿来做功德,这很重要。
你看,婆罗门女也是变卖了家产以后,为母亲做功德,这对她母亲的利益非常大。
|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
“在一座寺院中,婆罗门女见到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其形象被塑画得庄严端正,具足一切功德与威严。”
无论是为亡者,还是为自己,如果能广设供品,然后一心一意地祈祷,我们也可能在梦中或觉受中,见到诸佛菩萨现身。
| “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
“当时,婆罗门女目不暂舍地瞻仰佛陀的尊容,并恭敬礼拜,同时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与敬重仰慕之心。她私下里想:‘佛陀是真正的大觉悟者,具有一切智智。如果现在佛陀在世,我请问佛陀,佛陀一定会告诉我母亲死后去了哪里。但现在是像法时期,佛陀已经灭度了,难道还能从佛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吗?’”
我们的堪布、堪姆或法师,有人问你问题时,如果有时间,能回答要尽量回答。以前我在讲《六中阴》时,曾装作居士给一位老法师打电话,故意试探他说:“你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他说:“不行啊,我现在很忙。”我说:“你不是发了菩提心吗?”他说:“发菩提心也要有时间啊。”(众笑)
母亲去世之后,婆罗门女一直念念不舍。有的人沉浸在痛苦中时,一直拔不出来,虽然在别人眼里,他的痛苦微不足道,并不算什么痛苦,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是天大的痛苦。我们如果有能力,应该尽量帮身边的人解除痛苦,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那时,婆罗门女哭泣不已,一直瞻仰恋慕着如来,边哭边祈祷。忽然,婆罗门女听到空中传出声音说:‘正在哭泣的圣女啊,你不要如此伤心悲哀,我现在就为你指示母亲的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着虚空呈白:‘是何方具有威神与功德的神灵,来宽慰我的忧思,让我伤感的心得到释怀?自从失去母亲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奈何无处可问,无法知道母亲的生界。’”
昼夜忆恋:有些人也和婆罗门女一样,失去父母、恋人、子女、亲友、老师或上师之后,整天沉浸在忆恋中,日思夜想,无法自拔。
无处可问,知母生界:婆罗门女特别想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底转生到了什么地方。我们很多人也想知道,已逝的父母转生在何处。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在特别思念的时候,“我的母亲现在到底在哪里呢?”
虽然我们特别希望身边的亲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希望他们千万不要堕落,可是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重见……
|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空中又传来声音说:‘我就是你所瞻仰礼拜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见你对母亲的忆念之情,完全不同于其他众生,以此缘故,我来告诉你母亲的去处。’”
有些人,父母去世之后,可能过了四十九天或一两年,就和平常一样嘻嘻笑笑,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了。但婆罗门女对母亲的感情确实很深,她一直思念着母亲,不断祈祷佛陀,希望佛陀能够告诉她母亲的去处。我觉得,婆罗门女肯定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空行母,或者说很好的修行人。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像她那样,只要心很虔诚,就一定能感动诸佛菩萨。
是心是佛
《释尊修法仪轨》和《大幻化网》中说过,我们当下忆念佛陀的心,就是佛。《月灯三昧经》中也说:“于佛灭度后,思念佛身相,即便睹佛身,以佛神力故。”即使佛陀已经灭度,但只要我们以真诚的心忆念、观想,就一定能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佛陀神变力的缘故。就像麦彭仁波切在《释尊修法仪轨》的小字部分讲的那样:“因诸佛之智慧身何时何地都无有远近故,观想佛于何处,佛必定安住于彼处……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佛陀的智慧身没有远近的差别,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观想、忆念,佛陀就安住在面前。就像婆罗门女祈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虽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早已灭度,但仍能显现在婆罗门女面前。
同样,无论是祈祷莲师、地藏菩萨,还是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只要我们真正以信心祈祷,实际上,这种信心就已变成了你面前的佛菩萨,这是密宗中至关重要的见解。
|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婆罗门女听到这个声音之后,不自觉地拜倒在地,以致全身肢节都受了伤,结果昏厥了过去。左右侍女扶起她,过了很久,她才逐渐恢复神志。苏醒过来后,她向着空中说道:‘佛陀慈悲,希望您能尽快告诉我母亲的投生之处。我现在身心俱损,不久就会离开人间。’”
举身自扑:婆罗门女一直渴望知道母亲的生处,现在佛陀说要告诉她母亲的生处,所以她特别激动,一着急,就扑倒在地上,全身都受了伤。有些人也是这样,在路上看到上师时,什么都不管,马上开始磕头。一方面,这是信心的表现,另一方面,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受伤。
婆罗门女扑倒在地后,受伤比较严重,也许不久就会离开人世,所以她想尽快知道母亲的生处。看得出来,她对母亲的执著确实不一般。世间有些人对恋人的执著也很严重,《释尊广传》中讲:有一个女人,非常执著自己的丈夫,丈夫去世后,她还一直抱着丈夫的骨架不放,整日在尸陀林里游走。
|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当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诉圣女:‘你供养完之后,尽快返回家中,端身正坐,定心思维我的名号,就会知道你母亲的去处。’于是,婆罗门女向佛顶礼,之后回到家中,因为思念母亲的缘故,端身正坐,一心忆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
这里的“念”,有两种理解:一是用心忆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另一种是口中称念佛号进行祈祷。在藏译本《地藏经》中,我将其译成“祈祷”,与汉文的译法稍有差别,比起古文,可能更直接、好懂一些。
| “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婆罗门女祈祷了一日一夜之后,忽然发觉自身到了海边。海水沸腾,还有许多铁身的恶兽在海上东奔西走、飞来飞去。她还见到百千万数的男子、女人,在海中头出头没,被长着铁嘴的恶兽争相啖食。”
婆罗门女依靠佛力加持,转瞬就到了地狱,就像匝哦之女,也是在活着时直接去了地狱。
| “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婆罗门女还见到各种形象的夜叉和罗刹,有些多手多眼,有些多脚多头,个个獠牙毕露,锋利得犹如利剑。这些夜叉把罪人驱赶到恶兽附近,让恶兽吞啖,他们还用利爪抓着罪人的头和脚,扭曲到一起,各种各样的状况,惨不忍睹,不敢直视。”
课前放的那部动画片,将地狱的情形描述得还可以,现在电脑操作也方便,再可怕的情景都可以呈现出来。有心脏病的人,最好不要在睡前看。我也考虑过是课前还是课后播放,后来还是决定课前播放,因为我中间还要讲一堂课,可以缓冲一下,这样大家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当时的婆罗门女,依靠念佛的加持力,心中没有丝毫恐惧。”
无惧
有些人胆子特别小,不知道是不是没得到佛的加持?我最近遇到了不少这样的人,本来周围没有其他人,只有我一个,他却非要拿着树枝挡着自己的脸,怯声怯气不知所云,不知道怎么回事。你看,婆罗门女到了那么恐怖的地狱,也一点都不害怕,我们现在身处人间,却整天惶恐不安。之前,大约有四五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被询问,但我的心很淡定。有些道友,本来没什么事,却经常危言耸听。就算有一些事情,比如疫情,现在新冠肺炎的形势的确很严峻,大家有一点恐惧感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处于恐慌状态,确实没必要。
无执
人类的适应能力很强。以前,我们不习惯戴口罩,戴一会儿就不想戴了,而现在,如果不戴口罩,反而觉得缺点什么,特别不适应。也许新冠肺炎消失之后,我们还舍不得口罩,这也是一种适应能力。以前在成都,除了看病,我一般不戴口罩,去年和今年年初,由于疫情不得不戴,结果后来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觉得戴着口罩还是挺好的。还有,疫情期间,很多人没办法出门,只能一直待在家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刚开始根本不适应,后来大家习惯之后,又不想出门了。所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习惯,我们要学会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同样,修行也需要适应。比如说,以前你的习气、烦恼特别重,一刹那也无法安住正法,但通过不断地修行,最后也能适应。以前听一节课都特别困难的人,习惯听课之后,如果哪天没有课,反而会觉得空落落的,好像少了点什么。所以,大家在善法方面要多串习。
无常
还有,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模式永远都是这样;生活随时会变化,当变化发生时,要想到无常,这很重要。如果没有无常的准备,一旦发生变化,真的很痛苦。从今年看,修过无常的佛教徒,基本能接受由于疫情而改变的生活模式;从未修过无常的人,根本无法面对现在一落千丈的生活。
今年,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忆念无常,确实很难面对。像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农业国家,以前依靠土地生活,后来开发旅游,主要依靠旅游业生存。可是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开始闭关锁国,游客微乎其微,在短短的半年里,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完了,他们也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如何是好,退回原来经济模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过去的田地,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
我们这里稍微好一点,但也不要认为会一直很好,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无微不至
在今年的形势下,一方面,修行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生存下去。我以前讲过,各个发心部门,既要考虑如何更好的为僧众服务,同时,也要考虑道友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应该尽可能地多帮助道友。
有些留学生在国外,边学习边打工挣钱;我们道友在佛教圣地,也可以边学习边发心。听说有的道友拿出自己的生活费来帮助身边的道友,我觉得挺好的,刚来的道友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照顾。所以,各部门负责人最好详细了解一下,各个发心道友到底有哪些需要,我们能提供的,尽量提供,这也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方法。
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害怕这个、担心那个,否则只会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中。其实,只要你的心很淡定,即使身处像地狱那样的恐怖世界,你也不会感到丝毫畏惧。
我觉得婆罗门女很厉害,很想向她学习,你看,她以念佛力故,依靠佛的加持,自然而然没有恐惧。婆罗门女是这样,我们这里的某位出家人或居士,某位堪布、堪姆是不是也这样呢?是“自然无惧”还是“自然畏惧”?婆罗门女是很勇敢的,当时身处地狱,也无有恐怖,你们要好好向她学习,不要畏惧。
下面的故事比较简单,我直接从字面上讲。
|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有一位名为无毒的鬼王,过来迎接婆罗门女,并致以恭敬地顶礼,接着,无毒鬼王说:‘善哉,菩萨,是什么因缘使您来到这里呢?’
婆罗门女问鬼王:‘这是什么地方?’
无毒鬼王回答说:‘这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婆罗门女又问:‘我听佛经里说,地狱就在铁围山之内,这是真的吗?’
无毒鬼王回答:‘这是真的,确实有地狱。’
婆罗门女不解地问:‘我现在怎么到了地狱呢?’
无毒鬼王说:‘如果不是因为业力而来,那就是依靠诸佛菩萨的威神力而来,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终究无法来到这里。’”
地狱里只有两类人,一是依靠诸佛菩萨的威神力而去的,比如一些空行母和瑜伽士,他们经常去地狱救度众生;还有一类,就是因所造恶业而堕入地狱的众生。
|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圣女接着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一直翻涌沸腾?水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罪人和恶兽?’
无毒鬼王说:‘这是南赡部洲新近死亡的造恶众生,死后四十九天里,没有人持续地给他们做功德,也就无法使他们从苦难中解脱。而且,他们生前不但没做过善事,反而造了很多恶业;根据恶业所感,他们将要投生地狱,这片海,就是他们去往地狱的必经之路。’”
如果能在刚死的四十九天之内,给亡者念《地藏经》,或是为亡者举办超度法会,亡者就不会堕入这片海。否则,大多数造恶业的众生,在前往地狱之前,都要先经过此海。
|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在这片海以东十万由旬的地方,又有一片大海,那里的苦毒加倍的惨烈。再往东去,还有一片大海,那里的众生所感受的痛苦,又更加的猛烈。这三片海是由众生的身语意三恶业所感召的,所以又叫业海。’”
三业恶因之所招感:有些注释说,第一片海是由贪心所造的恶业感召而成,第二片海是嗔心,第三片海则是痴心。
|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圣女继续问无毒鬼王:‘那么,地狱到底在哪里呢?’
无毒鬼王回答说:‘这三片海域之内就是大地狱,地狱的数量很多,有百千种,而且各个地狱的状况都不相同。大的地狱有十八个,中等的地狱有五百个,其中的众生所感受的痛苦无量无边。再次等的地狱,有成百上千个,里面的众生同样感受无量无边难以忍受的痛苦。’”
具有十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
我们修行时,要经常念佛,这可以遣除地狱的痛苦。当遭受地狱或人世间的种种痛苦时,一定要常念佛。《无量门微密持经》中说:“常修念佛者,众邪不得便。”经常念佛、祈祷诸佛菩萨的人,不会被邪众和各种业力得便。念佛、祈祷诸佛菩萨非常重要。
关于地狱的状况,《达摩多罗禅经》中说:“设人有百头,头各有百舌,欲说地狱苦,穷劫不能尽。”即使在百千万劫中,不停地诉说地狱的痛苦,也难以穷尽。
|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圣女又问大鬼王:‘我的母亲才去世没多久,不知道她转生到了什么地方?’
无毒鬼王问:‘请问菩萨,您母亲生前做过什么事情?’
圣女回答:‘我母亲生前邪见很重,经常讥讽、诽谤三宝,偶尔生起一点短暂的信心,可是很快又不恭敬三宝。她去世的时间还不长,我不知道她生在哪里。’
无毒鬼王问:‘菩萨,您的母亲姓甚名谁呢?’
婆罗门女回答:‘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婆罗门种姓,父亲叫尸罗善现,母亲叫悦帝利。’”
|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无毒鬼王合掌对菩萨说:‘圣者菩萨,您现在可以回去了,不必担心,不用悲伤,悦帝利罪女三天以前就已经转生到了天界。说是承蒙一位孝顺的子女,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中,为母亲施设了广大供养的缘故,以此所修集的大福德力,不仅菩萨的母亲获得了解脱,而且与菩萨母同处无间地狱的众生,也一同获得了解脱。’鬼王说完,合掌告退。”
从这里看,其实婆罗门女去地狱之前,她的母亲就已经依靠女儿做佛事的功德力而投生在了天界。而且,她母亲周围的众生,也跟着获得了解脱。可见,在某些特殊因缘下,当一个众生解脱时,周围的许多众生会一同解脱。
|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得知母亲已经往生了天界,婆罗门女如梦初醒。出定之后,婆罗门女就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面前,发下宏大誓愿:‘愿我在未来无穷无尽的时间里,想尽一切办法,设立无量方便,救拔六道所有罪苦众生,使他们全都解脱成佛。’”
地藏本愿,也是我们的本愿
地藏菩萨如何发愿,我们亦如是发愿——在未来无尽的劫数里,我们要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将所有沉溺在轮回苦海中的众生,一个不剩的全都救拔出来。就像《普贤行愿品》里说的那样,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无尽,烦恼无尽;烦恼无尽,我们救度众生的誓愿,永远无尽。
最初,婆罗门女只是为了救拔自己的母亲,但并没有因为救拔了自己的母亲就认为足够了,而是以此为契机,发愿救度所有众生。课前讲的那则公案中,那位沙门,也就是地藏菩萨,他出现在少女的梦中,对少女说:“我当初也是因为我母亲的因缘,而发起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实际上,我们同样可以依靠母亲等亲友,甚至依靠敌人,只要是自己所执著的对境,都可以作为发菩提心的助缘。我们不能觉得:“这是地藏菩萨的因地,虽然他发了菩提心,但跟我没关系,我有我自己的事情,我才管不了其他众生呢,我只管好我自己就可以了。”不能这样想。地藏菩萨因为母亲的因缘,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面前,发了大乘菩提心,那么,当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情时,能不能也以此为缘,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经常说:“文殊菩萨如何发愿,我亦如是发愿;普贤菩萨如何发愿,我亦如是发愿;传承上师为了利益众生如何发愿,我亦如是发愿。”学完《地藏经》第一品后,我们一定要记住地藏菩萨的发愿,同时也应该随学:“地藏菩萨如何发愿,我们亦如是发愿。”
在汉传佛教中,《地藏经》自古以来就被大德们和信众公认为非常有加持力的经典。但只是在文字上过一下,或是像听故事一样地随意听听,也许不能完全发挥这部经典的价值。尤其是有些学术界的人,反而挑《地藏经》的毛病,除了依靠佛经造恶业以外,他们也得不到什么。
如果我们真的想好好修学大乘佛法,就应该通过学习《地藏经》,逐渐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同时,为了全法界的众生,而发殊胜的菩提心,就像地藏菩萨的发愿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才是真正在学《地藏经》。
|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佛陀告诉文殊菩萨:“那时的无毒鬼王,是现在的财首菩萨,而那时的婆罗门女,就是如今的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