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第20课
2020年8月24日
菩萨保佑,阎王延寿
今天继续讲《地藏经》。先讲一个公案:台州有一位陈姓居士,对父母特别孝顺,专门建造了一栋房子孝养父母,还发心为父母塑造了两尊菩萨像,即一尊地藏菩萨、一尊观音菩萨。
陈居士后来因病离开了人间,结果两个小时后,他又活了过来,边哭边向父母顶礼,然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离开人间前往中阴界时,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你们的思念与感恩。忽然之间,我到了阎罗法王那里。我之前造的那两尊菩萨像也立在阎罗法王的殿堂内。我过去时,那两尊菩萨像一左一右过来迎接我,阎罗法王对我也特别恭敬。”
“当时,那两位菩萨像问阎罗法王:‘我们的施主为什么会来到这里?’阎罗法王回答:‘他的寿命已经尽了。’菩萨像说:‘寿命没有定准,修福可以延寿。’阎罗法王再次查阅书卷,发现里面确实提到,塑造或描画圣像可以延长寿命。于是阎罗法王为我延长了四十年的寿命,其中前二十年尽孝,后二十年受孝子报。这时,一位身着绿衣的狱卒对阎罗法王说:‘陈居士的儿子只有十年寿命,还有十年的孝子报怎么办呢?’阎罗法王回答:‘那就再延长陈居士儿子的寿命。’听他们说到这里,我苏醒了过来。”
陈居士回到人间后,对地藏菩萨的信心更加强烈。他后来确实活了很长时间。他的这段经历,也分享给了周围的人。
从这则公案中我们知道,为父母塑造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像,造像者自己也会得到很大利益。
我讲的这些公案,大部分源自汉地著名的《续藏经》。有些情节比较相似,或许和收集者自身的感应有关。以后方便时,也可以给大家讲讲不同情节的公案。
从这些公案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活在人间时,每个人都可以塑造地藏像、听闻或读诵《地藏经》,也可以随喜他人听闻《地藏经》的功德,这样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
这次讲授《地藏经》,听众还算比较不错,大家都很有意乐,我尽量在九月下旬之前讲完《地藏经》。为了圆满一部法,大家都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对你们来说,圆满听受一部法很不容易,对我来说,圆满讲授一部法也不那么容易,每讲一部法,我都特别向往能圆满这部法的传授。我们还有《宝性论》等法没讲完,等因缘具足时,再接着讲。
这一品主要讲布施的功德大小。
“校量”,意为衡量或比较。布施同一件物品,根据施者的发心不同,以及对境福田的不同,所获功德,也会有极大差距。
|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时,地藏菩萨大菩萨承蒙佛陀的威神之力,从座起身,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启白佛陀:“世尊,我观三界六道随业而转的众生,比较他们的布施,发现他们在所获功德上,有轻重之别。同样的物品,布施给同样的对境,有的众生只在一生中受福,有的在十生中受福,有些在百生千生中享受极大的福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希望世尊您能为我宣说。”
承佛威神:菩萨的一切功德,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与威神之力。实际上,一名佛弟子的所有能力与境界,其实也与自己的传承上师有密切关系。可是,有些佛教徒稍有一点威望和能力时,就将传承上师的恩德抛之脑后,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忘恩负义。像地藏菩萨那么了不起的大菩萨,都经常说自己是承蒙如来的威神之力,我们每位佛教徒也应该随学地藏菩萨,始终心怀感恩。
校量布施,有轻有重:布施同一种物品,因各人发心不同,有的人会获得很大功德,有的人只能获得中品功德。比如说,一起去寺院的几个人,每人都拿出一百元供养三宝,可是因为各自的发心不同,供养的方式也有差别——正因为因上有差别,所以果上也会有不同——有的在一生中享受果报,有的则是在十生、百生甚至千生中享受供养之报。
大家在学了这部经典之后,一定要明白发心的重要性。
|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地藏菩萨请法之后,佛陀告诉地藏菩萨:“我将在忉利天宫一切大众面前,宣说南赡部洲众生布施功德的轻重差别。你们认真听受,我现在就为你们宣说。”
当时的场面一定很隆重,前面说过,来到忉利天宫的,仅鬼王就不可计数,除此之外还有神众、天众、非人等无量众生。
由于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不像北俱卢洲,只是享受果报。所以佛陀当时在忉利天宫,宣说的是南赡部洲众生的布施功德差别。
|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地藏菩萨说:“我对这个问题也有疑惑,希望世尊您能为我们宣说。”
地藏菩萨对听法很有兴趣,大家听法时,也应该有这样的意乐。
每次去经堂听课,或在收音机、电脑上听课时,都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我现在要听受大乘佛法了。这是人生中最难得、最珍贵的经历,一想到有缘听闻大乘佛法,我真是喜不自胜。”有些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每次都会特别欢喜,就像地藏菩萨特别有意乐听佛陀讲法一样。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甚深的大乘佛法,确实很难值遇。当我们获得了人身,又遇到了大乘佛法时,最好以欢喜心把握每次的听法机会。
我们也应该“愿乐欲闻”,不管在哪位善知识面前听法,一定要有兴趣和欢喜心。如果觉得:“哎哟,今天又要上课,课后还要辅导,好烦哪!听课太累了,不如在家好好睡觉。我等会儿给堪布堪姆说个妄语,就说我病了……”像这样,把听法当作一种压力,就很不好。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觉得,听闻佛法真的特别难得,应该以享用甘露的心态,欢喜地听受大乘佛法。
地藏菩萨很想听佛陀说法,不仅地藏菩萨想听,我们也很想听。佛陀当时的法语甘露,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所以,只要我们有听闻的意乐,同样能获得在佛陀面前听法的功德。
|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
佛陀告诉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国王、宰相、大臣、大长者、大刹帝利、大婆罗门等高贵种姓。这些有财富、名声和地位的人,在遇到最贫穷下贱的人,乃至驼背、肢体残废、盲聋喑哑、愚痴无慧等六根不全的可怜之人时,如果能怀着大慈悲心,俯下身来,眼含微笑,亲手周遍地布施,或请人代施,布施之后再以慈悲柔和的语言安慰受施者。”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这里的“等”字不仅指高贵或富贵的人,无论贫穷贵贱,凡是爱布施的人都包括在内。
布施三原则
下心含笑:布施时,不能因为自己是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而傲慢。有些人在布施时,不是下心含笑,而是心高气傲:“你,去安排一下,随便拿点钱给他们。”这样的态度肯定不好。
在看到可怜的众生时,内心中应该生起真正的慈悲心,然后以谦卑的态度,面带温暖的笑容,躬下身去布施。
我曾经跟基金会的人说:“在跟需要资助的学生交谈时,千万不能态度傲慢、语气轻蔑。”包括学校招生时,我也跟学校这边说过:“你们能接受就接受,如果不接受,也要以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拒绝,绝对不能侮辱或挖苦对方。”这一世,你可能有钱、有能力,但下一世就不一定了,不要在稍微有一点世间的功德和威力时,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目中无人的样子。
亲手遍布施:布施,应该平等,不应该有选择性地只布施给某些众生,却对另一些众生置之不理,最好平等地布施给所有可怜的众生。
软言慰喻:在布施的过程中,不能用蔑视、侮辱的语气刺伤对方的心,应该以爱语和温和柔软的语言,抚慰对方的心。
这样布施,身语意都处于善的状态——心怀慈悲,俯身含笑,言语柔和。这个布施的原则,大家一定要牢记在心。
我们在做善事,尤其是做公益慈善时,会遇到一些特别可怜的人。他们的心其实特别脆弱,想去求别人,又放不下自尊,在那种状态下,布施者的态度和表情,会在他们的心坎深处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因此,大家在布施时,应该按照《地藏经》里讲的原则,以慈悲、调柔的身语意做布施。
| “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国王等能这样行持布施的人,所获得的福德利益,与供养一百恒河沙数诸佛的功德利益,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布施盲人等可怜众生的功德,等同供养百恒河沙数诸佛的功德。
《入菩萨行论》中也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有些人只恭敬佛陀,却不恭敬众生,这真是岂有此理!(众笑)
|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国王、婆罗门等,在布施贫穷、卑贱及六根不全之人时,真正发起了大乘的慈悲菩提心,所以才感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果报。在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更不用说一般的衣食受用了。”
功德多少,在发心大小
为什么布施盲人、残疾人等可怜众生的功德,与供养百恒河沙数诸佛的功德等同呢?就是因为他们是以一颗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在做布施。由此可见,以自私自利的心做布施,功德不一定很大,若以真正的利他心做布施,功德会非常大。
《大丈夫论》中说:“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以悲心布施一人,功德像大地那样广大,如果是为了自己,即使布施一切众生,所得果报也只有芥子般渺小。芥子无法与大地相提并论,同样,以自私自利之心布施的功德,也完全无法与以大慈大悲心布施所得的功德相提并论。
《大智度论》说,凡夫人的布施如同市场上的交易,所以叫“市易”,而菩萨的布施则是纯粹的、清净的,这之间有很大差距。
《大智度论》中还说:“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所施物虽然相同,但根据发心大小、贤劣的不同,所获福德果报也会有天壤之别。心大,功德大;心小,功德小。
有一次,舍利弗供养了佛陀一钵食物,佛陀又将食物布施给了一只狗,然后问舍利弗:“你将食物供养给我,我将食物布施给狗,谁的功德大?”舍利弗回答:“佛陀您布施给狗的功德更大。”
表面上看,舍利弗和佛陀供施的是同一钵食物,舍利弗供养的对境是尊贵的佛陀,而佛陀布施的对境是可怜的饿狗,为什么佛陀布施饿狗的功德,比舍利弗供佛的功德更大呢?
舍利弗供养的对境,虽然是了不起的佛陀,但舍利弗毕竟是声闻,还有自私自利的习气,所以发心有限。而佛陀具有广大的发心和无量的悲心,相比之下,佛陀以大慈大悲心布施给饿狗的功德更大。
上供下施,最关键的就是发心。当然,所得功德也与对境有关。佛教中,福田有三种,分别为报恩田,如父母、师长等对自己有恩德的对境;贫穷悲田,如乞丐、聋哑人等可怜的对境;功德福田,从暖位到佛地,所有具有功德的对境。
实际上,只要我们发心广大、清净,即便对境不是很清净,也能获得无尽的功德。《菩萨本缘经》中说:“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在上供下施的过程中,即使遇到了不清净的福田,只要我们以菩提心或清净心摄持,也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善果。
有些人说:“我之前供养过一个上师,结果那个上师是个假的,这该怎么办哪?”一方面,福报不够才会遇到不清净的福田,另一方面,只要你供养时发了广大的心,确实希望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希望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都能彻底的离苦得乐,那么你的供养就一定有功德。总之,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发心。
|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地藏,在未来世,如果有国王乃至婆罗门等布施者,在遇到佛塔、佛寺、佛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等功德福田时,亲自备办供品,恭敬供养。这些国王等布施者,将在三劫中转生为帝释天,享受殊胜妙乐。若能将供养的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获得与法界无二的菩提果位,那么这些国王等布施者,将在十劫中常做大梵天王。”
一般来讲,天王是世间福报最大的。只要在遇到佛、菩萨、声闻、辟支佛的像时,无论是金像、银像、铜像还是泥像,亲自供养并如理回向功德,就能得到这里所说的果报。
|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再者地藏,在未来世,如果有国王乃至婆罗门等布施者,在遇到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过去诸佛的佛塔、庙宇、佛像以及佛经时,若见到毁损剥落的情况,能发心修补。”
在我十几岁的那个年代,寺庙、佛塔和经像等三宝所依,几乎都被毁坏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景象,甚至连玛尼堆也全是残缺不全的。
现在还算可以,除了极个别被其他宗教毁坏以外,大多数寺院已经恢复。不过,仍有一些破旧的庙宇和造像需要修补,个别寺院中的壁画,由于经年累月被雨水冲刷而剥落,所以也需要修缮。总体来看,该恢复的,大都已经恢复了。当然,这些需要维护和修缮的寺院、佛像和壁画,一定要想办法修补完善。
|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国王等施主,或者亲自筹办,或劝他人共同成办,乃至劝百千人布施财力共结善缘。国王等能劝者,在百千生中常作转轮圣王。为其劝导而共同布施结缘的人,则在百千生中常作小国王。如果还能在塔庙前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国王等所有参与修补的人,会渐次成佛。以菩提心摄持而回向,将感得无量无边的善果。”
有些人对化缘很有热情,“某个地方有座破庙需要维修,你们要多多随喜。我的微信名叫‘财源滚滚’,你们直接转给我就可以了。”有些人一分钱也舍不得出,却总是劝别人供养或布施。
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虽然没有多少钱,但特别爱上供下施——自己有一百元,至少会布施五十元,甚至全部布施出去。有些人虽然很有钱,但从来不布施,觉得布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经常劝别人多多布施,自己连一根毛也舍不得拔。其实爱不爱布施,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舍不舍得。还有些人,经常在网上劝别人发心,指挥别人做事,自己什么都不干。
真正的布施,需要亲自参与。另外,布施时最好不要有吝啬心,布施之后也不要生后悔心。有些居士去寺院时,一冲动,把钱全都供养了,结果回去时,连路费都没有,那时又要别人来布施自己。与其这样,不如留一部分,不然,到时候还要从菩萨那里要回来,但菩萨也不理你,一直在那儿入定。(众笑)
《撰集百缘经》中记载,在过去毗婆尸佛时期,有一个人在行路途中,看见一座佛塔,发现佛塔有少许毁损的地方,于是发心修补,并贴上了金箔。以此功德,他在后来的九十一劫中,不堕三恶趣,生在天界和人间时,常常是金色身相,庄严无比。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被人们称为“金色比丘”。
同样是在毗婆尸佛时期,有一位童子发现一座佛塔稍有毁损,于是召集众人共同修补。以此功德,在后来的九十一劫中不堕恶趣,而且生在天界、人间时,常为人天敬仰。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被人们称为“为人所敬比丘”。
从这些公案可以看出,前世种下的一点点善根,未来也能成熟无量无边的福德果报。
塑造佛像、佛塔,功德无量;毁坏佛像、佛塔,则过失无量。有些人虽然现在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以前因为愚痴,也许毁谤过佛法僧三宝,甚至毁坏过佛经、佛塔。
现如今,虽然整个世界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从我们自身的经历来看,还算是处于比较和平的年代。我们的长辈,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在那个特殊年代,有些事情虽然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如果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也许在无意或不自由的情况下,会造下许多恶业。
无始至今生,我们造下过非常多的罪业,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忏悔,比如在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摄持下,念修金刚萨埵等法门,尽量在离世之前忏悔清净,临终时不要有大的障碍。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佛陀再次告诉地藏菩萨:“在未来世,若有国王、婆罗门等施主,在见到老人、病人、孕妇、产妇等悲田时,在一念间,具极大的慈悲心,视其所需而布施医药、饮食、卧具等,令其身心安乐。这样布施所得到的福利,最不可思议,一百劫中常做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做六欲天主,将来必定成佛,而且生生世世不堕恶趣,乃至在百千生中,连痛苦的声音都不会听到。”
“复次”如果用藏文来说,就是“得尼”,“然后”“之后”的意思。
在见到老人、病人、孕妇和产妇时,应尽己所能地布施药、食物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哪怕只布施一点点,只要能让他们脱离痛苦,就会有极大的功德。
了不起的树提伽
汉文《大藏经》中有一部《佛说树提伽经》,主要讲了树提伽的故事,是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暂时没找到藏文版。
树提伽是一位大臣,特别有福报,家中具足种种资具。
一天,一条白色的棉布被风吹到了皇宫里,国王和群臣见到后喜出望外,都觉得,这么精致的棉布,一定是天人赐予国王的礼物。只有树提伽在一旁沉默不语。国王见树提伽默不作声,于是问他:“你觉得这是什么?”树提伽说:“我不敢欺骗国王,这并不是天人赐予的礼物,而是我用来擦鼻涕的毛巾,挂在院子里被风吹来了。”
几天后,皇宫里又吹来一朵具有九种颜色、车轮一般大小的美丽的花。国王和大臣们再次欣喜若狂,觉得这是祥瑞的征兆,这么美丽的花朵,人间没有,一定是天人赐予的。国王见树提伽又不说话,于是问他:“你觉得这是天人赐予的吉祥花朵吗?”树提伽说:“我不敢欺骗国王,其实这是我花园里枯萎的花,被风吹来了。”
国王一听,心生羡慕,便对树提伽说:“你家难道这么豪华?那我可以去你家参观吗?”树提伽答应了。于是,国王带着二十万人一同前往树提伽的宫殿。
到了那里,国王和臣民们感觉完全身处另一个世界,处处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圆满。
在宫殿门口,站着一位庄严的男孩。国王好奇地问树提伽:“这是你的儿子吗?”树提伽说:“不好意思国王,这不是我的儿子,只是一位看门的门童。”继续往里走,又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国王问:“这是你的女儿吗?”“不是,这也是看门的门童。”
国王进门以后,树提伽让妻子来拜见国王。树提伽的妻子见到国王,泪流不止。国王不明所以,于是问道:“你见到我为什么要一直流眼泪?”树提伽的妻子回答:“国王您身上的烟气太浓了,熏得我的眼睛受不了。”国王辩驳说:“这怎么可能呢?百姓们燃烧油脂来照明才会有烟气,我用的是最上等的燃料,不可能有烟气。”树提伽说:“不好意思国王,我们家只用夜明珠照明,从来不需要点火照明,所以我的妻子才会一直泪流不止。”
树提伽的宫殿内部,以白银为墙,水晶为地,而且还有一座十二层的高楼。国王很好奇,在里面参观了一个多月,还没参观完。几位大臣着急地劝道:“国王,您再不回去,国家都快荒废了,您还是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沉迷了。”国王这才带人回去。
回到皇宫以后,国王有点想不通:“树提伽是我的臣民,为什么我还不如他呢?而且我们之间的差距竟然那么大。我现在要发动军队收拾他。”周围的大臣纷纷赞同。于是国王派了一支四十万人的军队前往树提伽的宫殿。
树提伽的宫殿门口有一个门卫,门卫拿着金刚杵稍微指了一下,四十万人的军队立刻人仰马翻,全都倒在地上。
树提伽腾空而起,在虚空中对他们说:“你们都睡在地上干嘛?大家快起来,快起来。”国王知道自己失败了,就请求树提伽和他一起去见佛陀。
到了佛陀那里,国王请问佛陀:“树提伽是我的臣民,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大的福报呢?”
佛陀告诉国王:“在过去的某一世中,树提伽曾是五百商人的商主。他们在取宝回来的途中,见到一位生病的修行人。商主心生怜悯,为修行人提供了住处、饮食、衣物,所提供的资具样样齐全。以此善根,树提伽今生才会如此富裕。”
布施,不是做生意
仅仅为一位生病的修行人提供饮食等资具,最后感得的果报,连国王都羡慕不已。所以,以后遇到可怜的病人或没有医药费、看不起病、缺乏生活资具的修行人时,也很有必要以大悲心做布施。
当然,布施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获益。掺杂了交易心态的布施,其实很不好。不过,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毛病。比如说,我以前资助的个别学生,后来见到我时,连招呼都不打,我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他们以前需要帮助时,对我态度很好,现在条件好了,却连招呼也不打了。”实际上,我最初布施时就不应该有任何期待。无条件的布施,才称得上好的布施。
《十住毘婆沙论》说:“菩萨事者。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菩萨的布施,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不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布施,也不会为了后世的富裕、美名等善果而布施,更不会像市场上的交易那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布施。
许多人布施,要么是为了来世身相庄严,要么是为了今生幸福快乐。这样的布施,并不纯粹。
还有些人的布施,确实如同市场上的交易——“我今天布施给你,等以后你报恩的时候,还给我更多。”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随学菩萨的布施,尤其是“非如市易”。
另外,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意思是,探望病人的福德,其实和供养释迦佛以及过去诸佛的福德等同。
比起布施可怜的病人,我们也许更喜欢供养功德具足的上师,但实际上,比起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有必要。因此,我们要多对可怜的众生做布施。
今天给大家讲了,在福德上,布施病人与供养佛陀没有任何差别的道理,大家要记住。
|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再者地藏,在未来世,若有国王、婆罗门等施主,能做以上布施,所获福报无量无边。如果还能以菩提心摄持回向,那么不论布施多少,都会成为究竟成佛的因,何况得到其他世间的帝释、梵王、转轮王等的人天小果了?因此,地藏,你一定要普劝未来世的无量众生,应当以利他心和菩提心的摄持来修学布施。”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再者地藏,在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僧三宝福田中,即使只种下如一毛、一发、一沙、一尘般微不足道的善根,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完全无法用比喻来描述。”
上供下施的功德大小,并不是以所施之物的多少或贵重来衡量的。以自私自利、自我炫耀的心供养一万元,功德不一定很大,若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只供施一元钱、一盏灯,功德也不可思议。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公案那样,贫女难陀以菩提心供养的油灯,即使连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无法吹灭。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再者地藏,在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遇到佛、菩萨、辟支佛以及转轮王的造像时,恭敬供养,便能得无量福报,常常在人间天界享受殊胜的妙乐。如果还能以菩提心摄持回向,其福德利益,完全无法以言语和比喻来说明。”
形象:既可以是塑像,也可以是唐卡。
这里没有提到声闻的形象。在一些与诸佛菩萨名号有关的经典和汉地的忏悔文里面,好像很少向声闻顶礼,向辟支佛顶礼稍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辟支佛有一些利他心,相较而言,声闻的利他心不是那么强。
这里还提到了转轮王的像。其实转轮王的世间福报特别大。
依靠发愿,驾驭未来
《千佛因缘经》中说,贤劫千佛过去在因地时,曾转生为国王的千位童子。一次,他们在路边见到一位比丘拿着佛像,于是他们各拿着莲花供养佛像。依靠当时供佛的功德与发愿,他们后来成为这一贤劫的千尊佛陀。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转生为婆罗门子时,曾与一位婆罗门女一起,向燃灯佛供养了青莲华并发愿。依靠那一因缘,婆罗门子后来转生为净饭王子,之后出家修道,最终获得无上佛果。
因缘确实不可思议,发善愿也特别重要。大家每天念《普贤行愿品》时,如果做不到一直观想,至少要观想:我将今天的所有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同时,也应该发愿,希望自己生生世世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多发善愿,不要发恶愿。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再者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遇到大乘经典,或者听闻了一句一偈后,生起殷重、欢喜之心,然后恭敬地赞叹、布施、供养,此人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善报。如果还能以菩提心将善根回向法界,福德更加不可思议。”
遇大乘经典:比如《金刚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等,我们这几年讲了许多大乘经典。
或听闻一偈一句:像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等偈颂,甚至仅仅在听到“诸行无常”这一句话时,若能以殷重心赞叹供养,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大乘经典的功德很不可思议。曾有一只鸽子,经常听闻世亲论师讽诵大乘经典的缘故,才得以转生为人,后来还成为精通三藏的大论师。
《华严经感应略记》中讲,有人在念完《华严经》后洗手,洗手的水淹死了几只虫子,结果被淹死的虫子全都转生到了天界。
无论是否有信仰,也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包括动物在内,只要有因缘待在听经闻法,或开法会的场合,都会得到利益。我出去开法会或讲课时,经常劝大家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带上。虽然有些小孩会哭会闹,但小时候这样的因缘,对他的一生都会有特别正面的影响,他心里会一直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跟着妈妈一起去听过佛法。”虽然他不一定能听懂,但这样的经历会带来某种转变。即使因为年龄太小而不记得,耳边听到传法的声音,其实对他来说,也很有必要。
喇荣毕竟是佛学院,老人和孩子来现场不一定方便,但平时通过收音机或网络闻法时,也可以让身边的家人听一听这幻化的声音。他可能没有信仰,甚至会觉得很烦:“你在这里听些什么啊!”即便如此,对他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再者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了佛塔、佛寺以及大乘经典,新的就做布施供养、瞻礼赞叹、合掌恭敬。如果遇到了故旧的,甚至已经毁坏、破落了的,就发心修补、整理。要么独自发心将毁坏的佛塔、佛寺和大乘经典修复如初,要么劝许多人共同发心。受劝化而相助者,在未来的三十生中常为小国王,能劝者常为转轮圣王,再以善法教化这些结上善缘的小国王及其人民,让他们都得到利益。”
若以恭敬心向佛塔、佛寺、佛经等三宝所依,合掌赞叹、布施供养,会有非常大的功德。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再者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种下善根,或者布施供养,或者修补塔寺,或者装理经典,哪怕只做了一丁点儿的善事,或生起一刹那的善心,若能以此回向法界,便能在百千生中感受殊胜的妙乐。如果只回向给自家的眷属,或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在三生中感受快乐,这叫‘舍一得万报’。”
于佛法中所种善根:哪怕听一堂课、念一句观音心咒、念一遍《心经》、在佛前供一盏灯、早晚顶礼三次或做一次功课,这样的善根都能在未来结出无量的善果。
千磨万击还坚韧
有些人认为,功课绝对不能间断,如果间断了,就没有用了,而且佛菩萨和护法神也会不高兴。其实不是这样的,实在迫不得已间断了也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只要不是永远间断,永远间断肯定不行。其实心的状态是会有变化,比如说,一段时间内你很喜欢念《金刚经》,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对《金刚经》没有兴趣,又对顶礼特别有意乐了。人还是有喜新厌旧等很多毛病。如果因为烦恼现前、身体生病或心情不好而间断了,确实也没办法。如果是修行特别好的人,可以做到常年如一日,情绪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和起伏。
有些人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很开心,觉得自己修行很好,然后发各种善愿,把自己的时间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从现在开始,我每天要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生活一定要有规律,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修行,一定要坚持一辈子。”可是一段时间后,因为环境、工作、家庭等压力,稍微产生一点烦恼,就把原先的计划全都推翻了,整天特别伤心,甚至连吃饭的兴趣也没有……
凡夫人有时还是挺可怜的。如果好的心态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其实能成为很好的修行人。当然,这也跟个人的福报有关。但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坚持。不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半途而废,再也爬不起来了,这种是最可怕,也最可怜的。一般来讲,每个凡夫人都有烦恼和缺点,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一些变化、间断或退失,这个时候也不用特别紧张、害怕。
总而言之,诵经持咒、顶礼供佛等善法不能永远间断。我们的习气本身就不是很好,如果永远间断、彻底放弃培养善的习气,那我们何时才有解脱的机会呢?
如果从小生长在藏地、不丹等地,那么心中对业因果的诚信,无论如何不会被动摇。这和生长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一出生就熏习好的价值观,长大以后自然会坚持善的原则,大的方面不容易改变。
可是,我们有些人从小的生长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周围的人群,基本上没有信仰。自己好不容易如黑夜中的闪电般,萌发了一丁点善心,这样的善心,又极其微弱,就像狂风中的灯烛,动辄就会被吹灭。所以,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善心,同时,也要帮助道友。
在见到道友退失信心,或行为不如法时,我们尽量多帮助、多劝导,这真的很重要。有些人本来快堕落了,后来因为道友的劝导,被善道友拉了一把,最终才有惊无险地回归正轨。我们趋入的虽然是解脱的正道,但有时也会遇到人生或修行中的陷阱,如果不小心,可能会落入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发现有人退失信心时,一定要尽量帮助他。
装理经典:对破损的经典进行修补和整理。
教言恒永久,法本永流传
其实,珍贵的佛法古籍有很多,比如乾隆时期刻印的《大藏经》。在维护古籍方面,有些国家很重视,古籍只要稍有破损,就会动用最高科技的手段,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修补完善。相较而言,亚洲极个别地方对于古籍的保存,重视程度不够。按理来讲,乾隆时期的古籍是非常珍贵的,保存好那一时期的古籍也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可是我们好像并不是很在意。
我曾发愿,只要是上师的教言,哪怕只言片语,哪怕是上师开的一句玩笑,也不让其消失于世间。如果当代的人不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后,也会对那一时代的众生特别有利。因为,有些上师的发心力和发愿力,非常不可思议,完全能为不同时代的众生带来利益。像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的哪怕一篇很短的教言,也弥足珍贵。虽然全知无垢光尊者离开世间已经有六百多年了,但只要是得过他加持的人,对他的每篇教言,都当作金子和如意宝一般珍惜。
因此,对于珍贵的经典和教言,大家要有意识地去收集和保存。建图书馆也好,建文物纪念馆也好,都最好得到官方的认可。官方认可后,一般不容易被毁坏。如果是个人名义的,到一定时候可能会被毁坏。
之前帝查活佛给了我一副很有名的唐卡,我后来将其捐赠给了一座政府的文物馆,心想,将它保存在官方的文物馆内应该会比较可靠。
珍贵的物品,最好不要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不然以后去世了,亲朋好友可能会把它烧了或送给别人。最珍贵的物品还是放在有官方保护的地方比较好。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就保存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藏书和文物,这也是一种“装理经典”。
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乃至一丁点的善根,比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嗡玛尼贝美吽”“嗡班匝萨埵吽”。
积累善根,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就像做生意,只要不亏,一点一点地积累,总能活下去。我看那些最成功的商人,并不是贪得无厌,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我这次一定要赚个盆满钵满。”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同样,我们的善根,也需要一点一滴地去积累。
舍一得万报:功德回向法界,将在百千生中感受妙乐。如果只回向给自己和自家眷属,比如“希望我健康,希望我快乐,希望我平安”,这样回向,最多在三生中受乐。
我翻译这句话时,花了很长时间,也翻阅了许多古代的注释,都不是很好懂,各有各的解释,但有个别确实解释错了。
实际上,依靠一个菩提心来回向,能得万报,也就是说,能成熟无量无边非常多的福报,可以在百千万劫中感受妙乐。但如果只回向给自己或自家眷属,像这样,以自私自利的心回向的同时,其实已经舍弃了利益无量众生的菩提心,既然舍弃了这一最珍贵的菩提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获得万报的机会,只能感得一点微不足道的福报了。
|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地藏,布施的因缘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