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第15课
2020年8月14日
我们这边的道友今天念了一天的经,有点疲惫。所以这节课我尽快讲完,尽量在两三分钟内讲完——开玩笑,两三分钟讲完是“不阔能滴”。
今天开始讲《利益存亡品》。本品主要讲如何以《地藏经》利益生者和亡者。
发菩提心比见我更重要
正式讲《地藏经》之前,先简单地讲一则公案。
宋朝时,有一位名叫定法的僧人,每月斋日描摹地藏菩萨画像,祈祷能面见地藏菩萨,为此坚持了三年。
一天,寺院来了一位出家人借宿。定法过去问询时,那沙门对他说:“妙愿已满,意气何短?”意思是,你的愿已经圆满了,但你的发心太小。僧人说完,忽然不见。
定法觉得这是地藏菩萨在提醒他,他的发愿太小,并不究竟。毕竟,他在三年中坚持祈祷、摹像,只不过是为了见到地藏菩萨而已。
从那时起,他改变了自己的志愿,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誓愿度一切众生。
后来的一天晚上,他在梦里听到声音说:“之前的那个僧人就是地藏菩萨。由于你描摹了许多地藏像,所以地藏菩萨暂时满了你的愿,而且以此善根,你以后的生生世世都不会堕入恶趣。你应该更进一步,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如此一来,你将在弥勒佛出世时成为他的眷属,并获得解脱。在此之前,地藏菩萨将如影随形地保护你,与你寸步不离。”
定法醒来,非常感动,将所有的资具变卖后造了一尊地藏菩萨的等身像,并将之前描摹的地藏像放在里面作为装藏物。装藏完成后,他仍然如前一样,坚持礼拜、供养。那尊地藏菩萨像时常放出奇异的光芒,有许多灵验之事。
定法最初只是想见到地藏菩萨而已,没有其他大的愿望。这样的发愿其实并不究竟。我们修持任何法门,或行持任何善法,最好以利益众生的弘愿摄持。刚开始,这样的发愿也许是造作的,并非发自内心,但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坚持串习,这颗为利众生而修法行善的心,一定会变得愈来愈纯真。
|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地藏菩萨禀白佛陀:“世尊,我以法眼观察,南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几乎都是罪业。即使生起一丝善心、得到一些利益,也如黑夜中的闪电一般,转瞬即逝,退失初心。如果遇到恶缘,恶心、恶业便会念念增上。”
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前面也说过,“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起心动念,恶多善少,大部分都是罪业。反观内心时,也确实能感觉到,凡夫生起信心、悲心、慈心、利他心等善心的次数并不多,而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狡诈心、偷盗心等恶心却经常冒出来。
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虽然偶尔会生起一些善心、得到一些利益,但大多数人,由于被前世的业障或暂时的因缘所覆,以致退了初心。
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假如遇到恶知识、恶劣的环境或邪书等恶缘,众生的恶心、恶业就会不断增长。
《中观四百论》中也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由于经常行持不善、造作恶业,所以大多数的世间人都会堕入恶趣。
六道之中,地狱众生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饿鬼,然后是旁生、人类……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众生的数量越少。无色界对禅定的要求较高,投生在无色界的天人数量并不多。人类现在有七十亿人口,相较于现在的人口数量,无色界的天人数量可能更少一些。
六道中,恶趣的众生数量多,而善趣的少;世间中,造恶的多,行善的少。同样,修行人里面,真正得到珍宝人身、具足暇满,能够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并且修行能成功的,寥若晨星。因此,地藏菩萨对佛陀说,南赡部洲的众生造的几乎都是罪业。
| “是等辈人,如履泥塗,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南赡部洲的众生,就像背着沉重的巨石行走在沼泽地中一样,越走越累,越陷愈深,最终深陷泥沼,寸步难行。”
如这里所说,刚开始时,大多数凡夫因为偶尔生起的悲心等善念,会行持一些善法,但真正能够不断进步、修行圆满的,除了前世因缘特别好的人以外,其实并不多。
有时候问起以前的道友,“他们如今在哪里?在干什么?”个别独自修行,修得特别好的,我们不一定有他的消息,但听说大部分人,有些以前是特别精进的,现在也一直忙于家庭,被琐事与烦恼缠绕。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确实是越修越糟糕。
|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如果有幸遇到知识,替此人减轻负担,或全部承担。这位知识有大力量的缘故,一定能帮到他。知识边帮他背石头,边搀扶着他,让他从泥沼中解脱出来,站稳脚跟后,再继续前行。当此人到达安全的目的地之后,须要引以为戒,反省过去走的险路,从此以后,一定要倍加谨慎,千万不要再误入歧途。”
这里的“知识”,除了善知识以外,也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就是说,凡夫众生深陷在轮回泥沼中,背负着业和烦恼的沉重包袱,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到达目的地。如果在路途中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善知识,他将承担你所有的重负,并将你引至安全之地。到达了安全之地,也摆脱了一切重负,于是你开始反省过去的经历:“轮回是如此的凶险,深陷其中时,又是那么痛苦。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听从善知识的劝告,绝不再踏入轮回险道。”
每个人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会有同样的感慨:“假如没有遇到上师、善知识,我也许会在轮回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仅这辈子就造了如此多的恶业,下辈子还要继续造业,就像一个身负重担的人行走在沼泽地里一样,担子越来越重,陷得也越来越深……幸好在这走投无路之时,遇到了殊胜的善知识。正因为遇到了善知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解脱的希望。”
《华手经》中说:“当近善知识,能障恶法者,能说佛所赞,是人应亲近。随佛道教化,能生人善法,如所闻安住,能增益智慧。”善知识可以遮障我们的恶法,依照佛法来调伏我们的相续,而且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究竟的解脱。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善知识。
|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世尊,由于南阎浮提的众生,相续中具有非常严重的恶劣习气,所以才会从最初的点滴恶业,发展到无恶不作,最终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
南赡部洲的众生,身语意不断地造业,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所造的恶业已经无量无边了。地藏菩萨向佛陀说明了南赡部洲众生造业的情况,地藏菩萨对此是一清二楚。
|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这些众生如果没有好好忏悔自己的恶习、恶行,临终时就会非常危险,因此,父母眷属应当为他修福,积累对他前程有利的‘路粮’,也就是善法资粮。”
南赡部洲的众生,恶习严重,造的恶业多如牛毛,如果任由恶习、恶业所转,将永无解脱之日。所以,活着的时候,自己应该好好行持善法,积功累德;临终时,父母等眷属也最好为他行善积德。
| “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众生临终时,父母眷属应当为他多做功德,或悬幡盖、燃油灯,或读诵佛经,或供养诸佛菩萨和祖师大德的圣像,乃至称念佛菩萨和辟支佛的名号,让临终者的耳根听到,这样便种下了解脱的种子,即使一名一号,也不会虚耗,善的习气一定会熏入临终者的阿赖耶识中。”
殊胜的经幡法门
悬幡盖:“幡”是幡幢的总称。我刚开始以为“幡盖”指的是幢幡,但后来观察了一下,应该是指经幡(经旗)。
藏汉两地的经幡稍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幡只是一块块的布,或者说长方形的旗子,上面并没有任何经咒。悬挂这样的“幡”,没有太大功德和意义。
汉地的经幡,通常印有诸佛菩萨的名号,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而藏地的经幡,则绘有阿弥陀佛心咒、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诸佛菩萨的心咒。
在藏地,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了,亲友眷属会为亡者印大量的经幡,也就是经旗。来过藏地的人都知道,各座山上,以及火葬、天葬和水葬的地方一般都插有经幡。
制作经幡和悬挂经幡的功德非常大。有些人问:“关于挂经幡,佛经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依据呢?”为此,我专门查了汉藏两地的经文。
藏地的经文中,乔美仁波切和噶玛朗巴等大成就者的教言中提得较多,部分伏藏品中也提过,包括一些上师和空行母,也在各自的中阴游记中讲了很多制作经幡的功德。
汉地的《大藏经》中,有一部《佛说灌顶经》,是东晋时期印度的三藏大师帛尸梨蜜多翻译的,共十二卷。我去年在藏文的《大藏经》中找过,但没有找到对应的版本。
《灌顶经》中说:“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风吹幡动,所有接触此风的众生,必定解脱,而且,即使经幡在经年累月的吹拂下,破碎成了微尘,随风飘散,也能让见闻接触此微尘的众生获得无量福德。
藏地很多大德的伏藏品中,都说过这一功德:众生只要被吹过经幡的风接触到,就一定会获得解脱。可见,挂经幡的功德非常大。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环境治理的原因,不能随意悬挂经旗。如果到处都挂上经旗,可能不太方便,最好将经旗挂在规范、干净的地方,不然的话,环保部门看到之后也许会“喜极而泣”。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宗教政策还没有开放。当时有个人诽谤说:“这些供护法的经旗有什么用。”然后就拿火去烧经旗。因果不虚的缘故,他当天就感受到报应,出现了各种情况——这些我不能说得太明显了。
我也提醒一下喇荣这边的道友,如果挂经幡,应该将其挂在清净的地方。之前,经幡被风吹碎后,很多碎末都飘落在了人来人往的道路上,如果被人踩到,还是会有过失。最好将经幡挂在清净的地方,这一点务必要注意。
这以上讲的是“悬幡盖”。制作和悬挂经幡的功德非常大,若为临终者和亡者制作经幡,一定能利益到他们。
殊胜的燃灯法门
燃油灯:亲人去世后,应该为他供四十九天的灯,随自己的条件,可以每天供一万盏、一千盏或一百盏,尽量不要间断。
这方面,藏地做得很好。如果谁家有人去世了,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会去帮忙为亡者行持善法,有的供佛,有的念经,有的印经幡,有的供油灯。凡是来的亲友,都在帮亡者做功德,而不是像汉地有些地方那样,亲友来了以后,给个红包,杀一些众生,造一堆恶业,吃饱喝足后就走了。
一般来讲,为亡者供灯不要间断,尤其是在四十九天之内,不要让光明中断。最好供七盏或多盏昼夜不熄的长明灯,至少也是一盏,在尸体处理完之前,一定要有一盏以上的灯在燃烧,保持光明持续不断。尸体处理完以后,仍要继续为亡者供灯,这非常重要。
殊胜的诵经法门
转读尊经:另外,还应该为亡者读诵佛经,比如《地藏经》《金刚经》《圣大解脱经》和《文殊真实名经》等。
在藏地,条件再差也会为亡者念诵四十九天的《闻解脱经》。就算亡者是一位没有亲友的孤寡老人,周围的邻居也会凑钱请僧众为他念七天或四十九天的经。如果谁家的父母去世了,子女明明有条件,却没有请僧众为父母念诵四十九天的经,大家都会认为那家的子女特别不孝,甚至把他们当作笑话来看待。
有些地方,因为没有这样的传统和习惯,或不具足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很难利益亡者。人死以后,亲朋好友只是聚一聚,处理一下丧事,之后便将亡者抛之脑后,再也不闻不问。
1959年,因为严重的大饥荒,那时藏地有些地方也没有为亡者念经,人饿死就饿死了,也没有谁来管,但那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情况。我小时候经常听人说:“当年,我们家谁去世后,直接就埋了,连一盏灯都没有供、一块经幡都没有挂,真是太遗憾了。”后来有条件、因缘具足时,他们又重新找到尸骨,为亡者念经,之后再重新安葬。
大的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作为修行人,在自己亲友临终时,最好请一些出家僧人,哪怕三四位也可以,为亡者念诵四十九天的经,比如《文殊真实名经》和《助念往生仪轨》。如果有一些居士愿意助念,那就更好了。不过很多地方只念七天就不再念了,这不太够,为亡者念经,尽量连续念满四十九天。
本识:指阿赖耶识。念诵佛经或诸佛菩萨的圣号和心咒,只是让临终者听到,也能在他的阿赖耶识上种下善根习气,令他在未来获得解脱。
为临终者行持善法,无论是挂经幡、供灯、供佛,还是诵经念佛,都有极大功德。
|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这些众生,合集所造的恶业,本来一定会堕入恶趣感受痛苦。但因为亲友眷属为他行持了供灯、挂经幡、念经等善法,使得他的罪业消灭,他这才从恶业中解脱出来。”
《佛说灌顶经》中说:“亡者在世,若有罪业,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亡者由于生前的罪业,本来应该堕入八无暇中,但如果亲友眷属为他供灯、挂经幡、念《闻解脱经》等大乘经典,以此功德,亡者必定解脱。
供灯、念经、挂经幡、做擦擦像等善法看似简单,但对亡者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上节课讲的公案中,那位妻子本来还要继续感受难产而死的痛苦,但因为丈夫为她造了一尊地藏像,她就再也不用感受恶趣之苦了。
范仲淹救母,观音来相助
关于超度,这里再给大家讲一则公案: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母亲在去世后的第二十一天,托梦给范仲淹说:“我现在身处阴间,非常痛苦,如果不赶快给我做功德回向,我恐怕会堕入地狱受苦,你一定要给我念功德之经。”母亲再三叮嘱他,功德之经就是《金刚经》。
范仲淹醒后,心急如焚,立刻赶去寺院请僧众为母亲念诵七天的《金刚经》。
当僧众念到第六天时,母亲再次托梦给他说:“你这次请僧众帮我念经,以此功德,我已经免堕恶道而转生天界了。你志诚的孝心感动了观世音菩萨,他化现为僧人在僧众中一同念经。明天你去寺院打听,只念诵了半卷的那位就是观世音菩萨。”
第二天,范仲淹去寺院问僧人们:“你们有没有谁只念了一半的经?”僧人们都说:“没有啊,我们念经向来很完整,绝不会只念一半的。”
只有一个老和尚说:“昨天大家念经的时候,我在一旁默看,到半卷时,大人您来拈香,我便回厨房做事去了,所以只念了一半。”
范仲淹连忙跪下来向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边说:“莫!莫!”边腾空而去。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和尚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后来,范仲淹特意造了“莫莫禅堂”以纪念此事。
这则公案中,范仲淹的母亲在中阴阶段时,依靠僧众念诵《金刚经》的功德而投生天界。从这里也能看出,为亡者行持善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像范仲淹那样的文学家,或者说世间名人,有时候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自己的信仰会更加坚定。
许多人,平时对信仰不太关注,也从未思考过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时,才产生信仰,也开始了解之前不曾了解的事情。
|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如果能在亡者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者行持广大的善法,便能让亡者永远脱离三恶趣,转生人天善趣,享受殊胜妙乐。不仅亡者得利,今世的眷属也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关键的七七日
七七日内,广造众善:为什么一定要为亡者做七七四十九天的功德呢?按照《阿毗达磨》的观点,亡者一般在死后的四十九天内就会投生,不过也有个别特殊业力的众生,无法在四十九天内转世。
《法苑珠林》中讲,宋朝有一个人死了三十年仍未投生。在此期间,他不断附在他人身上,祈求三十位僧人为他念经超度,依此才获得解脱。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有些空行母的游记中记载,个别中阴身即使过了三年,还是没办法投生。我们去年讲经时,也提到过一个死后两年还未投生的案例。
既然如此,这里为何特别提到“七七日内”呢?这是针对大多数情况而言。比如说,某个国家的签证是七天内批复,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一年都不批复。佛经中讲过,特殊业力的众生,不一定能在四十九天内获得解脱。
就像我上节课讲的,由于业力和习气,众生在进入中阴阶段时,会在一位类似法官的阎罗法王面前接受善恶的审判。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虚构的,这种现象应该是真实的。
比如说,做梦时,梦中会显现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各种形象。按理来讲,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不可能真的出现在梦中,但梦中的身体,又确实和醒后的这个身体相似,这就是一种习气。
再比如,亡者如果是印度人,那么他在中阴阶段见到的阎罗法王,一般也是印度人的形象。如果是汉族、藏族或其他民族的人,由于各自阿赖耶上的习气不同,死后见到的显现也会各不相同。众生在中阴阶段的所见,与生前的业力与习气有很大关系。这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希望大家深入思维,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便能通达佛经中的诸多法理。
这里说,应当在七七四十九天当中,为亡者广造众善,尤其是要给亡灵念经,这很重要。
我们寺院专门设了超度室,有十间左右,谁家如果有人去世,可以在超度室里念七七四十九天的经。基本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人在念经超度,人多的时候,十间都有人在用。我那天去寺院时,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死人的宾馆。”
于亡者而言,临终时刻非常关键。《大智度论》中讲:“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虽然行持了一辈子的善法,但临终时如果生起恶念,死后便会转生恶趣;即使造了一辈子的恶业,临终时若生起善念,死后也能转生天界。
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千万不能对临终的人说:“你之前造的罪业很严重,死后肯定会堕入恶道。”而应该说:“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你所有的罪业都已经清净了。”就像我们在睡觉之前,最好不要胡思乱想,不然睡都睡不着,甚至还会做噩梦。临睡前,应该观想上师——我个人一般会在睡前祈祷上师,将心调整到善妙状态之后再入睡,若能这样,就算做梦,也会是善妙的美梦。同样,我们以后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也应该尽量将心调整到善妙的状态。
前辈大德经常讲:“人去世时,亲人最好不要在旁边大声哭泣。”这是有道理的。《龙舒增广净土文》中也讲,亲属不能在临终者面前叹息或哭喊,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临终者的心态,导致他失去正念。
学了法,就要会用。有些道友学了很多年,结果遇到事情时,还是慌慌张张地到处问:“我家人刚刚断气,现在应该怎么办啊?这七七四十九天,我该帮他做什么啊?”这些道理讲过无数次了,自己也学了那么长时间,还问什么啊?没什么可问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以上讲,七七四十九天内,应该为亡者广行念经、挂经幡、放生、供灯等善法。这些善法对亡者非常重要,大家以后应该如是行持。
|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地藏菩萨继续说道:“因此,我今天在佛世尊,以及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等众生面前,劝告南阎浮提的众生,临终时一定要谨慎,切莫造恶业,尤其是千万不要杀害众生,也绝对不能以杀害的恶缘来拜祭鬼神、祈求魍魉鬼魅。”
1995年,法王示现生病,我们陪同法王在郫县待了很长时间。那边每次有人去世,都会敲锣打鼓,还会带上一只活鸡去祭祀,场面特别残忍。
|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为什么不能杀生祭祀呢?因为,通过杀害众生来拜祭鬼神,不仅不会为亡人带来丝毫利益,反而会让亡人与众生结上恶缘,导致亡人的罪业更加深重。”
《法句譬喻经》中说:“杀生求福,去福远矣。”若希望通过杀生祭祀来求得福佑,简直是痴心妄想。
杀生祭祀不仅不能利益亡者,反倒如火上浇油一般,只会让亡者更加痛苦。由于过去的业力现前,身处中阴的亡者,本来就已经够痛苦了,如果亲朋好友这时还要继续给他造恶业,只会让亡者苦上加苦。
|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假使在未来世或今生中,此人依靠自身的福德,或他人为之造善业的缘故,本来可以获得解脱,比如往生净土,或是有希望证得菩萨等出世间的圣果,或者得到人天等善趣果位,但因为临终时,受到眷属为之杀生祭祀、造恶业的拖累,导致他的业变得复杂而晚生善趣。”
比如说,有些犯人通过一些手段,本来可以被提前释放,但后来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致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就没希望被提前释放了。
同样,这个人本来很有希望的,可是眷属为他造恶业的缘故,导致他没办法往生净土获得解脱。
| “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更何况临终者生前从未造过少许善根,本身业力就很沉重,死后一定会堕入恶趣受苦,眷属又怎么忍心火上浇油,让他更加痛苦呢?”
为亡者杀生、祭祀、造恶业,不仅利益不了亡者,反而会增加他的罪业与痛苦。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清楚。可是,有的宗教至今仍有宰杀牛、羊等牲畜为亡者陪葬的恶习,以前甚至用人来陪葬。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地藏菩萨用比喻来说明。
|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譬如有人从远方而来,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过东西了,而且身上背着超过百斤的重物。忽然,邻居在他的背上又加了一些重物,导致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困苦,连走也走不动了。”
同样的道理,亡者本来就背负着深重的恶业,已经寸步难移,如果亲朋好友还要不断地给他增添新的恶业,那他的处境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说,有些亲朋好友的行为不仅对亡者的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制造了一大堆障碍。现在很多地方仍有为亡者杀生的陋习,特别可怕。
|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世尊,我看南阎浮提的众生,只要在佛教中修诸功德、缘佛法僧三宝而行善,乃至行持像一根毛、一滴水、一粒沙、一颗微尘般大小的善法,这些功德果报,都由行善者自己得到。”
修法,趁现在!
活着很好,可以自己行持善法,趁现在还活着,大家应该及时行善。如果活着的时候不好好行持善法,想等死了再让家人安排超度:“我死的时候,你们给我好好地念四十九天的经。”等你真的死了,不说四十九天,也许四十九个小时也不会给你念,因为人走茶凉,你走了以后,你对他们的影响力也跟着你一起走了。
因此,一定要趁活着的时候,亲自去做善事、种善根。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根香、磕一个头、念一句观音心咒或一声南无佛,或是在三宝所依面前恭敬地单手合掌,也非常有意义。
如果每天都很痛苦,见到殊胜的对境时不仅不生清净心,反而生嗔恨心、嫉妒心,那又是在不断地造恶业。要知道,在清净心的状态下行持一点点善法,其功德也不可思议。
《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缘三宝为对境,哪怕造一点点善根,也会有无穷的利益。
而且,正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行持善法,千万不能拖延。《诸法集要经》中有一句颂词我很喜欢:“一切乐有尽,一切爱有离,一切命有终,未死当修学。”这句颂词中有三个“一切”:一切快乐,最终都会穷尽;一切恩爱,最终都会分离;一切生命,最终都会终结,因此,在死亡来临之前,每个人要好好地修学善法。
我们该修的法,现在就要修,该学的法,现在就要学。生命如此短暂,假如你一直拖延:“我现在忙得不得了”“我实在是太累了”“我今天心情很不好”“我最近身体不舒服”……为了拖延,想得出999个理由,可是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像刚才讲的,一切快乐是无常的,一切恩爱也不可靠,生命的尽头,就是死亡。
万事万物刹那不停地在变化,可是我们一直有一种相续恒常的错觉——由于无法看到事物的刹那生灭,所以才会认为今天见到的瓶子就是昨天见到的瓶子,但实际却不是如此。对于万事万物的本性,最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前段时间,我去了几个道场,给那里的僧众讲:“作为修行人,自己在修行方面一定要有把握。无论是修无常、空性还是修上师瑜伽,至少要对一个修法有胸有成竹的把握。”
有些人无常修得很好,有些加行修得很好……如果都修得很好,当然最好不过了,如果做不到这样,至少也要修好对上师三宝的信心。
实际上,对上师的信心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按照密乘的标准,“视师如佛”的信心仍然不够,“视师是佛”才算真正的信心;若按菩萨乘,“视师如佛”是合理的;按声闻乘,对上师有恭敬心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能自认为对上师和诸佛菩萨特别有信心,但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彻骨入髓的信心呢?其实也不一定。
许多人的修行,仅落在了文字和口头上,真正遇到事情时,学到的法就很难用得上。今年疫情出现后,不少人将自己关在屋里,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这说明在修行方面,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好好培养自己。
如果平时修得很好,哪怕只有一两个修法修得很踏实,自己有一种把握的话,那么,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即使在面对生死等大问题时,也能做到淡定自如,不会痛苦。
只要肯下功夫修行,就一定会得到佛法的力量,也一定能得到佛的加持。假如在信心和专注上打了折扣——信心不够真诚,修的时候很散乱,虽然这样也有功德,因为哪怕是一根毛、一粒沙般微不足道的善法功德,也绝对不会虚耗,但要真正断除轮回的根本,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们既然拥有这么殊胜难得的因缘,就一定要把握机会,用心修行。每个人要争取在短暂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修法的利益。
学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修法——哪怕一分一秒,也要用在修行上。
所谓的修法,包含的意义很广大。从广义上来讲,念经、行善等也属于“修”,但最好的修法,就是观心,认识心的本体,然后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这才是真正有深度的修行。我们每个人要在这上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