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本体智慧教言
关于本性清净的增上慧学口诀,共有三十八条。
第四十一口诀 阐释十二种“实则”的见解
弟子,以下心方面的教言犹如宝剑般锋利。其含义是,以三轮无缘的智慧,断定一切烦恼分别念远离根本。断定的方式是,轮回和涅槃等基道果一切法显现为自心无生的游舞,无有贤劣,边解脱如同虚空,认识到自性无生、游舞无灭、法相无二等。如《普作续》云:“诸法根本摄于心,故当宣说根本义。”十二种“实则”为:
1.自心法性无生之义,于何处也未隐藏,但实则谁也不可能以相状的行境而见到。
2.虽然本自具足、未曾分离,但实则以前自己从未认识。
3.不成立任何本体,若观察皆不见,没有观察时,看似令喜的轮涅诸法不灭,实则现一切。
4.实际虽无而显现种种迷乱相,但其自性不成立,实则无实体。
5.在漫长的累劫中,漂泊于轮回,但如来藏的自性实则未失离。
6.虽显现轮涅种种相,但实则法性自性永不变。
7.无极微尘许的实体,实则如虚空般遍一切。
8.虽然住于如虚空般的空性中,但依靠因果缘起力,实则无碍产生种种法。
9.心如野马,若紧绷急躁则难以掌控,若放松则可驾驭,若不执不系,实则能安住。
10.止观双运如同大鹏飞于空中,无需承托物,实则翱翔于法性的虚空。
11.从什么都不是的法性中,什么都可以显现。寻时无所有,实则修皆成。
12.心性虽无颜色、形状、相状,实则依靠观察和禅修可以如是显现。
总之,上述内容直指为:本性无生故无实体,游舞无灭故显现种种,法性无二故无实执,心性本解脱故不离法性。
第四十二口诀 以十二种确信立誓
弟子,由见裸露之义而心无疑惑的十二种确信为:
1.以现有一切在虚空中生灭为喻,说明轮涅一切法在真如性中为一体,故确信无自性。
2.诸法之根本归于心,故确信佛不在他处寻求。
3.确信心本自无生无灭,分别念是有为法。
4.确信一切显现为迷乱,实则无有亲怨二者之实体。
5.迷乱的所作皆是苦因,故确信于法性义无有所作。
6.确信无生法界是诸法之自性,故自性是无二无别。
7.若悟自心无生之义即是佛,故确信无需行道。
8.确信一切显现不实如幻,故不可被贪嗔扰乱心。
9.确信显现与心多即一味,故贪嗔等五毒分别自性无生。
10.确信亲怨等产生烦恼的对境只是心的假立,其自本体无所成立,故一切解脱为心。
11.确信心性是轮涅一切法之源,因此是法界之母。
12.确信心之法性实相如虚空,是一切法的所依,故是广大。
第四十三口诀 九种现见法性的教言
弟子,修道瑜伽行者的九种“现见”为:
1.现见轮回与涅槃诸法自性空。
2.现见一切法的根本为心。
3.现见自心的本体无生。
4.现见十七种现相等显现方式不灭,因此暂时不定。
5.现见一切法的法性无实。
6.现见虽然显现种种,但法界的本性不变。
7.现见自然离缘故实相无二。
8.现见依缘而显现种种故本基无偏。
9.由于远离边执分别故现见本性离戏。
第四十四口诀 现见七殊胜
弟子,修行者心无主宰、无寻求而解脱,七种殊胜为:
1.不寻找有无、现空等所缘,远离心所安住,是安住殊胜。
2.对于无缘的法性,远离能所执著之心的缘取,是所缘殊胜。
3.分别与无分别皆不离心,以心造作会遮蔽离心之义,因此修习无分别性,是无分别殊胜。
4.不依赖一切所知,是所依殊胜。
5.不观修现空等一切对境,是修习殊胜。
6.不刻意遮止心与心所的动念而不散乱,是禅定殊胜。
7.心不入八识聚的一切对境,是三摩地殊胜。
总之,这些都是无依无缘、无改无染地安住。
第四十五口诀 以六根门见不舍差别而无二的教言
弟子,对法性义生起定解,六种智慧根为:
1.知色相无生而离执著,见自现之色相,是智慧眼。
2.听懂法性空性之义,是智慧耳。
3.感知自性无生,是智慧鼻。
4.领受种种无二,是智慧舌。
5.触及法性之义,是智慧身。
6.了知一切显现皆为无生之自现,是智慧意。
第四十六口诀 以此见解不舍差别而见无二
弟子,若自心解脱为法性,则外在一切显现皆现为法性。六种智慧境为:
1.见法性明空,是智慧色。
2.听懂无主如回声自现,是智慧声。
3.以上师教诫而满足,是智慧香。
4.领受诸法之义为无生,是智慧味。
5.触及法性大乐,是智慧触。
6.自知实相法性之本面,是智慧法。
第四十七口诀 从观察则无的角度见具六无
弟子,六种真实为:
1.一切诸法的本体均不成立实有,故无所见是真实见。
2.法性义无有能闻、所闻,故无所闻是真实闻。
3.实际无能嗅、所嗅,故无所嗅是真实嗅。
4.同样,无所尝是真实尝。
5.心不触及真假等一切对境,是真实触。
6.不觉知诸法的一切法相,是殊胜觉。
第四十八口诀 阐释于六无勤的法性不作取舍
弟子,若能了知并安住于诸法离造作中,则会解脱于本来实相。六种无勤意趣为:
1.自心无生虚空中,没有能见所见,故远离改造、转变破立的见解自然本住,心无广狭,安然而住。
2.修习深明无执,没有内外分别之网,法性寂然。
3.无改自然的行为,无接受或舍弃的勤作,怡然。
4.现前本相,对果位无有得或未得的希忧,静然,能取所取的分别自然解脱。
5.任何有法的实性无有贤劣,故平等于法性中,平然。
6.不舍轮回而本来解脱为涅槃,故心无痛苦,乐陶陶。
第四十九口诀 阐释十六种表示法的教言
弟子,十六种表示法为:
1.远离相状所遮蔽的觉性常现裸露。
2.常沐对治实执的空性大浴。
3.手持空性和慈悲之日月。
4.头顶转见修之轮。
5.观看自心幻化之明镜。
6.治愈烦恼之毒病。
7.解开三毒或能所执著之绳缚。
8.解脱于如猛兽般的恶友之网。
9.认识自然本智后,安住于明空觉性的水晶瓶中。
10.以信心、精进、正知、正念、不放逸,行持十法行等,从下而上攀登珍宝梯。
11.砍断我执树之根。
12.躺卧于无边觉性之虚空中。
13.自断自己动摇的分别念之命。
14.奔赴一切显现为法性的金洲。
15.随身携带能治贪嗔热病的三摩地之清凉药。
16.采摘诸法仅有假名而实不成立之空花。
第五十口诀 无取舍离破立的见解
弟子,五种见解为:
1.所现的任何分别念都是无生的法性,故不嗔恨分别。
2.无有另外修习的无分别智慧,除了断除烦恼分别之外,找不到智慧或法性,故不贪求法性,若贪求,则成了漂泊轮回的因。
3.了知一切法是平等性,故于自己的禅定不生慢。
4.一切不幸和颠倒分别都是自心的幻化,故莫嫉妒颠倒。
5.自然本智本自具足,故于智慧不愚痴,要了知其义。
第五十一口诀 阐释对实相之义具十种确信
弟子,苦乐等一切相都解脱于法界本体中,故无任何利害的十种确信为:
1.自然本智或菩提心无因缘,故三时远离迁变。纵然轮回如雨降下,却不能沾染或淋湿菩提心普作王。
2.同样,纵然三界如水泛滥,却不能冲走它。
3.纵然六道如火炽燃,却不能烧毁它。
4.纵然三千界如风动摇,却不能撼动它。
5.纵然三毒如黑暗笼罩,却不能遮蔽它。
6.纵然三千界遍满日光,本智却无需照亮。
7.纵然世界陷入黑暗,它却不被无明染黑。
8.纵然生死界线分明,它却无有死亡。
9.纵然业力习气存在,却从未染污它,故无需重新断除。
10.纵然现有已倒覆,它却无有毁坏分离。
这些是自然本智不被任何法所压倒的意趣成为确信的金刚语。
第五十二口诀 通过喻义关联的方式来掌握法性的教言
弟子,四种喻义关联为:
1.以如来身无论如何观看皆庄严为喻,若以无生证悟而摄持,则无有自相的贪嗔,故证悟者任何行为皆安乐。
2.以怒容和笑容皆不离一张脸为喻,轮回与涅槃的一切化现均不离无生法性。
3.以对盲人指示与否无差别为喻,从无生法界中无碍显现的诸法无二平等一味,故法性无取舍。
4.以芭蕉树干无实为喻,通过离一多因等推理观察则不可得,故现有诸法皆无实质。
第五十三口诀 通过四边自解脱来阐释不舍而自现的教言
弟子,四种边解脱为:
1.轮涅诸法实际无生,故解脱有之法。
2.因缘和合显现分的世俗不灭,故解脱无之法。
3.在胜义中,二谛或现空不成立为他体法,因为是已灭尽分基的无别或无二,故解脱二者。
4.随心所执,无二而显现二,故解脱无二。
若认为二谛是一体,则会有四种过失:凡夫见到有为法应成见胜义谛;胜义谛应成生起烦恼的所缘;胜义谛与世俗谛应成无别;应成不依靠闻思即可证悟胜义谛。
若认为二谛是他体,则会有四种过失:证悟胜义谛的智慧应成不能遣除世俗谛的实执;胜义谛应成不是世俗谛的法性;世俗谛无自性应成非胜义谛;照见二谛的圣者们应成同时有束缚和解脱。
自宗没有这些过失,因为不承许二谛是一体与他体。也就是,从自己一个心迷悟的角度安立二谛时,当它迷乱时,世俗迷乱的心不见胜义;当它证悟时,证悟胜义的心不见迷乱的世俗,犹如光明与黑暗。前者是一本体异反体,后者是遮一体之异体,注释中对这两者都有阐述。
第五十四口诀 通过四种究竟来阐释道确定为法性
弟子,四种究竟为:
1.如梦境显现,了知内外诸法皆为自心,知心无识别,是见解究竟。
2.如虚幻之人,不遮止五根门外境而远离能取所取,是修习究竟。
3.如幻化之人积累二资,了知见行双运而行持,是行为究竟。
4.如虚幻之人享受梦中财富,对现有无实执,是觉悟究竟。
第五十五口诀 以表示义表明心之五法身的教言
弟子,明空不灭周遍智慧或法性,即心之五法身为:
1.以海底为喻,表明于觉空赤裸的法性中始终无有动摇之法身。
2.以须弥山为喻,表明法性义中无迁变之法身。
3.以河流为喻,表明光明或法性中无间断之法身。
4.以太阳为喻,表明智慧无明暗之法身。
5.以水月为喻,表明觉性无分别之法身。
第五十六口诀 以密宗表示义表明的教言
弟子,心之六种智慧为:
1.未被寻伺染污的本性,是无能所二取相遇之智慧。
2.心未向外境散、未向内收,是境心多即一味之智慧。
3.于轮涅诸法无取无舍,是无希忧之智慧。
4.于法眼前的种种显现,以法性无生印持,是自生之智慧。
5.心性边解脱,现空、明空是双运之智慧。
6.八识及其对境本来空,外空、内空是空性之智慧。
第五十七口诀 心的直指
弟子,七种心之直指为:
《大虚空续》中云:“不知自性一,如何观而现。”
1.因同一境随心而有种种显现,外境无自性成立。因此,境直指为心。
2.心的种种现分,如影像般不灭而显现,但自性不离空性。因此,心直指为影。
3.自生智慧的显现是无偏显现,因此,显现直指为无边。
4.以三层虚空的窍诀,心识直指为无所依。
5.证悟自心为法性,觉性直指为无境。
6.八识的显现境从未实有,现境直指为无生。
7.无生义中没有戏论相,无生直指为离戏。
第五十八口诀 对所现直指为法性加以印持
弟子,一切同为法性,故无取舍,六种将所现直指为法性为:
1.从自心法性的妙力中,不定显现六道六种见相、外道常断二见、九乘宗的承许等十七种显现,故不以实执而执为“是”而珍惜。
2.一切是法性的游舞,故不以善恶分别执为“非”而抛弃。
3.诸法无有局限偏堕,故心不重新摄为无二。
4.不区分善恶差别。
5.不以寻伺之心思考是非等一切。
6.不离深明法性之义。
第五十九口诀 将所现直指为法性
弟子,八种直指为:
1.无为法的觉性如虚空般心识明清。
2.如水波归水般动念自解。
3.依缘所生的分别念当下自解脱,故自持正念。
4.远离八识聚的遮蔽,故觉性自净。
5.无有此等确定的认知,故本体无现。
6.显现无自性,故对境自空。
7.亦有亦无,如梦。
8.亦无亦有,如水月。
第六十口诀 将所现直指为无生的九种要点
弟子,一切法真实不生而虚妄显现,无实执和真实贪著的九种直指无生为:
1.缘起诸法一经观察抉择,则无有自性生,故已生者无生,如幻化的马牛。
2.无为法不是以因缘所生,故未生者无生,如虚空。
3.有为法无自性,故不生者无生,如石女儿。
4.色等无自性成立,故显现无生,如梦境。
5.空性不成为所生,故空性无生,如兔角。
6.无可识别,故觉性无生,如幻人八识。
7.无生或空性不偏一边,故可显现一切,如幻术。
8.超越心识所抉择的对境,且本来无生,故无生本无,如虚空般并非突然产生。
9.无生自本体远离有无等八边戏论,故无生是离边,如虚空无有“是此”之法。
第六十一口诀 以四种比喻将所现直指为法性的教言
弟子,四种比喻为:
1.在作为比喻的外虚空、作为意义的法性本体虚空、心性虚空三者无别的本性中,一切法的生住灭均不动摇,因此,是一切亦非一切,灭尽了心识所假立的宗派承许,不为缘所动。以山为喻,印持无希求之见解。
2.无有能修所修,不被勤作动摇。以国王坐宝座为喻,印持无精勤之修行。
3.一切是法性的游舞,无需他法遣除,远离所取所舍之法。以到达金洲为喻,印持无有二相之行为。
4.在法性赤裸实相中,没有解脱与未解脱的希求,无需从他处寻果。以蛇结自解为喻,印持无希忧之果位。
第六十二口诀 显现为法性的教诲
弟子,五种教诫为:
1.知一切所知境与有境在胜义中非因缘所生,不观待他法,非伪造,本来自性无生,故了知色与识无生。
2.对于自现的八识之境,觉性无执而住。
3.对于毁誉等世间八法,心不散而住。
4.见解耐缘、修行耐散、行为耐放、果位确信,故心识不为缘所夺而住。
5.证悟自心无生,故心得印证。
第六十三口诀 分别念顿断门中无他体的见解
弟子,切入见修要点的五种意境为:
1.如《六修义》中云:“任何分别相生起,若知分别即法性,无需另修余法界。”故分别即法性。
2.缘与分别无二,解脱于法性中。轮回与涅槃二者的所有相状,皆自解脱于无二平等界中。
3.如遇到熟人般,认识任何显现皆为法性,直视即认识。
4.怨亲等世间迷乱的执著自消除。
5.破立净不净等显现的二执自消散。
第六十四口诀 略示法性无别的显现方式
弟子,法性不二之四种显现方式为:
1.平等性的见解,基法性无贤劣,故智慧通彻。
2.智慧通彻的修持,不寻任运住,故安住无戏论。
3.自然的行为,无染无造作,故大等舍。
4.法性现前的果位,心性自现,故智慧流露。
第六十五口诀 法性无别的六种显现方式
弟子,无二义之六种显现方式为:
1.心性自生智慧本来无改造中显现,故为自然。
2.一切法圆满于心,故任运成。
3.于此无破立,故为大智。
4.不分轮涅有贤劣二者,故无二金刚。
5.不观待因缘,心性本来成佛,故金刚自生。
6.无贤劣之缘或亲怨,故大平等。
第六十六口诀 法性无别的四种显现方式
弟子,无二之四种显现方式为:
1.断除心的三时戏论而自然安住,明而无造作,自明无分别,如无垢水晶。
2.无任何执著分别的觉性,如离垢明镜。
3.光明智慧的意趣自觉自得,如如意宝,自然出生所需。
4.自然本智无需他法遣除,一切自性自现,故智慧任运。
第六十七口诀 法性无别的教言
弟子,四种教言为:
1.法性无偏袒,遍及十方,故是博大。
2.无中边或内外深浅,故菩提心无偏。
3.从菩提心中可生一切,故是大无定。
4.无依缘而明暗,故为法性清净佛。
第六十八口诀 通过八种自解脱而见法性无生的教诲
弟子,八种自解脱为:
了知显现境无实,实执解脱于自地。当心不迷乱而安住于现量法性义时,断定六识所现的一切皆为现空如梦如幻。
1.眼见美丑等色时,当下见解脱。如何解脱呢?境识二者的自性解脱于无生界中。
2.同样,耳闻悦耳不悦耳等声时,当下闻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
3.鼻嗅香臭等香时,当下嗅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
4.舌尝甜酸等味时,当下尝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
5.身触滑粗等所触时,当下触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
6.十七种现相等一切显现,当下自解脱,解脱于现空无生界中。
7.法非法等言说之名称,亦当下自解脱,解脱于闻空无生界中。
8.善不善等意识分别,亦当下念解脱,念自净而融入无生界中。
第六十九口诀 具四无垢门中无迷路之见
弟子,四种无垢为:
1.以八种幻喻为例,了知现有一切所现为无生法性,故是智慧见解无垢。
2.一切时中将无生义转为道用,故是修道无垢。
3.于无生中自然安住时,其义不可言说思维,故是觉受无垢。
4.心于三时中不离无生之义,故是果位无垢。
第七十口诀 阐释修道者未找到其他现见方式
弟子,五种未找到为:
1.以离一多因之理证观察,从外未找到境,如眼翳者见前浮现的毛发。
2.无有能寻所寻二者故,从内未找到心,如虚空寻虚空。
3.逐一剖析肢分、再肢分等,从中未找到身,如芭蕉树无实质。
4.轮回者与轮回皆不成立,未找到担忧者众生,如梦中集市。
5.除自心无生义外,并不成立其他佛陀,希求者未找到佛。
第七十一口诀 修道者无从他处找到法性的道理
弟子,五种无所得为:
1.一切内外诸法,本来未离自性空,外境显现是无而显现,故于三世中寻找也不得,无所得。
2.内在的自心觉性是空而觉知的觉空,故不得,无所得。
3.具六界的身体是无实质,故不得,无所得。
4.被迷乱所染污的众生实际上是无生,故不得,无所得。
5.不迷乱的佛陀也是自心,故从他处不得,无所得。
第七十二口诀 解说法性无二的显现方式
弟子,心不改造而自然安住的五种道用为:
1.法性义中无所缘,意不思一切法。
2.不享色声等一切外境。
3.心性当下即佛,不抱希求道果功德等一切期望。
4.痛苦为大乐,不管出现烦恼还是显现智慧,一切均不超离自心,故不视一切为过失。
5.不追随忆念过去、迎接未来等三时分别念,自心任其自然。
第七十三口诀 具三空的本来面目自显的教诲
弟子,诸法本离生住灭三相的本性,三种空为:
1.本来无自性生,故外境无生而空。
2.心无根本,故内心空而无生。
3.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故中蕴空而无住。
第七十四口诀 将无基转为道用而印持现有诸法
弟子,三种道用为:
1.将轮涅诸法无能依之本也无所依之基转为道用。
2.无有以心盘算真假、希忧等而安住。
3.当以无生印持诸现有。
第七十五口诀 断绝外中内三者的牵连
弟子,在修行前若不断外内联系,实修将变成应付别人的因,四种断除牵连为:
1.断除喧闹散乱等外牵连。
2.断除生起贪嗔的对境——怨亲等内牵连。
3.断除贪著今生之显现等义牵连。
4.另外,外在断除听闻的误区,内在断除思维的怀疑,意义上断除见修行的增益,恒常依止寂静处。
第七十六口诀 八种行为道用,以及上师纠正禅修过失并赐予加持
这二者中的第一部分是:
弟子,八种行为道用为:
1.在开始修行时,需修持外内密三种守护。
2.准备修行所需的资具。
3.三门于自性中自然安住。
4.对上师三宝进行供养。
5.以四对治力忏悔往昔的罪业。
6.为自相续生起觉受证悟加以祈祷。
7.在寂静处安坐于舒适坐垫上。
8.修炼身体与语言的各种瑜伽。
第二部分是:
虽然在《注释》中这部分被放在第七十九条之后,但此处按照原文顺序:观想根本上师安坐于自己头顶的莲花月轮坐垫上。先发菩提心,做七支供。之后观察轮回法,思维无常、痛苦等本性。接着忆念中阴。
中阴有六种:
1.自性住中阴:使没有认识本面者认识法性本面,如孤儿遇母。
2.生死中阴:认清智慧,如暗室挂灯。
3.梦境中阴:了知一切显现皆为心,如在婆罗门洲寻找不到其他人。
4.禅定中阴:令不能明观者明观,如美女照镜。
5.转世中阴:延续业力,如用水管连通中断的水渠。
6.光明法性中阴:通彻显现智慧,如流星划过天空。
要按上师的窍诀精要,修持这些内容。
第七十七口诀 以七种禅定阐述修行
弟子,于见修之义中不动摇,七种禅定为:
1.眼以眼空等自根识空,为内空性禅定。
2.色以色空等六尘空,为外空性禅定。
3.有为法的器情世间空,为内外二空禅定。
4.无为法空,为胜义空性禅定。
5.压伏迷乱显现,为狮子奋迅禅定。
6.离能所二取的实相,为智慧光明禅定。
7.无有坏离,为金刚喻禅定。
第七十八口诀 瑜伽行者修持六支加行
弟子,六种加行为:
1.以禅定威仪安坐于舒适坐垫上。
2.明观所依身的脉轮,排除能依风的毒素,充满上下之风。
3.做除障的身瑜伽。
4.舍弃其余无义的分别意垢。
5.一心专注于明、乐、空性等禅定。
6.根据修行时间、场所、身体状况做调整:昏沉时观想有相法,掉举时专注于收摄,间或阅读甚深经续,心不涉于轮回法,饮食行为随宜。
第七十九口诀 瑜伽行者的五支正行
弟子,作为修道正行的支分,正行五支为:
1.应当放下经商、务农等永远没有完结之时的世间琐事。
2.这样做可增长善行,身语意三门极为安乐。
3.由此内在禅定增长,种种觉受于觉性镜中明现。
4.此时获得佛赐威光。诸佛菩萨持明成就者加持,护法神守护并赐予威力,障碍和魔众无机可乘。
5.不会生起五毒三毒烦恼等有相分别念。
总之,如果真心舍弃所有世间事务,不违背三学而修持甚深道,则将如意成办暂时与究竟的自他二利,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些增上慧学的口诀,在《注释》中顺序有所调整:第四十八口诀上提到第四十二口诀之后,接下来是第五十至五十四之间的口诀。随后是第六十三口诀、第六十九口诀,接着是第四十三到四十七之间的口诀,其后是第六十八口诀、第七十口诀、第七十一口诀、第四十九口诀,之后是第五十五到五十九之间的口诀,接着第六十三口诀提到前面,第六十到六十七之间,第七十七口诀位于定学部分,然后是第七十二到七十九之间的口诀,但此处按照原文顺序撰写。
总而言之,这些内容取受了大圆满下心部的密意,如同用锋利的宝剑摧毁对方阵线一般,通过辨别的智慧将轮回根本断为无生的了义正道,对具慧者的解说完毕。
《八十口诀》第四品,关于本体无垢智慧教言,至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