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本体智慧教言
弟子,十二种“实则”为:何处未隐藏,实则不可见;本自未分离,实则未认识;观察皆不见,实则现一切;虽现种种相,实则无实体;累劫漂轮回,实则未失离;虽现种种相,实则永不变;无极微尘许,实则遍一切;住于空性中,实则生种种;若不执不系,实则能安住;无需承托物,实则翔虚空;寻时无所有,实则修皆成;心性无色相,实则观可现。
弟子,十二种确信为:现有一切在虚空中为一体,故确信无自性;诸法之根本归于心,故确信佛不在他处;确信心本无生,分别念是有为法;确信一切显现为迷乱,实则无有亲怨;所作皆是苦,故确信于法性义无有所作;确信诸法之自性是无二无别;若悟心即是佛,故确信无需行道;确信一切显现不实,故不可被贪嗔扰乱心;确信贪嗔无生;确信生境解脱为心;确信一切之源是法界之母;确信一切所依是广大。
弟子,九种“现见”为:现见诸法自性空;现见根本为心;现见本体无生;现见暂时不定;现见法性无实;现见本性不变;现见实相无二;现见本基无偏;现见本性离戏。
弟子,七种殊胜为:远离心所安住,是安住殊胜;远离缘取,是所缘殊胜;修习无分别性,是无分别殊胜;不依一切,是所依殊胜;不观修一切,是修习殊胜;不遮止动念而不散乱,是禅定殊胜;心不入一切,是三摩地殊胜。
弟子,六种智慧根为:见自现之色相,是智慧眼;听懂法性之义,是智慧耳;感知无生,是智慧鼻;领受无二,是智慧舌;触及法性,是智慧身;了知自现,是智慧意。
弟子,六种智慧境为:见明空,是智慧色;听懂自现,是智慧声;以教诫而满足,是智慧香;领受无生,是智慧味;触及大乐,是智慧触;自知本面,是智慧法。
弟子,六种真实为:无所见是真实见;无所闻是真实闻;无所嗅是真实嗅;无所尝是真实尝;心不触及一切是真实触;不觉知一切是殊胜觉。
弟子,六种无勤意趣为:见解本住无狭安然;修习深明寂然;行为无受怡然;果位无希忧静然;无有贤劣平然;心无痛苦,乐陶陶。
弟子,十六种表示法为:常现裸露;常沐大浴;手持日月;头顶转轮;观看明镜;治愈毒病;解开绳缚;解脱兽网;安住晶瓶;攀登宝梯;砍断树根;躺卧虚空;自断自命;奔赴金洲;身带凉药;采摘空花。
弟子,五种见解为:不嗔恨分别;不贪求法性;于定不生慢;莫嫉妒颠倒;于智不愚痴。
弟子,十种确信为:轮回如雨降;三界如水泛;六道如火燃;三千界如风动;三毒如暗罩;三千界遍日光;世界陷入黑暗;生死界分明;业力习气存;现有已倒覆。
弟子,四种喻义关联为:以如来身无论如何观看皆庄严为喻,若以无生摄持,任何行为皆安乐;以怒容和笑容皆不离脸为喻,一切化现均不离无生法性;以对盲人指示与否无差别为喻,法性无取舍;以芭蕉树为喻,现有诸法皆无实质。
弟子,四种边解脱为:实际无生,故解脱有之法;世俗不灭,故解脱无之法;不成立他体法,无二,故解脱二者;无二而显现,故解脱无二。
弟子,四种究竟为:了知内外诸法皆为自心,知心无识别,是见解究竟;不遮止五根门而远离能取所取,是修习究竟;了知见行双运而行持,是行为究竟;对现有无实执,是觉悟究竟。
弟子,心之五法身为:以海底为喻,表明无动摇之法身;以须弥山为喻,表明无迁变之法身;以河流为喻,表明无间断之法身;以太阳为喻,表明无明暗之法身;以水月为喻,表明无分别之法身。
弟子,心之六种智慧为:未染本性,是无二取相遇之智慧;未散未收,是多即一味之智慧;无取无舍,是无希忧之智慧;种种显现印持,是自生之智慧;现空、明空是双运之智慧;外空、内空是空性之智慧。
弟子,七种心之直指为:境直指为心;心直指为影;显现直指为无边;心识直指为无所依;觉性直指为无境;现境直指为无生;无生直指为离戏。
弟子,六种将所现直指为法性为:不执为“是”而珍惜;不执为“非”而抛弃;不摄为无二;不区分差别;不思一切;不离深明。
弟子,八种直指为:心识明清;动念自解;自持正念;觉性自净;本体无现;对境自空;亦有亦无;亦无亦有。
弟子九种直指无生为:已生者无生;未生者无生;不生者无生;显现无生;空性无生;觉性无生;无生可显现;无生本无;无生是离边。
弟子,四种比喻为:以山为喻,印持无希求之见解;以国王坐宝座为喻,印持无精勤之修行;以到达金洲为喻,印持无有二相之行为;以蛇结自解为喻,印持无希忧之果位。
弟子,五种教诫为:了知色与识无生;于自现觉性无执而住;于八法心不散而住;心识不为缘所夺而住;心得印证。
弟子,五种意境为:分别即法性;相状自解脱;直视即认识;执著自消除;二执自消散。
弟子,法性不二之四种显现方式为:法性无贤劣,故智慧通彻;不寻任运住,故安住无戏论;无染无造作,故大等舍;心性自现,故智慧流露。
弟子,无二义之六种显现方式为:本来无改造中显现,故为自然;一切圆满于心,故任运成;无破立,故为大智;不分轮涅,故无二金刚;心性本来成佛,故金刚自生;无亲怨,故大平等。
弟子,无二之四种显现方式为:明而无造作,自明无分别;无任何执著分别的觉性明镜;自觉自得如意宝,自然出生所需;一切自性自现,故智慧任运。
弟子,四种教言为:遍及十方,故是博大;无内外深浅,故菩提心无偏;可生一切,故是大无定;无明暗,故为清净佛。
弟子,八种自解脱为:眼见色时,当下见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耳闻声时,当下闻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鼻嗅香时,当下嗅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舌尝味时,当下尝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身触所触时,当下触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一切显现,当下自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言说之名称,亦当下自解脱,解脱于无生界中;意识分别,亦当下念解脱,融入无生界中。
弟子,四种无垢为:了知所现无生,故是智慧见解无垢;无生转为道用,故是修道无垢;无生中不可言说,故是觉受无垢;心不离无生,故是果位无垢。
弟子,五种未找到为:从外未找到境;从内未找到心;从中未找到身;未找到担忧者众生;希求者未找到佛。
弟子,五种无所得为:显现是无现,故不得,无所得;觉性是觉空,故不得,无所得;身体是无实,故不得,无所得;众生是无生,故不得,无所得;佛陀是自心,故不得,无所得。
弟子,五种道用为:意不思一切法;不享一切外境;不抱一切期望;不视一切为过失;自心任其自然。
弟子,三种空为:外境无生而空;内心空而无生;中蕴空而无住。
弟子,三种道用为:无本基转为道用;无有以心盘算而安住;当印持诸现有。
弟子,四种断除牵连为:断除外牵连;断除内牵连;断除义牵连;依止寂静处。
弟子,八种行为道用为:需三守护;准备资具;自然安住;进行供养;忏悔罪业;加以祈祷;舒适坐垫;修炼瑜伽。观想上师于坐垫上,先做七支供,之后观察轮回法,接着忆念中阴。
弟子,七种禅定为:内空性禅定;外空性禅定;内外二空禅定;胜义空性禅定;狮子奋迅禅定;智慧光明禅定;金刚喻禅定。
弟子,六种加行为:坐舒适坐垫;排除风毒素;做除障瑜伽;舍弃余意垢;心专注禅定;修行做调整。
弟子,正行五支为:当放下琐事;身语意极乐;觉性镜中现;得佛赐威光;不起有相念。
《八十口诀》第四品,关于本体无垢智慧教言,至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