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当舍之十法
2018年3月16日
本来我想在星期一开始讲《维摩诘经》,但是因为没有网络,所以星期一和星期二继续讲《胜道宝鬘论》。也许《胜道宝鬘论》讲完的时候网络还没有来。我们在没有网络的世界里修甚深的道,这也很好,也许这是近一千年前达波瓦尊者的修行方式吧。
现在很多人在依靠电话转播听课,人数也比较多,但也许只是刚开始人多一点。有些人可能实在不习惯听音频,慢慢就不听了。其实你们听或不听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胜道宝鬘论》中的确有很多窍诀。有些人经常在路上挡住我,说:“您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窍诀?”在路上倒是没办法传,因为传法有传法的规矩和方法,不可能在车上、路上、飞机场上随便传。有些佛教徒在飞机场遇到我的时候也说:“快快快,你过来给我传一个窍诀!”其实这有点不现实。
这次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没有网络的这段时间,为大家传授这部大乘佛教显密圆融的甚深窍诀,大家自己读一遍就会非常清楚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论典。有些窍诀不是很好解释,我就凭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解一下。
下面开始讲《胜道宝鬘论》。不知道大家课后看了没有,应该考虑一下,如果让你讲你会怎么讲。昨天讲的是应该依止的十种法,今天讲应该舍弃的十种法。
当舍之十法
1.应当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昨天讲到,我们应该依止具有证悟和悲心的上师,今天讲应该舍离何种上师。
我们讲十种不善业的时候说过,不但不能杀生,还要放生;不但不能不与取,还要做上供下施;不但不能做不清净的行为,还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也就是说,光是不做恶法还不够,还要行持与其相反的善法。《极乐愿文大疏》中也说,只是不说粗语、恶语、离间语还不行,还要说真实语、清净语。因此,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在很多方面细致观察。
今天讲,应该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世间八法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正面有四个法,反面有四个法,总共有四对、八个法。世间人特别爱追求这八种法中正面的四种,比如特别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喜欢得到名声、财富、利益和快乐,而不愿意遭受讥毁、衰败、痛苦等。
上师作为引导者,最好具有一些出世间的功德,以此可以平息世间八法。当然,完全平息世间八法也许有点困难。上师如意宝在晚年的时候也经常说,在世间八法当中,他对于财富等方面并不是很在意,但对于名声和身体方面的快乐有一点点在意。但我相信,像上师那样的大成就者、与真佛无二无别的善知识,是不会希求世间八法的,了解上师的人应该清楚这一点。
完全平息了世间八法的上师能不能找得到呢?不是很好说。但一般来讲,大家最好不要依止被世间八风所吹,整天为了获得名声、快乐、赞扬而忙碌的上师。如果你以前依止了这样的上师,后来发现他的所作所为都在追求世间法,那就应该远离他。
《大般涅槃经》中说,恶劣的大象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因为大象最多会毁坏人一世的生命,而恶知识却会毁坏人的生生世世。佛陀在《华手经》中也说:“勿近恶知识,令住非法者,若近行非法,令人失心目。”不要亲近恶知识,否则他会让你安住于罪恶当中;如果真的做了非法之事,自己的心和眼目就全部毁坏了。眼目毁坏以后,所见所闻都是颠倒的;心毁坏以后,一切念头都是邪知邪见。这样真的很可怕。
所以,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学会观察上师,这很重要。有些人可能太冲动了,或者是信心十足、非常虔诚吧,根本来不及观察,就将自己的财富全部供养了,最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解脱,非常可惜。
汉地的佛教徒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方面要观清净心,没必要以恶语诽谤别人,因为自己眼目不清净的时候,看整个世界都是很肮脏的;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一开始就特别亲近某一个人,将自己的一切都拿去供养。当然,帮助真正的善知识修寺院、做善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首先要学会观察。
现在,很多人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很简单,看到某个人跟某位上师的合照就认为他很了不起。像我不是什么有名气的人,有些人出于好奇心或者想做个留念,想跟我一起合个影本来也没有什么,但是因为这种事听得比较多,也上过很多当,所以别人一说合影,我就会有一点怀疑:“他是不是想拿我的照片做文章?”确实有人做过这样的事。
而且,佛教徒也很容易相信那些人,看到他们跟某个大德的合影,就觉得他们肯定是很好的善知识,于是就去依止,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其实,跟人合影说明不了他具有功德,只能说明他跟这个人有来往、有联系。
有些佛教徒可能想法比较简单吧,当然简单有时候是很好的,也许愚者获得成就更快,不像分别念特别重的人,对真正的善知识都不起信心,反而去排斥、诽谤。但在某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鉴别哪些是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哪些是真正的上师。
我这么说并不是针对哪一位上师、哪一个人,但是确实,经常注意这些会使自己的修行获得圆满。大多数上师是非常好的,包括我们学会当中一些人的上师,有些是比较广闻博学的,有些在语言、文化方面跟弟子之间有一些障碍,但还是比较支持闻思修行的。而有些上师,则是刚开始要求你学习,过一段时间就会为了各种目的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对于上师和弟子来说,这些事情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上师以清净心和真正的悲心来摄受弟子,很多麻烦就不会产生。如果是以私心来摄受弟子,师徒之间有了利益关系,那最后的结果就不会很理想。
有些非佛教徒经常说佛教徒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确实也有,但是也有一些非常如法的行为,大多数人都比较清楚。对于如法的行为,大家去鼓励一下、支持一下,人们就会做得更加圆满,因此在这里不用提。总之,我们应该远离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2.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眷属与恶友。
什么样的人是恶友呢?就是对自己的心和觉受有损害的人,对自己的修行有损害的人。有可能是你的眷属,比如在你身边做事的一些工作人员、发心人员,也有可能是你的朋友。
有些前辈大德经常把脾气不好的人带在身边,这是极个别修行人的做法,他们有能力转化这些人、改变其性格。如果具备这样的境界和能力,即使依止恶友、恶知识,住在恶劣的环境当中,也不会被改变,自己会有一定的把握。
而没有获得一定境界的普通人,一定会受环境、恶友和恶眷属的影响。比如,跟邪见非常重的人交往一段时间以后,自己也会产生邪见。本来凡夫人的底子就不是很好,再跟恶友、恶眷属经常在一起的话,就会逐渐受到影响——也许刚开始你会转化他,但慢慢地,他就开始改变你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前辈大德、藏汉两地的修行人都比较害怕恶友,我们也要远离恶友。
那么,远离恶友是不是舍弃众生呢?大乘佛教徒不是一个众生都不能舍弃吗?其实,我们心里并不会舍弃这些众生,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修行增上、断除一切违缘障碍,我们暂时不能跟他们交往,否则自己闻思修行的功德可能会全部毁坏。因此,远离恶友并不是舍弃众生。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期接触恶友。因为凡夫相续中的功德、善根极其脆弱,很容易受那些没有闻思修行、贪嗔痴非常强烈的恶人影响。我也经常看到,我们帮助的有些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了比较好的学校,跟好的老师在一起,一两年以后,性格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改善;如果他们去了一些经常打人的比较恐怖的群体,每天都跟恶人交往,两三年以后,即使原来很善良的人也会变坏。
所以,修行人要学会保护自己。昨天也讲了,我们要依止有益自他之物、妙药、咒语与甚深缘起法;这里讲的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常交往的人也应该有所选择。《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如果我们亲近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恶人,自己也会成为不善的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他的品行。“这个人经常跟坏人在一起,说明他肯定是很坏的;这个人经常跟好人在一起,他肯定是很好的人。”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比量观察。
学院和学会的人基本都是学大乘佛法的,表面看来好像都不错。但俗话说:“五个指头有长短。”有些人善根非常好,非常善良。比如一些居士,心里始终想着别人,没有什么私心,看到别人感受痛苦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帮助的时候,会经常哭泣。如果你经常跟这样的人接触,自己也会更加善良。《大圆满前行》中引用《功德藏》的教证说,一节普通的木头如果落在了玛拉雅树林之中,就会熏染上芬芳的妙香。同样,人也会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远离有损道心和修行觉受的眷属,一开始就不要亲近他们。
人与人之间的确不同,有些人一开口就是负面、晦气的语言。在发心人员当中,有些人一出来,大家都很害怕:“他来了啊?”于是就都不说话了。
3.应当舍离过于散乱及多恼害的住所与寺院。
我们应该远离有愦闹、散乱、损害的地方,损害是指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强盗、野兽、人和非人的损害等。总之,我们要远离令人感到恐怖、担忧、没有安全感的住所和寺院。
现在有些寺院也越来越散乱了。以前,在佛门净土、清净古刹里,修行人的戒定慧会越来越增上。而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成了旅游胜地,每天游客不断,令人无法静心,闻思修行的增上就更不用说了——即使这是一个寺院,你也不一定要待在这里,否则三学功德不但不会增上,反而可能受到损害。因此,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修行是否有利。
对于世间人来说,不一定需要这些道理,因为这里主要讲修行人的道心如何增上。如果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始终有各方面的损害,而且特别散乱,那就不要继续待在那里。现在有些寺院经常打卦、算命、卖高香,整天有各种诤论和散乱,而真正的禅修和闻思并不兴盛。很多佛教道场没有闻思,虽然看起来很庄严、很清净,但对于初学者和修行人而言,不一定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也去过一些非常庄严的道场,一看都是花了几十亿、几百亿建造的。造佛像、建寺院当然是有功德的,但是这样的寺院也许无法直接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世亲论师说,真正的佛法是教法和证法,真正的弘扬佛法就是传讲佛法和修持佛法。如果没有这两者,那些寺院就的确算不上是佛教道场。
现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佛教道场。但所谓的佛教道场,一定要有修道,如果没有道,光有佛像可能是不够的。很多道场都很重视供灯、摆佛像,这也是很好的,会给人种下善根,确实有功德。但对于出家和在家群体来说,最根本的就是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行,道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我在不同场合说过很多次,学会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就是促进大家的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大家聚在一起即使很团结、吃得很好,意义也不是很大。有些佛教徒天天放生,这也是很好的,在世俗的善根当中,放生的功德最大。但是如果没有闻思修行,放生也许只能成为世俗的善根,不一定能成为智慧资粮之因。
因此,各个地方的道场都应该有修行。这样的话,即使人比较多,看起来有点散乱,实际上还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也不叫散乱。有些人跟我讲:“我们很多人坐在一起听课,很散乱的,人太多了!”其实人多不一定是散乱,所谓的散乱,是指自己的相续无法与善根功德连在一起,做一些无义之事。当然,我们所谓的意义,是从大乘佛教解脱的角度来讲的,并非像现在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天天玩网络游戏、放逸度日才有意义。
总之,所有道场都要有闻思修行。各地的负责人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希望你们一定要学会辨别主次轻重——大家在一起闻思修行才是主要的。
从今年开始,我们学院的喇嘛、觉姆在每堂课的前后要禅修十分钟左右。以前我们只是个人单独修行,一年当中闭关两周左右,当然今年还会照样闭关。为了自相续不与正法背道而驰,大家每天都要禅修,否则,即使在理论上可以夸夸其谈,自相续与正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各个地方在以后的共修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情况,能实行的就这样实行,我也不强迫。因此,大家会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另外,我希望很多负责人重视闻思修行,否则你们可能不具足负责人的法相——负责人也有法相,“法相”知道吧?不是指画像、照片。
其实,整天在贪嗔痴中翻滚才叫真正的散乱,这对自相续没有任何好处,而大家在一起闻思修行不叫散乱、烦恼或愦闹。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人多不一定是散乱,否则极乐世界也很散乱了,因为那里有成千上万的清净比丘。”这里的发心人员有时也讲:“我太散乱了,太散乱了!”其实散乱主要跟自己有关,如果自己有正知正念,即使在城市里也不会散乱。
4.应当舍离以偷盗、强抢、狡诈手段谋求的生计。
这里主要讲生活。前面也讲过“生活佛教”,其实,生活跟佛教联系在一起确实是比较快乐的。而且从生活上来讲,大家为了生存而奋斗也是值得的,不仅在家人要做生意、上班,出家人也要接受念经钱等供养。因为我们要让自己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安住下来,没有一点资粮肯定是不行的。
但谋生的手段有清净与不清净之别,像偷盗、抢劫、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广告、以各种狡诈手段来谋生是不清净的,没有多大意义。《入菩萨行论》中说:“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我宁可很快地离开世间,也不愿以五种邪命养活。以邪命养活的话,今生也许很快乐,生存的因缘应有尽有,但以后的生生世世都可能在地狱、饿鬼、旁生界中感受强烈痛苦。所以,我们最好不要以狡诈的手段来谋生。
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应该如理如法、清净地活着。作为出家人,生活资具来自信众或家人的供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经常念诵《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等为他们回向;作为在家人,现在拥有的福报一部分来自前世的积累,一部分来自即生的努力。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要惜福,不要认为这些资具无足轻重而肆意浪费。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不要以狡诈和欺骗的方式来生存。像抢劫和偷盗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上都是被禁止的,抢劫者一旦被发现,基本上都要被关进监狱里。我去一些监狱讲课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曾经很有名望、有财富、有势力、有智慧的人——现在进行网络诈骗的年轻人是特别有智慧的,从眼神中就看得出来。
其实有时候,一看人的眼睛就能知道,这个人是否很聪明、很能干、很诚实或者烦恼比较重……有些人经常满脸痛苦的样子,不仅我看得到,很多人也都看得到。比如一提到某个人,大家都会说:“是不是脸上始终带着痛苦表情的那个人?”“噢,是是是!”每个人都可以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定位:我是痛苦者还是快乐者,是聪明者还是愚蠢者?一般来说,警察看人都是先观察他的神态、表情等,心理学等学科中也有这方面的知识。
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很重要,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如理如法地、很开心地活着。其实我们能活到今天很不容易。去年有人问我:“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我当时刚刚病愈,就说:“我最成功的就是活到了现在。”有时候我觉得这句话也是对的,因为有些人十几岁就离开了人间;有些人二十几岁就昏迷不醒,我看到过很多年轻的植物人,感到很可惜;还有些人晚年就瘫痪了,像霍金由于肌肉萎缩只能一直坐轮椅,而他以前的照片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我们虽然现在还是很正常的,可以自己走路、吃饭,但是晚年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了。有些人好像始终很痛苦的样子,其实不应该这样,因为你现在还是很自由的,可以自己吃饭、走路、思维,还能看到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一旦这些功能消失了,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以前还是很快乐的。
以上讲到,我们应该舍离不如法的生活。
5.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事与所作。
我们应该放弃对自己的心和修行觉受有损害的事情和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要做出选择。
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守持清净戒律,做自利利他之事。如果某件事对自己的心、修行或戒律有损害,就应该舍弃这件事。作为一个在家人,如果工作和平时的行为对心理健康或修行有害无利,也要尽可能舍弃。总之,大家要观察自己的朋友、工作和所处的环境。
在发心方面,如果你有一些大乘菩提心或利他的意乐,那么多做一点事情也不一定是有害的。有些人说:“去这个部门对我的修行不利,我要去那个部门。”过一段时间又说:“我在这里发心也不行……”结果很多部门都转了一遍。
我们这边现在正在找教英语和汉语的老师。其实发心当老师也是很好的,肯定对修行有帮助。《中观宝鬘论》中说,当老师可以积累智慧资粮,培养人的人一定会生生世世不离智慧。当然,当老师需要脾气好一点、比较能干。因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烦心事,这一点你们也比较清楚。
不管怎么样,发心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觉得发心不会特别影响修行。前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很“傲慢”地说过,我自己是比较发心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傲慢心。但事实上,我又要管理,又要翻译,又要出去讲课,在学院也要讲课,还建了一些学校,在学会、学院、金刚降魔洲都有很多发心。
其实,如果人的心力比较强,就可以并行不悖地做很多事情;如果心力不强,那么闻思、发心可能都不行。有些人说:“发心影响我的闻思,我一定要放弃发心。”但是后来,他的闻思也并不成功。有些人说:“我闻思不行,要去发心。”可是他的发心也不一定成功。每年年底的时候,我都能看到有些人在发心和闻思两方面都很不错。所以,我们在身心比较健康的时候也可以多做一点。
这个教言是说,对心和觉受有害的事情要放弃,而有利的事情不要放弃。发心也许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因为你不发心的时候以为自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已经是成就者了,一发心才发现,旁边的菩萨都是很有智慧、很有能力的,只有你一个人跟谁都格格不入。
有些发心人员最大的毛病就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在有些部门当中,发心人员之间经常不和。如果七八个人在一起发心两三年,那么互相之间基本上都会有一些隔阂。其实,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不应该这样,但可能因为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吧,在性格上有点……其实,有些人修行不好,可能是跟他们的人格和素养有关系。如果素质比较低,就会对谁都看不惯,跟谁都合不拢。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之前在网络开示的时候跟学会的道友们讲了,修行不成功不要紧,但是不要把内部弄得很乱,有些人特别擅长讲过失:“这个人脾气不好,那个人对我不好……”其实,这些过失也不算什么真正的过失,希望大家注意一下。不知道我讲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还是很有讲头的,比中观还好讲。(众笑)
6.应当舍离有害身体的食物与举止。
我们昨天讲应该食用对身体有利的食物,今天讲应当舍弃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和举止。
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对身体不是很贪著,但还是要保护它。《中观四百论》中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我们依靠身体造了很多恶业,发现它就像怨敌一样,但也应该保护它。因为戒律清净的人如果长久存活,就能积累很多福德。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身体确实非常值得保护。《入菩萨行论》中也讲过:“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工具。”身体虽然有很多过患,但若善于使用,它就会像宝筏一样,令我们渡越轮回苦海、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应该爱护身体,不能因为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就经常不洗澡、不洗脸、不洗头,甚至故意去摧毁它、虐待它。从密乘戒的角度来讲,这种行为也是不允许的。
此外,我们还要远离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尽量食用健康食品。现在有些食物对身体非常有害,人们好像什么都不敢吃。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比如出去的时候,觉得方便面还是比较方便的,吃起来也比较香,但是他们说方便面不好,所以我每次吃完了也比较担心,是不是真的三个月不能消化?
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有些牛奶打开好几天都不变质,而一般的牛奶很快就变质了。可见,这些牛奶里确实有一些防腐剂。有些人说,现在人死了以后,尸体埋在地里七个月都不会腐烂,就是因为食物里面有很多防腐剂。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应该吃什么、喝什么。有人说,藏地的糌粑、酥油吃起来比较健康,也许是这样的,但完全吃这些也不现实。有人说喝咖啡也不太好,但我觉得少喝一点应该是可以的。我们去挪威的时候,看到他们一天喝六七次咖啡,而且每一次都喝很多。跟他们交流以后,我也觉得适量喝咖啡应该是很健康的。其实,一天喝一杯可能问题不是很大。
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咖啡叫“猫屎咖啡”,是用猫消化以后排出来的咖啡豆做的,据说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一杯要好几百美金。我没有喝过,但在照片上看过。听说这种咖啡最有利于健康,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还是该吃吃、该喝喝,对吧?说太多负面的话不太好,也没有那么严重。
另外,我们还应远离对身体有损害的行为。昨天也讲了,生命在于运动,长期不锻炼、睡眠过多都对身体不利。我们佛教当中还讲过午不食。但现在很多人习惯在晚上吃得特别好,一些年轻人还喜欢吃夜宵,可人的消化系统在夜间是需要休息的,因此这种习惯对健康非常不利。
有些人一直不运动,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希望大家还是去转转坛城、磕磕头。平时自己也要勤快一点,不要稍微有一点能力就让侍者来服侍,别人把饭菜都端到了你的身边,你自己除了吃什么都不干,这样身体可能会越来越差。
在保护身体方面,像洗脸、刷牙、洗澡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大多数人应该会做。但有些人可能连基本的健康知识都不懂,尤其是到了藏地之后,有些佛教徒比藏族人还不爱卫生,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就像所谓的“瑜伽士”“成就者”一样,回去的时候也给整个佛教带来了不太好的影响。其实,藏地的水完全可以洗净我们身体上的垢染。
在卫生方面,男众这边稍微差一点,女众那边稍微好一点。学院以前确实没有洗澡的条件,但现在不同了,只要自己不是特别懒惰,就可以经常洗澡。有些道友的大氅,远远看去都感觉有点味道,甚至可以在上面画画。我们小的时候也没有条件洗衣服,衣服上都可以写“毛泽东万岁”。而现在有些道友的衣服上面,也许可以写“顶礼三宝”“喇嘛钦”……这样不好,对吧?
7.应当舍离以欲望吝啬所束缚的贪执。
对人、财、事物都应舍弃以吝啬心所束缚的贪执。萨绕哈巴尊者说过,芝麻许的贪执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其实,贪执都伴有吝啬心——对于自己贪执的对境,只愿自己享用,而不愿与人分享。
现在很多人在感情上遭受的痛苦也是源于贪执,贪执越大痛苦就越多。如果能放下这些贪执,痛苦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人为什么会有贪执呢?贪执是众生相续中的一种习气。如果要断除它,最好借助无我、无常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世间的一切皆为无常,对什么都不会有很大兴趣了,即使你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你也不会那么痛苦。
我们应该清楚贪执所带来的痛苦,对家人也不要太贪执,但一点贪执都没有可能也不行。有些夫妻双方都是佛教徒,但是因为三观不同,经常吵得天翻地覆,就像伊拉克和阿富汗那边,十几年间一直在打仗,那样还是很痛苦的。
家庭成员每天打仗是很不好的,孩子从小在一个不幸福、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话,心里就会有阴影。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别人问他:“你为什么心理不健康?”他说:“因为我小的时候,父母天天吵架。”其实,这两者之间不应该有什么关系,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情,你自己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众笑)。但是,好像很多孩子因为家长吵架而变得性格不太好。归根结底,这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贪执所导致的。
有些佛教徒对上师、道友的贪执,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听说有些人为了亲近上师,跟金刚道友都不说话。比如,这个团队亲近上师的时候,另一个团队就很不高兴,这样不是很好。大家最好不要把上师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如果自己有一些能力,就去支持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如果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为了上师而争执不息,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希望大家注意。
8.应当舍离令他人不起信心之因——放逸行为。
我们应该放弃令他人不起信心的放逸行为,尤其在非佛教徒面前更要注意,否则别人会说:“佛教徒原来是这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场合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在佛教徒的圈子里,行为稍微有点过分也不太要紧;而在非佛教徒的群体当中,一定要维护佛教的形象。因为有些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很好的,但是从世间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会令人不生信心。
寂天论师也说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令世间人不产生信心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通过观察或询问而放弃,佛教徒理应这样行持。大家学习出家或在家戒律的时候会发现,佛陀在《毗奈耶经》中所宣说的很多内容,都是为了避免令世人生邪见、帮助其产生正见而制定的。如果某个行为会令世人生邪见,佛陀就会遮止。
每个圈子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些佛教徒对上师很有信心,在马路上看见上师也会磕长头。但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因为别人会想:“这个人出什么问题了,为什么看到一个人就开始五体投地?”有些人还会不分场合地把上师吃过的东西当作悉地分给大家,我也非常反对这种做法。
在世间,如果一个明星去餐厅吃饭,剩下的鸡骨头可能会被粉丝抢走。从粉丝的角度来讲,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很喜欢这个明星。但是其他人看了会非常反感,而且会议论纷纷:“他吃过的鸡骨头有什么好抢的……”
同样,佛教徒认为合理的事情,在其他人眼里不一定合理。藏地有种说法:“上师的剩饭是弟子的悉地。”但在不同的场合当中,这种做法就不一定很合适。
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询问和各方面的观察,放弃令人不生信心之因——放逸的行为。
9.应当舍离无有意义的住行之事与所作。
我们应该舍弃没有意义的行为。比如整天到处跑,今天住在这里,明天又去那里,这样慢慢就会形成不好的习惯。
学会里的个别人也喜欢到处跑,可能他们有一点钱吧,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可能连一个完整、清净的传承都没有得过。这样跑习惯了就不太好了。当然,如果这对你们的修行、觉受非常有意义也是可以的,我刚才讲了,有意义或没有意义要跟解脱联系起来判断。
到处旅游、观光等无意义的行住都是没有必要的。有些道友已经在学院待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身体不好的时候就去做个检查,然后就马上回来了;而有些人,哪怕有三天的休息时间也要跑出去。我经常关注那些人:“噢,这个人这次肯定又要出去。”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哪怕有个星期天,别的地方跑不了,也要去色达县上逛一逛。其实这样不是很好,我们原来不是讲过嘛:“踏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人也不会做无意义之事。尼采为什么那么成功呢?很多人以为是因为他很聪明,其实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只做有意义的事。他在一本书中也说过,他从来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有一次我们听一位教授的课,他讲了尼采的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原来对尼采的看法很不好,听了那堂课以后,我就对他产生了一点点欢喜心,但不是信心。
有些人发觉自己有点散乱的时候,就马上念咒语或者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跟人自身的修养有关。
10.应当舍离隐藏自己过失、宣扬别人过失之举。
按理来讲,我们应该暴露自己的过失、隐藏别人的过失,但很多人不是这样做的。
藏地有句俗话:“自己脸上有牦牛都看不到,别人脸上有虱子也能发现。”很多人从来不观察别人的功德,只会说他人的过失,其实这样不是很好。
真正的修行人既要观察自己也要观察别人。如果每天都讲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目都会不清净。如果对方是一位菩萨、善知识,自己的过失就非常大了。《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凡夫人看不出来谁是菩萨,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但也许对方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化现的坏人——你天天骂观音菩萨的话,不知道对解脱有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凡夫人要尽量观清净心。当然,观清净心也要掌握分寸,这需要用智慧来观察。
总而言之,宣扬别人的过失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宣扬自己的过失。有些人在跟人发生矛盾以后不愿意承认错误,其实承认错误是很好的。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求当事人说别人的过失,而是要求他们先说自己的过失。这样我就抓到了他的短处:“你刚才不是说你自己在这方面错了吗?”他也就不得不承认错误了。这个时候,对方也会主动说出自己的过失,双方的矛盾也就化解了。反之,如果双方一直互相说过失,就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凡夫人确实有很多毛病,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修行人,还是要依靠这些窍诀来调伏自相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