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圣贤之十一相
2018年7月27日
今天讲“圣贤之十一相”。“圣贤”指非常优秀的、有修证的人,与《孝经》中讲的“圣人”类似。
圣贤之十一相
1.嫉妒心与我慢心鲜少,是圣贤之相。
一般世间凡夫都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加上嫉妒就是六毒。《大圆满前行》中讲,贪嗔痴是比较明显的烦恼,而嫉妒和傲慢则比较隐藏,每个人自己都难以发现。
嫉妒,就是看到别人,尤其是与自己同等的人,比较优秀、有发展、有进步的时候,内心难以堪忍的心态。比如,看到别人获得了权力、名声、财富、奖励时,心里非常不舒服的状态。
亚洲人的嫉妒心比较重。有些人看到别人买了房子、开了好车、有了美满的家庭或事业,而自己却没有,心里就会特别不爽。包括有些出家人,看到别人考试得了奖,自己只差几分没有得到,就会两三天睡不着觉,还对法师有意见,这也是嫉妒心在作怪。
嫉妒心真的很可怕。有些人看到同行做得特别好,就会对他进行无因诽谤。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即使只是自己辛辛苦苦地赚钱,没有做任何坏事,也会被很多人看不惯甚至怀恨在心。
而圣者就不会嫉妒别人。他们看到别人发展得很好时会很开心,并且由衷地随喜。不像有些人,只是口头上随喜,其实心里特别不高兴——从他们的眼神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随喜别人的时候说:“那随喜你了!”“那你就发展吧!”“那你跟他走吧!”这不是真正的随喜。
傲慢心也是比较隐藏的,自己根本无法发觉。总的来说,傲慢可以分为骄和慢,这是一种高高在上、谁都不服的心理状态。当然,没有权力、地位、财富、才华、相貌的人也不容易生起傲慢心,但稍微有一点福报的人就容易傲慢,有些人开辆好车也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我们通常可以从一个人走路的姿势和说话的态度,看出他是否傲慢。如果与人交谈时一直鼓吹自己,就说明他比较傲慢,别人也会说:“刚才那个人是谁?好傲慢啊!一开口就说大话。”
傲慢是凡夫人的相,有些小人物特别爱炫耀。而圣者有再大的功德都不会炫耀,他们觉得自己有一点微薄的功德不算什么。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学识浅薄的人稍微有一点智慧或财富就在别人面前炫耀,说自己如何了不起;而有智慧的学者却特别谦逊温和,即使懂得许多世出世间的道理也不会炫耀。因此,浅学之人就像山沟里的小溪,总是哗啦哗啦地响;学者就像广阔无边的大海,非常平静。
当然,大海有时也会泛起波浪。萨迦班智达可能最多去过青海湖等一些湖,但没有去过海边。在藏文当中,“湖”和“海”都是“江措”(རྒྱ་མཚོ།),意思基本相同。萨迦班智达是非常有智慧的,我想他通过推理就能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龙猛菩萨也经常用大海的比喻,而且使用得非常准确,因为他的故乡在印度南方,离印度洋很近。我们以前去印度的时候,从龙猛菩萨的故乡坐车,一天多就可以到达印度洋。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有没有嫉妒心,尤其是女性同胞,我感觉女性在这方面有一点特殊。一些有智慧的女性虽然嫉妒心不太明显,但内心还是会有一些不平。男性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傲慢心,因为男性在稍微有一点功德或智慧的时候就会很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相续,否则就无法察觉这两种烦恼。没有智慧的人以为自己没有这些烦恼,其实只是他自己还没有察觉而已,别人早就发现了。
2.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我们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不要过于贪婪。像前辈大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非常简单、朴素。爱因斯坦也说,简单的生活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如果你对生活要求特别高,前世又没有积累福报,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那样就会非常痛苦。因此,即使你财富菲薄,也不要特别伤心,应该懂得满足。《遗教经》中讲:“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亲友书》中也讲:“知足无财真富翁。”知足之人即使没有财富,也是真正的富翁。
当然,一点财富都没有也是不行的。那天我回家乡,看到很多老乡都开着车,其实家乡的情况我是比较清楚的:老乡们大多是牧民,如果没有杀牛,光卖酥油和奶渣也赚不到多少钱;农民很少,种的庄稼也不多;到外地打工赚钱也特别不容易。当时我见到了一些熟悉的老乡,他们的脸色不是很好,我就为他们发愁。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都差不多吧,赚钱特别不容易,物价又越来越高,钱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个时候要求人们完全知足少欲也有点困难,毕竟衣食住行都需要钱,没有钱就寸步难行。如果一个人独自在山里生活,倒是可以知足少欲。而在世间,人们还要照顾家人和亲朋好友,要付孩子的学费、房租、水电费等,有很多开销。相比之下,古人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像米拉日巴尊者每天吃野菜也可以活下去,但现代人就很难做到了。因此,佛教徒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做生意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在菩萨乘中,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接受金钱。《菩萨善戒经》中说,菩萨可以接受价值百千万金银的高档丝绸卧具,而声闻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因为菩萨追求利他,声闻只求自利。所以,菩萨不仅可以积蓄,而且是“不得不受”。
有些人认为,佛教徒一定要远离所有的财富。其实不然。在有些律仪当中,的确要求出家人知足少欲,原始佛教也规定出家人不能触摸金钱。但在义净法师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等经典当中,也开许出家人享用价值亿万的衣服、饮食,个别教言在藏文经典中也有。
佛陀说:“以诚挚的信心出家、求涅槃、修清净法门的比丘,可以穿着价值一亿金钱的衣服,住价值五百金钱的房屋,吃具足百味的食物。”因为这样的出家人可以消化这些受用,不会有什么果报。这个教证出自《大藏经》,大家应该记住,而且要明白: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没有通过造罪、经商等方式去求取财富,是可以享用高档受用的。这是小乘一切有部经典中的观点。
有些人经常议论:“出家人怎么还穿好衣服、住高档住所啊?”他们认为出家人一定要过乞丐式的生活。其实,如果出家人具足因缘,并对资具没有贪执心,佛陀也开许他们享用这些。这并非是不合理的,因为戒律对因果的剖析最为细微。可见,佛教并不要求所有佛教徒都穿破烂的衣服——现在穿百衲衣的人比较少了,以前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当中都有人穿。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出家人如果没有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却每天享受信财、欺骗信众,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出家人得到的财物要么是亡财、要么是信财——亡财就是为了超度亡人而供养的财物,信财是对出家人出于信心而供养的财物——这些财物没有用好的话,后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人觉得享受信财还不如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于是就还俗了。也许他真是这样想的,也许只是给还俗找个理由。
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同时,适当地赚钱、维持物质生活也是需要的。并不是学了佛、出了家以后就可以好吃懒做、什么都不管了,而应该更加精进。《正法念处经》中讲:“诸烦恼之根,即是为懈怠,何人具懈怠,彼无诸善法。”懈怠懒惰是最大的祸害,因为它会毁坏所有的善法。
有些道友以为,知足少欲就是懒惰,这样想肯定是不对的。大家还是应该精进地行持善法,尤其应该为僧团等佛教群体发一点心。这样的话,即使自己不具足闻思修行等方面的条件,享用信财也不会背因果。因为为僧众做事就相当于打工一样,身体力行地发心也是值钱的。所以,有些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消化信财而为僧众发心,也是非常好的。
3.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无有傲慢,是圣贤之相。
一般来说,人在没有金钱、地位等的时候可能不会讲排场,但稍微有点资本以后,就非常容易讲排场、摆架子了。而我们作为佛教徒,即使有了一些功德和本领也要尽量保持谦虚。因为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宣扬自己相续中的功德,会更加令人佩服、敬畏。
有些人内在没有什么功德,只是一个空壳子,却在别人面前摆架子。比如,有的人以前可能没有当过官,当上科长以后就开始享受了。上面的领导不在时,他就带着下面的人去茶馆里坐着,秘书把他的衣服轻轻拿下来放在一边,另一个人把他的茶杯拿过来放在手边,还有一个人把他的笔记本拿过来放在他面前,他自己就很舒服地享受。
其实,人都有这方面的习气。有些法师常常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说话的时候态度高高在上,这就是摆架子;有些企业、团体的负责人,有了一点名声的时候也是这样;还有一些人非常讲排场,出去的时候被很多人前呼后拥着。
有些高僧大德为了创造缘起,出行时也会带一些眷属,但这不叫讲排场,而是在彰显佛教的威望。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去多康等地时,就带了二十五位堪布,当时宗教政策刚刚开放,法王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有印度的二十五位班智达随行。”我们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都跟着去了。当时还放了高音喇叭,效果确实很好,很多人都泪流满面地祈祷。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这种特殊必要,最好不要讲排场,还是应该低调,否则很多人可能对你有想法、有意见。
我以前说过吧,有一个航空公司的老总到我那里去,他很年轻,走路的时候却让两个人扶着。进我那个小屋之前需要脱鞋,于是有两个人帮他解鞋带,他的鞋带好像系得特别紧,半天才解开。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很严重的病人,后来才发现不是。他进屋以后,我们两个都没有说多少话,我心里也不太舒服,过一会儿他就走了。
出去的时候,他还是被两个人扶着,有两个人给他穿鞋,还有人给他拿衣服等各种东西。他经常吩咐别人:“把我的手机拿来”,“把我的包拿来”……一大群人为他服务,这叫不叫讲排场我也不太清楚。
总的来讲,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自己没有功德,还是尽量不要经常麻烦别人。即使你有地位、有财富,自己也要勤快一点。有些人可能认为我很傲慢,但是说实话,我坐车的时候,如果有人给我开车门,我都特别不好意思。因为我觉得,只有当自己真的病了、老了,才不得不让别人帮忙;如果自己还能站起来,就不要让别人扶,自己能提水就自己提水,自己能拿行李就自己拿。其实,出去的时候自己背着包、拉着箱子还是很舒服的,如果让别人帮忙,自己心里始终不是很舒服。总之,每个佛教徒在有一定能力的时候,都应该身体力行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一种表演。
世间人在某些方面是很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看出我们是否傲慢、有没有摆架子,也能洞察我们的内心是烦恼还是智慧和悲心,但我们自己有时却不自知。因为当我们稍微有一点地位和钱财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吹捧:“哇,你好了不起啊!你长得很好看啊!”
以前曲恰堪布说过,俄巴活佛个子很矮,但很多弟子经常吹捧他:“您骑马的时候特别庄严!”于是,俄巴活佛每次骑马的时候都很得意。其实,他骑马的样子很难看——俄巴活佛是曲恰堪布的上师,但有时候这样说也可以吧。曲恰堪布这样说的意思是,上师、官员等常常被人吹捧,这让他们陶醉其中:“哇,我肯定很好看!”“我肯定讲得很好!”
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领导提拔下属,不是因为他们懂因果、人格好、有智慧、有主见,而是因为听话。大多数领导会提拔听话的人,因为,有主见的人不一定跟领导思想一致,讲因果的人不愿意干坏事。
有些人在领导面前不太会做人,如果你真想被提拔,就一定要经常帮领导拿东西、披衣服等,让他觉得:“这个人很听话,以后我让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肯定没问题的。”所以,领导不一定会观察你的智慧、慈悲、能力等功德,全世界都是如此。
有些上师也是这样,身边只要听话的人。其实,有些人虽然在上师面前很听话,但对下面的人就特别狠。他们会用很多相似的美妙言词来赞叹:“啊,上师您老人家是真正的佛,您的长相跟弥勒菩萨一模一样,您的慈悲心肯定远远超过寂天菩萨,您的智慧连龙猛菩萨都不会有!”上师听了就觉得很幸福、很开心:“哇,我一定要提拔他!”这种现象可能会发生的。
不管怎么样,修行人要尽量谦虚、低调。
4.不装模作样,表里如一,是圣贤之相。
圣贤不会在人前做一套、心里想一套。西方最重视的就是表里如一和诚实的品质,他们喜欢很坦白、很直爽的人。
正直确实很重要。《贤愚经》中说:“世若有人,智慧明达,性实质直,诸天应敬。”《二规教言论》中也说,智慧、正直之人会得到天人的赞叹。正直的人不会以自私心和愚痴心偏堕一方,而会怎么说就怎么做。
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掌握分寸,不能不管该不该说,就把所有事情都说出来,否则是没有头脑的表现,而不是正直。比如,密法教言是不能随便传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直,就全部讲出来,这样就过分了。
正直是不虚伪、讲良心。有些人说自己很直,其实是口无遮拦,没有正知正念,相当于一种疯狂的行为。他们经常得罪人,看到领导犯错也直接指责。西方有些学生就是这样,对领导或上师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总之,所谓的正直就是人品很端正、表里如一,这是圣者的相。
5.所作所为均是经过观察分析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是圣贤之相。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以智慧观察分析。比如,你想出家的话,就应该先想想:“我出家以后,现有的家庭怎么办?”你想去一个道场的话,就要先了解一下那个道场的情况。同样,在依止上师或求法之前,也要先用智慧观察。
智者事先观察,愚者事后后悔。有些藏族人经常说:“啊,我那天搞错了,不应该那样做。”然后使劲地拉头发:“我这个人真是笨蛋啊!”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有用。因此,我们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好好地思考。
有些人在事业、婚姻和修行上都特别草率,今天想一出、明天想一出,没有任何原则,随时会变,这就是没有头脑的表现。
我最喜欢做事稳重的人,如果听说谁把一件事坚持做了很多年,我就会觉得他很了不起。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寺院开光,听住持说,他们从1983年至今,三十多年来一直努力办寺院,刚开始很艰难,后来也遇到过各种事情,但他一直没有退转。我觉得,做事情确实需要这种持之以恒的心。
我们在做事之初的观察,也许是正确的,也许不是很正确,但不管怎么样都要尽量观察。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正知正念。《入菩萨行论》中说,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正念就是不忘善法的心,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有时候,哪怕一句话没说好、一件事没做好,也可能给自他带来很大的危害;反之,如果一句话说得恰当,一件事做得好,也可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现在,世界上的很多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源于个别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很善良且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那他的言行就能带动很多人趋入正法,如果他的行为不善,那他也会让无数人受到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用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言行。
如果做事之前没有以智慧观察,没有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那以后确实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时候,我会为学院一些讲经说法的人才感到惋惜。因为有些法师、助理法师刚开始很不错,很有弘法利生的潜力,后来因为经常被人带过来、带过去,就没办法持之以恒地闻思修行、讲经说法了,有些人已经还俗了,有些人还没有还俗,但可能也快了。
藏族有些喇嘛、觉姆也是这样,刚学到一点佛法,还没有成熟、稳固的时候,就被人拉去当翻译。他们自己也觉得给某位上师当翻译很了不起,就跟着去汉地了。但过一段时间,他的袈裟不见了,头发也越来越长,原来的“翻译家”已经变成了商人。
这些人可能没有能力做选择吧。如果在一个很好的僧团中不间断地闻思十年、二十年,自相续就稳固了。居士也是这样,很好地闻思修行十年以后,见解才会真正稳固,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而见解尚未稳固的时候,就像小树还没有长成,容易东倒西歪,等到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就不容易被风等外力所动摇、摧毁了。
希望一些法师和居士多学一点,这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我现在不需要什么,也不会控制任何一个人。前两天,听说一个佛学院的堪布哭了,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他的一个得力弟子离开了,他很伤心。”我开玩笑说:“如果是我,我就不会哭。”我只是会担心有些道友,如果学得稍微好一点儿就去其他地方的话,前途不一定会更好。如果他们去了以后,闻思和前途是更好的,那我会毫无嫉妒、发自内心地随喜——三宝作证,我肯定会很开心的。但如果他们在那里没有成长,反而遇到了违缘,我就觉得有点可惜了。
总之,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正知正念去周密观察,不要随波逐流、随意决定。有些无聊的人,听到别人说什么就马上附和:“啊,对对对,我也跟着你去!等一等,我马上收拾行李!”
6.如眼珠般守护业因果,是圣贤之相。
人们都很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稍有危险就会闭上眼睛或者用手来遮挡,我们取舍因果的时候也要这样小心。
真正有智慧的人特别重视业因果。在我们学院,上师如意宝特别强调业因果,所以大家都很重视。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圣者轻罪亦舍弃,恶人重罪亦不舍。”
7.表里如一地护持戒律誓言,是圣贤之相。
护戒要表里如一。现在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太如法,这种人还是要关心一下自己的今生和来世。
《未曾有因缘经》中讲,有五位出家人特别懒惰,不好好闻思修行,各方面非常不如法。时逢饥荒年代,连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的出家人生活都有困难,他们五个人就更不用说了。后来,他们到旷野中装模作样地禅修,很多人就去供养。
有一位叫做提违的女施主对这五个假和尚产生了信心,让他们到自己家里应供。她家的条件很好,有园林、水池等各种受用。他们在女施主家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一位比丘说:“现在是饥荒年代,咱们把这个施主的家吃光了怎么办?还是要做长远打算,你们在这待着,我出去宣传宣传。”这个比丘还是很有智慧的。
于是他就出去“打广告”:“有四位特别了不起的比丘,马上要获得阿罗汉果了,供养他们的功德非常大,谁愿意供养?”很多人听了信以为真,就前去供养了,他们自然得到了很多受用。
后来,那位女施主因为供僧的心很清净而转生到了天界。可见,以清净心供养假和尚也是有功德的。现在有些人听说自己供养的人不太如法,就产生了后悔心,这样的话,所做的善根也就没有了,所以有时候不揭露一些人的真相好一点。
那五位比丘后来都堕入了地狱,又转生饿鬼,再转为非常可怜的旁生,最后得人身的时候也是诸根不全。可见,出家人如果行为非常不如法,没有好好闻思修行、弘扬佛法,即使在人前装得很好,一辈子都没有被揭露,后世的果报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表里如一地护持清净戒律。如果出于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守持净戒,也应该尽力忏悔,没必要欺骗很多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8.对一切众生无有远近、生熟,是圣贤之相。
对一切众生不要有远近、生熟之分,认为这是我的亲戚、那是我的敌人,这是素不相识的人、那是熟悉的朋友。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
一方面,我们对众生不能太执著,另一方面,也要知道亲朋好友对我们是有恩的,要先对他们报恩。很多菩萨也是这样做的,上师如意宝就特别记挂对他有恩的人,经常讲:“某人在我最可怜、最困难的时候,对我特别好。”在座的老弟子都清楚这一点。当法王成了不起的上师时,经常给予老朋友特别的帮助。我们作为佛教徒,也不要像石头一样,觉得好与不好都无所谓。
当然,如果能够没有亲怨、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众生,也是非常好的。有些人对待明星特别热情,对待普通人就非常冷漠。人都有这种习气,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克服。真正的圣者就不会特别贪执亲朋好友。《佛子行》中讲,对自己的施主也要断除贪执。
总之,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众生,这是圣者之相。
9.对他众的造罪不嗔怒、能安忍,是圣贤之相。
看到众生造各种罪业时,不会生起嗔恨心,反而会生起悲心,这是圣者之相。
我看过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他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像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等都是具有特殊功德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很多事迹被弟子记录了下来;而有些大德虽然也很了不起,却没有人记录其生平事迹。
虚云老和尚曾在鼓山住持道场,他刚到的时候,发现那里的风气不是很好,他就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第一,针对乱收徒弟的现象,规定不准私收徒弟。第二,针对私自开小灶的现象,规定取消小锅饭菜,一律吃大锅饭。第三,针对人员冗杂的现象,规定精简人员。以前,他们的寺院里有很多人挂着虚职,光知客师就有七八十人,此外还有数位住持、方丈。于是虚老规定精简人员,将七八十位知客师减为五到八人,就像现在的单位合并、人员精简一样。
他的改革直接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当面背后诽谤、攻击虚云老和尚,甚至在柴房放火,烧掉了部分房屋。还有一些人给虚老下毒。警察实在忍无可忍,就把干坏事的人抓了起来。虚老不但不生那些人的气,还想办法为他们请释。换作一般世间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他们会说:“活该,烧了我的房子就该坐牢!”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众生因为烦恼而经常造恶业,那些大德、智者们不但不对其生嗔恨心,反而会对其修安忍、生悲心;不但不会对其生烦恼,还会经常随顺他们。偈颂中的“无违”不是很好解释,《大乘庄严经论》的一个注释中说,“无违”是随顺的意思。但这个随顺应该指在一般的事情上随顺,而不是在杀人、抢劫等事情上随顺。
这个教言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众生造恶业的时候,没有必要生气,而应该尽量安忍。有些人说:“他为什么要诽谤我的上师?我要跟他打架!”其实没有必要,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有些人肯定会造各种恶业的。《入行论》中说,三宝是无法被损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诋毁三宝而生嗔。
10.将一切胜利奉献别人、自取失败,是圣贤之相。
《大圆满前行》中有个公案,恰卡瓦格西看到“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个教言的时候,觉得很好,就前往拉萨去求这个法。他到了拉萨数日后,遇到了正在绕塔的夏日瓦格西。他把自己的披单铺在地上,请夏日瓦格西稍坐片刻,并向他请教:“我曾看见‘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法语,这一法与我的心很相应,不知此法深浅如何?”夏日瓦格西说:“尊者内心与此法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如果不想成佛也就另当别论,只要想成佛,那么此法必不可缺。”后来,恰卡瓦格西又到拉萨去找朗日塘巴尊者,求该教言的传承,但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
一般来说,噶当派的修行人在路上被人拦住的时候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在路上看到别人的时候,最好也不要挡路。在西方,挡路是对人不太尊重的行为。
这里讲,圣者会把自己的胜利、利益、名声等全部奉献给他人,自己取受失败。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样不行啊!如果把胜利、利益全给别人,把失败留给自己,那自己就没法赚钱、发展了,最后可能会特别失败。而且,这种说法跟现代西方的一些理念也不相合。”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利益都奉献给他人,自己就会得到更多。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连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了众生,最后得到的是最高的觉悟;有些生意人尽量让利给他人、服务于他人,他们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的胜利也就属于他们了。而一般的世间人非常自私、自我,一直想着坑别人,从别人那里获利,而不想给予别人胜利,他们最后得到的就只有失败和亏损。一些自私自利的国家也是如此。
大多数世间人都希望自己多赚钱,甚至不惜通过狡诈手段获取利润,但实际上,真正利他的人才会获利。以开餐馆为例,不会赚钱的人,来一个坑一个,他的生意就不会好。因为现在的世间人特别有头脑,都会算:“我这次来,吃得也不好,价格又特别高,下次再也不来了。”如果他吃得很好,价格也能接受,下次就会带别人一起来。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觉得某家宾馆或餐厅很好,下次还会去。
所以,将一切胜利奉献给别人、自己取受失败的做法看似不合理,但从根本上来讲对自他都是非常有益的,大家看一看佛陀的故事就清楚了。
11.心态、行为与其他世间俗人截然不同,是圣贤之相。以上是圣贤的十一相,与之相反是非圣贤的相。
圣贤与世间人在行住坐卧方面可以相同,不同的是,世间人护亲灭敌、沉迷世间八法,每天为名闻利养所转,而圣者以利他、无私的原则自我奉献,这种精神和行为与世间人截然不同。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看过《影尘回忆录》,其中讲了倓虚大师的很多经历。那本书有点磨破了,前段时间我没有找到,因为我之前把很多书都给人了,现在很后悔,一些好的藏文书、汉文书都没有了。
弘一大师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非常有才华,还留过学,非常了不起。出家之后,他把世间习气完全放下,一切行为按戒律行持,成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律师,即弘扬戒律的大师。纵观他的一生,前半生是非常成功、有才华的世间人,后半生则是完全放下了世间习气的出家人。
有些人虽然出了家,但还没有放下世间的习气。我自己也是这样,以前喜欢打篮球,现在每次看到别人打篮球就走不动了。真正的修行人跟世间人截然不同,有些道友在世间的时候习气很严重,但出家后就完全用另一种方式来修行了,这是真正的修行人。
当然,真正的修行人并非异类,他们完全可以融入社会、融入世间。在此基础上,他们比世间人拥有更超越的境界和力量,更有利他心,更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这种行境就是圣者的相。
我翻译《胜道宝鬘论》的时候是个冬天。有一次,我和一位堪布聊起家乡的事情,我就讲了一些比较高的境界,那位堪布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跟世间人不同啊?”我说:“达波瓦尊者说了,修行人就应该跟世间人不同。”还把这个教言给他看,他笑一笑,没有说什么。
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圣贤的境界,但跟世间人还是有点不同的。就像修心法门中所讲:“众人不悦,正合我意。”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世间人难以接受,那我们就太开心了。因为世间人最喜欢每天吃海鲜、以贪嗔痴造恶业,我们是无法迎合的。如果他们因此而感到不高兴,甚至痛哭流涕,也许是蒙受了佛菩萨的加持。当然,这是悄悄话,不能告诉别人。(众笑)
以上是圣贤的十一相,与之相反的就是非圣贤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