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品 观察慈悲
具有大悲诸君主,慈爱民众如独子,
舍弃自命与财物,倍加保护诸眷属。
具有大慈大悲心的君主会非常慈爱民众,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独子一般;有些君主甚至会舍弃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倍加保护所有的眷属。
当代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唯一的孩子非常执著,会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他。大悲心很强的君主非常慈爱民众,就像对待自己的独子一般。有时他们甚至会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放弃最珍爱的财产来保护民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讲了很多世尊在因地转生为国王时,为了保护民众而做出牺牲的公案,哪怕他转生成猴王,也会拼死保护猴群。真正有智慧、有慈悲心的君主,都会非常爱护自己的眷属。
今天,我听说我们学院有一个人不辞而别,他的师父昨天去县上找了他好几趟。这位法师并没有对他放任不管,觉得走就走吧,无所谓,这一点我还是很感激的。作为法师,关心下面每一个人非常重要。但这个人可能与他的师父缘分尽了吧,最后还是离开去了别的地方。
现今,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只在乎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如何压榨百姓的血汗钱,除此以外,丝毫不考虑怎样护国佑民,即使民众遭遇天灾人祸,他们也视若无睹,这样的统治者和政治制度非常不好。作为君主,一定要慈悲爱护百姓。
依靠家畜维生者,亦慈牲畜若不护,
岂不遭受衰败耶?了知自利当护眷。
依靠家畜维生的人,会非常爱护自己的牲畜,如若不保护,生活岂能不遭受衰败?同样,了知自利的人应当保护自己的眷属。
在藏地,牧民一般都依靠几头牦牛维持生活,我当过牧民,对此深有感触。牧民都特别执著家里的牦牛,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如果遇到雪灾,牦牛被冻死了,或者不幸被猛兽吞食了,这些牧民就只能沦为乞丐。现今,藏地很多牧民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
昨天我的大妹过来看我,说想从色达买几头牦牛带回去。她住的地方离色达县有几百公里,需要一路吆喝把牦牛赶回去。作为牧民,即便再辛苦、再困难,也会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牦牛,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保护好致使牦牛死亡,他们的生活将会失去保障。
你们只是听我说,没有很深的感触,如果真正到了一些牧场,亲眼见到牧民的生活,就会知道他们生活的艰难,很多方面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比如,他们一年四季都住在帐篷里,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严冬,住在帐篷里是非常痛苦的,你们恐怕住一晚都难以忍受。很多道友夏天去草原玩,住一两天帐篷都受不了。
作为牧民,再难再累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家畜,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同样的道理,国王依靠民众过生活,如果民众遭遇违缘生活衰败了,国王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所以,了知自利的人都会保护好自己的眷属。
上师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也讲:“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你想长久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众是最好的窍诀。如果我们能一直对别人很好,最后自己在生活等各方面也会有一种安全感。
古代君王很怕被后人称为暴君。但作为君主,如果不保护自己的民众,做得特别不如法,实际已与暴君无异。
树木枝繁叶茂盛,乃为树木之威风,
一切眷属皆圆满,即是君主之荣耀。
一棵树的枝、叶、果如果非常茂盛,说明这棵树生机盎然,威风挺拔,同样的道理,如果所有眷属的生活等各方面非常圆满,说明君主不仅具有能力和威望,也具有慈悲心,这即是君主的荣耀。
我们从世界各国民众的生活状况,就大致可以看出各国的总统、首相如何。
现在各国普遍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这与几十年前的状况完全不同。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对各自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某个角度讲,这也是各国领导的一个进步。
所谓世间之君主,依靠民众而得名,
独自孤身之一人,谁人称之为君主?
所谓的世间君主,是依靠民众的选举、认可而得名,如果他是孤身一人,那谁称他为君主呢?
所谓的世间君主,是依靠民众而得名。假如他失去了民心,那谁会认他作国王?他又如何治理国家呢?
现今,很多国家的总统、总理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实际上,不管民主还是不民主,对于领导人而言,让民众能够自由快乐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那谁会愿意让他做领导?
我们个别法师也要注意,如果自己的眷属越来越少,就应该看一下自己是否对眷属关心较少,哪里做得不到位……这样反省很有必要。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间接告诉我们:作为君主,应当以慈悲心来维护自己的眷属,这样才能受到众人的拥戴。这部《君规教言论》是麦彭仁波切对当时德格一位国王宣讲的。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讲的时候说,如果世人都按照《君规教言论》的教言行事,对于整个人类会有很大的利益。
以前上师如意宝去不丹时,不丹国王请求法王为他传授一部甚深的法。法王对他说:“这次我们在不丹只能待七天,没有很长时间,如果你真想以佛法治理国家,最好学一下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
浊世一切诸君主,视民众如食饲料,
好似恶蝎之幼崽,视母为食而享用。
五浊恶世的诸位君主,看待民众就像家畜看待面前的饲料一样,他们好似恶蝎的幼崽一般,把自己的母亲视作食物而享用。
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很多君主一直想着怎样搜刮民财、压榨百姓,心里毫无保护民众的想法。这样的恶君看待百姓就像家畜看待喂食它们的草料一样,其行为就像恶蝎的幼崽把自己的母亲当作食物吞食一般。飞禽中的喜鹊也有这种恶习,其幼崽长大以后,会把自己的母亲当作食物吃掉。它们认为这是在报答恩德,实际上,母亲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这种行为极为残忍。
对于君主而言,生活资具、权力地位等各个方面,都是依靠民众而得到的。如果他不好好维护百姓,反而压榨、残害他们,实际已经毁坏了自己。
现今,有些官员也是如此,对于百姓的冷暖漠不关心,只管自己谋私利,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这种行为非常恶劣。
昔日崇法诸君主,舍弃性命受用后,
维护自己之民众,呜唉且观智差别!
往昔很多具有高尚品德、崇敬信仰佛法的君主,会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财物受用,一心一意维护自己的民众。我们应该详细观察以上两种君主智慧的差别!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讲了很多世尊在因地的公案,其中一个讲,释迦牟尼佛有一世示现为西吾国王,恒时将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布施给所有众生,以满其所愿,特别对病苦者,更是关爱有加。
末法时代的君主,根本不具有这样的菩萨行,他们不仅对民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还想方设法侵吞其财产用于挥霍享乐。我们应该详细观察这两种君主智慧的差别。
从藏地一些领导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两种人格的差别。前几年,甘孜色达县调来了一位新县长,他在任职的五六年间,从不考虑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帮助百姓。不仅非常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和切身利益,注重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对那些最穷、最苦的人予以特殊照顾,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精神生活,会依照国家政策尽量帮助寺院和出家人,帮助弘扬佛法。经过他短短几年的治理,色达县老百姓的生活、宗教信仰环境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几年之后,他被调到其他县任职,在他离开的那一天,色达县几乎所有人都自发赶来为他送行,送行队伍绵延了将近九公里。很多人看到这位县长时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摘帽向他行礼,就像对待活佛一样。后来,石渠县也出现过这样一位爱护百姓的领导。我觉得这样的领导非常了不起。
不过,藏地也有一些领导,不但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视若无睹,而且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此外还特别排斥、约束佛教。可以说,他们在任期间,老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其实,这些人排斥佛教对其自身发展不一定有利。因为佛教提倡的是利益众生,官员们要做的是为人民服务,两者非但不相违,而且非常相合。并且,作为领导,如果遵守佛教戒律,就不会有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再者,如今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想让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从佛教慈悲观的角度来协调应该是最好的。
对于领导而言,最该被制止的就是欺压百姓、搜刮民财的恶劣行为。有些官员一直压着上面给困难群众的扶贫款或救济物质,想方设法侵吞占用,不予发放,就像风雪交加的冬日,大风把雪花吹到空中,一直不让它落地一样。
这些领导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对自己也非常不利。实际上,以佛教的慈悲观来对待民众,才会对自他最有利。
放下自利求利他,谁人不愿皈依彼?
硕果妙树悦意水,一切众生喜爱处。
作为君主,若能放下自己的利益,唯求利益他众,那谁不愿意皈依他呢?就像硕果累累的妙树和澄清悦意的泉水,是一切众生的喜爱之处一样。
不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任何人如果能全然放下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帮助他人,那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愿意投靠他、皈依他呢?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皈依,也值得恭敬,就像任何人都喜欢硕果累累的妙树和澄清悦意的泉水一样,包括牦牛在内,一见到澄清的水,都显得特别高兴。
反之,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整日只为自己的名声、地位、财富或者解脱奔波忙碌,不愿帮助众生,这样自私的人很难成为众人的依止处。
在座各位以后都会有自己的眷属,对于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的教言,一定要好好思维。越深入思考,越会对你修行和将来弘法利生有帮助。
注重自利舍他众,谁执他为皈依处?
无果枯树不净水,具智慧者谁依止?
如果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他人的利益,谁会将他执为皈依处?就像没有枝叶花果的枯树和不清净的浊水,有智慧的人谁会依止?
这次我们一起发愿学习《入菩萨行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道友发心特别累。他们做这些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学到佛法。
所谓菩萨心肠,即没有任何条件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实际就是大乘菩萨的利益。世间其他学说或者精神不一定这样提倡,但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千万不要迷失方向。
我很希望大家学完《入菩萨行论》以后,原来自私自利的心能减少一点,如果以前自私心有八十斤重,能不能减到七十八斤或者七十五斤呢?我的要求不是很高,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就像要求特别胖的人一下子减几十斤不太现实,但减几斤还是可以做到一样。不过,我在上海遇到过一个人,他以前有270多斤,后来通过吃减肥药,每天跑步、磕头,减了特别多。
我们的我执若能通过各种方法大幅减少,当然非常让人欢喜;如若不能,减一点点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目标。
不论世间的领导、君主,还是出家人,任何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心特别强,每天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全部为了自我发展、自我利益,丝毫不考虑他人,那谁愿意依止他呢?就像没有枝叶花果的枯树和不清净的浊水,旁生都不愿靠近一样。
依止何者获圆满,福德名声财安乐,
依止犹如摩尼宝,妙瓶胜士胜一切。
若能依止一位好君主,自己今生来世将会获得圆满的福德,不仅名声远扬,而且财富具足、快乐无忧,如同依止一位如摩尼宝或妙瓶一般的胜士,便能胜过一切。
依止一位好上师亦是如此。不过,在依止上师或者某位世间人之前,一定要详细观察,如果依止的对境非常殊胜,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会很圆满。
有时我会想,如果自己没有遇到法王如意宝,而是遇到一些没有正知正念的上师,恐怕自己的一生都毁了还不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前世造过什么善业,今生能遇到这么好的上师。虽然自己修得不太好,但修行的方向已经清楚了,这应该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一件事。
世间人也是这样,如果依止了一位好君主或者优秀的领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非常顺利、圆满。如果有幸依止了一位虔信佛教的君主,不仅今生快乐无忧,来世还会逐渐获得解脱。
若依以嗔贪婪等,罪业所感毁眷属,
如哈拉树毒水池,谁人依止恶君主?
如果依止了被严重的嗔恨心、贪婪心等罪业所染的君主,成为其眷属,最终必定会被毁坏,就像被哈拉树毒水污染的水池,谁接触它马上会中毒身亡一样,谁会依止这样恶毒的君主呢?
被严重的嗔心、贪心等罪业所染的君主,会毁掉自己所有的眷属,就像与希特勒结缘的人,都会尽数被毁一样。这样的君主如同被哈拉树毒染污的水池(哈拉树毒被称为毒王,是毒性最强的毒药之一),谁碰到它马上会中毒身亡。有智慧的人谁愿依止这样烦恼深重的君主呢?如果依止他,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会被毁坏无余。
现今,有些愚笨的佛教徒不仅依止公开破誓言的人——密宗中破誓言是极为严重的罪业,还对他们倾囊供养,非常可怜。有些所谓的上师,明明知道自己已经破誓言了,却还在继续危害他人,这种行为非常恶劣。人在没有正知正念的时候,虽然所作所为已经颠倒,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承受可怕的果报。
君主想凡依我者,令其离苦得安乐,
详细思考而度日,如是明君具实义。
“凡是依靠我的人,我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如果一位君主能日日夜夜这样详细思维而度日,这就是贤明君主极具实义的行为。
很多好上师也会这样,会详细思考以什么办法才能帮助、饶益这些依靠自己的人。比如,法王如意宝会日日夜夜思考,怎样从最关键的智慧法身方面利益大家。当然,法王也会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和痛苦,但他最重视的还是怎样让所有人超离三界轮回,因为这样才能究竟地离苦得乐。
明君与昏君的度日方式完全不同。昨天讲过,恶劣的君主整天想的都是怎样压榨百姓,怎样挥霍享受。现在有些领导就是这样,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把集体或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每次节假日,他们都会以发奖金、礼品为借口乱用公款,谋取私利。
而贤明的君主并非如此,他们几乎不考虑自己,日日夜夜、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的利益,想着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财物帮助他们。
真正的君主和高僧大德,活在世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哪怕他们住世一天,都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安乐。
即使思维自利益,为善成办自利益,
君主除护诸眷属,岂有其余重大事?
即使君主想自己获得利益,做善事也是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护所有的眷属,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君主对眷属非常好,自己的地位、名声、财力等各方面自然而然会提升。
世间较有智慧的人也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有些企业家对下属非常好,给他们的待遇很高,这样员工都会一心一意追随他、帮助他。虽然这些企业家不一定真有帮助员工的想法,这么做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但他们运用的方法还是很对的。
这种现象不仅在世间团体中有,在佛教团体中也会有。那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做呢?
上师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讲:“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意思是,如果想利益自己,帮助别人是最好的一种窍诀方法。反推则是,不帮助他人、每天做不如法的事,将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即便想成办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也是好好维护眷属。
当然,这样的发心并不特别值得赞叹,因为还是在谋求自利,但作为凡夫人,求自利也在所难免。不过,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绝非如此,他不仅表面上对众生特别好,内心也真正想利益众生。两者在发心方面有很大差别。
世间的君主、企业家或者领导,有没有这样的菩提心很难说,对于暂时没有发起菩提心的人而言,此颂也是一种教言。
如无果树干涸海,一切鸟类不集聚,
国政威望已丧失,一切众生抛弃彼。
如果树木没有枝叶花果,湖泊全部干涸了,那么一切鸟类都不会集聚于此,同样,如果君主丧失了威望和政权,所有众生都会把他抛弃。
我院子里有一棵树,几年前枝繁叶茂,那时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很多小鸟就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可能因为地势的原因,这棵树慢慢枯死了,自那以后,一只鸟儿也不来了。人类也是这样,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恭维他、承侍他,好像他踩过的地方都有加持力一样,可一旦他没落了,谁都不愿再与他接触。
作为君主,如果失去了政权和威望,没有政治地位,他的眷属也会将他抛弃。从现今各国总统、总理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无论他们执政期间政绩多么辉煌、有多少拥戴者,一旦下台,就无人问津了。
以前有位领导对我说:“你们出家人还是要攒点钱啊,不然,以后老了生活会很困难的。像我们任职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我们特别好,一旦退休,就没人理了。你们出家人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呀。”虽然从世间人的角度看,他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出家人和世间人并不相同,没有退休一说。
兴盛天人亦聚集,衰败亲子亦逃避,
是故君主当尽力,令自境眷福如海。
当一个人兴盛发达的时候,人和天人都会集聚到他身边;当他衰败没落的时候,亲生儿子也会避而远之。因此,作为君主,应当竭尽全力治理好国家,令自己领土内的眷属具有如大海一样的福德。
一个人如果在事业、地位、名声等方面非常成功,很多人都会集聚到他身边,与他攀亲道故:“咱们是xx时候的同学啊”“咱俩是xx学校的校友”“我在xx时候见过你”……同时,也会对他特别热情,哪怕和他握一下手,都会觉得荣幸之至,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偶像,和他拍照、握手,便会喜不自胜一样。
一旦这个人各方面衰败了,比如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或者犯了错被贬职,很多人便不愿再亲近他,态度完全转变,甚至他的亲生儿子也会逐渐疏远他。实际上,他还是原来那个人,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
作为一名君主,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治理好国家,保护好自己的国土,使眷属的福德等各方面不断增长。因为,一旦国家衰落,很多事情都将无法成办。
作为修行人也应如此,假如你准备常年在山里闭关修行,不接触任何人,那名声、地位等对你而言当然不重要。但如果你想广结善缘,度化众生,那善护自己的威望和名声,就非常有必要。如果你一直默默无闻,或者名声受到损害,别人只把你看作一个普通人,甚至失败者,你想弘法利生,将会非常困难。
以前,上师如意宝对学院的管理和闻思修行非常重视。以普通人的眼光看,他老人家好像对自己的眷属、名声等有些方面比较执著,但实际上,上师只是随顺世间而已。这样的随顺很有必要,如果学院现在的教学、条件、名声都不尽如人意,从学院出来的很多弟子都不一定愿意常回学院;如果学院各方面都繁荣兴盛,大家也会乐意经常聚一聚。所以,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尽量维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道场。
虽然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主要是针对君主宣讲的,但我前面再三说过,该论的教言同样适用于家庭、道场、寺院和单位的管理者,以此类推,非常好。
作为君主,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和民众,这样做非常有必要。很多高僧大德也对自己的道场、宗派非常重视,会采取各种方法令自己的事业不断扩展。
眷属财产若富足,君主岂非具威力?
富足之时众人亲,衰败之际皆成敌。
如果君主的眷属财产富足,各方面非常圆满,他怎会不具有威德力呢?当人富足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成为他的亲人;当他衰败之际,亲生骨肉也可能会成为怨敌。
我去一些寺院、道场参观的时候,如果看到这里非常重视闻思修行、纪律特别好、内外卫生和设施条件都不错,便会觉得这个道场的住持人很了不起,具有威德力;如果各方面都比较差,便会觉得这位住持人有点糟糕,自然而然会产生这种想法。
“富足之时众人亲,衰败之际皆成敌”,当一个人生活富足、财力雄厚、地位显赫,各方面都比较圆满时,好像所有人都变成了他的亲人。原来不是他亲戚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和他套近乎,说他爷爷的父亲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算下来两家也有亲缘关系……反之,如果他在事业、财富、健康等各方面陷入困境,乃至他的亲生骨肉也有可能将他抛弃。现在很多子女都对又穷又病的父母弃之不管。人世间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当一名一辈子住山洞、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想广结善缘、弘法利生,就很有必要随顺世间,让自己很多方面尽量圆满。如果把财富、地位、名声、管理等世间法全部空掉,丝毫不希求,想成办利生事业将会非常困难,很多事情都无法展开。
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些可能想专心修行,如果这样,学不学《君规教言论》都是可以的。因为你在寂静处见不到什么人,用《君规教言论》来约束自己没有太大必要,整天安住在光明境界中就好。
但也有一部分道友,以后会面对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这样学习这些道理就非常有必要,因为你不但要了知众生的心态,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要学会接受。
实际上,《君规教言论》的内容不仅对我们弘法有帮助,对我们修行也非常有帮助。如果真正懂得了此颂所讲的道理,自己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别人对我们再仰慕、再恭敬,我们也不会妄自尊大,因为已把它视为平常事。当自己穷途末路,无人理睬的时候,也不会伤心难过,因为已把它看作自然现象——知道人生就是这样,无需对此感怀。
君主当思彼国境,诸贫饥危苦难者,
此等无依无怙众,非我谁为彼依处。
作为君主,应当时刻思维:自己国境当中所有被贫困、饥饿、天灾等苦难逼迫,无依无怙的可怜民众,除了我以外,谁是他们的依靠处?
既然自己是他人的依处,就应该想尽办法帮助对方。我们虽然不是君王,但当自己稍微有点力量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会依靠我们。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生活贫困,内心痛苦,我们能帮的应该尽量帮。
当然,想解决所有眷属的痛苦非常困难,这一点连佛陀也办不到。但即便有困难,我们也应该怀着一种责任心竭尽所能地帮助。
于诸极其野蛮者,君主当想彼辱我,
乃因罪业蒙蔽故,心中不应生嗔怒。
对于那些非常野蛮的人,君主应当这样想:他们侮辱我,是因为受前世罪业的蒙蔽,自己不应该对此生嗔恨心。
当有些刚强难化的野蛮者出现在君主面前,对他制造各种违缘的时候,君主应当这样想:他这次伤害我、侮辱我并非无缘无故,自己前世肯定害过这个众生,他现在才会被罪业蒙蔽加害我,众生的业力谁也无法阻挡,所以,他的行为很正常。
如果能这样思维,君主不但不会嗔恨此人,反而对他更加慈悲。
愚人轻毁自父母,亦会损害三宝物,
彼等坏灭己安乐,于此为何不悲愍?
愚痴之人不但会轻毁自己的父母,还会损害三宝物品,他们连自己的安乐都能摧毁,对于这样的人为何不生悲悯心呢?
从世间角度讲,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但有些罪业深重、刚强难化的愚痴众生,不但不报父母恩,反而轻毁甚至杀害他们。三宝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应该值得尊重、恭敬,但有些愚痴的人却经常毁坏三宝物品。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非常野蛮、愚痴的众生,对他们好,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害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想:他们连自己的安乐都不顾惜,又怎会尊重别人呢?这样的人非常可怜,应该对他们更加生悲悯心。
如无眼目跳崖者,不应辱骂彼悬崖,
以自业力毁自己,无有自在受此苦。
就像双目失明的人跳下悬崖,不应该辱骂悬崖一样,一个人以自己的业力毁坏自己,是因为被业力控制,没有自由,他也不愿遭受这样的痛苦。
双目失明的人本来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很执著,但被烦恼控制时,却会从悬崖上跳下去,毁灭自己,这时我们不应该责骂悬崖。
很多人业力现前的时候,会生起强烈的嗔恨心,做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这时他们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无有自在地感受痛苦。作为君主,明白这样的人是受业力控制,没有任何自由之后,就不应该嗔恨他们,而应对他们生起悲悯心。
如是于诸蛮横众,生起慈悲心之后,
当如父亲教化子,呵责难调驱出境。
对野蛮的众生生起慈悲心之后,应当像父亲教育孩子那样,通过呵责、批评等方式加以调伏,如果仍难调伏,就要将他驱逐出境。
作为君主,遇到野蛮众生的时候,应该尽量对他们生悲心。当然,也不能任由其作恶,应该像父亲教育孩子那样,通过呵责、惩罚等各种方式加以调伏。如果仍不见效,就要将其驱逐出境,因为他们若继续作为你的眷属留在境内,对自他都非常不利,只有让他们离开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有些人可能觉得,寺院或佛学院开除人,说明里面的负责人没有慈悲心。实际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这样才会对双方最有利。
相貌丑陋受人欺,负债累累依恶友,
见其贫穷亲离者,非火焚身五种人。
相貌非常丑陋、经常受人欺辱、负债累累、依止恶友、亲友嫌其贫穷而远离,这五种人虽然没有火灼烧他们的身体,但内心却像被火烧一样非常痛苦。
世间有五种可怜人:
一是相貌丑陋的人。他们一般都很自卑。国外有位法师在一次讲法的时候说:长得丑的女人走在街上,没有人会看她,她们很多人都有容貌焦虑。
二是常受欺辱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权势、财富或者智慧,经常被人欺骗或凌辱,内心非常脆弱、痛苦。
三是负债累累的人。他们经常向别人借钱,最后债台高筑,无力偿还。
四是依止恶友的人。他们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与之同流合污,最后思想和行为彻底堕落。
五是因为贫穷而被亲友疏远的人。就像前面所讲,当一个人有名声、财富、权势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方设法亲近他,一旦他衰败,很多亲朋好友,乃至他的亲生骨肉都会疏远他。
对于以上相貌丑陋、受人欺辱、负债累累、依止恶友、因贫穷被亲友远离的这五种人,虽然没有火烧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的内心却像被火灼烧一般饱受痛苦。
当看见这些可怜人的时候,我们应该生起慈悲心,尽量给予帮助。因为他们是被业力所缚,不得不遭受这些痛苦。
当然,这五种人当中,有些我们可以帮,有些却很难帮。比如,看到有人交往恶友时,我们可以及时劝阻,但看到有人相貌丑陋,想帮他今生改变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今生之所以长得丑,是因为前世没有好好修忍辱,经常嗔恨、蔑视他人,对人吹胡瞪眼造成的,想让他今生就变得庄严非常困难。这时我们应该体会他内心的痛苦,尽量给予安慰。
世间人一般都会远离贫穷、衰败、疾病缠身的人,包括他们的很多亲人也会嫌弃并疏远他们,但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却不能这样做,应该平等关爱每一个人。
我以前说过,希望我们商店的发心人员能恭敬每一位顾客,不要看见领导、上师或者活佛,就极为恭敬;看见可怜的众生,就比较冷漠。虽然对上面的人有恭敬心非常好,但不能仅止于此,对下面的人应该同样恭敬,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功德也非常大。
佛教徒的做人方法与世间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世间人是否这样行事呢?我想在座很多人都在世间混了半辈子或大半辈子,对此非常清楚。
于诸老幼病弱者,无计可施衰败者,
国王所弃无依众,无有悲心不称人。
对于那些年迈体衰的老人、可怜的孤儿、严重的病人、弱小者、穷途末路的衰败者、被国王抛弃而无依无靠的人,如果不生丝毫悲心,完全不在乎,就不能称作人。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告诫我们,当这样可怜的对境在我们面前出现时,如果不生悲悯心,不愿意帮助,甚至欺辱,不要说大乘修行人,连人的法相都不具足。生而为人,至少要有一颗同情心。
我们学院也有一些病人、老人和弱者,大家遇见时,应该尽量给予帮助。当有人违犯学院纪律的时候,如果他的态度特别恶劣,那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果没有很严重,最好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对待。虽然有人严重犯戒之后,依照规定他不能再与僧众共住,但我们可通过个人的财产和关系尽量帮助他,安置他去别的地方。
于思吾为众怙主,一切悲惨可怜者,
泣不成声呈禀事,舍弃彼等岂忍心?
君主应当思考:自己作为一切众生的怙主,当看见悲惨可怜的人泣不成声地陈述一些事实时,怎能忍心舍弃他?
作为众生的怙主,如果遇到特别可怜的人,应该关心照顾他们,绝不能舍弃他们。如果舍弃,那还有人性和智慧吗?然而,世间有些领导却经常这样行事,像有的下属遇到困难,在领导面前诉说痛苦的时候,领导根本不当一回事。
希望我们学院的管家或法师千万不要有这种行为,应该认真了解下面人的情况,尽量帮助他们。我们现在正在学《入菩萨行论》,一定要把所学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
当然,落实的过程中,想把自己的很多习气马上改过来,有时也比较困难。前些天我心比较急,说了很多人。昨天有人对我说:“您现在正在讲《入菩萨行论》,为什么还这样发脾气呢?”我说:“虽然发脾气不符合《入菩萨行论》的教言,但我也没有办法。”以前,曲恰堪布有一次与僧众一起为亡人念破瓦。之后他说:“这次每个人都得到了供养,我却什么都没得到,结束之后你们还让我打这么多金刚结,我都有点不想打了。这种想法虽然违背了菩萨的精神,但我也没有办法。”
大家想马上改变自己的有些习气,可能也会比较困难,但在理论上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渐渐地,行为上肯定会有所转变。
虽然我有时会批评一些人,但我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对某人某事当面批评完之后,再不会记在心上,不会想他以前做过什么事,人品怎么样。有的人可能不是这样,某人以前稍微做了点坏事,自此以后,怎么看他都不顺眼,一直冷眼相对,这样其实不太好。
事实上,造恶业的人都是被愚痴蒙蔽,非常可怜,就像昨天讲的双目失明的人跳悬崖一样,虽然他自己不愿意,但也无力摆脱。《入菩萨行论》后面还会讲,一个人如果因烦恼现前侵害了你,你若一直耿耿于怀,把他视为坏人,当成怨敌,这不是菩萨的行为。
那天开会的时候,好几位堪布堪姆劝我以后不要随便给别人签字,不要一看到某人哭就马上心软,同意他的请求。一方面我觉得他们的批评是对的,自己确实有这种软弱的特点,一看见别人哭,就特别不忍心,不管怎样就同意了,可能自己以前受苦的时候,曾感受过无人帮助的痛苦,所以很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有人在别处得不到帮助,哭着求我们,我们还是应该尽力帮助。
现在我基本上把权力都下放给了法师,希望法师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慈悲心。当别人向你陈述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认真地聆听、思考,并尽量帮助解决。如果不予理睬,甚至带有轻视的态度或口出侮辱的语言,是非常不应理的。当然,下面的人也要如理如法地依止法师,依止主要为了求法,而不是建立世间你依靠我、我依靠你的人际关系。
众多极为脆弱者,不敢禀报自实情,
时时于民众苦乐,如理思察为智者。
许多内心非常脆弱的人,不敢在君主面前禀报自己的真实情况,能时时对民众的苦乐如理如实地观察和思维,这就是智者的法相。
很多人内心非常脆弱,当在饮食、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敢在国王、官员或者德高望重的上师等大人物面前如实禀报,讲述自己的忧愁和痛苦,甚至在自己的好友面前,也不愿诉说。
以前,上师如意宝曾特别提醒我们应该呵护这样的人。有时候,一些表达能力特别差、胆子很小的人见到上师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作为侍者,不应该马上让他们离开,因为他们可能有很多话想说,只是业力现前,身体和语言受到束缚,需要时间缓和一下而已。
昨天,我遇到一个修路灯的人,我俩一起从我家门口走到经堂。路上他说了半天,我却没听懂一句他的意思,人与人的表达能力差别确实很大。当看见这样可怜众生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包容。
作为君主,需要时刻关注民众的苦乐,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如果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就随随便便做决策,长此以往必定会失去民心。能如理如实地思维观察,这就是智者的法相。
大家若能仔细认真地学习《君规教言论》,就能通达里面的很多甚深道理。以后为人处世时,如果能以这些道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会有很大利益。
多数自己享乐者,关心他人极稀少,
犹如入于他心中,明知实情乃智者。
大多数人只注重自己享受快乐,很少关心他人;只有那些好似入于他人的内心,对他人的真实情况非常清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大部分人只求自己过得快乐,很少关心他人,像很多贪官在有了一定地位之后,只顾自己享乐,鲜少关心民众。
真正的智者与之相反,他能入于他人的内心。何谓“入于他心”呢?即知道对方心里所想,对其困难和痛苦清清楚楚,好像已经进入他的内心一样。
有智慧的君主,能真正入于民众的内心,对他们的困难、需求等各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如果对百姓的疾苦一无所知,想怎么决定就怎么抉定,肯定不是智者的行为。
细心观察全世界,胜过爱己未曾见,
如是他众各爱己,故爱己者莫害他。
如果细心观察整个世界,很难找到爱他众胜过爱自己的人,而他众都各爱自己,因此,爱自己的人莫要伤害他人。
此颂讲了修持自他交换菩提心非常殊胜的窍诀。如果细心观察整个世界,自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人最爱自己的生命,当遇到生命危险时,宁可舍弃自己的一切来保全性命(这是针对凡夫人而言,菩萨不一定如此)。不仅人类珍惜、执著自己的生命,包括蚊蚁以上的小动物,乃至梵天、转轮王等所有众生,也都如是爱惜、执著自己的生命。因此,喜欢自己的人千万不要伤害其他众生。
这是一个很好的推理,《入菩萨行论》第八品也讲过这个道理。《放生功德文》里也以散文的方式做过表述。
我们经过再三思维,才能真正体悟这个道理,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一点点威胁都会痛苦万分,其他众生亦是如此。然而,自己以前却残忍地杀害了那么多众生,因此自己一定要励力忏悔,并在有生之年尽量不害任何众生。
学院个别道友虽然自认为是修行人,却仍然没有摆脱自私自利的心,做事通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比如,装修房子只想自己方便,根本不考虑邻居的作息时间;为了方便,经常把脏水泼在路上或别人的院子里……这些都是菩提心修得不好的标志。实际上,你珍视自己,对自己如是爱护,别人也是生命,理应对他们同样爱护。世间人发生纠纷的时候,人们也常劝他们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彼此理解,和平谈判。
如果真正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就会明白自己对自己怎样执著,别人也有同样的执著,这时自然不愿再伤害他人。
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
观察自己情形后,于极贫者起怜悯。
自己希望得到安乐,不愿遭受痛苦,这一点所有众生皆相同,观察自己的情形之后,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自然会生起悲悯心。
既然自己希望得到安乐,喜欢自己的院子干干净净,就不应该恼害他人,把脏水泼到别人的院子里。避苦求乐这一点,一切众生都是相同的。
当我们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状况——渴望得到快乐,不愿忍受痛苦,推己及人,就会知道他人同样如此。若能经常这样换位思考,当看见那些物质上贫穷、精神上贫瘠、没有权势的可怜人时,就不但不会伤害他们,反而还会生起悲悯心,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
君主当思我为怙,此诸众生指望我,
故宁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此等众。
君主应当经常思维:我作为怙主,所有的众生都要依靠我,指望我,所以,我宁可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生命,也不能抛弃这些众生,应该尽心尽力地维护他们。
作为君主,具有这样的利他心极为重要!
于无依者不为怙,纵有能力不慰藉,
搜刮民财不爱民,若有惭愧谁无愧。
君主若对无依无靠者不予护佑,纵然有能力也不帮助他们,搜刮民财自己享用却不爱护民众,如果他有知惭有愧者的名称,那世界上谁才是无愧者?
作为君主,如果不能成为无依无靠者的依怙,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比如不愿用财力帮助他们、用智慧教导他们,也不愿从精神上安慰他们,并且为了自己享乐大肆搜刮民财,对百姓不管不顾,如果这样恶劣的君主被称作具有惭愧心的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无愧者了。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恶君,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贪官。从世间角度讲,他们这种行为非常恶劣。
身为君主,应当爱护黎民百姓,因为他们暂时都要依靠你。为何说暂时呢?因为君主的寿命、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执政一段时间,不可能永远坐在宝座上,像现在很多国家的总统或总理在位时间一般只有十年八年。我们学院的堪布堪姆也会更新换代。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各班都由一些老堪布带,后来换了一批年轻的堪布,当他们慢慢变老之后,又会换另一批人。
不管君主、法师还是世间领导,虽然都只能领导一段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理当对怎样爱护眷属的问题做认真思考。
若依具有功德者,纵遇命难不舍彼,
犹如八支狮子王,悉力保护猴幼子。
如果你依止了一位具有慈心、悲心等功德的君主,那么他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舍弃你,就像八支狮子王竭尽全力保护小猴子,使之免受灾厄一样。
一般来讲,如果你投靠的君主或其他世间人具有强烈的慈悲心,他在接纳你之后,便会想尽一切办法照顾你、保护你,即使放弃他的地位、财产等,也不会舍弃你,就像肢具狮子王不遗余力保护小猴子那样。《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讲过这个公案:
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头狮子,名叫肢具,它对一切众生均有大慈大悲心。肢具以水果、树叶为生,住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
之后有一对公猴和母猴,它俩生下两只小猴之后,便将猴崽交与狮子,自己前往别处。一日,一只名叫宝剑的老鹰王将两只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狮子见状,以偈颂对老鹰王说:“皈依我之两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鹰王刁难说:“你是兽中之王,若能舍弃兽王之身,我便将两只小猴奉还,否则定要吃掉它们。待我吃完后飞入虚空,你又能奈我何?”
狮子对鹰王说:“我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救下这两只小猴。自我发菩提心后,从未说过妄语。为了利益众生,我今天甘愿舍身。”老鹰王见其菩提心坚定,便将两只小猴归还于它,并钦佩地说道:“大兽王,你无需舍弃肉身。”言毕便飞逝不见。
当时的公猴和母猴,即为后来的迦叶尊者和释迦贤姆;两小猴即为后来的罗睺罗与阿难尊者;老鹰王宝剑即是后来的贤鬘比丘。
如果我们能依止这样的君主,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各方面也会逐渐圆满。
即使如何利恶人,遇外缘时彼相欺,
如热热兽救劣人,脱离水难出卖之。
对于有些恶人,即使你怎样帮助利益他们,他们遇到外缘时也会欺骗损害你,就像热热兽把恶劣之人从水中救出之后,反被他出卖一样。
性格恶劣、心狠手辣的人在遇到外缘时,会彻底舍弃自己的誓言,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人也会欺骗、损害。在“文革”期间,就有一些恶劣的弟子批斗自己的根本上师。他们忘记了上师为他们传法、付出的恩德,只记得上师批评过他,一直怀恨在心,有了机会,便马上报复。
恶人因为心绪不稳定,当遇到一些外缘的时候,欺骗损害对方的念头就会马上冒出来,随后恶行就开始显露,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热热兽的公案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热热野兽。一日,于一水流湍急的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热热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
热热野兽对他说:“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是对我最大报恩,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的生命安全,因为我的身肉会被人贪著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的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一日她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热热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此兽,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被救之人听闻此消息之后,贪欲大增,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热热野兽。”随即他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住,被救者则引领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热热踪影,正举手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落在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热热。
野兽此刻心想:整个森林到处充斥着人马杂沓声,想必此处已被包围,无处可逃了。于是它用人语对国王说:“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的消息是谁向你透露的?”国王用弓箭指向一人。
野兽马上辨认出此人,并向国王禀明了救此人的整个经过。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深表义愤,一边斥责他背叛的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热热野兽赶忙劝阻:“大国王,他是受贪欲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的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的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热热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不越自之国境内,无论如何野蛮众,
亦属自己统辖故,莫忧彼辱尽力调。
无论多么野蛮的众生,如果没有越出国境,仍在君主统辖范围内,作为君主,就不能因为受到他们的扰乱而将其舍弃,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调伏。
作为君主,不能因为受到某些人的扰乱,就残忍将其杀害,这样做并不合理。如果他们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最好不要舍弃,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调伏。如果实在无法调伏,可以将其驱逐出境。
我们佛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人严重违犯了纪律,已经不具足继续留院的条件,这时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只能把他开除。但如果只是行为稍微有些不如法,或者性格比较特殊,则要尽量帮助、教化他们。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时候,法师觉得某人能接受教导,结果他却不接受;认为某人听到有些话会高兴,结果他却不高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希望法师们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情就心生厌离,或者把事情严重化,这样没有必要,应该尽量帮助、教化众生。
这样做非常重要,因为众生的确很可怜,学佛之前,脑子里装的都是世间八法,想让他们一下子改过来非常困难。只有依靠法师、金刚道友的耐心帮助,他们才会逐渐提升信心,扭转自己的行为。如果都能马上变成好人,我们也没必要在这里长期学习了。
人与人发生冲突时,因为互相不理解而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依此就将对方定性为坏人,认为不可救药了,彼此关系彻底破裂,也不一定合理。
作为君主,不应该把别人说过的不顺耳的话、做过的不称心的事永远记在心里。我们也应如此,不能把背过的论典全部忘了,反而把别人说的一两句坏话、做的一两件坏事永远记在心里。应该把心里不好的东西全部清空,把好的东西装进心房,具有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凡夫人有个特点,就是好的东西只在心里住一会儿,便不翼而飞;不好的东西,却可以长驻于心。我们发现自己这个毛病之后,很有必要挑战它、对治它。
超过自之范围外,加害如何惩治彼?
若遭凌辱则辱他,如若嗔恨当嗔之。
有些恶人超出了自己管辖的范围,这时如果他们加害自己,自己该怎样惩治他们呢?如果遭到凌辱,则凌辱他们;如果他们嗔恨你,你也当嗔恨他们。
世间规则与大乘佛法有些地方相同,有些地方有很大差异。譬如此处,如果按照大乘菩提心教言,大乘修行人无论遭到别人怎样欺辱或损害,都不应该反抗,也不应该对其惩罚。
世间君主不一定要遵从这样的教言,因为他要保护自己的国家。如果遭受侵略时什么都不做,将统治权拱手相让,最后国家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人民也将会饱受战乱之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欺辱你,你以欺辱对抗;别人嗔恨你,你以嗔心反抗,都是合理的。
有些论师认为,虽然此时行为上要降伏对方,但内心应该始终怀有一颗慈悲心。
如人若为毒蛇缚,畏恐毒气上升故,
纵然自己之手指,亦会心甘情愿断。
如果有人被毒蛇咬伤手指并遭其缠缚,因为害怕蛇毒会蔓延全身中毒身亡,为了保命,他纵然砍断自己的手指,也会心甘情愿。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世间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只要能保住性命,宁愿砍断自己的手或脚,乃至更换内脏,他也可以接受。
不可救药蛮横众,无论住于任何处,
皆令彼境受痛苦,故当驱逐出自境。
不可救药、特别野蛮的众生无论居于何处,都会令与之接触的对方倍感痛苦,因此,应当将其驱除出他自己所在的境域。
不可救药、野蛮粗暴的人,无论居于哪个团体、哪个人群当中,都会把他恶劣的习气带入其中,令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痛苦不堪。
我们学院个别人也是如此,身上有很多恶劣的习气,不惩罚他吧,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都怕他,一直搞破坏;惩罚他吧,他也屡教不改,这个时候,就应该把他摒除出团体,不让他再与僧众共住,因为他的行为会给团体带来极坏的影响。
品行高尚的人会给整个世间、整个团体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而恶劣的人与之相反,不管居于何处,他身上的破坏力和负能量会使与他接触的每个人都倍感痛苦。如果只是一两个人与他关系不好,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但如果每个人都特别讨厌他,那这个人肯定有问题。
对于这样的人,最初应当慈悲劝导,假如屡次劝导,他仍不悔改,继续造恶,就不能再一味迁就,否则他会更加嚣张,这时应把他驱逐出团体或者自己的管辖范围,这样一来,他的恶行才有可能被制止。
好人和坏人的待遇不应该完全等同。在我们学院,不一定所有人都很好,也会有少数恶劣的人。希望法师和管家们看一下,如果有人经常违犯纪律,警告几次之后,他仍不悔改,这时就要对他做相应的惩罚,可以暂时留院观察,再犯一次就必须离院。为何这样处理呢?因为他继续留院会毁坏大家的法身慧命,对自他都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断一根腐烂的手指也是有必要的。
于己国境诸有情,设若为非作歹时,
虽应合理惩罚之,归属自故当悲悯。
作为君主,如果自己国境内的有些人为非作歹,这时虽然应该合理地惩罚他们,但他们毕竟是自己的子民,还是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
无有悲心粗暴者,纵是母亲子尚离,
何况其余眷属众,眷减君主威望低。
没有慈悲心、行为极其粗暴的人,纵然她是母亲,孩子尚且会远离她,更何况是其他眷属;君主若如此,他的眷属将会越来越少,威望也会越来越低。
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如果没有慈悲心,行为非常粗暴野蛮,那谁都不会恭敬他,即使他最亲的人,到了一定时候也会纷纷远离他。
本来于儿子而言,母亲是最有恩德的人,但如果母亲的性格特别粗暴,动辄大发雷霆,儿子也会因为害怕而不愿待在她身边,她身边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唯恐避之不及。
同样,君主如果性情非常暴虐,他身边的大臣刚开始顾忌他的威德不得不恭敬,但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也会因无法忍受而离开,不会永远忍耐他的恶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都会渐渐远离他。
有些性格不太好的寺院住持也会遭遇这种情况。我认识的一位老和尚,他好像从来没有高兴的时候。他的寺院最初有十几个和尚,后来陆陆续续都走了,只剩下他老人家一个人。
在座有些道友以后也会成为高僧大德或者寺院住持,那时内心千万不要失去慈悲,言行也不能粗暴。不然,刚开始你觉得自己有几十名或几百名眷属,很了不起,但渐渐地他们都会离你而去。如果你眷属越来越少,最后成了孤家寡人,那谈何威望?谈何度众生?
当然,作为领导,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如果一直和颜悦色,下面的人无论做什么都笑眯眯地附和,不加指正,他们的恶习就会逐渐抬头,最后将很难管理。不过,该慈悲的时候也应该慈悲。如果总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身边人,最后谁都受不了,这个尺度一定要掌握好。
总之,管理的时候,有时需要显现忿怒相,有时需要显现慈悲相,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于暂居住自境中,宾客以及难民众,
应当尽力而保护,置之度外不合理。
作为君主,对于暂时住在自己境内的宾客和难民,应当尽力保护,歧视或者置之度外非常不合理。
在君主管辖的国境内,经常会来一些宾客或者流民,如旅游者、灾民、打工者等。作为君主,应当尽力保护这些入境者,不应该轻视他们,不能觉得怎样对待他们都可以。
作为君主,一言一行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如果他平等爱护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一切民众,他将会受到所有人的尊敬,深得民心。这样一来,他不管施行政务,还是弘法利生,都会非常顺利。如果君主轻视或欺辱他国子民,则会严重有损自己的声望,并且,这些人当中有些很有能力,将来可能大有作为,轻视他们不仅会失去宝贵的人才,还可能会为自己树立强敌。
无论高僧大德,还是世间大人物,都不应该歧视那些生活贫穷、身份低微的人。如果轻视他们,必定会给自己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若欲圆满自利益,成办他利为方便,
饶益他众诸士夫,虽非君主似君主。
若想圆满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便方法就是成办他人的利益;利益众生者虽然不是真正的君主,但却好似君主。
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也讲:“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一个人究竟的目的是想成办自利,比如,想获得一些名声、威望或者财富等,那么他通过打压或者损害他人,能否得到呢?当然不能。他只有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自己的利益才会自然成办。此处是反过来推,即使一个人究竟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那暂时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利益众生的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君主,但实际已与君主无异。比如,一位君主整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他下面的一位大臣勤政爱民、体恤百姓,那民众对大臣的恭敬和尊重程度肯定超过了君主,已然将他视为自己的怙主。又如,一位领导特别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他的副手利他心特别重,总为大家考虑,那众人肯定更恭敬后者,将他视为自己的依靠。
诤时一切诸昏君,若见眷属极富足,
生起难忍嫉妒心,如现死相成颠倒。
末法浊世,很多愚笨的昏君见到自己的眷属非常富足,会生起难以忍受的嫉妒心,这时他就如同现了死相一般颠倒。
以前是圆满劫,现在是浊世诤劫。在此末法时代,很多没有智慧的恶劣昏君,见到自己有些眷属具有智慧、财富,功成名就,心里会生起难以忍受的嫉妒心。
这是一种极不好的现象。作为君主,当看到自己的眷属福慧具足,应该高兴才对,不应该嫉妒、嗔恨甚至打压,这样行事非常颠倒。如果他的内心燃起了猛烈的嫉妒之火,那么死相已经提前现前了,未来必定命途多舛。
以前我读中专的时候,有位老师对我特别不好。我当时看上去可能有点傲慢,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我每次成绩好一点时,他就好像怒不可遏,一直在课堂上批评我,甚至批判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和祖辈。他的话令我非常难堪,但我只能忍气吞声,对此毫无办法。
作为君主,眷属如果真有一些傲慢相,必要时理应批评指正,但在他们各方面都很好的时候,心里应该为之高兴。
具有慈悯殊胜士,于他国家圆满德,
亦会欣乐而随喜,依此增长自圆满。
具有慈悲和智慧的殊胜君主,在见到其他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方面都很圆满的时候,会欣然随喜,依靠这种随喜心,君主自身的福报和功德将会日益增上,渐趋圆满。
佛教徒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某位上师经常对其他上师的事业、功德随喜赞叹,他自己的威望、福德等各方面也会逐渐圆满。反之,如果他出于嫉妒,经常贬低、嘲讽别人,那么他自己的名声、福德等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了知诸法本性后,纵于一切怨敌众,
亦遍仁慈之君主,无余统摄全世界。
知道了一切万法的本体无可信赖,皆如幻如梦之后,纵然对一切怨敌,也会以慈悲心加以维护,这样仁慈的君主,终将一统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君主在通达空性,了知万法皆如梦如幻之后,对难以忍受的怨敌,也能以慈心维护。长此以往,怨敌便会因为羞愧而放弃对抗,最终成为他的眷属。他因为具有广大的慈悲心,故能摄受越来越多的人,最终一统天下。
现今,国内外很多高僧大德也是这样,因为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对诽谤、加害他的人不但不会嗔恨,反而还会维护。只要接触过他们的人,都会被他们慈悲的言行所感染,进而生起恭敬心。
恒时具有仁慈心,以布施及爱语等,
利益民众彼君主,名声传遍三界中。
作为君主,若能恒时具有慈悲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摄受方法饶益民众,他的名声将会传遍整个三界。
何者拥有慈心德,以福德力诸天喜,
一切非人尚保护,何况人类诸有情?
任何人拥有了慈悲心的功德,以其福德力都会令诸天欢喜,一切非人尚且会保护他,更何况是人类有情?
任何人如果拥有了慈心和悲心的功德,以这种智慧福德力,会令四大天王、帝释、梵天等天王,以及护持善法的天众护法神生起欢喜心。世间的罗刹、夜叉、鬼神等非人尚且会保护他,更何况是人类有情,更会予以保护。当然,他的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这些众生对他的爱护就更不必说了。
具足慈悲君主境,财富增如夏潮水,
一切敌众不能害,诸众欢喜国安宁。
在具有慈悲心的君主所管辖的境域中,民众的财富、智慧以及眷属数量等,就如夏季江河的潮水一般与日俱增,一切敌众都无法损害,国家非常安定,民众皆大欢喜。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时,因为慈心广大并极力推行十善,使得整个国家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安定祥和,由此,任何敌众都无法对其造成损害。
仁慈君主如月光,普照众生福德时,
彼境具有怙主故,赞说君主悯眷众。
仁慈的君主就如清凉、皎洁的月光普照大地一般,会让所有众生获得殊胜的福德。如果国中有这样一位怙主,人们都会赞叹他是真正慈悯眷属的贤明君主。
一个国家的君主,如现在各国的总统、主席、首相等,相续当中如果有了慈悲心,那么他的所言所行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同样,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对众生所起的作用也无法估量。像上师如意宝利益了汉藏两地无数众生,让他们获得了智慧和悲心等殊胜的功德。由此,他们都视上师如意宝为自己真正的怙主和依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