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世上有三种功德最大
最后一品是总结性地讲《金刚经》的功德: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若有人以遍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此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为人演说,即使只有一个四句偈,所得福德也远胜于前者。”
【发菩萨心】
我们念《金刚经》时,最好之前能皈依、发菩提心,念完之后作回向,若以此三殊胜来摄持,不管行持什么善法,功德都会更加增上。
【为人演说】
大家若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应该多讲一点《金刚经》。如果传讲全经的条件不具足,那为别人演说下面的偈子也可以,这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只要发一个清净心,功德就非常大,这是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功德很大呢?因为读诵、受持、演说属于十法行,而且经中主要讲了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处,因此功德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世间上有三种功德最大:一是发菩提心,一是宣说大乘佛法,一是观想空性。”所以,大家应当经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也应每日读一遍。
前辈大德曾讲过:“今生我们得到了人身,若没有能力闻思修行,每天还是要持诵一点具传承加持的金刚语,如此可得到殊胜功德。”
有些人认为,拿一百块钱、一条哈达供养上师,这个功德非常大,念不念《金刚经》倒不要紧,这就是不懂经文的缘故。虽然布施和供养是有功德,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最大的功德是什么?观空性、发菩提心、给别人宣说大乘佛法!
“入定”是不执著任何一种相
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全部是为了引导众生证悟般若空性,趋入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它可分入定、出定两方面,首先讲入定: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怎么样为人演说呢?不执著任何一种相,安住于空性中如如不动。”
这是一切禅定的根本。即入定时不缘取任何相,在远离戏论的空性中如如不动,不起丝毫分别念,犹如虚空。
这种境界不增不减、不破不立,与三世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若能安住于此境界中,则可现见法界实相。如《宝性论》说:“此无何所破,亦无少所立,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若能真正现前这种境界,已超过发菩提心等任何善法的功德。就像《诸法不可思议经》中所言:“持正法与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及观空性的十六分之一。”《宗镜录》也说:“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
因此,为他人宣说空性法门,令其稍微在此境界中安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出定”是观一切如梦如幻
|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法的本体,犹如梦境、幻象、水泡、影子、露珠、闪电,虽有显现但虚妄无实,应作如是观想。”
出定的时候,应当观一切如梦如幻,皆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下面以六种比喻进行说明:
【梦】
由迷乱意识现前的,当时虽有能取所取,但本性丝毫不成立。
【幻】
幻化师通过幻术变出来的事物,其实体根本不存在。
【泡】
依靠因缘而产生,一会儿就消失了。
【影】
因缘具足才出现,似有而实无。
【露】
太阳出来以后,立刻就没有了。
【电】
前一刹那显现,后一刹那灭尽。
这六种比喻,一方面说明无自性,一方面说明无常。藏文中还有“如流星、如眼翳、如灯、如云”四种比喻,共有十种,与玄奘的译本相同。鸠摩罗什只翻译了其中六种,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不同,也可能是译时漏掉了,但意思没有太大出入,而且鸠摩罗什的谛实语加持很大,所以这里不用改。
在讲解这部经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处需要调整:一是去掉一个“不”字,一是多加一首偈子(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这是对照汉藏各大译本后决定的,有一定的教证理证为依据,并不是随意改动经文。大家以后念诵时,改过来可能好一点。
关于一切有为法无有自性,《金刚经》讲了六种或十种比喻;其他佛经论典中,通常运用幻化八喻;《闻解脱》以十二种比喻进行了宣说。还有,《妙臂请问经》云:“三世一切如虚幻。”《阿含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化。”《中论》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总之,诸如此类的比喻和教证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