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不需之十法
2018年11月7日
今天讲“不需之十法”,“不需”是针对具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说的,对我们来讲,这十法好像恰恰是需要的。当然,我一个人说了不算,对此大家也可以自己观察。
不需之十法
1.如果证悟了心性为空性,就不需要闻思。
很多人听了“证悟空性”和“不需要闻思”就比较高兴(众笑)。心的本性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了不可得,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本体。如果通达了这样的心性,就不需要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再三思维了。
每天思维法义,参加笔考、讲考、背考也是很累的。有些道友在背诵方面很费劲,背一个偈颂就要花很长时间,背下来以后,第二天就没有印象了,感觉很苦恼,又重新背,但到了背考的时候又都忘了,而且越着急越想不起来。如果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就不需要这么费劲地广闻博学、辩论和思维法义了。
但是,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非常反对广闻博学,确实是很可笑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彼亦自诩已证悟,声称虽然未多闻,了知其一解一切,如是说法真可笑!”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虽然没有广闻博学,但通达一法就会通达一切法,这种说法真是很可笑。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闻思,也没有什么境界,是不可能通达一法就通达一切法的。
虽然藏传佛教中也说,懂得了大圆满,就精通了显密一切教法;禅宗也说,明心见性以后,就会精通轮涅所摄的一切法。但是,这跟此处教言中所说的意思并不相同。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过:“否则极为甚深要,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印藏大德们长期勤修才能证悟的意义,个别愚者说自己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证悟了,真是稀奇!其实证悟没有那么简单。布玛莫扎尊者当了五百世班智达才开悟;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说,他当过很多世的班智达,经过勤学不辍才通达了法相。
学会中的很多人可能已经开悟了,因为他们都不想闻思,即使闻思也是停留在表面上,连一部论典都没有完整地听闻过。现在有一部分佛教徒是特别好的,什么法都坚持听,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家庭压力再大,对法的意乐也没有退失。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听课,过后也会把传承补上。也有一些人,刚开始有一点热情,但不到三分钟,热情就蒸发了。
我们应该懂得闻思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已经证悟就不需要闻思的说法,大家也应该观察全面理解。一地菩萨虽然已经证悟了空性,但他们不会终止听闻佛法;三地菩萨对闻法有着强烈的意乐,他们会越过刀山火海去求正法。
学院的个别道友,只在刚皈依的时候闻思过一两部论典,现在就觉得自己不需要闻思了,对于一般显宗的法是不会听闻的。所以,他们肯定已经证悟了心性,而且得到了三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但是,真正跟他们交往一段时间就会觉得,他们也许还没有证悟。如果还没有证悟,就不要满足于少量的闻思,否则会有一定的过患。不闻思的修行人,在言行举止方面会显得不太如法,连基本的修行方法都不懂,离开悟就更遥远了。
今天本来是讲“不需之十法”,但我都是从“需要”方面来讲的。你们听了可能有点不高兴,如果达波瓦尊者听到的话,可能也会觉得这不是他的密意。但是,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已经证悟了,现在不需要闻思了。”所以,我和像我一样的人,还是要发愿生生世世闻思,这样可能是最好的。
我自己认为,不管是在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还是老年的时候,闻思都是人生中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事;而且,闻思不仅对今生有意义,对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大家应该以欢喜心来闻思。
现在喇荣在下大雪、没有电,这个时候大家要更加努力,告诉自己:“我是来求法的。以前藏地和汉地的高僧大德们是怎样去印度等地求法的?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只是路上滑一点而已,不算什么。”
总之,如果还没有认识心性,就需要闻思——我们反过来总结一下。
2.如果认识了无垢觉性,就不需要净罪。
《法界宝藏论》中也有这样的教言。这里的“认识”就是真正明心见性、通达了自心觉性的意思。那个时候,不管你以前造过什么样的罪业,都不需要再去净除了。因为在你的本性当中,所造的罪业、能造的人、造作的方法、心态等都了不可得。对于这种“了不可得”,并不只是理论上明白,还要真正通达。
修行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会通达一切了不可得,完全证悟了自性清净的本性,这时自然不用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或磕头忏悔了。但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一定要精进忏悔,否则佛性(无垢觉性)就会被垢染所遮障,而无法显露出来。
世亲论师(天亲菩萨)造过一部《佛性论》,据说梵文原本已经失传了,而且没有藏文译本。这部论主要解释了《宝性论》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聪明人次第,数数细细修,除灭自身垢,如金师炼金。”有智慧的人应该次第地、数数地、细细地修行,以净除自身的垢染,就像金师不断锤炼金子以显露其本性一样。
因此,修行首先要遵循次第,其次要在数量上不断积累,并不是修一两次就可以了。以前上师也讲过,续部当中讲,念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清净一切罪障,但在末法时代,要增加到四十万遍。最后,要通过闭关等方式细细地修,而不是大概地、笼统地观一下。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有这样才可以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如果想忏悔罪业,可以一直端坐忆念、安住实相,这样的话,所有罪障会很快得以清净——就像太阳出来以后,霜、露就全部蒸发了一样。
当然,这是利根者的修法,我们要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还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就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忏悔,不能认为已经不需要忏悔了,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如果你打坐的时候只是身体在端坐,心并没有端坐,一直在胡思乱想、分别念四起,这种“安住”是无法忏悔的。因此,一些接近实相的大乘显密经典听起来好像非常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认识无垢觉性,还是要忏悔的。
具有很高证悟境界的大德也十分重视忏悔。我相信,在我们所见所闻的范围内,上师如意宝应该是最了不起的证悟者。但他每次开法会的时候都拿着念珠一直念咒语;到印度一些神山的时候,尽管他身体状况很不好,也一直在佛塔前磕头、忏悔。我还认识很多高僧大德,发现越是了不起的人就越觉得自己业力深重,一定要为自己享用过信财等进行忏悔。总之,印度、藏地和汉地的大德们都非常谨慎地取舍因果。
所以,即使你真的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无垢觉性,也是要忏悔的,否则会误导自己。
3.如果安住于本性道,就不需要积资。
如果能时刻安住在光明与空性无别的清净道当中,就不需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了。因为,积累资粮的目的就是增上福慧、遣除二障,最后通达本性。如果你已经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真正地开悟了,也可以说是证悟了空性、安住于本性之道、认识了无垢觉性、趋至本来的境地,那就不需要积累资粮了。
积累资粮的方法很多,包括供曼茶罗、磕头、闻思修行、做慈善等。如果没有证悟,也不去积累资粮,则是很危险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和尚摩诃衍那跟莲花戒论师在桑耶辩论的时候,摩诃衍那准备了大概八十部佛经中的教证。所以,麦彭仁波切跟绕萨格西辩论的时候,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你引用那么多教证,是不是在给和尚摩诃衍那做佛事?”
摩诃衍那准备的教证中说,修行过程中不需要积累资粮和忏悔。据说,由于历史原因,藏地人把和尚摩诃衍那的八十部佛经中的教证都隐藏起来了,后来又被人从敦煌文献中发掘了出来。
显密经续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教证,比如《维摩诘经》中说,不必断除烦恼,也不用积累资粮,声闻乘中所讲的断恶行善都是不需要的。以前摩诃衍那找到了八十部佛经的教证,现在是网络时代,如果在《大藏经》中搜索“无取舍”,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教证。但是,如果自相续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光是找到佛经依据也没有用。
其实,莲花戒论师并非不承认这些教证的内容,他的意思是说,渐次根机的修行人在达到相应的境界之前,如果用很高的法来自我安慰,就会失去很多积累资粮的机会。当时,受摩诃衍那言论的影响,人们觉得积累资粮和造罪在本质上都不存在,所以行为也应该无取无舍。所以,桑耶寺佛像前的供灯全都没有了,佛台也没有人清洁,落满了灰尘。
其实,现在藏地也有这样的思想。修大手印和大圆满的部分人觉得,一切都是心的造作,忏悔也不需要,积累资粮也不需要,只要安住就可以了,但这确实是自欺欺人。其实,他们也不可能安住很长时间。
汉地也有一种狂禅,认为什么都不能执著,吃肉也可以,杀生也可以。虽然佛经中确实讲不执著,做什么都是取舍、攀缘、二取,但是,有些人只是口头上讲得很好,实际根本做不到。
其实,学不学佛是完全自由的,但如果学了佛,就要了解佛教的真正思想。如果亲自领受、品尝到了佛教的次第,将来弘扬佛法或自己修行都会非常容易。有些人凭借一些好的因缘而皈依了佛门,但后来没有机会系统学习佛法,一旦遇到个别上师或一些不专业的教言时,就会断送自己的法身慧命,非常可惜。而且,他们的朋友、子孙也会受到影响。
大圆满法讲的也是无取无舍,但在听这个法之前,大家要好好地修五十万加行。修加行是积累资粮的过程,也会让人得到锻炼,你会慢慢地知道:佛教并不是一上来就要安住、不执著,否则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汉地有很多人走入了误区。比如宗教系的一些教授经常在课堂上说:“你们不能执著,因为本性当中什么都不存在。”他说的确实是对的,但我们到底有没有了悟这样的本性?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境界,只是口头上说一些高深的境界是没有用的。比如,你可以说“比尔·盖茨、马云有很多钱”,但你这样说了以后,那些钱就是你的了吗?所以,如果无取无舍的境界还没有融入自己的相续,我们就要按照凡夫的方式继续修行。
4.如果护持本来的境界,就不需要修方便道。
如果能够护持本来无取无舍的最高境界,就不需要修显宗当中的方便道,即六度四摄的广大行为,也不需要修密宗当中的方便道(密宗修法包括解脱道和方便道)。
如果已经证悟了本来无有取舍的最高境界,自然安住、直接护持就可以了,令自己证悟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下去。修方便道的目的,就是使已经产生的境界不断增上,还没有产生的境界逐渐生起。既然已经完全通达并安住在无取无舍的境界中,就没有必要再修持生圆次第当中的勤作修法和菩萨道当中的利他方便道了。因此,从大圆满本身来讲,有些修法确实是不需要的。
玉科喇嘛的传记中说,他在出家前经常带着猎枪、长刀去打猎,行为比较野蛮。后来,由于宿世的因缘成熟,他依止了很多上师,包括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第一世敦珠法王等特别了不起的开悟者。玉科喇嘛二十几岁的时候,第一世敦珠法王又介绍他去依止白玉派的阿宗珠巴仁波切,这是一位非常有修证的老上师,玉科喇嘛在依止他的过程中证悟了大圆满。
我们从很多证悟者的传记中可以看到,有前世因缘、福报比较大的人证悟得比较快,上师稍微给他讲一下他就开悟了。而前世因缘不是很好,尤其前世造业比较严重的人,再怎么拼命勤修,暂时也是无法开悟的。
玉科喇嘛即将离开阿宗珠巴仁波切的时候,上师要求他依止一个明妃,但玉科喇嘛说:“虽然上师是这样吩咐的,但我不能接受。”为了不破坏缘起、不违背教言,他便蓄起了长发、披上了白色披单,但仍终身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他在色达一直修行,七八十岁的时候才圆寂的。
玉科喇嘛非常注重修加行,尤其重视共同加行,除了对极个别非常有缘的利根者有特殊开许以外,其他人一定要从共同加行开始修,一直修到不共加行。他造过一部龙钦宁提前行的注释——《总集前行》。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对法非常有热情,在嘎多堪布面前听过这部法。当时是冬天,只有几个人听课,嘎多堪布的门口特别冷。那个时候没有经堂,我们在任何一位堪布面前听课都是坐在他的院子里。嘎多堪布在院子里随便放一些垫子,道友们早上来的时候都抢着坐,没有抢到的人只能坐在地上。有时候还会下大雪……今天下大雪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情景。
玉科喇嘛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修行人,他的弟子们在“文革”期间基本上都没有舍弃佛法,圆寂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瑞相。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重视前行的结果,因为基础打得很好,后来的修行就比较容易。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打基础都是很重要的,修房子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就从高处着手,后面的成果就不会稳固。比如学密法的时候,如果从最高的境界开始修,即使有验相也是冰上建筑。
总之,如果你真正证悟了心的本体,确实不需要修方便道;如果你还没有证悟,就要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开始修。
5.如果认识了分别念是法性,就不需要修无分别。
如果你知道,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光明法性的游舞和自现,此外根本没有少许的法真实存在,就不用修无分别了。
我们经常说,佛菩萨的智慧是无分别的,而这种无分别是通过修行得到的。如果你已经证悟了一切分别念都是法身、法性、智慧、觉性,就没有必要修无分别了。反之,如果你还没有证悟分别念为法性,觉得贪心就是贪心、嗔心就是嗔心,连阿罗汉的无我智慧也没有,就要继续修无分别,直至认识分别念为法性。
然而,由于有些上师引导不善,弟子一辈子的修行都会搞错。听说色达有一户人家,父亲和爷爷一辈子都使用一个转经轮。后来,那个转经轮传到了儿子这一辈,有一次,他以好奇心打开了那个转经轮,结果发现里面的咒语全是反的。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一辈子都在反转这个转经轮,他自己的上半生也是如此。他当时非常懊悔,因为反向使用转经轮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过失。
人们最初遇到的人或法,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一开始被引导错了,这种错误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现在很多人说大话:“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一切都是智慧的游舞、一切都是禅、一切都是清净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样的思想确实误导了很多人。
其实,“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和尚确实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以及将分别念转为道用的能力,但我们有没有呢?现在的情况还算好一点,大多数人不会这样说大话。但在八九十年代,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就会引用那句偈颂,有些佛教徒也一直这么说。
李连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他年轻时拍的电影《少林寺》中,有些内容是不太合理的,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吃肉、杀生都没有什么。确实,有些思想的影响特别大,会误导人们一生。刚才提到的色达那一家人,祖孙三代都在反向使用转经轮。可见,错误的思想不仅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也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修行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如果一开始就弄错了,何时才会走回正路呢?
如果没有认识分别心是法性,就要认真去求无分别的智慧,可以通过祈祷,让上师、本尊的智慧融入自己心间。我们应该经常想:“愿上师、菩萨、三宝的无分别智慧融入我的相续,愿我获得弘法利生的能力。”另外,我还喜欢读高僧大德的传记,这会增上自己的信心并改变自相续。
如果真的认识了一切分别均为法性,就会像阿底峡尊者所说:“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就产生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很多大圆满的祖师也说:“产生多少分别念都不要紧,只要认识了它的本性,它就跟普贤王如来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如果还没有认识,这句话可能是用不上的。
比如说,能够识别珊瑚或钻石的人,就会珍视它,而不能识别的人会认为它只是一块石头。我这里有很多水晶,有些是很贵的,价值十几万,有些很便宜,只值几十块钱,但我都看不出来。
同样,很多人口头上会说“分别念是法身”,但自己有没有认识呢?这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6.如果认识了烦恼远离根本,就不需要依靠对治。
如果你认识了贪、嗔、痴、傲慢、嫉妒等烦恼无有根本,就不需要去对治它们了。
如果用智慧来观察,五烦恼即五智慧,不清净的烦恼的根永远都是得不到的。如果你真的认识了“烦恼即菩提”,就不需要去对治烦恼了——不需要借助《入行论》《亲友书》中的窍诀,或者学习因明等论典来对治;也不需要在生嗔恨心的时候观慈悲心,生贪心的时候观不净观,生愚痴心的时候观修缘起,生嫉妒心的时候观别人的功德,生傲慢心的时候马上起来磕三个头——“我那天特别傲慢,因为自心不清净,对你产生了一个邪见,我现在真的要忏悔!你好好地安住,我给你磕三个头。”这些都是对治法,对于没有认识烦恼本体离根的人来说,还是需要的。
当年五祖让六祖半夜三更来找他,通过五祖的直指,六祖当时就认识了心性,并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于是,五祖把衣钵交给六祖,让他赶快跑,不然有人会害他。对于六祖来说,由于已经认识了本自清净,烦恼也就全部清净了。
在大圆满的《七宝藏》《四心滴》当中,这方面的窍诀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之前,还是要尽量地对治烦恼。现在有些人,烦恼比一般的凡夫人还要旺盛、猛厉,却非常排斥对治烦恼的修法;还有些人可能受无始以来习气的影响,对治烦恼的能力确实很弱。
当然,对治烦恼对每个人来讲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还是要想办法尽量减少烦恼。《地藏十轮经》中说,虽然产生烦恼或者造了罪业,但知道如何忏悔,也是佛教徒的行为。
7.如果认识了见闻是虚幻,就不需要遮破、建立。
刚才讲的是内心方面的,这里讲对境方面。如果认识了见闻觉知的一切对境,即六根前显现的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就不需要遮破、建立了。
我们现在是需要破立的,比如建立自己的观点,遮破邪见、遮破外道、遮破自己与佛教不相应的见解等。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见闻觉知全是虚幻的,一旦真的认识了,就不需要破立了。
我们学习中观、《大圆满虚幻休息》等密法的时候,好像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但这只不过是分别念层面的认识,并不是真正的证悟,因此这种境界并不坚固。如果有了彻底的证悟,实执就永远不会产生。
《净业障经》中说:“诸法犹如幻,凡夫生取着,幻性无坚固,贪嗔痴亦然。”诸法就像幻化一样,但凡夫人并未通达,因此还会执著。如果对幻性的认识不坚固,贪嗔痴就会产生。如果对幻性的认识非常坚固,没有丝毫怀疑,就不会再产生烦恼。
我们对如梦如幻虽然会有分别念层面的认识,但自己生病、没钱、特别寒冷的时候,还是会觉得这些幻化是很真实的——天气寒冷的时候会受不了,亲人死了的时候会特别悲伤。
当年,玛尔巴罗扎的儿子不幸去世,他就非常悲伤,因为他说,他的儿子是比较特别的幻化。上师如意宝的妹妹圆寂的时候,法王也显得有点伤心,他说:“玛尔巴罗扎因为儿子的去世而痛哭,我也为妹妹的离世而感到伤心。因为在‘文革’期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妹妹对我特别好,现在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这是如梦如幻的,但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因此,一些高僧大德在显现上也认为一些幻化比较特殊、稀有难得。
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应该有破立呢?如果没有真正懂得幻化,该破立的时候就要破立。比如,正见应该建立起来,邪见应该破斥掉;对好的行为也应该尽量去做,对于发心等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懈怠懒惰,不要以自己生病、心情不好等理由而推脱。
刚才有人给我看了一张照片,说一个很年轻的人,因为感情、工作、金钱等问题而跳楼自杀了。其实,现在的很多人,对于生活上的困难都能克服,就是心里的坎过不去——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困难。对于这些人来说,连现实都没有认清,就更不要说领悟幻化之理了。佛教徒在这方面的确很好,大家对很多问题好像都能看破。虽然有些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哭、也会伤心,但是不可能去自杀。这也说明你是有所开悟的,对吧?很多人说:“我以前太愚痴了、太自私了,如果早一点遇到这样的道理,我就不会那样挣扎着走过自己的前半生了。现在,虽然某人对我特别不好,让我很伤心,但我是绝对不会自杀的。”
8.如果认识了痛苦是悉地,就不需要寻觅安乐。
如果你觉得,所有痛苦都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就会觉得遇到痛苦太好了,自己得到悉地了。
有些人可能有点接受不了这个道理。昨天我说,没有电也是一种享受,也是很快乐的,结果很多人都不认同。如果连停电这个悉地都无法享用,人生中真正出现痛苦的时候,就更无法将其观为悉地了。其实,如果你把痛苦看作悉地,就不需要去寻找快乐了,因为痛苦已经变成了快乐。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提婆达多在显现上堕入恶趣以后,佛陀让阿难尊者去看看他。阿难尊者当时还是很厉害的,他到地狱里面问:“提婆达多在哪里?”牛头阎罗狱卒说:“很多佛身边都有提婆达多,你要找哪一个?”阿难尊者说:“我找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那个提婆达多。”于是,阎罗狱卒就把提婆达多带过来了——这种场景有点像到监狱里看望亲人。
提婆达多被带过来以后,阿难尊者问:“你现在怎么样了?痛苦吗?”提婆达多说:“依靠佛的加持,阿鼻地狱的痛苦对我来讲就像三禅的快乐。”阿难尊者有点接受不了,回来问佛陀:“提婆达多说,他在地狱里面特别快乐,为什么?”佛陀说:“其实提婆达多并不是真的很坏,他促成了我成佛的因缘,所以他将来也会成佛。”佛陀还讲了提婆达多的很多功德。
每个修行人虽然有不同的业力和生活方式,但都会碰到一些像提婆达多一样的坏人,他们会经常给你找一些麻烦,只是没有提婆达多那么坏。实际上,这些人也有可能是菩萨的化现,他们所造的违缘最终也会成为顺缘。
如果连阿鼻地狱里的痛苦都是悉地的话,就没有哪种痛苦不是悉地了。人们在获得快乐的时候,经常说:“三宝加持、三宝加持!”——学院来电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朋友圈都炸了。但停电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说:“三宝加持,没有电了!”那大家到底是仅仅把安乐视为悉地,还是把痛苦也视为悉地呢?
9.如果证悟了自心无生,就不需要超度法。
如果证悟了自己的心本来无生、空性,就不需要被超度了。因为,只有堕入恶趣的人才需要依靠法力获得超度,乃至往生清净刹土。
法王传记和《藏密佛教史》等密宗论典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德格有一个老人,生前不是非常精进的修行人,在他圆寂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证悟者。当时,他告诉人们不用为他做佛事、超度,只要在七天当中不碰他的身体就可以了。结果七天以后,他已经虹身成就了。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事例。在汉地也有这种现象,对于往生清净刹土很有把握的修行人会告诉人们:在他圆寂以后不用为他做佛事。
本来佛法当中是有超度方法的,比如破瓦法,包括法身颇瓦、报身颇瓦、化身颇瓦,也有依靠上师加持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的方法。但对于认识自性者来讲,是不需要超度的。
10.如果所行均是利他,就不需要成办自利。
如果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利他,没有一件事是为了自利,那就不用特意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像烧木柴的时候会自然产生灰一样,在利他的过程中也会自然成办自利。
如果一个人的利他心非常重,自私心就会减弱。而且,人们的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于自私心,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利他、为众生做事情,很多痛苦和烦恼也会消失。
以前藏地有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说,有两个修行人准备过河,他们在河边遇到一个患麻风病的老妇女,她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她请求修行人帮她渡河。其中一个修行人比较自私,看到老妇女那么脏,麻风病又会传染,就没有帮助老妇女,自己过河去了。另一个修行人特别有利他心,他想:“这个人很可怜,如果我不管她的话,她在这里肯定会饿死的。”于是他就捂着嘴,把老妇女背起来,对她说:“我把你背过去。”
当他走到河中间的时候,感觉背上轻飘飘的,回头一看,老妇女已经变成了金刚瑜伽母,把他带到清净刹土去了。这个故事带有一点神话的味道,跟五台山发塔的故事有点像。那个自私的和尚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伤心,很后悔刚才没有背那个老妇人。
如果一个人真正有利他心,在做善事的过程中,就会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比如有些人的利他心很强,却一直无法实现自利,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解决,只能放下利他的事情一心成办自利,最后就比较成功。这是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所导致的。但是,真正的菩萨还是要做利他的事情,这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
如果无法利他,也要尽量不损害别人,要懂得做人的基本方法,这很重要。现在的一些人,以自私自利心危害了很多人。个别到海外旅游的中国人,在外面影响很不好,网上很多人都在骂。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有些地方在卫生间旁边,用明显的标识禁止某些地方来的游客入内。有些人住酒店的时候,把自己非常不清净的东西放在电茶壶里面煮,给别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特别自私,根本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喇荣,很多游客的素质也比较低,随地吐痰、随地方便,什么行为都有。
如果人的基本素质还没有提高,就根本谈不上利他。因为利他有比较高的要求,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作为基础。但是,在西方自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比较自私,什么事情都只考虑自己,这与东方的大乘思想是完全相违的。
西方很多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管,只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很多子女根本不照顾父母,父母一旦生病,他们就来看看有没有房子等家产可以继承,有的话就一定要占有。平时跟父母没有什么联系,几乎把父母当作素昧平生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人之间都是这样。在公司的部门当中,同事之间也漠不关心,甚至想尽一切办法危害别人的健康、感情等。
我们作为修行人,也许做不了非常多的利他的事情,但也要尽量发愿:通过提升自己的品德、行为,直接、间接不害众生。其实,不害众生就是间接利他,也是直接利他的基础。
如果做人做得很好,自利也会自然成就。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行为、语言和表情都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和负面情绪,很多人就不会对他有好感,他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很好。因为人生存在这个世间,周围的人对自己来讲是一种因缘,当这种因缘不好的时候,自己的生存空间也不会很美好。
有些人可能会想:“自私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越自私的人就越不好过。反之,如果一个人非常有利他心,经常考虑别人,他的美德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他周围的氛围也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利他心的加持,用世间的话来讲,这是心态的反作用力。这种力反射到周围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处境等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昨天我们学院停电,电工们比较辛苦,有些人拿了一点饼干去供养他们。我心里想:“可以啊,他们还是有报恩心的。”而有些人好像对别人的发心感觉无所谓,不仅自己不参与发心,还经常说过失:“你们这里管理不好,为什么这样啊?”有些人将自己所有的修行都放下来,无条件地为大家做事情。其实有时候,付出和所得还是成正比的。总而言之,利他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