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基础戒律教言
第六口诀 教诫现在正是修法的时候
弟子,十种“则是”为:
1.若值遇佛法住世,且自身具足信心,则是往昔积累福德之果报。如今不要使难得的暇满人身空耗。
2.若自身对法有信心,且值遇具有教言之上师,则是犹如盲人获得珍宝。这种机会来世难以再三获得,应爱之如目般长期依止。
3.若拥有无患之身体,具足信心、精进、智慧,则是曾经修行宿缘苏醒之时。应当精进修持增上这三者的方法。
4.若对轮回生起厌离,且遭受亲友指责,则是鞭策修行之时。自己应下定决心修法。
5.若拥有财物且乐于布施,遇到乞讨之人,则是圆满布施之时。不要被吝啬之结所束缚,应当无偏地行布施。
6.若修行时苦海涌现,则是清净罪业之时。对此应生起欢喜心,放下邪见。
7.若修法时无故遭敌,则是修持安忍之时。应断除怨恨,忆念安忍的功德。
8.若对佛法具足殊胜信心,且遇到教言,则是业力即将结束之时。来世将不再投生轮回,应将一切修法用于对治贪嗔。
9.若对死亡心生畏惧,且见他人离世,则是对轮回生起厌离之时。不应贪恋今生的安乐。
10.若认为应先完成今生事物再修行,则是被魔障迷惑。不要被魔障所控制,这极为重要。
第七口诀 传授十三种教言的实修要点
弟子,十三种教言为:
1.若想鞭策自己精进修行,则应观察自他死亡。死亡何时到来无法确定,故应放下今生的一切事务。
2.若想生起殊胜之恭敬心,则应观察上师内外功德。应摒弃观察过失之心。若见上师过失,实际上是自己心不清净所致。
3.若想令自身行为与一切相合,则不应阻碍他人精进。各乘之法皆有其理,不要执著于法与宗派之争。
4.若想不使上师厌烦,则应猛厉实修。如此,将自然获得一切功德。
5.若想速得成就,则应守护戒律与誓言,勿令失毁。守护的要点归集为断除自相的十不善和五毒。
6.若想断除四瀑流,则应探究阿赖耶无生之本性。如果了知阿赖耶无生,就能断除生死轮回。
7.若想无障碍地修持菩提,则应背弃今生之散乱。成办无能为力的利他之事,也是一种散乱。如果自身尚未成熟,不应利他。
8.若想无勤成办利他事业,则应修持四无量心。如果菩提心纯熟了,所做的一切皆不离利他。
9.若想后世免堕三恶趣,则应警惕十不善业。应恒常保持不放逸。
10.若想今生来世皆安乐,则应精进修持十善业。趁现在尚有选择的余地,千万不要错乱取舍。
11.若想自心趣入佛法,则应体验痛苦之磨练。应反思无意义的劳苦,并生起坚韧之心。没有谁能凭借安逸而成就佛法。
12.若想弃离轮回,则应寻求无上菩提。应当了知解脱和菩提的功德,这对三乘来说极为重要。
13.若想获得三身果位,则应福慧双修。如此才能遣除遮蔽三身的垢染。
第八口诀 通过五种无意义认识非法
弟子,五种无意义为:
1.对轮回未生厌离,仅口头信仰佛法,则无意义。一切所为如果只为了今生,则无法成就佛法。修持正法,必须断除对轮回的贪著。
2.对诸实法之执著尚未断除,仅修持空性,则无意义。修持空性的目的在于断除对实有的执著,如果执著依然存在,那空性只是空谈而已。
3.对贪欲尚未断除,仅从事修行,则无意义。最终,大修行人也会因散乱而沦为经忏师,甚至有平庸死去的危险。
4.不具自利心,仅善于空谈,则无意义。许多人被表面的见解所迷惑,因此应当抉择真相的要点。
5.于无敬信者,传授教诲,则无意义。一切修行体验和证悟功德,皆来自于上师的加持,若无敬信,就无法获得加持。
第九口诀 通过五种有意义阐明披甲精进修行的方法
弟子,五种有意义为:
1.对上师强烈敬信,则自然能获得传承之加持。修持密宗道,须依赖敬信与加持。应将根本传承上师的本体视为法身佛,由此可以获得一切佛的加持。
2.积累殊胜资粮,则诸愿皆成。具有福德的人,愿望往往都能实现。应常修以菩提心摄持的七支供,以此生起善妙之心。
3.自心堪能,则能获得殊胜禅定。修持身心堪能的轻安,至关重要。
4.生起殊胜禅定,则能胜伏烦恼。通过寂止来压伏烦恼,通过胜观来根除烦恼的种子。
5.无有烦恼,则能速证菩提。如果内心远离障碍,则无需另觅菩提。
第十口诀 辨别似法非法
弟子,五种虚妄为:
1.若贪恋世间,却自称畏惧生死,则为虚妄之行。如果没有断除贪著,就无法脱离生死轮回。
2.若对生死并无畏惧,却自称皈依三宝,则为虚妄之行。这只是口头上说说,没有实质的利益。
3.若未舍弃欲望,却自称大修行人,则为虚妄之行。对内外一切生起贪执,都是束缚的绳索,犹如金索与绳索皆能捆绑。
4.若不了知业因果,却自称已证悟见解,则为虚妄之行。这不过是空谈,毫无用处。
5.若未舍弃轮回深渊,却自称已成佛,则为虚妄之行。如果没有断除作为轮回之因的五毒烦恼,就无法遮止漂泊三有之果,因此,应精进修持对治法——三学。
第十一口诀 如身披铠甲般长期精进修持
弟子,五种真理为:
1.若不修行,则无法成佛,此乃真理。如果自己不精进修行,即使被佛陀亲手牵引,也无法获得利益。此世界也位于毗卢遮那佛的手掌中。
2.若不失坏誓言,则不会堕入地狱,此乃真理。应经常以自心作证,不离正知正念。
3.若方便与智慧分离,则会堕入声闻之列,此乃真理。修学大乘佛法,做到方便与智慧不相脱离,学修六度。
4.若不了知见修双运,则会误入歧途,此乃真理。不能令见解偏于修行,也不能令修行偏于见解,这至关重要。
5.心性自性净明,不被过失染污,此乃真理。自心自性光明,何时也不被客尘所染,因此成立是大清净性。由此,精进修行是有意义的。如果心自性本不清净,就无法将其转化为清净,如此勤行,便毫无意义。
第十二口诀 虽行持却得颠倒果
弟子,五种毫无意义为:
1.依止无精髓之上师,毫无意义。首先要观察上师的法相,这一点极为重要。
2.摄受非法器之弟子,毫无意义。即使如身体与影子般形影不离,也不应传授教言,否则对自他皆无利益。
3.与不守誓言之人交往,毫无意义。自身也会被其破戒的过失染污,且对对方也没有利益。
4.行善夹杂罪恶,毫无意义。应令善行不与罪恶相混。善恶混杂的业,将各自成熟苦乐,这是自然规律。
5.若不依法行持,即使了知佛法,也毫无意义。因此,应将所知佛法融入自相续,并精进实修,这至关重要。
第十三口诀 以精进、披甲、压制之心长期实修教言
弟子,八种教言为:
1.若实地修行,则能脱离贪嗔之束缚。首先应当断除世间八法。
2.若如理闻法,则要披上安忍之铠甲。应精进于外苦行和不畏内深义安忍。
3.若住于静处与寺院,则不应贪著饮食财物。应当知足少欲,这至关重要。
4.若希求深法,则应依止博学之上师。不要仅仅满足于听闻和了知,而是要断除对教言的怀疑。
5.若值遇具足智慧之上师,应依教奉行,莫违逆其意。智者的一切功德都来自于上师,应当恒常谨慎行事。
6.若修法面临危难,应克服怯懦之举。应当宁舍身命,承侍上师,并持无畏的行为。
7.若因亲生厌,则应断除心中执著。应当视亲怨平等,令贪嗔自解脱。
8.若心散于外境,则应内观而专注。心若涣散于外境,烦恼便会滋生。因此,应以信心、精进、正知正念之绳牵引自心,培养毅力与忍耐力。最关键的是以智慧的对治,使妄念自解脱。
第十四口诀 实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修法
弟子,三十四个口诀为:
1.外在的愦闹散乱会使善行懈怠,内在的妄念散乱会让烦恼炽盛,中间的神力加持散乱会危及生命。因此,若遇到违缘,应舍弃散乱。
2.死亡犹如毒药,一旦中毒便无可挽回。因此,时日无多时,应速疾修行。
3.要放下降伏怨敌、维护亲眷等今生之事。因此,莫谋今生之计,应为来世筹谋。
4.如同少女的手镯,(单独佩戴时不会因碰撞而发出噪声,造成干扰或让人分心。)因此,莫喜带侍从,应独自修行。
5.尤其要远离恶友,以及对亲友的贪著。因此,亲怨乃迷乱,应当即放下。
6.身之造作、语之谈论、意之妄念的三门行莫多,易招致违缘。
7.不需要顾及他人的面子。因此,勿与人交往,此为大快乐。
8.以此不会生起贪嗔。因此,勿与人交往,则无有贪嗔。
9.众生皆贪得无厌,连佛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因此,他人难取悦,远离护情面。
10.远离贪嗔妄念的比喻是,犹如尸体般,应独自安住。
11.以无贪无著之心,远离贪嗔的地方。因此,莫入荆棘丛,安住于乐处。
12.过去曾因贪嗔而舍弃身命。因此,往昔已足够,当下莫继续。如今应当为佛法舍弃身命。
13.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自性。因此,莫执怨与亲,当持自然智。
14.应精进修持平等性,不要贪恋世间八法。因此,莫贪著名誉,应观察自心。
15.应当精进于护心的苦行。因此,不勤则下堕。即使是一刹那的恶念,也会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16.无始以来,因实有执著,被束缚于轮回中。因此,现今当舍弃,往昔漂泊习。
17.圣者财富之源,就是知足少欲。因此,希求财富者,应赴往宝洲。如果没有知足之心,即便是国王也如乞丐般贫穷。
18.以少许饮食衣物维持生命便已足够。因此,若已至宝洲,则永不复返。
19.若自拥有财,奉献于父亲。
20.应将所有受用供养上师,若能令上师欢喜并得以摄受,便能获得甚深教言。因此,老父若欢喜,则得其心语。
21.上师也会将真实心要语,传授于心子。
22.对堪为法器的弟子,应赐予圆满的教授,他也会将所有教言视为心脏,并精进修持。因此,得宝勿遗弃。
23.应厌离轮回的迷乱显现,从而走上菩提之道。因此,厌离轮回迷,正直护自心。
24.若与金刚兄弟姐妹相聚,应视自身不如他人。因此,兄妹聚会时,自持谦卑心。
25.修行时应当不离正知正念,因此,若忧失修行,则当不放逸。
26.若担心六识被外境迷惑,应当依靠正念的哨兵守护。因此,若忧心外逸,应以铁钩擒。
27.若了知一切显现皆为法身,则如同到达了珍宝金洲。因此,建立独立见,安住于自性。
28.应守护戒律,不让本尊、上师、自心、朋友感到羞愧。因此,守护诸戒律,表里皆如一。
29.布施时应不求回报或异熟果报。因此,无偏作布施。
30.当他人伤害你时,应当以德报怨。因此,受持安忍心,堪忍诸外缘。
31.为了修持佛法,应忍受病痛、饥渴等,也应愿意代他人承受痛苦。因此,闻思能耐苦。
32.不要追求名声等。因此,修行莫求名。
33.把握时机非常重要,勿为八风之魔所转。
34.如果心追逐外境,就会引发五毒妄念魔。因此,心易被魔诱,是故远离彼。不要让心追逐外境,这至关重要。
第十五口诀 阐明以六种教言防止过失
弟子,六种教言为:
1.祖先父辈骨,切莫轻出卖。不要败坏根本上师与传承的声誉。
2.莫与兄弟争。要断除与同一上师或同修金刚乘的兄弟姐妹之间因不守誓言而引发的争执。
3.于余亲疏者,切莫撒灰尘。不要对其他修行人说粗言恶语。
4.若未供君主,民众勿奢望。如果弟子未能令上师欢喜,就不要期待获得上师的慈悲与加持。
5.乘骑莫下奔。不要走向通往罪恶的道路。
6.莫通倒歧途。不要擅长欺诈、谄诳、虚伪等。
第十六口诀 通过十种能担得起善缘恶缘的无妨教言
弟子,十种无妨教言为:
1.所谓的“忍”,是一种选择性的语言,如果能够忍受,就可以承担重负;若无法忍受,则不应勉强。所谓的“无妨”,是指不受到外缘的妨害;如果受到妨害,就不能称之为无妨。若能够不受好坏环境所害,就能将其转为修行的道用。能忍地方疾,住彼地无妨。
2.若能对亲怨不生贪嗔之心,能忍人际苦,伴亲亦无妨。
3.若能超越虚荣和羞耻等,能忍衣着苦,裸体亦无妨。
4.若能将苦乐平等地转为道用,能忍贪嗔疾,受用亦无妨。
5.若能了知自心即为上师,自然会解脱于二元执著,能忍上师难,不敬亦无妨。
6.若能了知轮涅无名,一切显现为自然本智,能忍轮回苦,不修亦无妨。
7.显现与心解脱于法性,习气无踪迹可寻,能忍恶趣苦,造恶亦无妨。
8.如果能够利他,做什么都可以。法性远离勤作,尽管显现不同的相,但已超越誓言的界限,认识轮回与涅槃均为自心,能忍地狱苦,破誓亦无妨。
9.了知一切所作法皆为虚妄,通达无作离意的境界,若具确信见,直躺亦无妨。
10.若对住处没有好坏的分别,能忍住宅苦,居处皆无妨。
若对食物没有好坏、净秽的分别,远离对净秽的执著,能忍食物苦,所食皆无妨。
若已断除对自身的爱执,能忍身体苦,传染疾无妨。
后两条在《八十口诀释·珍宝明灯》中有收录。
第十七口诀 观察一般修行人和自己的过失
弟子,十八种批评为:
一般而言,避免产生批评、邪见、愚痴、破戒等过失,有八种因:
1.以贤善的人格能够引导。
2.以善友善巧引导。
3.以忆念死亡,可希求后世之义。
4.以深信苦乐之业果而远离恶业。
5.具有羞耻之心。
6.具有惭愧之心。
7.具有精进之心。
8.语言谨慎,不违背承诺,值得信赖。
若与上述相反,则会出现遭受批评等八种过失。批评是指受到嘲笑或讽刺,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方面都遭受指责。具体表现为:
1.初始生信心,似将飞上天。最初求法时拔头发、哭泣等,做出种种不必要的行为。
2.中间起疑惑,足迹遍山川。中间由于对教言没有断除增益,从而生起疑惑,四处游荡。
3.最终退信心,堕地狱深处。最终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
这是信心不坚定的三种过失。
4.初遇上师时,炫遍其教诲。最初将心完全交付于上师,对外说“这是我上师的珍宝深法”,将此秘密四处宣扬。
5.中间厌上师,散播诽谤语。中间后悔之前对上师的供养,并宣扬上师的过失。
6.最终舍上师,视彼为仇敌。最终喜新厌旧,转而依止其他上师。
这是不善依止上师的三种过失。
7.初获禅定境,自诩无人及。最初对刚获得的寂止轻微体验,生起傲慢之心,自认为没有任何大修行者能超越自己。
8.中间厌修行,如无枷囚犯。中间在寺院里白天感到寂寞,夜晚觉得恐惧,沉迷于吃饭睡觉。
9.最终弃修行,游逛于城市。最终像疯子一样四处游荡,贬低世俗谛。
这是不善修行的三种过失。
10.最初现验相,行持疯狂举。最初做出疯狂的行为,轻视世俗谛。
11.中间弃修行,炫耀文字技。中间如同不懂路的人却为他人指路,自己没有证悟却为他人讲解。
12.最终弥留时,平凡而离世。最终就像平凡人一样,临终时未能踏上解脱之道。这是没有获得稳固验相的三种过失。
13.初诩证见解,生些微定解。最初仅仅理解一些概念,就自以为有殊胜证悟,轻视他人。
14.中间起疑惑,求问伪智者。中间以虚假的智慧四处询问其他人。
15.最终见解偏,陷入歧途中。最终如同外道般,落入常见或断见,无法证悟双运离戏的平等性。这是未获得证悟确信的三种过失。
16.果位入歧途,堵塞解脱窗。因方便与智慧未能双运,修道要诀混乱,堵塞了涅槃果位之门。
17.堵塞解脱窗,生死流不息。因执著一切显现为实有,并执著身心为“我”,被业和烦恼所束缚,无法解脱。
18.生死流不息,无法择生处。因业和烦恼的控制,不由自主地投生于轮回中。这是果位颠倒的三种过失或批评。
应认识到这些未将佛法与自心融合的过失,并努力加以断除。
第十八口诀 通过十五种邪法断除偏执障碍
弟子,虽然已偏离佛法而转向世间法,但外表仍保持佛法形象,十五种邪法为:
1.见解随他转。追随他人而同流合污,未能调伏自心。
2.修行落愚修。无有胜观,烦恼没有从根本上断除,所以无法生起觉受和证悟。
3.行为陷疯癫。行持非法之事,犹如疯子,不懂积资净障的要点。
4.誓言沦随意。不知守护誓言的界限,认为稍有违犯也无妨而轻毁之。
5.视师自亲戚。将上师视为叔叔或舅舅之类的人,不生起信心与恭敬心。
6.闻法浮表面。为了顾及他人面子或害怕被嘲笑而听法,无法真正理解法义。
7.修行待有暇。沉溺于睡眠和懒惰,无法获得成就。
8.见鬼当体验。如同眼病者一样,对鬼神的执著与分别不断增长。
9.求世名为果。增长世间八法的贪嗔,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10.盲目受教言。缺乏侍奉与实修,仅依赖于文字与传承,无法获得实修经验的精髓。
11.得人身空归。如同从宝洲空手而归一样,修行之床榻上出现凡夫的尸体,获得人身成为毫无意义。
12.临终悔恨亡。此时后悔已无济于事。
13.行者名所欺。不修法却自称修行人无益,行持非法之事却自称善知识,实为恶知识。
14.闻法如枯叶。如同枯叶听到歌舞的赞颂也没有用一样,闻法若只追求名誉与赞美,人生将白白度过。
15.命终堕地狱。如果行持非法之事,死后必将堕入地狱。
这一切过失的根源皆来自对今生的贪著,应当认识这些过失并加以断除。
第十九口诀 通过二十六种愚行阐明危险的界限
弟子,以二十六种世间愚行为例,二十六种出世间愚行为:
1.不畏必来之敌军,是愚痴。指的是不畏惧死亡。
2.不偿必还之债务,是愚痴。指的是不净化累世的罪障。
3.投奔必擒己之敌,是愚痴。指的是不畏惧轮回,反而贪恋其中。
4.喜负无法承受之重担,是愚痴。指的是不谨慎恶业果报。
5.喜好奔往不幸之处,是愚痴。指的是喜欢恶行。
6.跳入必死之悬崖,是愚痴。指的是跳入三恶道。
7.播撒荞麦种却期待收青稞果,是愚痴。指的是造恶却期望得到快乐的果报。
8.坐朝北山洞中却希求阳光照射,是愚痴。指的是自身缺乏敬信,却希望得到上师的加持。
9.寄望于必定欺骗之人,是愚痴。指的是贪执今生的荣华富贵。
10.奴隶与王子竞争,是愚痴。指的是如同奴隶挑战王子一般,自身碌碌无为却希望获得功德。
11.无财物却期望成富翁,是愚痴。指的是自身没有功德却想成为他人的上师。
12.不会骑马却想骑马,是愚痴。指的是立下无法履行的誓言。
13.未做事却称已完成,是愚痴。指的是没有证悟实相却轻视方便。
14.病未痊愈却不满医生而乐意服毒,是愚痴。指的是不相信能治愈五毒烦恼的上师,反而交往恶友。
15.商人无货却沉迷于吃喝,是愚痴。指的是自己没有理解与证悟,却给他人说法。
16.不听父亲教诲而任性妄为,是愚痴。指的是不遵循上师的教诲,反而走上歧途。
17.愚蠢女人,相比生儿更乐生女,是愚痴。指的是重视今生的欲乐胜过来世的正法。
18.赤身出俗家得衣后又还俗,是愚痴。指的是明知佛法却不去修行,反而追求财富。
19.未至河边便脱鞋,是愚痴。指的是没有证悟的把握却中断修行佛法。
20.不厌足地饮盐水,是愚痴。指的是对欲望无知足。
21.外在破损而内无察觉,是愚痴。指的是年老体衰之时,贪嗔依然炽盛。
22.善于教诫他人,却无法自己反省,是愚痴。指的是言行不一致。
23.无梯子却攀登高不可攀之城堡,是愚痴。指的是未圆满资粮却妄想解脱。
24.孩童不愿做必做之事,是愚痴。指的是初学者推迟修行善法。
25.对无法渡过之河不感恐惧而去度,是愚痴。指的是对生老病死不感到畏惧。
26.自己拥有之物,却在他处寻觅,是愚痴。指的是将佛的密意放在自己身边,却仍在外寻求。
总之,这一切可归纳为贪著今生、希求无因之果、不听上师教诲、自称修行却行世间法、言行不一致五种过失。
第二十口诀 通过九种言教断除自相续的顽固
弟子,应珍惜口传教言,九种言教为:
1.以佛为竞处。阅览佛陀的传记,自己也随学佛陀的足迹。
2.暗中修本尊。念念不忘精进念修本尊。
3.秘密持教言。秘密修持能迅速获得加持和证悟体验。
4.背弃诸罪恶。对不善业和恶友要不再回顾。
5.慷慨供上师。供养上师比供养三世诸佛更有意义。
6.背弃轮回道。精勤追溯自心,千方百计使未来不再投生轮回。
7.数落自过失。将自己的过失驱逐出境。
8.胜利奉献他。最终将成就自己。
9.如扯羊毛般,细研经与续。结合自相续广泛听闻,以佛法净化自心,这至关重要。
第二十一口诀 通过九句忠告认识自身不足
弟子,九句忠告为:
1.应作山之子。大修行人不离开山林,功德会日日增长。
2.应食饥荒食。应当舍弃名利、衣食、言谈三者。
3.应行敌喜事。若不将世间法随风而散,贪嗔的城堡便无法倒塌。
4.应穿作呕衣。应当断除贪著,方能易于修行。
5.应离群独居。这有助于增长善行,远离违缘,生活资具不求自得。
6.于亲莫回应。若放不下情感,就会纠缠不休,不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7.以绳拴冲动。心如流水,随处可去,需以正念的绳索拴住自心。
8.应舍悦意处。切勿贪执轮回的快乐,若不舍弃,罪恶、痛苦、恶语将不断出现。
9.心专注虚空。应当修习二无我的意义,这至关重要。
第二十二口诀 通过五种快乐平等对待顺逆缘的教言
弟子,五种快乐为:
1.轮回苦毒树,了知者则乐。认识到轮回的本性是痛苦,应当舍弃轮回。
2.视诸烦恼因,为上师者则乐。例如,所见到的敌人,是令自己生起安忍的善知识。
3.于具三慧师,善见者则乐。将上师视为佛陀,将其教言视为甘露,这样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道。
4.于诸内外法,见无生者则乐。这才是真正领会了佛陀的密意。
5.放下诸琐事,入正道者则乐。简而言之,舍弃今生一切琐事,如实修持教言,快乐的太阳必将在心中升起。
第二十三口诀 显密法中谨慎二十种违反誓言之因
弟子,二十种破誓言之因为:
1.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发自内心地隐藏上师并炫耀自身功德,则是破誓言之因。
2.无缘无故地将智者与愚者一视同仁,则是破誓言之因。
3.在傲慢和嗔恨的驱使下,与施主或弟子竞争,则是破誓言之因。
4.明明有能力供养上师财物受用等,发愿供养后却故意推脱,则是破誓言之因。
5.不了解传承清净与否,凡能听到之法均随意求取,则是破誓言之因。或者说,随意求法,而不考虑上师的意愿,则是破誓言之因。
6.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依靠权势而强求,强行求取教言,则是破誓言之因。
7.以谎言进行蒙骗,欺骗上师与道友,则是破誓言之因。
8.将自己做过的恶行归咎于上师,则是破誓言之因。
9.心怀嫉妒,与上师竞争,则是破誓言之因。
10.将委托密泄露给他人,或向上师隐瞒自身之过,则是破誓言之因。
11.有能力却不报恩,轻视上师恩德,则是破誓言之因。
12.出于过度的一己私欲和贡高我慢,而自以为是,则是破誓言之因。
13.未经上师和道友的允许,私自抄写或偷窃法本,盗取教言典籍,则是破誓言之因。
14.散播上师及其眷属的缺点,暗中数落上师之过,则是破誓言之因。
15.让具信之人心生厌烦,毁坏他人信心,则是破誓言之因。
16.在不恰当的时间行持密宗禁行,将密行泄露于外,则是破誓言之因。
17.嫉妒总道友或密道友,嫉妒金刚兄弟,则是破誓言之因。
18.自己没有获得教言,或者即使已获得,但未经上师开许就擅自行持,或者明明不懂且没有耳传就自创理论,缺乏上师与教言,狂妄自大地加以宣说,则是破誓言之因。
19.经典中明示,即使对外道,也不应出于嗔恨而诽谤,更何况是其他人,诽谤佛法与修行人,则是破誓言之因。
20.对小乘行者需要保密,不能直接宣说,将教言直接传授给非法器,则是破誓言之因。
此外,还应了解根本戒和支分戒的种类、违犯的原因、违犯的过失以及守护戒律的功德,并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之心,时刻精进守护。通过这些方法,使具信之人对佛法生起清净心,依止三学中的增上戒学,为修行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调伏自心,如母亲引导养育孩子般的教言已讲述完毕。
《八十口诀》第二品,关于基础戒律教言,至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