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责任 行正道
——对学会管理人员之开示
2019年7月11日
今天我们在慈慧的总部开会,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这个缘起非常好。如果慈慧能够继续发展,它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机构,就像现在的佛光山一样。佛光山的总部设在一个地方,而其分支组织遍布世界各地,并轮流举办年度国际会议,他们的规模非常庞大。慈济也是如此,他们在全球有很多分部。现在我们开会的地方,未来可能是一个世界性机构的总部,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当时只有8名员工,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拥有大概7万名员工。学会最初在杭州成立时只有几位学员,而慈慧是从上海起步的,当时的成员也不多。时至今日,慈慧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志愿者,虽然学会没有公开具体的学员人数,但我知道这个数字还是很大的。依靠我们今天在此开会的缘起,加上大家的不断努力,学会和慈慧将会慢慢地发展壮大。
刚才我们对慈慧的工作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们作了简单的开示,现在的开示对象是在座的各位,也就是学会的重要发心人员。因为今天不是星期天,我考虑到大家的情况,便在早前特意交代,如果你们因为工作不能抽空来开会,那也不要紧,不知道负责人有没有转告大家。
我原本说其他地方的人今天不用来,但现在我看无锡、成都等地的人都来了;我也说上班的人不用来,但看来需要上班的人还是来了。今天的会议是出于管理的需要,你们能够在上班日来此出席,确实很不容易。
刚才他们向我介绍了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学会的高层人员,平时要处理繁重的发心工作,我对各位的付出特别感谢。你们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一点很有必要。
本来我打算从苏州去重庆,但是因为航班的问题,我前两天要从苏州来上海,然后再去重庆。因此,我这两天在上海的讲座和会议都是临时安排的。昨天,我在某商学院和中科院的研究所各有一个讲座。今天,我的安排是跟慈慧和学会的发心人员做简单的交流。我想,上海学会的发心人员都比较资深,很多事情我也不用多说。
总的来讲,目前学会在上海地区运作得非常好。我昨天和这边的管理法师对上海学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前,我每天都会跟学会的管理法师沟通,去了解我们在各地区的情况,包括管理人员的态度。但现在学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我在学院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我有时候无法细致地了解学会的情况。
确实,我对学会的关注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不过另一方面,现在学会在各地的运作已经变得正规化,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同时大家的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招生方面,今年由于内外的特殊情况,我们曾经就要不要招生和怎样招生的问题商量过很多次。最后我们决定今年如期招生,但是以低调的方式来进行,即尽量不去宣传。本来我们预计新生人数会比以往少很多,可是最后各地的招生人数都跟去年差不多。今年的招生过程还算顺利,但是我们的管理人员要为新班找道场、安排辅导和管理人员,又要培训新来的发心成员,的确十分辛苦。
昨天,无锡和苏州的管理人员说,这两个地区的流失率较高,所以他们有些担心。事实上,各个地方都有这种现象,新班的人数一般较多,但有些人会慢慢离开,这是正常的,我们凡事尽力而为就好了。
今天来此参会的,主要是学会的高层负责人吧。我之前跟法师和这边的负责人再三商量,要不要与你们下一两级的管理人员一起开会,这样大家的工作会落实得更加到位。各位是“厅级干部”,你们的下面是“局长”和“科长”。由于学会在上海的规模比较大,“科长”的人数非常多。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聚集那么多人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今天先跟在座的高层领导沟通。至于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
学会是一个专注于闻思修行的平台
首先,学会从开始到现在,唯一的目的就是闻思修行。各位要清楚的是,学会是一个闻思修行的平台,这是我们发展的大方向。虽然放生、做功德、做慈善等行为都很好,但是学会的存在价值就是闻思修行,这也是我们有别于其他一些道场、团体的地方。
学会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个让有缘人持续闻思修行的道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不反对学员们自行组织一些朝圣和其他行持善法方面的活动,不过我们建议大家在安排这些活动时,应尽量不耽误自己的闻思修行。
一般来说,我的课程时间表会在一周之前在网上公布。现在是夏天,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出游或者出差,所以在这段时间我会提前两周发布课程时间表。比如这个月22号的课,我们已经在网上公布了。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有所准备,能够提前安排听课的时间,而我定好期限后,自己也有压力去备课。
所以说,学会的主线是闻思修行,我希望这里的每位领导都能对此重视。很多团队的传统是下属习惯看领导的方向。如果我们的管理法师不重视闻思修行,那么当地高层领导也不会重视,如此层层下去,最后所有发心人员都会忽略闻思修行。因此,我们领导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第一点,就是各位必须清楚学会的存在价值及其成立的主要目的。现在,汉地很多人没有系统闻思修行的机会。虽然我们的入学门槛比较高,但是学员人数也比较多。如今,很多佛教团体对参加者没有任何要求,那些上师对任何人都会说“欢迎光临”。
但是学会可不一样,我们不欢迎不闻思修的人,尤其是在加行班和密法班。事实上,因为我们有入学门槛,所以人们更有意乐加入,并会更加珍惜和重视。如果我们没有门槛,人们可能不会那么在意。这也是西方的许多上师在传法时收取费用的原因。有时候收费越高,来听课的人反而越多;如果免费传法,反而没有人来听课。所以,有时候设立一些门槛反而更好。
学会一直都有门槛,特别是在密法班,我们对学员的学修要求十分严格。表面上看,我们严格的要求会让很多人望门却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不仅愿意加入,还一直坚持学习。总之,学会就是一个闻思修行的地方。以上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方面。
发心人员更应闻思修行
第二个方面,希望在座的高层领导能够认真地闻思修行。我之前也跟苏州的管理人员说了相同的事情。
如果我们自己不闻思修行,那在管理和指导他人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况且,佛教的教义那么珍贵和让人受益,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学习和修炼,那实在非常可惜。
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我觉得没有一点闻思基础的人非常可怜。也许我的价值观和城市人不太一样,可是你们学佛以后,应该也了解到正见的重要性吧。很多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任何因果正见,他们天天杀害众生,不断造业,确实十分可怜。
因此,我今天想说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学会的领导们一定要真正去闻思修行,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给法师一个交代。有些领导会在法师面前装模作样地做笔记、标重点,但实际上他们听课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他们对法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只求勉强完成,这种态度是不应理的。
学会每周只有一两堂课,时间上你们应能安排得来。我希望大家听课时能够真正用心去学习。虽然我们在学修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压力,但是大家一定要坚持。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情。
学会内部的各部门需要团结
第三件事情涉及团结方面。总体来看,学会的团结情况很良好,我们内部的管理和上下层的关系也很融洽,不过我们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学会内部的管理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管理是指从上到下的管理结构,即每一层之间的管理。以学会的情况来说,就是从最高层的管理法师到最基层的各个小组,这个架构是层层分明的。
横向管理是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它比纵向管理更加重要。学会有很多不同的部门,比如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学修部、弘法部等。如果每个部门只管自己的事情,不与其他部门协调,学会就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非常重要。
可能你们很多人都学过《善生经》,里面提到一个人该如何处理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关系的上方是婆罗门、上师等具有高尚行为的人,下方是我们的下属、仆人等;横向关系则包括了父母、师长、夫妻和其他亲人,经中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代表这些关系。
我觉得《善生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学,它讲了许多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对我们学会的管理有一定启发。现在,有些人对上级的领导唯命是从,却忽略了与下属的关系;有些人则与上级和下级关系良好,却与同级或其他部门的人关系不佳,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取的。
从今天开始,学会的所有发心人员不仅要处理好纵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横向的关系。学会有很多部门,对外的有放生组、助念团队、功德会等,对内的有教学组、研讨班等。不管各位属于哪个部门,大家以后一定要跟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除了与其他部门协作,你们平时还需要处理许多繁琐的事务,例如准备各种表格、考虑许多执行细节。与那些没有发心的人相比,我知道大家确实很辛苦,因为你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要做很多事情。有些道友可能觉得学会的表格太多了、执行指引的文字也太多了,大家千万不要对这些工作感到厌烦。假如我们没有这些管理和执行细节,前线人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将会困难重重。
为什么学会目前在各地的工作都能做得有声有色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管理团队非常认真,注重每一个细节。我们的管理团队不仅智慧甚深,而且非常有学问,因此最近几年,尤其是从2017、2018年到现在,学会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的许多发心人员都非常有责任心,这也是学会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会与慈慧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现在,我最主要的两个事业就是学会和慈慧基金会。今天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会一定要跟慈慧建立良好的关系。众所周知,学会目前不仅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很多国家都有分部。虽然学会的规模很庞大,但我们一直保持低调,尽量不公开学员人数。
当别人问我一些关于学会规模的问题时,我都会模糊地回答:“我们只在几个国家有分部。”“我们在上海只有几十位学员吧,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清楚北京的情况,好像有几位学员吧。”
实际上,学会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很多分部,不过在某些西方国家,我们的学员人数非常有限,可能只有七八个人。尽管学会在这些国家的规模较小,我们的学员还是全力以赴,积极地推动学会在当地的工作。
就像刚开始时,学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只有一两位学员,她们都是家庭妇女。时至今日,她们已经在当地建立起一个有好几百人的道场。国外的华人本来就少,学会能够在那些地方建立起道场,真的很难得。
去年我们在俄罗斯只有一位学员,我鼓励他设法再招几位道友。今年,那边已经有十多位学员了。冰岛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初我们只有一位学员。一旦他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佛友,便感到如获至宝,非常高兴。
在国内的大城市,人口非常多,因此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我们聚集了几百位新学员,你们也不会感到特别高兴。相反,国外的学员们一听到有新的道友加入,他们都会兴奋不已。
不管怎样,如今学会在全世界都有很多道场,发展得很不错。而慈慧方面,目前只是在某些地方有一些临时的联络点而已。学会的发展已经上了轨道,如果政府没有什么反对,学会是能够正常运作下去的。但是慈慧不一样,如果没有学会的帮助,慈慧的发展将会非常困难。所以,今天我要特别强调学会和慈慧之间的关系。
现在慈慧的多个项目,特别是大学生助学,对社会意义重大。为此,我要特别感谢学会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他们在筹款、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慈慧许多帮助,尤其是一些有福报的捐赠者,他们在资源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慈慧成立至今,已经快十年了,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学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要特别感谢所有为慈慧做出贡献的学员。
展望未来,各地的学会在发展和运营上或许不会遇到大的困难,可是慈慧的发展仍然需要大家的支持。目前,慈慧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限,他们在上海有十几位专职人员,而在其他地方就更少了,比如北京只有一两位,杭州只有一位,成都则完全没有。即使某些地方有专职人员,我们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办公室,他们只能把自己家里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作为办公场所。与学会相比,慈慧在人力和物力上都非常有限,因此他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每年向慈慧申请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因为很多孩子确实非常贫穷。今天我与慈慧的管理人员开会,讨论了筹款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佳,我们筹得的善款可能没有以往那么多,所以慈慧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我们决定维持去年的助学人数,不再增加资助名额。
这几天,很多家庭打电话向我求助,诉说了他们的困境。当我在电话中听到那些孩子的哭声时,我的心都软了。尽管如此,我也无法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只能让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联系我。
慈慧助学的负责人名叫秋云老师,他经常提醒我不要轻易地分配资助名额,因为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差。可能他自己出生于贫困家庭,故以他的生活标准来看,有些家庭尚算富裕。实际上,藏地的许多家庭还是很可怜的,许多孩子真的需要帮助,可是我们现在的能力确实有限。
我在北京的时候也跟慈慧的负责人提到,如果慈慧的助学人数不断上升,我们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决定将今年的资助人数维持在去年的水平。慈慧每年资助的学生人数大约在五千人左右,若这个数字持续增加,慈慧的总部和各地分部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除了上海、北京和杭州,慈慧目前在成都、无锡等地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们要在全国各地组织筹款活动并不容易。此外,如今许多佛教徒甚至难以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不用说去做慈善了。所以,慈慧现在的发展原则并不是追求无止境的扩张。
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慈慧总部和各分部的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确实非常辛苦。通过今天的会议,我希望学会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给予慈慧适当的支持。否则,他们将难以开展一些工作。
本来学会的管理层并没有专门负责慈慧的法师。现在,学会弘法教务处的法师也会兼任慈慧的管理法师。今天我和教务处也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学会要派一两位理事来分管慈慧。我希望上海的理事会能够就此展开讨论,确定哪位或者哪两位理事能够承担这一责任,如此学会的高层领导中就有专人与慈慧对接,两者的合作相信会更为顺畅。
以前学会也会关注一些慈慧的事务,但是总体上两者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被过度关注。如果学会与慈慧的联系过于紧密,可能会对双方产生不利影响,这是我们以前的顾虑。然而,随着慈慧多年来的正常运行,它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他们知道慈慧是一个纯粹的慈善机构,不会参与其他方面的活动,也不会以慈善的名义从事非法行为。因此,现在政府对慈慧的关注度降低了很多。在此背景下,慈慧和学会可以加强沟通。
我已经要求慈慧在一年之中不要举办过多的活动。例如,我们不必每个月都举办拍卖,因为频繁的活动会让很多人感到担忧。虽然有人告诉我,现在很多人想积累福报,对做善事很感兴趣,所以慈慧多举办一些活动也是好的。不管怎样,慈慧的很多活动都是短期性的,可能一年中只有一两次。因此,学会也不需要长期性地辅助慈慧,但在他们组织某些活动时,例如徒步活动、年会等,你们应该尽量提供协助。
其实,学会有很多想做功德的佛教徒,而慈慧则有很多非佛教徒的捐赠者。我们可以向前者提供慈慧这个平台,让他们的善款能够用得其所;如果后者对佛教有兴趣,我们可以推荐他们加入学会,系统地学佛。所以说,学会和慈慧之间的对接和沟通非常重要。
我这次来上海的目的,就是希望上海学会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慈慧基金会,并且安排专人来分管慈慧。当然,上海学会的秘书长和理事长也可以直接关心慈慧的事务,但如果有专人对接,学会和慈慧的合作将会更加顺畅。
昨天,学会的负责人在商量今天会议的地点,我说不能在其他地方,必须在慈慧的总部。这样的安排自然会传达一个信息:学会与慈慧的关系非常紧密。另一方面,这也是给大家发愿的好机会。虽然这个总部看起来是一座平凡的小房子,但实际上它承载着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一直做着利生的事业。所以,只要你在发心或行为上参与慈慧的事业,你将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以前,慈慧的总部设在李总的公司里,已经很多年了。今年它终于有了一个独立和固定的场所,我今天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刚才在想,建立一个合理合法的慈善平台真的非常不容易。
大家以后要保护这个平台,不能让它渗入太过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慈善机构,这一点慈慧的工作人员也会注意。另一方面,学会与慈慧也不能完全脱离。要是你们对慈慧的事情袖手旁观,他们的工作人员就会变得孤立无援,毕竟你们掌握着许多资源。
总之,如果学会与慈慧的关系不好,未来肯定会互相造成麻烦,而我的事业也无法展开。实际上,此二者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立的,他们的事业都是菩萨行,只不过在方式、方法、分工和身份上有所不同而已。希望大家都能清楚这一点。以上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情。
今天,学会的高层人员在慈慧的总部开会,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以善巧方便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我认为,慈慧的总部设在上海,这对众多上海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利生机会。全国其他地方如广西、深圳等地的很多人都渴望参与慈善事业,包括学会的许多负责人也希望在各自的地方建立慈慧的分部,通过一个可靠的平台来做慈善。不过由于因缘不具足,他们目前还缺乏这样的机会。
要让因缘具足并不简单,尤其是建立一个国家认可的纯慈善平台,确实非常困难。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就要善加利用。在做事的过程中,大家必须掌握分寸,不堕两边。我想,学会的理事会和慈慧的管理层都非常清楚这种态度和做法。你们一定要重视他们的指示,与他们紧密合作。
培养长远视野,坚持发心
第五点是关于学会的管理方面。现在大家的管理工作做得相当不错,我希望大家不要觉得太累或者辛苦。我知道你们有时候会感到劳累,但若与我相比,其实你们的辛苦程度还是较轻的,我刚才也跟慈慧的人员提到这一点。总之,我希望学会的发心人员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面,我也跟慈慧那边强调了,我们要做到人性化和制度化。此二者缺一不可,它们的结合才是我们管理的正确方法。这是我想讲的第五点。
第六个方面,是关于学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学会已经运作了很多年,但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这是谁也无法确定的,我不会知道,你们也不会清楚。不管怎样,正如我以前所说,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人世,学会也要永远延续下去。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当然,我不是说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无常观,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大家要有一种决心,即便在我们离开人间的时候,学会仍然能够正常地运作下去。这种精神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至关重要
今天,我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发心人员,这里有许多人多年来一直非常坚定地发心,也有一些人是新加入的。另外,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这次会议的内容传递给学会的所有学员。有些人可能因为这次没有见到我而感到不高兴,或者有些意见。对于这些人,请大家告诉他们:“只有发大心的人才有机会见到上师,否则是见不到的。”
昨天,上海的一位出家人告诉我,有位道友希望与我见面。这位道友本来没有信仰,后来阅读了《苦才是人生》,逐渐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他随后找到了这位出家人,并表达了希望与我会面的想法。这位出家人告诉他:“目前你的条件还不具足,你一定要修加行、看书、发心,当你积累了一定的资粮,才有机会见到上师。”于是,这位道友便努力地看书、修加行和发心。昨天,这位出家人告诉他因缘已到,可以在我去学校演讲时来见我。
所以,大家有必要让所有学员明白发心的重要性。你们之后可以通过开会的方式来向他们讲解,这是你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一直以来,学会的发心人员在工作和企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展现出相当不错的处事能力。特别是在上海,你们的整体素质与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完全不同。
我曾经说过,没有能力的人无法胜任任何工作,他们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然而,上海学会中有很多有能之士,你们应该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鼓励他们参与发心。
其实,我也想跟学会的全体学员进行一次交流,这样可能会更有效果。不过,现在我们的学员人数非常多,要让那么多人集中起来非常困难。如今我出访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到学校演讲,基本上不会特意安排跟当地学会的负责人见面,但这次是个例外。这次我在北京、青岛、南京和苏州的时候,都分别与当地学会的负责人会面。
成都的负责人给我发了信息,说希望与我会面,但是我回复说这次安排不过来,因为这趟行程不包括成都。他的心态还是比较平稳。明天我经重庆回程,也不会经过那里,否则我可以与他见面。
你们也知道,以前我去各个学校时,基本上不会特意去见当地学会的负责人,即使见了也不一定起作用。昨天,我与苏州的管理人员开会时,引用了佛陀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有人执著于佛陀的色身和音声,他就是走在邪道上,那执著跟我见面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该怎样做才是行正道呢?就是发菩提心。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见不见面倒不重要。
今天,我对学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有两个期望:
第一,为了让学会闻思修行的风气延续下去,你们应该不畏艰辛,坚持发心。你们在发心过程中肯定会感到辛苦,但是为了弘法利生,这是值得的。我经常想到,上师如意宝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艰辛,可是他始终为了弘法而努力,所以我们目前的一些辛劳是可以忍受的。虽然大家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压力,但这不算什么。我也很累,你们也很累,让我们一起发愿,坚持下去。
第二个期望,刚才也提到了,希望学会能够尽量为慈慧提供支持。与学会相比,慈慧的规模非常小。他们只有十几位专职人员,而学会的人员数量你们心中应该有数。
以前黄老师在学会里算是身材高大的,但是自从他去了慈慧发心后,明显有些消瘦。幸好慈慧的高老师身体还不错,他在现场吧?你们看,两位老师的身形有明显的对比。
如果学会能够为慈慧提供帮助,你们的服务范围就不仅限于学会内部,而是扩展到许多众生,因此大家应当感到开心。各位在学会的工作就是弘法利生的行为,我们一定要继续共同努力。
总的来看,我们拥有像慈慧这样的因缘,确实很难得。如今许多上师和佛教徒都想做慈善。昨天,有人说他与另一位堪布在做慈善,我对他说:“做慈善非常好,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哦。”确实,做慈善需要毅力和许多善巧方便,即便是建立一个基金会也并非易事。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在各个方面继续努力,如此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我们的利生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