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9课
四无量心品共分为九个科判,我们正在学习最后一个科判——宣说修行之果。它又分成十二个科判,昨天讲到第八个科判——修舍心的利益,其中讲到修四无量心的四种作用或四种功德,前面的两种功德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三种功德。
(三)修四无量心者压服世乐:《经庄严论》中云:“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
《经庄严论》中说:当看见可怜众生后,心中所产生的痛苦压服了世间的诸多安乐,行人的一切行为皆具有慈悲心,哪里还有比这更稀有的事情呢?意思是,修持四无量心之人,毫不在意自己的痛苦乃至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
《致弟子书》中云:“佛说可怜众生受剧苦,为利他众受苦乃安乐,刹那自令他离饥渴热,何有等同于彼之欢喜?
佛陀说,有些可怜众生遭受了剧烈的痛苦,诸菩萨们为了利益他们,虽然自身感受痛苦,但菩萨却觉得这是安乐,世间再也没有比令他人远离饥渴寒热等利益众生之事更令菩萨欢喜的了。
精勤利乐他众所生喜,环境受用之乐不可比,王位资具之乐不可比,妻子天非天乐不可比。”
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欢喜心,世间的美好环境、丰厚受用的安乐不可与之相比,拥有王位、资具的安乐不可与之相比,与妻子共处、天人和非天的安乐亦不可与之相比。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利益众生非常重要。饶益众生的行为不用管别人是否知晓,大乘佛子只管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
(四)修四无量心者不厌烦轮回:
相续中具有四无量心的人,不会厌烦轮回的痛苦。
《经庄严论》中云:“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具有大悲心的智者知道轮回中的苦乐都是假立的,从胜义空性的角度而言,我和我所都没有,所以不会生起厌烦心,轮回中的罪性也无法害到他。有些菩萨的发心特别强,哪怕受到别人的诽谤与诋毁,他都像莲花不著水一样,一直在轮回中坚强地利益他人。
具有如此殊胜无量心之胜士超越世间,无有过患。
具有这样殊胜四无量心的胜士已经超越了世间,其所作所为没有任何过患。
彼论又云:“彼慈非无罪,亦非出世间,具慧慈悲心,无罪出世间。”
贪执世间之人并非没有过患,因为并未超越世间。而智者对众生的慈悲却是没有过患的,因为已经超越了世间。
我们应分清贪心与慈悲心。上师在摄受弟子时,也应分清对弟子究竟是贪心还是慈心,否则会令他人对自己产生误会,或是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违缘,这对自他都不利。
父母慈爱子孙是有贪执的,菩萨慈爱众生并非有贪执,因为菩萨能救度彼等脱离轮回。此慈悲心无有过患,因为依靠此心可以救度苦难众生脱离轮回。
这里将世人的贪心与菩萨慈爱众生之心讲得很清楚。
《经庄严论》中云:“痛苦汹涛中,痴重暗世间,引导之方便,岂不成无罪?”
菩萨依靠悲心为方便,引导感受剧烈痛苦的众生脱离轮回,怎么会有罪过呢?
这种慈悲是超越世间的,因为菩萨具有声闻缘觉也不具备的慈心等。
为什么说这种慈悲超越世间呢?且不说世间的梵天、父母不具此慈心,甚至连证悟人无我的声闻和缘觉都不具备。我们相续中何时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与慈悲心,修什么法都会很容易,否则,哪怕是大圆满的普贤王如来天天显现在你面前,你的修行境界也不一定稳固。因此,大家一定要打好基础。
现在有些弘扬密法的人,不强调人身难得、大悲菩提心,一开口就是灌顶、修风脉明点、双运降伏,这样对密法的弘扬带来很坏的影响,很多行人因此生起邪见而堕落。
你们来到藏地,听闻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后就会知道,密宗并非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其实密法跟显宗并无矛盾或冲突,显宗不开许的行为,密宗一律不开许。这一点很需要让大家了解,尤其是没有来过藏地、没有学习过密法的人。
彼论又云:“世菩提缘觉,罗汉无彼慈,其余何须言,岂非出世间?”
连声闻缘觉阿罗汉都没有这样的慈悲心,何况是其他众生,这难道不是超越世间吗?
如果未修四无量心,则有许多过失。《经庄严论》中云:“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不修四无量心会有许多过失——诸佛菩萨都不欢喜,相续中具有害心、损恼心、欲界的贪执等诸多罪障。
生于欲界中称为欲贪,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中称为有贪。《俱舍论》中云:“二界所生为有贪。”
生于欲界是欲贪,生于色界、无色界称为有贪。不具足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人,相续中具足欲贪和有贪。
增上烦恼的过患无量,《致弟子书》中云:“诸惑毁己毁戒毁众生,具失得微仙人导师呵,恶语相诤他世转无暇,失毁已得未得受剧苦。”
如果相续中不具足四无量心,不仅会被烦恼毁坏自己、毁坏戒律,还会毁坏众生,会被修道的仙人和诸佛菩萨、导师们呵责,以恶语相诤或来世转生于无暇处,失毁已经获得与尚未获得的功德,感受无量的剧烈痛苦。
失毁已得是指失去今生安乐,失毁未得是指失去来世安乐。
“失毁已得”指今生的安乐,“失毁未得”指来世的安乐,如果不修四无量心,今生和来世的快乐全部会失毁。
此处所讲的内容大家应该警惕,作为修行人都不愿意有这些过患,我们应多修慈悲心,令诸佛菩萨欢喜,上师们欢喜。
修四无量之利益:修四无量心者无有上述过患,并且为利益众生住于轮回中,但不是具有烦恼而流转的,因此无有痛苦。
那么,修四无量心有哪些利益呢?首先,修四无量心者不具有上述过患,并且能够为了利益众生而住于三有,但其并非如普通人一样随着烦恼流转,所以没有痛苦。
《经庄严论》中云:“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具有慈心的人不会产生上面所讲的过患,为了利益众生而住于轮回,因此不会有苦恼。
乙九、赞颂功德:
慈等功德无边际,无等人天导师赞。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有无边无际的功德,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一再赞叹。
《吉祥鬘经》中云:“谁修四无量,得善逝垂念,功德无有量,超过虚空界。”
这个教证很重要,大家应该记住。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修四无量心,就会承蒙佛陀时时刻刻垂念、观照与加持,功德无边无际、不可言说。如果功德有量,此功德将会超过虚空。
有些人说“我不会观修本尊”,如果真的不会修本尊,那么,在看到可怜众生时,愿他们远离痛苦的慈悲心没什么修不来的。藏地很多老年人不会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但是他们相续中有慈悲心和虔诚的信心,再加上一辈子持诵咒语,死时确实出现一些成就相。有时我们自认为修行很好,但一点悲心都没有肯定不行,首先要修慈悲心,这样就能逐渐在自心相续中积累无法言说的功德。
希望你们方便时看一下《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麦彭仁波切在仪轨中说,佛陀没有远和近的差别,谁于行住坐卧中观想佛陀,佛陀立刻现在彼人前,这时其所作所为都会受到佛陀的垂念。
平时经常有人来向我询问自己的本尊是谁,依据《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中的观点——只要作意佛陀时,佛陀就会现前,因此我会首先默默地祈祷莲花生大士,祈祷释迦牟尼佛,并观想现在我的意识已被佛陀加持,第二刹那我的心里浮现出哪位本尊,就告诉他。
如果是大成就者就不必用这种方式,但以我的分别念只能这样。若不回答,来询问的人好像很苦恼,再说,若有一个依止的本尊,对其自身的修行也非常有利。考虑到这两点,再加上我认为这种方式有据可循,所以我个人觉得并无不妥。
乙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
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因为通达了四无量心才证得果位的,并非没有悲心就能得果。
皈依余师为劣道,持四无量此正道,
趋向解脱无垢染,三世诸佛前后迹。
皈依心相续中不具足四无量心的上师是劣道,相续中若持有四无量心即是真正的正道,能令行人趋向无有垢染的解脱道,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依靠四无量心而获得佛果,我们应该追随他们的足迹。
《瑜伽师地论前释》中云:“此四无量心是趋向解脱之道,其余为颠倒之邪道。”
四无量心是真正趋向解脱之道,其余为颠倒邪道。这里并不是说四无量心以外所有的道都是邪道,而是与四无量心相违的道是颠倒的邪道。
各位要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四无量心。若不具足四无量心,即使学习密法,楼房砌得很高,其实也只是冰上建筑,不如先打好基础。
乙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
因乘承许如种芽,方便智慧生二身,
果乘承许身二障,遣除依缘悲方便,
实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实修。
“因乘承许如种芽,方便智慧生二身”,因乘是指显宗,一般显宗承许资粮与佛果之间的关系就像种子与苗芽一样,通过智慧和方便产生法身和色身,它们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
“果乘承许身二障,遣除依缘悲方便”,密乘承许法身和色身有两种障碍,遣除这两种障碍的因缘就是智慧和大悲,它们是能遣除和所遣除的关系。显密在现前二果和断除二障方面没有差别,只是说法略有不同。
“实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实修”,实际上显密观点一致,都承认空性和大悲心,所以,因乘与果乘(显宗与密宗)修法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
因乘中多数承认二资粮是获得二身之因。《六十正理论》中云:“此善愿诸众,积累福慧资,福德智慧中,获得二妙身。”
这是回向时经常念诵的偈颂——以此善法愿众生圆满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从二种资粮中产生法身和色身。二资粮作为因,二身作为果,它们就像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样。
密宗承认遣除身之二障,需要实修甚深方便与智慧二种资粮。
密宗则认为遣除身的二种障碍需要实修智慧和方便资粮。
显宗与密宗共同承认修四无量心是得果之助缘,因为都要修持空性大悲藏。
乙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经说无始善种子,未作本来即存在,
密许本来具三身,遣除客障显密同,
总之经续诸道一,诸成就者说内外,
是故佛子后学者,当勤修持四无量。
“经说无始善种子,未作本来即存在”,显宗的佛经中说,无始以来,我们的如来藏就以无作法和无为法的善根种子的方式存在。
“密许本来具三身,遣除客障显密同”,密宗承许众生本来具有法报化三身,只是需要遣除障碍,这一点显宗和密宗是相同的。
“总之经续诸道一,诸成就者说内外”,总而言之,密宗的续部和显宗的经典最究竟的道是一致的,因此,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诸成就者将密宗称为内乘,将显宗称为外乘。
“是故佛子后学者,当勤修持四无量”,因此,追随诸佛菩萨的后学者,理应精进地修持四无量心。
末转法轮承认,众生本来具足自性清净之佛性功德,通过修道方可生起此功德。
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说如来藏,每一个众生无始以来都有一种善根,这种善根以如来藏的方式存在,通过修行后才能现前如来藏的功德。显宗是这样认为的。
密宗承认的众生普遍存在自性坛城这一观点将于下文中广说。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无有差别,都承认一个本基、方便智慧二资之道以及三身五智之果。
无垢光尊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没有差别。为什么呢?首先,最初的本基是一样的;其次,以方便和智慧积累二种资粮,这一点也没有差别;最后,获得三身五智之果相同。所以,虽然密宗和显宗的说法不同,但究竟而言是一致的。
因此,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等大德说显宗为外乘,密宗为内乘。所以,诸位应当精勤修持四无量心。
甲十、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寂性之善说,尽除众生心污垢,
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无垢光尊者具有寂灭性特点的善说除去了很多众生无始以来心的垢染,误入歧途的劣道者特别劳累,愿他们疲劳的心性从今天起能得到休息。
以此法理善说所散发出如秋月般的光芒力,将入声闻缘觉道、外道、不圆满道、三有道者疲倦之心的烦恼污垢黑暗悉皆驱散,
这样的善说就像秋天月亮的光芒,将入于声闻缘觉道者、外道者、不圆满道者——虽已入大乘但菩提心尚未成熟者,以及三有轮回众生疲倦之心的烦恼污垢黑暗全部驱散,遣除他们的炽热苦恼。
令彼等在功德池、绚丽花园衬托的稀有美妙解脱的林苑中得到休息。
犹如秋季满月饰天空,此法完美无缺明月光,
启开百倍信心之睡莲,愿以此光照耀诸众生。
如同秋天的满月严饰着天空般,本论所宣说的四无量心之教言完美无缺,以明亮的月光启开信心的睡莲,并愿此月光照耀一切众生。意即如此圆满之法能令许多人生起信心并获得解脱。
净心山王利乐海环绕,四周四无量心四洲饰,
美妙世界善资铁围山,愿成有情生存之根本。
清净之心就像是须弥山王一样,由利乐之海所环绕——须弥山王外有七大海洋环绕,旁边以四无量心之四大洲作为严饰,同时具足种种善法资粮,愿这样的世界成为众生的依存处。意思是,如果众生真正要想解脱,需要具足清净心和四无量心等善妙功德。
三地游舞寂静云朵中,闪电降下稀有善资雨,
发出悦耳四无量苍鸣,祈愿利乐无边后代众。
这是一种修饰手法。“三地游舞”,在三地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寂静云朵”可能是指无垢光尊者自己的悲心或智慧,在智慧的云朵中,悲心的闪电过后降下慈悲的雨水,发出悦耳的四无量心的苍鸣,祈愿能以此利益后世无边无际的众生。
我是第一次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你们也是第一次听,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获。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以后好好修持四无量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无量心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