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8课
前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四无量心的功德利益,以及各自的不同点等内容,今天开始学习第八个科判——宣说其他修法。
甲八(宣说其他修法)分七:一、反复观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轮番修法;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乙一、反复观修: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四无量心的所有修法修完一轮后,再从慈心开始起修,依靠这种修法能依次断除四种执著,这在下文中有具体讲解。
如果恒时依前次第而修,则有人会执著修法次第实有,所以以反复观修来对治。
有些人认为之前的修行次第是实有的,为了断除这种执著而再次反复观修。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由于慈心修得很好,从而将一切众生都看成了自己的父母,并生起了执著,但这种执著仍然会产生痛苦,这时就要依靠修悲心来遣除慈心的障碍,断除对苦因和苦果的执著。
有些人修到最后,若对其他众生如父母般贪执,则可依靠修二种悲心加以对治。
“二种悲心”是指有缘的悲心和无缘的悲心,有缘的悲心是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无缘的悲心是在无缘的境界中安住。
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如果将悲心的对境执著为有缘,就要以无缘的喜心来断除这种忧患。
修悲心时,如果有自相贪执,则依靠如幻之无缘喜心能遣除一切厌烦与贪执。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如果在修喜心的过程中心极为散乱,这时应以舍心遣除对亲友和怨敌的执著,将二者平等对待。
这里只是以理说明,关于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无垢光尊者在《三处三善引导文》中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依之实修。
若对他人安乐生起欢喜而产生贪恋,则修厌离心或无缘舍心加以遣除。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前慈等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
舍心是指不贪执亲方、不嗔恨敌方,无记法即非善非恶,在修舍心时如果心处于无记法的状态,就要按前面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的次第再次观修,这样容易达到修量,获得稳固的验相。
若对一切都是无记状态,则再从慈心开始修,这些是总的对治法。分别而言,对于各自有缘障碍依照所说各自无缘对治法来修。
比如,如果要对治喜心的有缘障碍,就修无缘的喜心;要对治舍心的有缘障碍,就修无缘的舍心。各自的有缘障碍应该用与之相应的无缘法来对治。
如是观修有着自相续中的四无量心达到究竟并且能迅速得到稳固的必要。
我们现在四无量心的修行还没有得到稳固,不稳固的主要原因是串习得比较少,平时多加修行就能令四无量心逐步得以稳固。
乙六、轮番修法:
修极稳固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修行极为稳固的瑜伽士,有顺式的修法、逆式的修法、轮番的修法、顿超的修法,共四种修法,这四种修法在《三处三善引导文》中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这里讲顺式修是从舍心开始修,逆式修是反过来从喜心开始修,轮番修的时候先修舍心和喜心,然后修慈心和悲心,超越修是指中间跳过一个修法。
四无量心得以稳固的瑜伽士为了提高修行境界,从慈心开始次第而修,也有从舍心逆行而修,还有慈心、喜心、悲心、舍心轮番而修的。修舍心后修悲心、慈心为小修;
这种修行分小修、中修及大修三种,修舍心后修悲心和慈心,称为小修。
修慈心后反过来修喜心为中修;修舍心后修慈心为大修,即中间搁置,上下跳跃顿超而修。
总共有这三种修法。这并非由无垢光尊者所臆造,佛经当中也讲过,只是不明显,如同《般若经》的很多意义是由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诠释一样。我们现在直接解释佛经的密意很困难,因此,可通过瑜伽士的修法体验介绍给大家。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如是修慈心、修喜心、入悲心定、修舍心……”
这里是将舍心放在最后,喜心在中间,这是超越的修法。
乙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如是修持有何必要呢?
依此增进新证悟,较极稳固更稳固。
这样修持能得到新的证悟,相较于稳固的修行来说更加稳固。
通过修持四无量心,获得新境界,使不稳固得稳固,使稳固者更加稳固。
甲九(宣说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三、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赞颂功德;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乙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
宣说修四无量心所得之果。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修四无量心的异熟果,暂时获得增上生的安乐——例如转生欲界获得人身和天身,究竟获得决定胜的如来果位。
修持四无量心,可获得增上生人天之身,圆满二资粮,饶益众生,不离四无量,纵然是放逸睡眠之时也具有功德,
修持四无量心的异熟果是不堕恶趣,获得人天身,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如果自相续中存在四无量心,即使处于睡眠或放逸之时,功德亦自然而然日日增长。所以,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是功德无勤增上的来源。
不为猛烈损害所夺。
若行者具有四无量心,就算遇到再猛烈的损害,其相续中的善根和境界也不会被夺走。
《经庄严论》中云:“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这里“梵住”就是四无量心的意思,行梵住者或是修四无量心的人,恒时生于欲界当中的天界或人间,自己圆满二种资粮的同时,也能饶益众生、成熟众生。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四无量心的境界于其相续中恒常存在,且远离四无量心各自的违品,即使在放逸时也不会被难忍的违缘所转。
究竟之果就是成就菩提。
前面是说通过修四无量心获得暂时增上生的果位,而究竟之果是成就佛果。
《经庄严论》中云:“断害大觉种,生乐恼欲因,本性依五法,佛子近菩提。”
以前做过苦行,利益他众,修四无量心令本性成熟后,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获得菩提果位。
意思是说,断除损害为离系果;
断除损害就是指远离一切障碍,释迦牟尼佛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已断除,从这个层面理解为离系果。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与我无冤无仇的众生我不一定损害他,但若是有人害我,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
这两天法王如意宝正在讲《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善义王子的故事:恶义在大海里临近淹死之际,善义将其救起,结果恶义恩将仇报,不仅偷走了善义的如意宝,还将木刺扎进善意的眼睛中。牧童看见后将善义眼中的刺取出,为他简单医治。善义的外伤恢复后,在街上以弹奏乐器乞讨维生,公主看见他后很喜欢他,慢慢知道了他的情况。公主问善义:“你弟弟如此加害你,不仅抢走了你的如意宝,还将木刺插入你的眼睛,将来你会怎么对待你弟弟呢?”善义回答说:“我没有对弟弟生丝毫嗔恨心。”
我听到这里时想到:如果我是善义,不知道我是否能够修忍辱?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一点嗔心非常困难。
前世修过四无量心与没有修过的人,在性情上差别很大。若前世修过四无量心,即生触缘即发,很快就能恢复到原来的修行状态,在修忍辱方面很有能力。
在如今这个邪知邪见满天下的世界,有些众生是有理由而害自己,但有时即使自己今生没有任何过错,也可能由于前世的业力成熟而被他人无缘无故地损害。作为修四无量心的人,这时会如何对待对方呢?是像善义王子那样不生嗔心,还是以牙还牙呢?
修了四无量心后,若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有不太合理之处,理应及时忏悔。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要随学佛陀。如果自己恶劣的性格丝毫不改,那何时才能成就呢?
播下解脱种子为增上果;
在自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是增上果。
为令他众安乐自己忍受苦行为士用果;
为了让众生获得安乐,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各种痛苦,这是士用果。
今生修持四无量心他世也成熟修行四无量心为等流果。
今生修持四无量心,他世也会成熟修行四无量心,这是等流果。
诸位佛子的相续中生起此等四无量心,也有几种方式,即自然而生,或由修习而生,由见外境而生,由摧毁违品而生。
想要在诸佛子的相续中生起四无量心,有以下几种方式:
1.自然而生:有些人因为前世修得很好,今生不用过多勤作,自然而然就能生起四无量心。
2.由修习而生:通过修习《入菩萨行论》等讲述慈悲心、菩提心方面的论典而产生。我们最近已经将《学集论》印出来了,这部论典非常好,你们方便时可以看看,《学集论》对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3.由见外境而生:有些人见到众生很可怜、很痛苦,从而引发自相续中的四无量心。
4.由摧毁违品而生:有些人则是因为摧毁自相续中的嗔恨心、嫉妒心、执著心而产生。前面讲过,四无量心都有各自的违品,这些违品断除后就能生起四无量心。
《经庄严论》中云:“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跟前面的意思一样。诸佛子的仁慈,有些是自然而生,有些是通过观察外境而生,有些通过往昔修行的力量而生,有些因为摧毁违品而生。以上是宣说四无量心成就增上生、决定胜果位的道理。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等流果分为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以前喜欢修四无量心,今生也喜欢修;感受等流果,断除损害等四无量心各自的违品。
同行等流果:恒时修持而生起四无量心;
有些人特别喜欢修四无量心,可能是因为同行等流果现前;有些人不太喜欢修,这是没有同行等流果的缘故。
感受等流果:无有害心,无有损恼,无有不喜,无有贪嗔。
断除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各自相对应的违品。
乙三、增上果之利益: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修四无量心者将转生到悦意、喜乐的环境,与众生和睦相处、财富圆满。
修慈心之生处悦意;修悲心之生处安乐;修喜心之生处药花等丰富,享受快乐;修舍心之生处众生和睦,无有损害。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四无量心的士用果是自然而然地成办自他二利。
依靠修四无量心更加增上之福德,能够成就一切善妙、安乐。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修持慈心的人没有嗔心,受用圆满,将来会获得大圆镜智和相好圆满的报身相。
通过修慈心使嗔心转依,现前大圆镜智,获得报身。《莲花顶经》中云:“慈令嗔心转依为,大圆镜智得报身。”
大圆镜智是由嗔心转依而得到的。
乙六、修悲心之利益:
依悲无贪得法身,现前妙观察智慧,
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
修持悲心的人没有贪心,现前妙观察智,获得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法身的功德。
修悲心使贪心清净为妙观察智并获得法身。《莲花顶经》中云:“悲令贪心清净为,妙观察智得法身。”
乙七、修喜心之利益:
依喜无有嫉妒心,获得报身成作智,
幻化种种不定相,任运成身即事业。
修喜无量心,可获得事业圆满之成所作智,清净嫉妒而现前化身。《莲花顶经》中云:“喜令嫉妒清净为,成所作智得报身,任运自成诸事业。”
乙八、修舍心之利益:
修习舍心无慢痴,现前平等性智慧,
以及法界性智慧,离戏法性本性身。
修习舍心无有傲慢和愚痴,现前平等性智及法界性智,获得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性身。
修持舍心使慢心、痴心清净为平等性智与法界性智。因本性身不变而现前金刚身与现证菩提身。《莲花顶经》中云:“依舍及与大舍心,令我慢痴清净为,法界性智等性智,获得菩提金刚身。”
四无量心的作用也有四种:(一)修四无量心者不贪世间:
若四无量心修得好,便会减少对世间的贪执。
《经庄严论》中云:“悲摄慈悯尊,尚不住寂灭,何言贪世间,安乐及自命?”
慈悲非常强烈的菩萨尚且不住寂灭之乐,又怎会贪执世间的安乐与自己的生命呢?
(二)修四无量心者不求自乐:《经庄严论》中云:“大悲见苦者,未乐何有乐,是故慈悲者,令他乐方乐。”
菩萨的大悲心很强烈,看见具有痛苦者不得安乐的情形后,自己怎会快乐呢?因此,相续中具有慈悲之人,只有令他人获得快乐,自心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