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6课
四无量心之舍无量心已经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慈无量心。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在修舍无量心后,便能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此后,就像希望自己的母亲获得安乐、远离痛苦一样,以对母亲的慈爱心,但愿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我们应当如此思维。
这是大乘行人必不可少的心态与修行。我想,其他高法即使修得不成功也不要紧,只要你的慈悲心修得很好,就是一名好的修行人。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
如果已经通过修行舍无量心从而能将一切众生视为平等,之后就要将所有众生都观想为父母而观修慈无量心。
《般若八万颂》中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我们要修行不被声闻和缘觉所动摇的大乘慈心,若菩提心未能增上,则无论修持任何大乘法都不会成功。
“菩提心都没有,修啥子金刚橛哦”,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连菩提心都没有还修什么金刚橛?密法、高法必须以慈悲心、菩提心作为基础。
有些人修降伏法,我确实有点担忧。若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修降伏法当然非常好,许多伏藏大师和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法中都有降伏法的仪轨,但如果连亲怨平等的境界都没有,修降伏法肯定不行。
那天我去炉霍谒见德巴堪布,听堪布说:“有人打卦让我家里念一些压伏敌人的仪轨,这些仪轨当然很好,都是往昔真正的高僧大德们所造,其中还包括了莲花生大士的伏藏品。但像我这样的人,可能会掺杂个人嗔恨的情绪,所以我没有修,只是念了烧施仪轨和《药师经》,这样不管对敌人还是对我自己都有好处。”
我当时觉得,真正精通大乘的善知识就应如此,堪布的行为值得我们修行人随学。如果遇到一点点磨难,就对鬼神、对人,生起极大的嗔恨心,马上念降伏咒,这样的修行人很可怜。
很多人连慈悲心都没有,以嗔恨心念降伏咒,我是很反对的。其实,只要对众生有利,不必太过于执著自己的身体,应该舍弃自我,若能如此,修行肯定会成功。否则,一直极为珍视自己,而将其他人与非人当作无情法一样对待,这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慈心的对境是从一个众生到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菩提的安乐。
当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时,心里要想:但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从一个众生直至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观修。
慈心的对境主要是不具安乐的众生,缘于此类有情观想,愿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中般若经》中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思量: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此教证直接讲了愿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间接的意思是愿众生究竟获得佛果。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我们可以对照此偈,看看自相续是否生起了慈心。
也就是说,无论见到任何众生,都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任何众生”,包括对自己不好、嫉妒自己、伤害自己的所有人,在见到他们时满怀喜悦,以无限怜爱之心想要利益他们。
如何判断自相续是否生起了慈心的证相呢?就看自己能否做到视怨敌如独子。我们对大多数众生都能生起慈心,但若是不愿帮助与自己有仇恨的众生,说明慈心尚未达到修量。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在修完有缘慈心后,于诸法平等性中安住,众生在现相中如梦如幻地存在,在实相中无有任何实质,对众生的慈心与胜义空性一味一体,即是慈空双运。也就是说,出定位时见到不具安乐的众生,想要让他们获得无上的安乐,入定位时远离执著,这就是无缘慈心的验相。
这样观修:其实,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而形成的。
具体如何观修呢?观察这些可怜众生,只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或是五蕴的聚合而已。
如若加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无分心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
众生的身体,粗大的物质可以分为微尘,又能逐渐分为无分微尘,分别念则可分为无分心识。再进一步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心识都如虚空一样不存在。在名言中观修慈悲心功德很大、很有必要,但在胜义中,众生都是空性,不必执著。
《宝鬘论》中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
《入中论》用七相推理来抉择人无我,这里引用《宝鬘论》中的教证,用六界的观察方法来抉择。
“士夫”是指众生或人,我们都认为有我和我所,但其实我既非地水火风,也非空和意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士夫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身体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抉择。
士六界聚故,非为真实有,
士夫或人只是六界和合,并非实有。
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
这些界一一去观察时,只是聚合故非真实。
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
五蕴不是我,除了五蕴以外有没有我呢?也没有。
又云:“尔时不得实,岂能成无实?
通过这样观察以后不成立实有,所谓无实也不成立。
色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
色法与虚空一样,只是一个名称。
无大岂有色,故唯名亦无。
没有四大种怎么会有色呢?所谓的我只是一个虚名。
如是当思维,受想行识蕴,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所以,应该好好地思维,除了色法以外,受想行识也是同样,如果没有四大,由四大而生的大种所造也没有,我和我所都没有。你们方便时看看《宝鬘论》的讲义,以前学《宝鬘论》时大家对这些颂词都有很深的体会,对断除人我的执著帮助很大,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广讲。
众生到底怎么不存在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心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
为什么说众生不存在呢?可以通过众生显现的身体之六界或七相推理的方法来观察,这样观察时我们所执著的身体了不可得。那么,所谓的心识是否存在呢?用胜义理论观察时,能依所依都得不到。
所以说我与我所不可得,因为详细观察分析时本体皆为空性。《宝鬘论》中云:“犹如芭蕉干,尽析无所有,倘若析诸界,士夫亦同彼。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
将芭蕉树剥开后,里面没有一点实质,众生的身体通过六界来分析时,同样毫无实质。我们应知诸佛宣说了一切诸法无我的道理。佛法要真正融入自心后,才知道其殊胜性。
我在讲《佛教科学论》时提到过,任何世间科学家或学者都无法抉择出无我空性的道理。《智海浪花》中许多人也认同此观点——佛法是世间唯一的真理。
我们作为佛教徒,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太担忧自己的名声,应该建立自己的宗派,大胆地宣扬佛教甚深无我的道理,只要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无论自己牺牲什么都愿意。
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显现分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
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从显现分而言,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为真假都是依靠而心安立。
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又云:“世间离实妄。”可见,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三摩地王经》中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的体性。
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证悟了所有众生如芭蕉树一样虚幻不实的本性,这是无缘之慈无量心的证相。看看我们自己是否达到了这种境界。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慈无量心的果,任何众生见到自己后都会心生愉悦。
如是修习慈心,将令一切众生见而悦意,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无有贪嗔等垢染。
修习慈无量心到量后,他人见到自己时,觉得自己就像弥勒菩萨一样慈悲,整天笑眯眯的,没有苦恼;自己见到任何众生都很快乐,而非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特别高兴,看见另一个人就不想与之交谈。无有贪嗔之心,既不贪执亲方,也不嗔恨敌方。
《般若八千颂》中云:“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修慈心可获得无量福德。
修习慈心得到稳固之人,众生见到自己时心生悦意,自相续没有特别强烈的贪心和嗔心,对任何众生都很慈悲。修慈心的功德相当大。
如《十方广大解脱经》中云:“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
任何人在乃至一个大劫中每天守持清净的戒律,不如在一刹那修持慈心的功德殊胜。《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一个大劫不是几万年、几千年,其时间长到难以思量。
有些人说:“我不会观修密宗的风脉明点,怎么办呢?我观想明点下降时,它又跑上去了,那个‘杭’字有时是歪的,我特别苦恼,上师您老人家给我加持加持……”
如果“杭”字实在是歪了,你就把这些修法暂时放下来,好好观修慈悲心,就像那个老和尚说“你连慈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金刚橛哦”,你连慈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风脉明点!
这里的慈心不是指胜义谛的慈悲心,观想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不是很困难。佛陀在《出家功德经》中讲过,在成千上万劫当中,用各种资具供养阿罗汉的功德都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而在这个教证中说,一个大劫守持清净的戒律,都不如在一刹那中修慈心的功德殊胜。希望大家好好地修慈心。
讲到《出家功德经》,在此顺便提一下:如果在别人出家时制造违缘,毁坏他人出家的缘起,这个过失非常大,生生世世会变成没有眼目的地狱众生;过了很多劫后又转生到饿鬼道,成为盲眼饿鬼;又过很多劫转到旁生道,同样也是盲眼旁生;再过很多劫转生为人时,在母胎中就是盲眼。因此,千万不要破坏他人出家的缘起。
谁于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依慈令速净。”
如果有人在世间依靠身口意造了五无间罪或是破戒等罪业,按理来说此人一定会堕入三恶趣感受痛苦,但后来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修了慈悲心,罪业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清净,死后无需堕入恶趣。
我们往昔由于种种原因,在有意无意中造过很多恶业,这些恶业通过修慈悲心也能得以清净。由此可见,修慈悲心是最好的净罪修法。如果风脉明点实在修不来,那慈悲心没什么不会修的,大家不妨好好修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