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5课
我们正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七品四无量心当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共分为十三个科判,昨天讲到第六个科判,今天开始讲第七个科判。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众生想要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却不知道获得安乐的因是什么,反而行持痛苦的因。
如同自己实在不想受苦一样,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怎能对他们怀有加害之心呢?
如同自己不想感受痛苦一样,一切众生亦是如此。虽然每个众生在形态、智慧方面存在差别,但在想要获得安乐、远离痛苦方面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众生,都希望获得安乐、不愿意感受痛苦,因此,我们不应加害众生。
虽然他们想得到安乐,却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业,自己应当竭力制止他们行不善业。
众生明明想得到安乐,然而却行持痛苦之因的十种不善业,我们应该竭力地制止他们行持不善业。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这是舍无量心的对境。当我们看到这些可怜的身心疲惫的烦恼众生时,愿他们能息灭诸般习气,心要平等下来。愿被猛烈的贪嗔所折磨的苦恼众生,远离对亲人的贪执和对仇人的嗔恨。我们平时应如是发愿。
世间众生贪嗔痴非常强烈,我昨天讲到的那位老乡,在看到他对亲人强烈的贪执和对仇人极度的嗔恨时,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说:“即使用整个南赡部洲的财产换我兄弟的一根手指头也不换。如果让我找到杀害我兄弟的仇人,即便是喝他的血、吃他的肉也不足以泄愤。”我们修行人虽然没有如此强烈的贪心和嗔心,但也会有各自的执著,平时应通过祈祷上师或观修空性等方法尽量地减少自己的贪嗔痴,这非常重要。
若能平等对待所有众生,说明菩提心修得很好,否则,只是口头上说“我的境界很高”,当稍微遇到一点违缘或与人产生摩擦时,就对别人生起极大的嗔恨心,那么菩提心还算不上稳固。
愿众生息灭一切烦恼,尤其熄灭贪嗔之烈火,从而无有贪嗔,自心堪能。
野马刚开始很难驯服,但如果能坚持训练,总有一天野马也会变得温顺。同理,我们的心最初在遇到贪嗔的对境时无法堪能,烦恼十分炽盛,若能坚持调伏自心就一定能令心调柔,心调柔后修任何法都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大家应该从法义中汲取营养,增强自身修行的力量。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我们在观修舍无量心时,对境从个别众生增至二个、三个众生,再逐渐增至一个区域、一个大洲、四大洲,最后扩大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
初学者观修舍无量心时,先从自己的亲友怨敌开始,在没有达到熟练(即修量)之前一直观修。
初学者首先从自己的亲人、怨敌开始观修。
尔后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等直至自己的城镇、区域,一直修到南赡部洲之间。再后,从东胜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间界的众生。
然后再将对境扩大至中国、亚洲、欧洲,直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
最初观修人类,之后同样观想旁生等一切众生。
最初观修人类众生,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复杂的亲怨关系,能够作为舍无量心的观修对境,之后再观想其他旁生、地狱众生等。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观修舍无量心时,怎样才算是达到修量呢?即自他、亲怨皆能平等。若我们自认为发了大乘菩提心,那就可以扪心自问:能否做到自他平等、亲怨平等呢?如果做不到,菩提心就只是口头上的。
藏传佛教有许多生起菩提心的窍诀,这在《大圆满前行》及无垢光尊者所宣说的法门中都讲得非常殊胜。没有菩提心就不算是大乘修行人,想生起菩提心,先修舍无量心很关键,希望大家反反复复观修舍无量心。
大家切莫认为舍无量心很简单,我觉得它最不简单,反倒是观自己心的本性、在境界中安住不是很困难。当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遇到一些对自己生嗔恨心、嫉妒心的对境时,往往会显露出非修行人的面目,这时就会明白自己的修行如何。
如果舍无量心的功德没有在自相续中生起来,无法做到亲怨平等,那想生起其他的功德就很困难。菩提心的基础还没有打好,上面大圆满的高楼大厦会不会很稳固?不得而知。
我们应该观察自相续,是否达到了亲怨平等的境界?我自身确实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希望在座的人暂时不要高攀大法,要先打好基础。虽说高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但最基本的菩提心要修好,而菩提心的基础就是舍无量心。
达到对自他亲怨皆平等之心境,并且对谁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视同仁。(这就是舍无量心的修量。)
舍无量心的修量,就是将自己和他人、亲人和怨敌视为平等,就像释迦牟尼佛平等对待罗睺罗和提婆达多二人一样。因此,我们要努力平息对亲友的贪执和对怨敌的嗔恨。
人言可畏,谨言慎行
我们对任何人都不应生嫉妒心与嗔恨心,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切莫互相嫉妒。我最近听到有些女众因为嫉妒而说各种难听的语言,这样很不好。嫉妒心非常可怕,它是修行人很大的障碍。
女众体现在闻思修行方面的嫉妒心不一定很多,有个别女众对某位上师、高僧大德有不共的信心,身边的道友就在对上师的信心方面开始竞争。如果是真正清净的信心当然很好,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但这种信心是真是假也不好说。
其实,高僧大德对所有道友都同等慈悲、同等关心,但个别女众认为“上师对我非常好,特别关心我,给了我什么东西,没有给别人……”即使上师真的对你很好,也不一定是不清净的心。本来上师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非常清白,但这种言论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听到后会不会对高僧大德生邪见?高僧大德的事业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古代的《诗经》中说“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大家可能知道,民国时期有位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叫阮玲玉,后来实在承受不了流言蜚语,年仅二十五岁就自杀身亡。
不仅世间如此,在佛教团体中,也曾有高僧大德因为遭受无因诽谤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居住地。比如,贝若札那大译师彼时在藏王赤松德赞的王宫翻译经论,期间有个别王妃对他较为执著,贝若札那并未对她产生贪心,但有些奸臣因嫉妒心散播谣言,诬陷贝若札那与王妃有不正当关系,导致其被流放到甲摩擦瓦绒——现在马尔康一带。贝若札那为当地的众生宣说佛法,示现各种神变,使他们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有些传记里说,贝若札那到了甲摩擦瓦绒后,西藏地区的太阳便已落山,有这种说法。
无独有偶,札嘎活佛的传记中说,菩提金刚曾经做过授记——将来有位观音菩萨的化身(指札嘎活佛)会受到魔女的危害并离开故乡,在多科和色达一带弘法利生。札嘎活佛确实在炉霍那边遭遇违缘,从而不得不离开,他来到色达东嘎寺传《大藏经》,晚年就住在色达和青海。
希望女众在依止男性善知识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师对我很慈悲,对我很特殊”,很多人听了这些话非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对上师和你都生起邪见。即使真的如你所说——上师是你前世的父亲,对你特别加持等,也没有必要对外宣说,按密宗誓言,应该保守秘密。我们来到这里求学,应该找到本基法界的父亲、自然本智的母亲。
有些新来的道友原本对某些上师很有信心,但是因为你的不恰当言词,令其对上师生起邪见。出家人整天谈论这些没有意义,应该谨慎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女众应以清净心依止上师,没有必要相互嫉妒。如果心实在无法清净,能否在说话时考虑一下上师,也考虑一下你自己?这对有些上师来说是一种违缘,若上师承受不了,可能会离开道场,或者不摄受汉族弟子,从而直接影响这位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样非常可惜。
有些事情若未在最初加以制止,恐怕蔓延开来后对大家伤害比较大,故在此给大家强调一下。我们在讲要做到自他平等、不生嫉妒心,很多事情都是由嫉妒心而引发,这样不好,希望大家认真思维。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如是有缘修舍无量之座间,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后得时修无缘——一般而言,入定修无缘,出定(后得)修有缘,可能这里的“后得”是指舍无量心最后得到的果,而非出定的意思。舍无量心的对境,是将一切众生都观为自己的心,心如虚空一样。胜义中一切都是无生空性,自己的心在远离戏论中安住,这是观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方法,这个观想方法非常深。
所观修的对境——所显现的这些众生也如影像般无而显现,自性无生。于如是忆念中安住。
所观修的众生如影像一样,没有本质,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我们虽然对所取境——蕴及蕴以外的他法有我与我所的贪执,但实际上,此二者都是虚妄的自性,
我们现在有我和我所的执著,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自性。
如同将镜中的影像妄执说“这是我的面容”一般,是无而显现,依蕴而存在的。
镜中的影像是无而显现,并不真实,同理,一切众生和外现都是分别念的显现而已。
《宝鬘论》中云:“犹如依明镜,虽显自面影,然彼真实性,少许亦非有。如是依诸蕴,我执成所缘,犹如自面像,真性中毫无。
镜中的影像没有丝毫真实性,我们的身体与“我”就像镜中的面容般不真实。
犹如不依镜,不现自面影,不依于诸蕴,我执亦同彼。”
犹如不依靠明镜就无法显出自己面容的影像一样,不依于设施处的诸蕴,则我执不会产生。
如若将自性的诸蕴执著为我,就会有业,业中有生,一直到老死之间。如果无有蕴执,也就避免了这一切。
《宝鬘论》中的这个教证,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等论典中都引用过。
《宝鬘论》中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什么时候有蕴执就会有我执,有了我执就会有业,有业就会有生。整个生死轮回没有初中后,就像旋火轮一样,彼此相互为因。
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
自己、他人与自他二者在三时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见不到真实的生。通达了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后再加以修习,便能灭尽我执及其种子。随之,善法等业与蕴结生的生也就消失无余。
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见到轮回的因果产生与因果穷尽而通晓万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会认为真实性中世间此蕴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许也不存在,这是因为他们了知缘起远离常断之边。如果领会了缘起的含义,就能遣除对世间万法有、无、常、断之边执。
因此,我们应当了知诸法如影像般无有我执与我所执的对境。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舍无量心的修量,即相续中生起诸法自性本来无生之等性证悟。
我们的相续中什么时候生起诸法本来无生、等性无二的证悟,就说明舍无量心修得很好。当然,这个境界很高。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诸法平等的境界,那时肯定能做到亲怨平等,不会产生嫉妒心和嗔恨心。在法未融入心之前做任何事都很困难,因此,道友们要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令法融入自心,早日证悟大圆满。
《普作续》中云:“无二住于无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
无二的智慧住在无有所思的境界中,这样的法性菩提心能产生自他平等的智慧。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舍无量心的果是无有亲疏的垢染心,自然成就任运自成的智慧。
从世俗谛来说,达到无有自他亲疏之境界;就胜义谛而言,证悟无二法性。
在世俗谛中,要达到亲怨平等的境界;胜义谛的境界,则是证悟无二法性。无垢光尊者讲得很深。
如是精进修习舍无量心完以后当观修慈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