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4课
昨天在宣说意相的科判中讲到,四无量心依靠不同的对境而产生,今天接着讲四无量心的意相。
也就是说,有依靠众生、依靠正法、依靠无缘三者而生起的四无量心,
有依靠众生、依靠法、依靠无缘而产生的四无量心。
也有依四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
也有依靠四种对境而产生的四无量心,如昨天讲过的痛苦可怜者、快乐富裕者等。
以及现见六度之六种违品而生的四无量心。《经庄严论》中云:“慈饥慈蛮者,慈惑放逸者,慈为他转者,慈生邪见者。”
对于不布施而感得饥饿果报的众生、不持戒的蛮横者、不安忍而随烦恼转之人、不精进而放逸者、不修禅定为他转的众生、无有智慧之邪见者生起慈心。这里“慈”指代四无量心。《经庄严论》中的此教证,说明了四无量心依靠六度之六种违品而产生的情况。
还有说由十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如《经庄严论》中云:“为烦恼敌转,苦逼黑暗障,入于难行道,真具大束缚,贪杂剧毒食,弃舍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众生。”
此教证宣讲了十种众生,依靠这十种对境而生起四无量心,下面一一解释。
此中宣说了初学菩萨修学四无量心的十种对境:
初学菩萨看到这十种可怜众生时,马上生起四无量心。
烦恼如烈火般炽盛者,
这是颂词中的“为烦恼敌转”,贪心、嗔心等烦恼就像烈火一样非常强烈,无法控制,菩萨看见这些众生时应修四无量心。
虽已入道却被魔制造违缘者,
虽然已经入了道、皈依了佛门,但却被魔控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自己明明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这样的众生特别可怜。
三恶趣众生,
这是在讲颂词中的“苦逼”,即被痛苦逼迫的地狱、饿鬼、旁生界的可怜众生。这里有三种对境,加上前面两种,共五种。
不知业因果者,
虽然获得了人身,但是对业因果、前后世等道理不了知。可能在座的有些佛教徒对生死轮回都不一定很相信,如果对轮回和业因果没有殊胜的定解,肯定会造很多恶业。反之,如果相信因果、相信轮回,就一定会取舍因果。这是颂词中的“入于难行道”,是第六种对境。
入于颠倒途者,
有些人入于外道,有些人入于诽谤佛法之道,这也包括在“入于难行道”中,这是第七种对境。
为烦恼结紧紧束缚者,
这是颂词中的“真具大束缚”,被烦恼的绳索紧紧束缚着。这是第八种对境。
享受禅定乐味者
精进坐禅,享受四禅的禅定,这并非解脱的因,这是第九种对境。
以及入声缘道者。
以大乘的眼光来看,声闻缘觉仅仅希求自己获得解脱,因此成为大乘菩萨悲悯的对境。此处对应“贪杂剧毒食”,是第十种对境。
大家在修学时,“为一切众生而获得佛果”的念头不要忘。我们可以观察,目前在自相续中是否存在亲怨平等或慈爱一切众生的心?若尚未产生,那就要知道通过什么因缘才能产生,然后继续修持和串习。除了非常野蛮、善根浅薄的人以外,一般而言,闻思这些大乘论典后,自相续会自然成熟,这是闻思的加持,也是自己修学佛法的加持。
四无量由四种缘产生,
《俱舍论》中讲过四种缘,依靠这四种缘也可以产生四无量心。
自性存在的佛性或界性称为因缘;
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或如来藏的界性,这是四缘当中的因缘。
宣说四无量教言之善知识称为增上缘;
宣说四无量心教言的善知识,是四无量心在自相续中产生的增上缘。
各自现前的对境称为所缘缘;
前面说四无量心产生的对境有可怜者、富裕者等,这些对象是产生四无量心的所缘缘。
了知修四无量之利益以及不修之过患,修前前之因称为等无间缘。
知道修四无量心的利益和不修的过患,是等无间缘。
《经庄严论》中云:“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在《经庄严论》和《俱舍论》当中都讲到过依靠四缘产生四无量心,《俱舍论》中只讲了四梵住的因是依四缘而产生,因为《俱舍论》并未直接讲大乘发菩提心的内容。
《俱舍论》中云:“四缘生诸心心所,以三缘生二种定,他法则由二缘生。”意思是说,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缘等四缘而生,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者产生二灭定;
此处并未说四无量心直接以这四缘而产生,《俱舍论》中没有关于菩提心的论述。行者相续中的四无量心是由心和心所产生,而所有的心和心所都是依靠四种缘产生的。无缘的四无量心不包括在心和心所当中。
“三者产生二灭定”,二灭定就是灭尽定和无想定,它通过因缘、增上缘和等无间缘这三者产生。
一切无情法是由因缘及水肥等增上缘所生。
石头、木头等无情法,则是由因缘及增上缘而产生。
那天讲过,佛的二十一种无漏功德当中也有四无量心,佛陀相续中的四无量心是否依靠四缘而产生,这里没有说。佛本身并没有任何执著,也超越了因缘,成佛时,四无量心的功德以增上的方式存在,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在有些论典中,按慈悲喜舍的次第先修慈无量心,无垢光尊者这里讲,修法的次第虽然没有固定,有轮流、超凡等修法,但对初学的补特伽罗来说,首先要观修舍无量心,做到亲怨平等后再修其余的慈、悲、喜三种无量心。
我们现在尚未做到亲怨平等,家人打来电话就感觉十分愉悦,哪怕在距离很远的地方看见怨敌都恨之入骨,这是缺乏大乘菩提心的表现。
《三摩地王经》中说:“若人修一法,速得菩提果,何为此一法,慈悲平等心。”如果修某一种法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佛果,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心和平等心。因此,若想快速成就,首先就要做到亲怨平等,这很重要。
从相续中容易生起的舍心开始修。若未对一切众生平等,则难以生起其余三种无量心,因此首先修舍无量心。
无垢光尊者通过其自身的修行经验告诉我们:初学者应先观舍无量心,亲怨平等后再修其余的三种无量心,因为如果缺乏平等心,就很难对怨敌生起悲心,不会想让他获得快乐、离开痛苦。
阿阇黎智藏在《中观庄严论》中云:“舍心辽阔大地上,遍开慈心之鲜花,严饰悲心之凉荫,喜心净水无混浊。”
这是智藏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不是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在舍心的广阔大地上,遍开慈心的鲜花,装饰着悲心的凉荫,喜心的清净水无有混浊。这里的次第同样是先讲舍心,有了舍心以后才可以开出慈心的鲜花,享受悲心的凉荫和喜心的净水。可见,无垢光尊者的次第是有依据的。
此外,《二观察续》中所说“初当修慈心,其次修悲心,尔后修喜心,最终修舍心”的次第,是从结合内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说的,这也是因为一开始慈心等三者容易生起的缘故。
为什么《二观察续》中是按照慈、悲、喜、舍的次第呢?这主要是从结合修内在本尊的真如而宣说的。如果相应内在本尊的真如而修持,则容易生起慈心等三者,最后再修舍无量心。前后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表面上次第不同,实际密意无别。
往后,若大家在不同的经论中看到关于某个问题的说法不同、次第不同时,千万不要认为它们彼此矛盾。世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用不同表达方式,同样,佛的金刚语也有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这种说法是为了引导某种根基的众生,这种观点具有随顺众生的密意。
所以,诸位在日后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马上取舍、心生邪见。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舍无量心的所缘境是哪些众生呢?应在心中如此观察:我们贪执现今的父母亲友、嗔恨怨敌,这种心态是否符合真理呢?不仅不符合,而且非常恶劣,这种做法非修行人所为。
每一位众生无有不曾成为亲人与怨敌的,所以对他们不应该有贪嗔之心。
按照佛教的说法,每个众生无始以来与我们既成为过挚亲,亦曾互为怨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特别执著今生的父母、嗔恨现在的敌人。此生的怨敌在前世做我父母时,也如这一世的父母一样,对我爱护有加;我极为贪执的父母,在后世的轮回流转中也可能变成我的怨敌。因此,每个修行人都理应将亲怨不定的窍诀铭记于心。
无法做到亲怨平等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很大的障碍。诚如《佛子行》中所说:“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我们对亲方的贪执如同沸水,对敌方的嗔心就像烈火。想要息灭贪嗔之心,就要先观修亲怨平等——首先从理论上知道,无始以来无一众生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对外境亲怨的执著非常深,但我相信,通过对大乘佛法的闻思修,我们对亲怨的执著一定会越来越减少,直至消失。
昨天我专程去炉霍见了一位亲友,听说他的兄弟前段时间被别人杀了,他想为其报仇。我们在用餐期间,他对我讲述了他对亲人的执著:“我非常执著我的兄弟,即使有人用整个南赡部洲所有的财产换我兄弟的一根手指头,我也不会换,更何况是我兄弟的性命?如今,我的兄弟被那个人无缘无故地杀害,如果让我找到他,我会像得到如意宝一样欢喜,我要狠狠地折磨他……”他在身上悄悄地携带武器,到处寻找仇家,已经三十多天了。
我极力劝阻他不要这样做。可他说:“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你身上,所以你才会这样说,如果是你的亲弟弟被人杀害,你肯定也会这么做。”
我说:“根本不会。”
他很愤怒地斥责我:“你没有一点亲友间的感情,你太坏了,你不是人!”
我并未因此而生气,还是想开导他平复心中的仇恨:“即使如你所愿将对方杀害又有什么用呢?结局是要么你被枪毙,要么一辈子被关在监狱里,不仅自己非常痛苦,还会给亲人带来痛苦,再加上被杀的众生也会有很大的痛苦。再说,即使你杀了他,你的兄弟能复活吗?你为了杀他,又增上了许多痛苦和烦恼,不如好好为你的兄弟念点经……”但仍然劝说无果。
众生相续中的嗔恨心,是长久以来通过恶友及其他不良习气形成的,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息灭。我的心态他不能理解,他的心态我亦无法接受。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轮回中怨敌间的纷争、亲友间的相聚都只是暂时的因缘,不必过于执著,否则,对自己的修行、成就都会带来极大的违缘。因此,修行人理应尽量断除对亲友的贪执、对怨敌的嗔恨。
当然,刚入佛门的人要做到亲怨平等绝非易事,但大乘佛法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受佛法熏陶的时间越长,对亲友与怨敌的执著就会越轻。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我们无始以来都在轮回中漂泊,现在极为憎恨的敌人,曾经也做过自己的父母和亲友,他们都曾像今生的父母一样无私地饶益过我,对我具有恩德。虽说因为时间久远,我早已记不起前世父母的恩德,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曾经对我做过饶益的事实。那么,作为受恩者的我,又岂能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对于往昔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众生,以损害回报实在不应理。《毗奈耶经》中云:“于饶益者当报恩,不应加害或漠然。”
对于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人应当报恩,而不应加害或漠然对待。众生的无明非常深重,只能看见暂时的因缘,而无法现见在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我想,承认生死轮回的人,从道理上应该说得通,无法对生死轮回生起稳固定解者不一定有感觉。
丙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
再者,许多生世中,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某人现在以某种因缘成为了你的朋友,但在多生累劫的流转中,以后也可能变成敌人加害你,让你感受痛苦。那么,对怨敌回报利益合理吗?亲友会变成仇敌,仇敌也会变成亲友,不亲不怨的人会变成亲人或怨敌。因此,在轮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亲是怨并不固定,贪恋或嗔恨的心态都不应理,应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尽心尽力饶益每个有缘众生,这才是真正大乘菩萨的行为。
如果因为受到怨敌加害而不行饶益,那么亲友也曾经于前世加害过自己并且现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仅以此对他们生起贪嗔有何利益呢?
如果因为敌人让自己苦恼,所以要加害于他,那同样的道理,今生的亲友们在往昔世也曾加害过自己,让自己感受过诸般痛苦,如此对他们生起贪嗔之心有什么利益呢?
中等者从前、以后对自己有利有害都不一定,所以他们不是该贪恋、该嗔恨的对境,要对所有的人都无贪无嗔,生起亲、疏平等之心。《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汝当于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
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有些在家人对亲友的贪执、对怨敌的嗔恨报复,是修行人无法接受的。
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家都要好好地思维。虽说现在可能难以将亲友与怨敌平等对待,但我坚信大家终能达到这一境界,那时可能没看见什么明点,但自相续已趋至成熟。
丙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最初应将亲友观想成中等者而断除贪恋之心,随后将怨敌观想成中等者而断除嗔恨之心,最终达到无亲无怨的境界,这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我们现在修行不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能断除对亲友的贪执和对怨敌的嗔恨,贪嗔之心始终无法息灭。
不过,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讲到,有些人似乎生来就对亲友、对怨敌都不在乎,这种心态并非修行很好,而是人格不好——亲友利益自己无所谓,怨敌伤害自己也无所谓,处于一种茫然、愚痴的状态。
如是将亲怨二者平等观成不亲不怨之人而修舍无量心。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刚才说要将所有众生观为平等,这种心态到最后仍需断除,因为它是愚痴的本性。这样观修最终就能脱离三有轮回,同时能遣除一切有情的烦恼之心,达到远离一切戏论、如如不动的最高境界。
将任何众生都观为不亲不怨的中等者之心也属于痴心,所以但愿彻底消除亲怨为主一切众生的烦恼,永远不再生贪嗔之心,但愿一切众生彼此之间心皆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