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3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共十三品,前八品是显宗部分,后五品主要讲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第六品皈依品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七品四无量心。
大家应该清楚,皈依后要发菩提心,在发心之前,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四无量心,就不具足真实发菩提心的基础。按理来说,发了菩提心的人都称为大乘菩萨,但我们自己是否具足四无量心的功德呢?诸位在学习本品时可以对照自相续。
第七四无量心品分十: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二、宣说差别;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五、宣说真实所缘境;六、宣说意相;七、宣说修持方法;八、宣说其他修法;九、宣说修行之果;十、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开悲花,
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众生修自心。
通常而言,修行次第是先皈依,再修四无量心,然后发菩提心。想要成为大乘佛教徒,发菩提心很重要。在修五十万加行时,皈依和发心的先后顺序不要颠倒,应次第而行。是先磕头还是先念百字明关系不大,但不能先修发菩提心后修皈依。
无垢光尊者在颂词里运用了藏文形象化的诗学手法。在慈心的大地上开满悲心的鲜花,喜心犹如凉荫,舍心就是净水,为了利益众生,应以四无量心修持自己的心。美好的环境能够让疲劳的人们得到休息,同理,依靠四无量心,人们的苦恼、痛苦一定能得以减轻。
此处以极为舒心悦意的林间比喻来加以说明。
此处用舒心悦意的林间比喻来说明。在藏文的诗学中,这种写作风格被频繁运用。无垢光尊者有时为了让他人生起信心,在有些论典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藏地诗学的太阳就落山了。
在众生喜爱的休息处绿草荫荫的慈心大地上,到处盛开着形态各异的悲心鲜花,并有喜心的凉荫遮阳,还有许许多多鸟类野兽生存着,湖泊池塘中流淌着、瀑布飞泻着舍心的净水。三有中疲惫的众生在这里得到安慰,自心也得到休息。
旅途劳累之人遇到环境优美的寂静处时,很想在那里稍作休息。同样,众生在三有中非常苦恼,随着贪嗔痴护持亲眷、降伏怨敌,身心早已疲惫不堪,如今,他们应在慈悲的凉荫下令自心得到休息。
这以上是运用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四无量心。
在藏地,高僧大德的诗学皆以《明镜论》作为根本,《明镜论》是由印度的丹哲所著。在藏文的《明镜论》中讲过,比喻有三十二种,形象化有二十种,麦彭仁波切对此作过讲解。
有些教派并没有说发菩提心之前必须先修四无量心,那四无量心是不是藏传佛教的独特说法呢?无垢光尊者引用了《中般若经》的教证说明,这是佛经中的密意。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菩萨大菩萨当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作为发了大心的菩萨,一定要修四无量心,因为这对菩萨断除贪亲嗔敌之心利益极大,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得比较广。不知道你们《前行》看完了没有,最近讲四无量心时,希望各位看看华智仁波切对此是怎么讲的。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懂得四无量心,所谓的“发大心”其实没有成为大心,甚至连求人天福报的心都不如。
下面宣说四无量心和四梵住的差别。
甲二、宣说差别:
若与解脱道脱离,则四梵住三有因,
灭道所摄此四者,越过有海四无量。
四梵住和四无量心差别很大。我们若想得到解脱,就一定要发菩提心。法王如意宝在每天讲经前都会劝请大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而发菩提心”。若在行持任何善法前未以菩提心摄持,就已经脱离了大乘解脱道,如果仅仅是四梵住的发心,那仍然是三有轮回的因。
转生梵天的因是修慈、悲、喜、舍之心,例如在看见可怜众生时对其生悲心,并发愿将来获得天人的果位,而从未想过“愿我与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四梵住的因与果在《俱舍论》中讲得比较广。
菩提心必须具足两种条件: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因此,对可怜众生心生悲悯还不算是菩提心,应在悲心的基础上愿其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灭道所摄此四者,越过有海四无量”,若以如来正等觉的灭道——寂灭一切烦恼之道摄持,就能越过轮回的生死大海,真正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因此叫四无量心。
大家一定要清楚四无量心和四梵住之间的差别。每天在行持任何善法之前,我们应好好观察自相续,是否具有“愿一切众生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心。
《胜藏经》中云:“舍利子,未真实发心或未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四者即是四梵住,现行于三有中;
没有真实发心,或者没有随着高僧大德真实发心,这样的慈悲喜舍称为四梵住,其果必定会成熟于三有轮回中。
若是真实发心或已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则是四无量,行于涅槃道之故。”
这个教证相当重要。如果我们是真实发心或已随顺真实发心,这就是涅槃和菩提的因,否则就是转生梵天的因。
甲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
缘无量众为有缘,周遍法性为无缘。
缘无量众生而观修,即有缘之四无量心;没有特意执著,以周遍法界或认识法界本性的方式观修四无量心,即无缘之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的所缘境若是一切众生则生起有缘四无量心,如果所缘境是诸法之真如法性,则生起无缘四无量心。
如果是观想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获得安乐,这是有缘四无量心;如果所缘的对境是一切诸法的真如法性,这叫无缘四无量心。
《瑜伽师地论》云:“依于众生与法性分别生起有缘与无缘四无量心。”
汉传佛教认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造,而藏传佛教公认为是由无著菩萨所造,藏文的《瑜伽师地论》归属于“无著五论”中,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无著菩萨造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探讨。
四无量心之所缘境,一者是众生,一者是法性,依于众生生起有缘之四无量心,依于法性生起无缘之四无量心。无垢光尊者在此将很多论典中的教言归纳成窍诀为我们宣说。我们现在只有一种相似的无缘之四无量心,若是通达了大圆满或大中观境界的人,在观修四无量心的过程中依于真如法性,即为无缘之四无量心。
甲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分二: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乙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
观修四无量心时一定要缘一切众生,并发愿令其获得佛果,这很重要。
前者有限量,缘于少量众生,
不清净之所缘境,有缘之故梵天因。
不清净的所缘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这样的观修方法有所缘的执著,因此只能成为梵天之因,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四梵住之所缘境为一两个等有限的众生,生起有相慈心等四心,
四梵住的所缘境只是有限的众生,对他们生起有相的慈心、悲心等四心。
我们在看见一些可怜众生时,要在内心愿他们获得佛果,这样从心上安立的无形之修法很重要,不知道诸位相续中无形的善根怎么样。
去年我生病比较严重,在病中,做了一些翻译等有形的善根,如翻译《窍诀宝藏论》《释迦牟尼佛广传》等;也做了一些无形的善根,会在内心观想愿能以此病苦而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并愿这次以病魔损害我的因缘,最终获得佛果。而有些生病的道友,疾病完全成了毁坏自相续的因,对上师三宝生邪见,整天谩骂金刚道友,生起贪心、嗔心……
不管遇到何种逆境时,以佛法守护自心很重要。
没有被解脱之心所摄持,如母女二人同过恒河时,相互生起了慈心,因此死后转生于梵天中,这样的四梵住只能成为三有之因,
在《大圆满前行》《极乐愿文》《入菩萨行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这个公案。普通的慈心、悲心等未被解脱之心摄持,就像母女俩过恒河时,母亲想:“我死了不要紧,希望我的女儿能活下去。”女儿心想:“我死了不要紧,希望母亲能活下去。”因为互相都缘于对方生起慈心,母女俩死后都转生于梵天。四梵住只能成为三有之因,无法脱离轮回。
就是《入行论》中所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的道理。
即使只是产生了一刹那明定的心,也能得到梵天的果位,与此道理相同。四梵住和四无量心不要搞错,四梵住的范围与功德很小,四无量心的功德相当大。
下面教诫修解脱之四无量心,勿修四梵住之因。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先了知差别后再修四无量心:
此为无缘入解脱,具悲心者当修学。
四无量心是入于解脱道最好的方便方法,所以,具有大慈大悲心、有一定善根之人,要好好地修持四无量心。
欲求解脱者唯一应当修学真实所缘境与四无量心。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宣说四无量心之所缘境:
意相和所缘相当重要,如果不了知二者的差别,那很多相似的道理都分不清楚。比如四无量心,慈心是好心,悲心也是好心,喜心也是好心,它们各自在所缘方面有什么差别、在相上有什么差别,这些内容一定要分清楚,不能笼统地理解。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慈悲喜舍是四种心态,分别针对四种所缘境:慈心的对境是不具有快乐之有情;悲心的对境是被痛苦逼迫的可怜者;喜心之对境是具有幸福的有情;舍心之对境是贪恋亲方、嗔恨敌方的有情。
缘于众生之四无量心的所缘境:不具安乐者、
愿不具快乐的众生获得快乐,不具安乐者是慈心的对境。
痛苦可怜者、
愿痛苦可怜的众生早日离开痛苦,痛苦者是悲心的对境。慈心与悲心在反体上略有不同——前者予乐,后者拔苦。
快乐富裕者、
喜心的对境就是快乐、富裕的众生,愿此等众生不要离开自己目前拥有的快乐,并对众生享有安乐的状态生起无比欢喜之心。
贪亲嗔疏者分别是慈、悲、喜、舍之对境。
愿对亲友生贪心、对怨敌生嗔心的众生平息贪嗔之心,做到亲怨平等,这叫舍心。四无量心的对境方面有这四种差别。
《经庄严论》中云:“寻求安乐者,痛苦可怜者,安乐具惑者……”
许多汉地信众都会念能海上师翻译的四无量心偈颂:“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第一句是慈心,然后依次是悲心、喜心、舍心。
甲六、宣说意相:
意相就是心态,四无量心各自的心态不同。
许相得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
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安乐的心态,悲心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心态,喜心是愿众生不离欢喜的心态,舍心是愿众生心能够堪能、调柔,不生贪心与嗔心。这是四无量心的意相差别。
愿慈心对境的众生具足安乐、悲心对境的众生无有痛苦、喜心对境的众生不离欢喜、舍心对境的众生舍弃贪嗔后一视同仁。《经庄严论》中云:“慈悲有情尊,值意离意尊,不离意趣尊,利乐汝前礼。”
何者相续中真正具足四无量心,此人就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四无量心是一切利乐的来源,如果相续中没有四无量心,就算不上是大乘行者。
四无量心之本体即远离各自之违品。
四无量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远离各自的违品,比如悲无量心远离了悲心的违品。
彼论又云:“舍梵天违品,具无分别智,趋入三所缘,成熟诸众生。”
此颂下文中有具体解释。
舍弃各自之违品即是指《经庄严论释》中所云:
《经庄严论释》可能是安慧论师所造。
“不分别他境,缘快乐者、痛苦者、中等者三对境而利益众生。”
于他境不分别,缘于三种对境——快乐者、痛苦者、中等者而利益众生,有缘的对境即是此三种,无缘即是安住于法界实相。
如何趋入所缘境呢?以三种心态趋入不具苦乐之中等对境,痛苦可怜或具有贪嗔苦因苦果之痛苦对境,幸福快乐之安乐对境这三种对境。
修四无量心时,令不具足快乐的众生具足快乐,愿具有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的众生早日离开痛苦。
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听闻论典而生起的。
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在上师面前听闻相关教言而生起的,比如以前不知道四无量心和四梵住的差别,现在通过听闻后完全领悟。
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彼等无生之自性。
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通过上师的教言真正证悟了无生之自性,达到了无有执著的境界。
或者,与未证悟无我、证悟一个半无我以及证悟二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分别是缘众生、缘法、缘法性之四无量心。
没有证悟无我者是缘众生之四无量心;证悟了一个半无我的声闻缘觉是缘法之四无量心;菩萨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样的相续具足缘法性之四无量心。
《菩萨地论》中云:“缘众生与诸外道共同;缘法与诸声缘共同;无缘与彼等皆不共。”
缘众生之四无量心与外道共同。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过,有些外道也有相似的悲心,比如他们会在夏天走路时在脚上挂铃铛,目的是为了避免无意中伤害小虫。
“缘法与诸声缘共同”,缘法的四无量心与声闻缘觉的境界相同。
“无缘与彼等皆不共”,无缘之发心既不同于外道,也不同于声闻缘觉,那跟谁相同呢?跟诸佛菩萨相同。颂词中未直接宣说,但意思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