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90课
我们正在讲皈依品中的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果皈依。
乙二(果皈依)分四:一、宣说皈依境;二、真实皈依法;三、宣说后得;四、皈依学处。
丙一、宣说皈依境:
果皈依和因皈依的对境有所不同,因皈依的对境是平常所说的三宝,果皈依的对境主要是自己的心。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究竟果皈依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法身,法身并非在别处,它就是自心的本体。换言之,最究竟了义的佛、法、僧及圣尊就是离一切戏论、光明之自心。这句话相当重要,理解这句话后,我们会对自心和皈依三宝有更深层的认识。
跟许多人用分别念造的论典有所不同,无垢光尊者撰著的论典是真实智慧的结晶,每一句话要解释得非常相合有点困难。我们现在虽然达不到他的境界,但应该尽量地把自己的分别念转为智慧。
大家在课后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再次阅读,好好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在自己心里扎下非常稳固的根,否则,表面上的信心和理解是靠不住的。
有些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心中充满了疑惑与矛盾,其实这些矛盾不一定真正成立,这是因为我们智慧尚浅。就像小孩子在读小学课程时会有很多疑惑,但当他上中学和大学后,才发现原来的疑问非常可笑。同样,我们刚入佛门、刚学显宗时,会觉得有许多不解之处,这些不解随着知识的增上一定会得以遣除。现在我们的分别念并不可靠,等获得阿罗汉果,或是菩萨与佛的果位时才知道,从前自认为很聪明、很有智慧,其实非常可笑。
我们要学习圣者的金刚语,终生都不离圣者金刚语的加持和智慧的启迪,这很重要,否则,随顺自己的分别念肯定没什么好结果。
法相乘(即显宗)中说自己欲求获得佛果为果皈依,彼之皈依境暂时是法与僧,究竟为唯一法身佛。
因乘认为,自己想要获得究竟的佛果,这叫果皈依。暂时的皈依境是法和僧,究竟的皈依境是法身。
如云:“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
《宝性论》中说,最殊胜、最究竟的皈依处,唯一就是佛陀。这是因乘共同承认的。
然而,此处(密乘)所说的究竟果皈依境即是法身,因为它是究竟的三宝。
密乘究竟的皈依处是法身,因为三宝的本体就是法身。
所谓的法身,就是于他相续中已现前佛果的为因皈依境;
法身,就是在他人的相续中已现前最究竟的佛果,称为因皈依境。
住于三宝自性中离诸戏边之自心性为果皈依境。
自相续中离一切戏论的光明法界,是真正的果皈依境,因皈依和果皈依之间有这样的差别。
他人相续中获得的法身果位,在显宗来说是果皈依境,但在密宗来说,凡是他人相续,不管是法身还是三宝的形相,全部是因皈依,因为最究竟要现前的就是自己心的本性,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离一切戏论之心的本性。
所以要对它皈依。(证悟自之心性乃为真正的果皈依。)
证悟自心的本性是真正的皈依,这是密宗不共同的说法。
自己想要获证法身果位是显宗果皈依的方式,证悟自心的本性是密宗果皈依的方式。怎样证悟呢?应以上师的窍诀证悟自心,这就是真正的果皈依。所以,密宗的标准很高。
很多人将密宗和显宗完全分开理解,以分别念认为显密不同且互相矛盾。其实在显宗各经典中也有许多不相同的说法,比如《毗奈耶经》《广大游舞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四十九天没有说法,四十九天后,经梵天和帝释天请转法轮才开始讲法。而在《华严经》和《本师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第十四天时,到他化自在天转法轮,宣讲了《十地经》。
在不了解佛教的人看来,两种说法完全矛盾,其实不然。对此,日称论师、世亲论师曾在《十地经》的讲义中说过两个原因: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的说法只是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而示现;即使佛陀当时在人间没有说法,但并未否定佛在天界说过法。
就真正的胜义境界而言,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从世俗谛而言,为令众生断除迷乱显现,佛陀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因此,当我们在看到佛法的不同观点时,不要以为它们是矛盾的,凡夫的分别念一点都不可靠。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我们看过多少本?除了在汉地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等少数经典外,还有许多意义甚深的经典都未曾阅读过。那么,我们是否有资格评论佛陀的观点不对呢?对佛法生邪见是没有必要的,只是自己徒增恶业而已。
如果诸位觉得有些道理不对,我们可以书面或当面辩论。辩论的目的并非想诋毁哪个宗派,或是想让自方的观点战胜对方,而是为了提升自他的智慧。
因此,当心中产生一些怀疑时,可以与其他金刚道友互相探讨,用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的因明、中观智慧来抉择,否则,随着自己的迷乱分别念而转,可能会造下谤法、谤僧的罪业。
《成智论》中云:“离得净心即为佛,无变无垢为法宝,功德圆满乃僧众,故自心性最殊胜。”
心离开了一切得和不得,心的本性就是真正的佛,圆满具足了佛、法、僧。心性像是如意宝,真正通达自心本性的人,已经具足了法报化三身。
无垢光尊者在著作中将显宗和密宗结合起来讲解得非常圆满,既清楚地宣讲了显宗的说法,又将密宗独特的观心方式和盘托出。显宗的许多问题可以用密宗的观点来解释,比如虽然显宗也强调观心,但自心本来是佛的道理,密宗从理论上可以解释得更清楚。在修阿弥陀佛一心不乱的境界时,若缺乏密宗的窍诀就会很困难。因此,圆融无碍地通达显密的观点十分重要。
丙二、真实皈依法: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入定真如境界中,
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世俗的皈依通过道用修学后,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心的显现,实际上没有能皈依和所皈依,在无有能所的境界中入定。我们执著的心和外境都非究竟,究竟的三宝并无真正的相状,只不过众生在能取所取消于法界前暂时这样认识,最究竟的果皈依就是三解脱中的无愿。
于所观想的皈依境前,自己与一切众生皈依,之后在力所能及之前一直念诵皈依偈,这是世俗有缘之因皈依。
观想在皈依境——诸佛菩萨前,自己和一切众生念诵皈依偈而皈依,这是世俗的有缘皈依。
(宣说本体:)于虚空中所观想的对境三宝与作皈依的我等一切众生此二者,也仅是自心的幻化而已,实际上微尘许异体也不成立。
进一步深思,刚才所观想的虚空中的三宝和一切皈依的众生都是自心的幻化,如《大幻化网》中所说,用最究竟的胜义理来衡量时,皈依的对境不存在,皈依者亦不存在。
心性不堕于任何一方,处于如虚空的本体中,在远离戏论的境界中安住。
皈依的对境、皈依者都是心的幻化,真正观察时,自己不成立,外境也不成立。但是,心性的本来光明、如来藏的本性还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存在的方式完全超离了我们的分别念,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真正的无缘皈依、殊胜皈依。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
有些经典中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存在的,但无垢光尊者在此引用《般若经》中的教证说,任何人若既不缘佛,也不思法与僧,这就是真正的皈依。
所以,认为皈依境——三宝与皈依者——我及一切众生为异体并非是实相义,要了知真实皈依为无愿之自性。
暂时的道皈依中可以承认皈依境与皈依者,但这并非实相,究竟的皈依就是无愿之自性。
无垢光尊者引用此教证是想说明,这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的观点,而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本论的意义非常甚深,大家应该重视这些关键的内容及教证。
丙三、宣说后得: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圆满智慧资粮将获得法身,出定后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回向。
无缘空性是智慧资粮,依此可成就法身。《宣说二谛经》中云:“文殊,以福德资粮可得色身;依智慧资粮可现前殊胜法身。”
依靠福德资粮可以得到色身,依靠智慧资粮得到法身。
因此,应当在现有轮涅之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如何回向呢?《毗奈耶经》中云:“以此广大之善根,愿众生内自成佛,昔日诸佛未度众,愿我悉皆救度之……”以这种方式作回向。
从显现方面而言,众生与佛陀都存在,我们当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回向:往昔未被诸佛度化的众生,愿由我来度化。
因皈依和果皈依就讲到这里,下面讲皈依的学处,即皈依戒。
丙四(皈依学处)分二:一、因皈依学处;二、果皈依学处。
丁一(因皈依学处)分四:一、不舍三宝;二、不欺应供;三、皈依三宝之戒;四、以信供养。
戊一、不舍三宝: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学处分为二种——因皈依与果皈依的学处,首先宣讲因皈依的学处:不为王位、不为自己的生命、不为获得奖励和自己的利益而舍弃上师与三宝。
在座各位应该都皈依过三宝,甚至有些人已经出家多年,而作为讲法者的我是藏族人,藏地的孩子从小就是佛门弟子,但我们大家是否具足如理如法的皈依戒很难说,当时皈依三宝的发心是否清净也想不起来。因此,今天包括我在内,我们重新皈依。
首先,将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做外内密的意幻供养,将人间和天界所有的供品供养给他们,然后在他们面前先发心: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都不舍弃三宝,也不为了得到王位、财富、利益、奖赏而舍弃三宝,我皈依的目的不是像阿罗汉一样为了自己的解脱,也不是为了得到暂时的人天福报——希望来世变成富翁或天人,而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从痛苦的轮回中获得解脱。
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偈:“我索达吉从今日起乃至菩提果之前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说自己的名字。念诵完后,观想诸佛菩萨允许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今天我观想得比较可以,不知道你们刚才有没有观想,如果观想得不是很清楚,等一会儿静下心来,在佛像前做点供养,观想将诸佛菩萨迎请在自己的前面并顶礼,再念诵皈依偈。我们不是只在口头上,应该发自内心观想为了众生而皈依,那么,自己往后的修行就是为了众生,不是为自己。
为什么不能舍弃三宝呢?因为获得王位等只是在现世中稍稍安乐而已,
获得王位只是世间暂时的安乐。而且,即便身居王位,但若是没有佛法的境界,安乐也会十分鲜少。
而皈依三宝者能成办增上生、决定胜之一切安乐,
增上生是指人天善趣的安乐,决定胜是指声闻、阿罗汉、菩萨的果位,皈依三宝能获得增上胜和决定胜的一切安乐。
因此这二者有着胜劣的差别。
所以皈依三宝与获得王位有胜劣之别。但世间人更希望获得王位,如果有机会当总统,人们就会欢喜无比,其实,仅仅只是受持皈依戒的功德与利益都远远胜过前者,遗憾的是,世人并不相信。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宁愿当县委书记呢,还是当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会不会有人舍弃三宝,选择当县委书记?
与寂天菩萨所说“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之义相同。
寂天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小失大,我们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利他。不管是皈依、修行、做任何善事,希望大家把利他放在首位。无论是以世俗之理还是出世间的佛教道理来说,人们都不赞同自私自利的心,而大公无私的心是大乘菩萨最赞叹的,因此,不要因自己小小的事而舍弃利益他众的大事。皈依应该这样理解。
《毗奈耶经》中云:“汝为生命、王位,即使是开玩笑亦不应舍弃三宝。”
以开玩笑的语言说“舍弃三宝”,此罪过也是无边无际的。这一点大家需要重视,即使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诽谤上师,或是对三宝说不恭敬的语言也会遭受很大的果报。总之,不能为了王位和生命而舍弃三宝。在藏汉历史上的确有很多高僧大德,即使舍弃生命都不舍弃三宝。
戊二、不欺应供: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应供处”主要是指上师,在修学过程中不能欺骗上师,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如果欺骗上师,那就相当于欺骗了所有的诸佛菩萨,因此,要断除恶言和诽谤圣者的语言。
《华严经》中云:“依止善知识后不欺应供,当断除于诸圣者大德说不悦耳之语,随正法而行。”
依止善知识后,不应欺骗作为应供处的上师,应供是值得供养的对境,即使没有供养也不要欺骗,否则,自己在即生和来世不一定快乐。因此,应该断除对高僧大德说不悦耳的语言,并随正法而行。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这些基本的意义,许多佛教徒应该懂。自皈依佛后不礼其他天尊,皈依正法后不害任何众生,皈依僧宝后不交往外道。
《大涅槃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
若有人皈依佛陀,那此人即是真居士。生活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对于有些人来说,圆满地受居士五戒有点困难,但即便只是皈依佛功德也很大,如果其他的暂时做不到,那就先皈依佛吧。
我们以后如果在大城市里碰到有人想要皈依三宝,却找不到传授皈依的上师,那就按照前面无垢光尊者的方式,为他做个简单的皈依仪式,不论自己的身份是在家还是出家,都可以为其传授。但要记住的是,这么做不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众生的悲悯,以利益对方的心态为其传授皈依。
那天法王如意宝讲过,若连一分清净的戒律都没有,解脱将会很困难。汉地有些知识分子或是在特殊单位工作的人,守持很多戒条不太现实,如果只是皈依佛就相对容易一些——从广义来说,皈依戒也属于戒律。
恒时不皈依,其余诸天尊;
皈依三宝之人恒时都不能皈依其他天尊。
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
皈依正法之人,绝不能有损害众生的心。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不管是任何众生,如果我们有想害他的心,那就可能会破掉皈依法的这条戒。即使是如蚂蚁一样微小的众生,佛教徒都不应该故意杀害它们。
我曾目睹汉地某佛学院的一位老和尚拿着苍蝇拍,看见苍蝇就打,我忍不住狠狠地痛斥了这种行为,当时他有点不高兴。我们应当记住,作为皈依三宝的佛教徒,绝不允许故意杀生,出家人还杀害众生,真是令人深感遗憾。
皈依僧众者,不交往外道。”
皈依僧众的人不能跟外道交往。
有些皈依三宝的大学生曾经问过我:“我们同班、同寝室的人都不信佛教,我该怎么办?”
我回答说:“如果身体无法避免与外道和不信佛教的人接触,那就先做到心不与他们交往吧,因为他们的心充满了邪知邪见。”
他们认为我的回答似乎与佛经相违,我补充说:“从前文殊菩萨为了度化外道,也曾示现与外道同住。如今末法时代,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内心虽然不认同外道的观点,但身体可以暂时与其接触,否则,你皈依佛以后就离开大学或单位,这不现实。”我是这样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