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9课
本论共分十三品,我们今天讲第六皈依品中,教法与证法中证法的最后一个科判。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道和地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宣说的,其本质无有差别——五道可以含摄十一地,十一地亦能含摄五道。什么是五道呢?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每一道都有相应的断证功德,还有等持、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等甚深的心之境界,这些全部属于证法。法宝的太阳具足清净无垢的光芒,意即具足圆满的地道功德。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
初学者入门后,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属于胜解地,也就是凡夫二地。如果算上未入资粮道的凡夫,那就是凡夫三地——《入中论》的有些注释中经常讲凡夫三地。胜解地不包括在十地中,十地是从见道开始算的。
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
道,分为有学道和无学道,圣者有学道中包括了见道和修道,即一地到十地之间。
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
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不但精进修持,还断除各自见道和修道中的障碍。
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
无学道就是佛地,和昨天讲的十一地是一个概念。无学道是究竟唯一之地。
彼等地中的总持、等持等甚深心智之境的一切法,即是此处所说的法宝。
从资粮道到最后无学地之间,心和智慧境界的一切等持、总持等,全部包括在法宝中。凡夫是心的境界,圣者是智慧的境界。
以前我们认为皈依法就是皈依经书,但实际上皈依法的范围非常广,所有得地菩萨心相续中的证法皆属法宝。
此外,所谓的无学道为正法、助缘为僧众、本师为佛陀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的,此中可包括相同、不同究竟暂时的一切三宝。
将无学道的功德作为法宝、将获得无学地之前修道中的一切助缘称为僧宝、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称为佛宝,这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此中包括相同与不相同、暂时与究竟的一切三宝。
这里的正法,实际上包括了所有暂时与究竟的法宝,为什么呢?在究竟无学地时,佛相续中的智慧是法身,法身包括暂时和究竟的皈依处,以及相同和不相同的皈依对境。
我在前段时间提过,汉地有些人自认为已经皈依三宝,但却未皈依密宗。其实,如果是已皈依三宝的佛教徒,皈依了如来相续中所证得的正法,那你必定同时皈依了显宗与密宗。有些人学习显宗多年,还问自己是否有皈依密宗的资格,这是非常愚痴的疑问。因为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散乱于世间琐事,许多人缺乏闻思基础,不懂得佛教的基本道理,心中对一些简单的问题疑惑重重。作为佛教徒要广闻博学,像《大圆满心性休息》这样的论典,即使我们不能全部精通无碍,也至少应该对它有大致的了解。
戊三、别说僧宝:
无垢光尊者在本论的“别说皈依境”中未单独宣讲佛宝,法宝和僧宝讲得比较广。
僧宝是助缘的所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僧众分为外僧众和内僧众,声闻缘觉与菩萨为外僧众,空行密众为内僧众。在学完这些内容后,我们就应该知道,受皈依时没有“我只皈依外僧众”的说法,已皈依三宝的佛教徒诽谤密法,这很不应该。人的想法真是千差万别,有些在学院闻思了很长时间的人,还认为自己只是显宗的佛教徒,没有学密宗的资格,明明已经享用了密宗的“美食”,却认为自己从未享用过。
声闻缘觉之预流等四果与住于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外僧众;
小乘四果和十地菩萨的圣者僧众全部称为外僧众。
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
空行众,比如密宗的空行护法;力行众,依靠智慧的力量而行持,也就是勇士勇母——“空行”是指勇母,“力行”不知是否可以解释为勇士,其他讲义中没有讲;密咒者,持密咒的大师们;事业者,依靠密宗而修息增怀诛四种事业的大尊者。
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所摄之出世间圣众
灌顶时有五部灌顶,事业部或珍宝部等五部所摄的出世间圣众,此处“出世间圣众”并非仅仅得过莲花部灌顶,而是指在莲花部下已获得成就者,即五部所摄的所有护法神、佛和菩萨。
和住于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阇黎即是内僧众。
住于此三大持明地的阿阇黎,及出世间圣众叫内僧众。这里不包括异熟持明,因为安住于异熟持明果位者仍是凡夫。
许多人以前不知何为“内僧众”,简言之,内僧众就是依靠密宗的修持而获得成就的大圣者们。这是无垢光尊者一种特别的讲法。
这里的持明有四种分类,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持明”相当于显宗的“菩萨”,是密宗当中一种不共的果位。获得持明果位的一般都是圣者,可以说“持明”是密宗成就者的专用名词,当然,学密宗的凡夫人,获得了加行道以上的成就也可以被称为持明。
持明有四种: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学过《大幻化网》的人对这些概念应该非常清楚。
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四种持明包括了从胜解行地到最后佛地之间的所有阶段,即从资粮道到无学地。素巴派认为,四持明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既不包括无学道,也不包括凡夫地。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素巴派和康巴派的观点都讲了,最后总结说:两种观点虽然说法不同,但实际上没有差别,就像依修四支一样,从凡夫地到佛地,根据不同的次第都可以安立。
门朗罗钦在《大幻化网·总说普贤言教》中,按照素巴派的观点将四持明讲得非常广,去年慈诚罗珠堪布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将这部论讲完了——他们大幻化网班只讲这一本书。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身。
为什么叫异熟持明呢?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虽说异熟果的凡夫肉身仍然存在,与凡夫人的身体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相,但其心已获得本尊成就。
《广幻网续》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
就像秤星和秤杆互相依靠一样,行者依靠肉身而获得了大手印的果位,相全部圆满,并具有力量。
这里的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
身体依靠心,心已经获得了大手印的成就。
又如同印模与泥像。
其境界就像从印模中出来的小泥像一样,身体虽平凡而住,但可以从中显现一种真实利他的成就相。
倘若此人没有获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
假如他在资粮道或加行道前三位(暖位、顶位、忍位)时离开人世,就将在中阴阶段跨越长寿持明,直接获得大手印持明的果位。
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
因为他在舍弃身体时,心已经成熟为本尊。
《业次第论》中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得彼,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
瑜伽士修持一本尊和多本尊的瑜伽,其所修的地道在六个月或十六个月中修持,在未得金刚身(长寿持明)之前,由于当时的力量比较薄弱而生起一些分别念,身体虽仍住于世间,最后觉性成熟并趋至金刚持——首先获得大手印果位,然后直接趋至金刚持的果位。
如果已经得到胜法位就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
瑜伽士在获得胜法位时,就已经得到长寿持明的果位。假设我是异熟持明果位的话,我不愿意进入胜法位,因为这样在离开人间时就能直接得大手印持明果位,中间就不用苦行了。如果得到胜法位的话,将成就长寿持明的果位,就像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扎一样,不舍弃身体。
《业次第论》中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如果诸缘没有断绝,当下就能获得长寿持明的果位,这是说异熟持明。素巴派的见道分两种:一是用智慧火燃烧异熟的身体,这叫长寿持明;一种是没有智慧火燃烧异熟的身体。康巴派认为平凡的身体仍然存在,但心已成熟为加行道的成就者。这在藏传佛教《大幻化网》中是一大辩论难题。
我个人认同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就像依修四支一样,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安立,比如“菩萨”,得地的圣者可以叫菩萨,凡夫人也可以叫菩萨,只是见修行果的境界不同。
长寿持明:
长寿持明一般指见道,这里也是将一地菩萨安立为见道。
究竟胜法位以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心得见道。
心获得了一地菩萨无生无死的见道境界。长寿持明也分为暂时和究竟两种,比如,像布玛莫扎那样的长寿持明果位,暂时获得了金刚身,后面可以舍弃,待千佛出世转法轮后再示现成佛;莲花生大士所获得的则是永久的金刚身,这一点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
《业次第论》中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
首先趋入密宗,现见真义后趋入资粮道获得成就。
身界生处有漏尽,
在世间生处有漏身体的因已经全部灭尽了。
成金刚身寿持明,所见之法定涅槃,
获得了长寿持明的果位,现见决定涅槃之法义。
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
不用舍弃肉身直接趋至密严刹土,获得佛果,远离一切畏惧,圆满一切神通。以前国王恩扎布德和他的十万眷属,全都不舍肉身直接飞往清净刹土,乔美仁波切、耶图拥登衮波等很多持明者亦如此示现,《藏密佛教史》中的曼姆空行母,她有一天做完会供后,不舍弃自己的身体直接飞到清净刹土。
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
身体住于胜法位,心已现前一地菩萨的境界。
《密藏续》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
若以人的身份获得持明果位,那身体就是人的身体;如果是以天人的身份获得持明果位,身体就是天人的清净身体,但其内心住于殊胜地,不同于原来凡夫位时的境界。密宗不同于小乘,以天人的身份也可以获得持明果位。
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长寿持明的化身、功德等同于一地菩萨。我们前段时间刚讲过,一地菩萨能于刹那间化现一百个身相。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的住修道九地者,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
大手印持明对应二地到十地,身体完全变为坛城主尊的形相,心已经净除有学地的九种垢染,具有无相智慧。
《业次第论》中云:“自心大手印,以修现前身,具共胜相好,
通过修持现前坛城主尊的相,具有共与不共的相好。虽说没有如佛那样的相好,但大手印持明者也具有殊胜的相好庄严。
第二报身者,大手印持明,金刚轮宝珠,莲花与宝剑。”
这在下面有解释。
即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因为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
对应修道位的九地有不同的名称,从二地到五地之间的大手印持明果位叫金刚持明,因为以如同金刚般的证悟,摧毁了二至五地自地的障碍。
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行刹土、行持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因为六地具足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叫轮宝持明;七地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具有特殊的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因此叫宝轮持明。大手印持明,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是这样安立的。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有不同观点,任运持明是指佛地。
《业次第论》中云:“较前力圆满,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
前面的功德全部圆满,所有垢染完全清净后,获得了佛的三种智慧,这叫任运持明果位。
有些阿阇黎认为一地至七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但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圣教密意。
有些人认为一至七地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这跟素巴派的观点是相同的。意思是一地分长寿持明和异熟持明,二地到七地是大手印持明,清净三地是任运持明。无垢光尊者说,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圣教密意。
为什么呢?因为从初学地至佛地之间为四持明经行包含。
无垢光尊者这里的理由讲得似乎很简略,但在其他论典中以教证理证阐述得较广。为什么说上述观点是因为他们没有懂得圣教的意义呢?持明,“持”是行持的意思,“明”是智慧,初学地自有初学地的认识,佛地有无缘的认识,所以,从持明的定义、名称或地道的功德来讲,从初学地到佛地之间,四持明全部可以摄持。
而前述观点只包括了中间的有学道,范围太狭窄了。因此尊者说,这样的说法并未真正相应于圣教的意义。
丙四(真实皈依)分三: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三、放摄光芒。
丁一、皈依境:
观所缘境虚空中,尤许上师佛尊主。
观自己所缘的对境,在虚空中观想上师或佛陀——显宗将佛陀观为皈依境,密宗将上师观为皈依境总集。
平凡之士因畏惧恶趣欲求善趣等功德而皈依;
平凡人因为害怕恶趣而皈依。不过很多人好像并不害怕堕入恶趣,因今生感受痛苦而皈依的人较多。
不一定每个佛教徒在最初皈依时的发心都很正确,有些人是因为希忧而皈依,有些人是因为痛苦而皈依,有些人是因为精神上有问题或生活上遇到挫折而皈依。在慢慢懂得了佛教的道理后,皈依才算比较圆满。阿难刚出家时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后来才逐渐清晰。
声闻缘觉在此基础上畏惧三有、生起三信而皈依;
声闻缘觉在平凡人畏惧恶趣的基础上畏惧三有轮回,并生起清净信、意乐信和不退信,以此而皈依。
大乘之士以悲心为救度他众脱离轮回而皈依。《经庄严论》中云:“当知以大悲……”
大乘信士以大悲心为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而皈依。
上师宣说皈依功德后,(皈依者)应当调正自心,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上述的佛陀等三宝如云密集般降临、安坐。
皈依者首先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然后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三宝如云聚般降临。《白莲花论》中讲过,从前有位美女观想释迦牟尼佛,观想在三宝前皈依,后来真正圆满了资粮。因此,若是没有因缘在高僧大德面前皈依,那在三宝所依前皈依即可,否则有些人可能会失去皈依三宝的机会。
现在有些人不皈依三宝,而只是皈依这个活佛、那个活佛,这种方式不太合理。如果你们以后要摄受皈依弟子,应当令其如法皈依三宝,所谓依法不依人,皈依并非皈依某个人,作为传授皈依者自然包括在三宝当中——心是法宝,包含了教法和证法;身体是佛宝;语言是僧宝。
显宗说佛为主尊,密宗承认上师为主尊。
显宗说皈依的对境主要是佛,密宗承认上师为主尊,实际上是一样的,显宗也讲佛陀化现为上师,只不过说法和窍诀不同。
丁二、皈依方法: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首先做真实的供养或意幻供养——如果有供品就摆放真实的供品,没有供品就做意幻供养。供养外内密的供品后,我与一切众生恭敬地合掌,为了利益众生,乃至菩提之间皈依上师三宝,诚心诚意反复如此而行。
在遍布虚空的诸佛菩萨宾客前供养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内供品以及等性喜胜菩提等密供遍满虚空的供品,
香花等是外供品;冰片、甘露等作为内供品;殊胜的菩提心、等性无二的境界是密供品。
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
做完上述外内密的供养后,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此念诵三遍后,上师弹指,弟子获得皈依戒,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有依据。
从今往后,我为大家传授皈依戒时也按照此处所讲之方式,你们以后若为他人传授皈依戒时也可以这样。这个仪轨非常简单,内容也很丰富。观想“我从现在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很重要,这样皈依以后,虽然不知道下辈子会转生成什么所依身,但自己仍然会是皈依佛教的佛教徒。
之后于不缘一切的境界中安住,由此证悟无生法性,这是胜义皈依。
自己于无缘中稍许安住,这时如果证得了无生无灭的法性,就是殊胜的胜义皈依。前面是世俗皈依。
即依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胜义皈依以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丁三、放摄光芒: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观想皈依境上师或佛陀发光,净除自己身语意三门的障碍,获得一切悉地,圆满福德资粮、成就色身。
《宝积经》中云:“皈依三宝者,二资尽圆满,亦得成佛果,获得正法僧。”
真正成就佛果时,法宝和僧宝在补特伽罗的相续中自然圆满。
暂时之因皈依宣说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