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8课
我们继续讲皈依品,皈依品也算是前行部分。所皈依的对境法宝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已经讲完了,证法部分声闻和菩萨十地的功德也讲完了,正在讲佛的功德。从色身显现方面而言是佛宝,从佛的断证功德而言其实也包括了法宝,这也是为什么究竟的佛宝具足法宝和僧宝的原因。
我们今天接着讲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中的第十三种:
(十三)十力:
十力是佛所具有的一种不共的智慧的力量。《入中论》最后讲无学地功德时讲了佛的十力,这里只提了一个名词。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五卷中,将佛的十力讲得比较清楚,《首楞严经》《华严经》中也有提及。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讲得比较略,不是很广。在益西彭措堪布的讲记中,每一个力都引用了《华严经》中的教证,讲得较广。总之,佛陀有十种智慧力,一般菩萨和其他行者不具足。前面的十种自在,清净三地的菩萨都具有。
知处非处智力、
知处和非处,佛陀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例如,造善业必定会感受安乐,造恶业则必定会招致痛苦;造恶业不会快乐,造善业不会痛苦。如果造善业却感受痛苦,这是非处;造善业感受快乐就是应处。处和非处、应理和非理的道理,以佛陀的智慧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地了知,因此说佛陀具有知晓处与非处的智力。
知业报智力、
世间众生的业报各不相同。我们今生造了什么业,在将来的多生累劫中,何时成熟何种果报,佛陀全部清楚,就像化学家知道两种物体相结合会产生什么反应和结果一样,佛陀完全知道业和非业的关系,及日后因此业而感受的报应。
这里为什么加上一个“力”呢?此处的十力其实是十种智慧,佛陀已经获得了如同金刚般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力量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反对,非常强大,因此称为“十力”而非“十智”的原因就是这样。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讲过,佛陀具有超越的能力,世间任何人都无法与佛陀金刚般的智慧相比。
知种种解智力、
佛陀知道众生的种种界性,比如这个众生喜欢大乘法门,那个众生喜欢小乘法门……每个众生的信解和爱好各不相同,对此,即使是声闻缘觉亦无法圆满了知,而佛陀对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界性完全互不混杂地知晓,他具有这种智力。
知种种界智力、
我们知道,界总共有十八种——六境、六根及六识,佛陀无余知晓每个众生的界性及根基。
知根胜劣智力、
佛陀知道哪些众生根基好,哪些众生根基不好。佛经中讲过二十二根,每个众生有多少根,根的产生,及利根和钝根的原因,佛陀全都非常清楚。
知遍趣行智力、
佛陀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去处,比如众生命终后会转生至六道轮回中善趣或恶趣的哪一趣。
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静虑是指禅定,四禅定、四无色界,上面所讲的八种解脱、九种等持,及世间所有入于禅定的法门、方法及其果报,佛陀都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修持佛陀所说的禅定法门一定会有收获。
知道佛陀具有哪些功德,这相当重要。佛陀所具有的十种力,菩萨相似具有,但不究竟。
知宿住随念智力、
佛陀清楚地了知每个众生的前生后世。
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
知生死智力,众生的寿命生灭,以及在轮回中是如何转生的,这些生死经历佛陀全部知道。
知漏尽智力,是说佛陀知道所有的道和果,麦彭仁波切讲的是道和智。如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学道中有哪些障碍,佛陀十分清楚。
我们正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建议各位最好同步看一下十力等佛陀的二十一种无漏功德,看了以后就会对佛陀是世间唯一的遍知生起定解。世间的科学家和学者等只精通自己的领域,而佛陀不仅了知现在这个宇宙所有的事物,乃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和万法的本质、分类及作用等全部非常清楚。从这个角度进行对比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佛教和佛陀生起信心。
(十四)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
作为佛教徒,如果连这些常识都不懂,那真是很值得惭愧。学习了佛陀的功德以后,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获得这些功德,但是能令我们对佛陀、对佛法生起信心。
那天济群法师问我:你们藏传佛教对三宝不退失信心有什么窍诀?我说,我们藏传佛教会研究《释量论·成量品》,如果对这部论进行闻思,通过自己的辩证智慧来抉择,就会生起释迦牟尼佛是唯一的量士夫的定解,以后不会退转。如果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信仰与民间的信仰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成了一种迷信,就像农村的老太太经常说“菩萨保佑”那样。
我们这里大多数人都有一定学问,我在《智海浪花》中讲过,法王如意宝摄受了当今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而在城市中很难看到有这么多知识分子研究佛教,当我看到这些知识分子从内心对佛法生起信心时,就觉得法王对佛法的贡献不可思议——他们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信仰,而是真正从内心对佛法生起信解。
希望大家深入研究佛宝和法宝的功德,我们不要认为这与我的生死没有关系,这些内容的确与中阴窍诀有点不同,但如果我们完全了知佛陀所具有的功德,就能生起对三宝不退转的信心,从而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正等觉无畏与漏永尽无畏,这是从佛陀自身来讲的。
第一,正等觉无畏:佛陀已经证悟万法的本性,获得了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一点在任何人面前言说都无有畏惧心。
第二,漏永尽无畏:佛陀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尽,他人丝毫没有反驳的理由。
这是佛陀自身方面的两种功德,是关于得果与断除障碍的两种法。
第三,说障法无畏,宣说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我们修道中的一种障碍。
第四,说出离道无畏,通过修无我从轮回中出离并获得解脱后,在大众中宣说此道时毫无畏惧,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是观待他众方面的两种无畏。
(十五)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
佛陀身语意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任何染污,所以没有隐瞒与颠倒之事。我们凡夫担心身体所做、语言所说被人发现,但佛陀身语意的一切所作所为皆清净无垢、光明正大,没有任何颠倒,也没必要隐瞒。所以,佛陀的身语意不必在他人面前隐瞒,不用担心害怕,而我们凡夫的身语意若不加护持就会害怕。不要说凡夫,连阿罗汉都还没有到达三无护的境界。
(十六)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
当佛陀在讲法时,在佛陀座下恭恭敬敬听法之人,佛陀不会对其特别欢喜。
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
若听法之人对说法者佛陀不恭敬,佛陀亦不会生气。凡夫在自己讲法时,若听者恭恭敬敬地听法就欢喜,否则就心生不悦。
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
佛陀对于听与不听二者无有喜怒之心,而是比较平等的心态。其他经典中讲过,假设一边是亲生儿子罗睺罗对佛陀作供养,另一边是提婆达多用斧子砍佛陀的身体,佛陀对这两者没有任何亲怨的分别。这是佛陀三念住的功德。
(十七)不忘利益众生。
虽无需勤作,但佛陀始终不会忘记利益众生。
(十八)摧毁一切习气之垢。
摧毁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及最细微的习气。
(十九)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
佛陀具足饶益一切有情的大悲心。
(二十)佛十八不共法:
即佛陀所具有的十八种不共同的功德,其他声闻缘觉都不具足。在其他有些论典中,十八不共法分为行为所摄的六种、证悟方面的六种,及时间方面的三种和事业方面的三种。
如来无有误失、
首先是行为方面的六种:佛陀的身体没有任何误失。
无卒暴音、
语言方面没有杂音,没有人们不愿意听的语言。
无忘失念、
佛陀的心没有任何正念的忘失。
无不定心、
佛陀的心恒时处于入定中,没有不入定的时候。
无种种想、
不像凡夫那样有各种分别妄想。
无不择舍、
无有一法不是通过真正的妙慧和智慧而抉择,佛陀没有等舍、浑噩的心态,恒时具有取舍能力和详细分析的智慧。
以上是行为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志欲无退、
佛陀利益众生的志欲不会退失,不会令三宝种姓断绝。
正勤无退、
佛陀在饶益众生方面的精进心不会退转。
念无退、
佛陀不会忘记所证悟的法要,不像我们,今天记住的法义明天就忘了。
慧无退、
佛陀通达一切诸法的本质,这种智慧不会退转。
等持无退、
佛陀对任何一种等持和禅定都获得了自在,不会退转。
解脱无退、
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永无退转。
这是证悟方面的六种不共法。
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佛陀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是以智慧为前导,随着智慧而转。不像我们凡夫,本来身体是坐在家中,等一会儿起了一个分别念,不知不觉就到外面去了,我们的身体是随分别念而转。
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佛陀所说的话也是以智慧为前导,随着智慧转,不会随分别念和迷乱显现而转。
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意业亦是如此。佛陀的身口意全部不离智慧。
这是事业方面的三种功德,下面是时间方面——过去、未来及现在的三种功德。
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
无著是没有任何沾染与贪执,无碍是没有任何障碍,过去的一切法就像显现于镜中的影像一样,佛陀以无著无碍的智慧悉知无余。
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
对于未来的一切法以无著无碍的方式通达无碍。
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
对现在无著无碍。我们在了知佛陀不共的智慧、功德力时,应该对佛陀生起信心。
大家不要认为看书没有功德,佛法僧三宝是福田,我们缘佛陀、法宝和僧众的任何一分功德去思维、去修行,功德都非常大,若能如此而行,那么我们获得人身就很有意义。
共为十八种。
十八不共法在《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八卷中讲得比较清楚,《摄大乘论》中也讲了佛的二十一种功德,不过讲法不同,你们方便时看看。
(二十一)一切种智。
声闻、缘觉、菩萨的智慧,佛陀全部具足,这样的智慧叫一切种智。这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讲得比较清楚。
以上讲了佛陀法身的二十一种功德。
有些对佛教没有闻思的人可能会想:法身如虚空般离一切戏论,既然是离戏,又怎么会具有功德呢?
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在其他论典中讲过,佛陀法身具有的是二十一种无漏的功德,并非有相、有戏的功德,应该这样理解。下面讲报身佛。
报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报身的功德,这样的受用身只有大乘菩萨才能看见。
关于受用身,宗喀巴的上师仁达瓦在《入中论》的讲义中说,七地菩萨以上才能见到报身佛;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说,一地到十地都能见到报身佛;《皈依颂》中讲,十地菩萨才能见到报身佛,有这三种说法。
按理来说,应该像麦彭仁波切所说,一地以上就能见到报身佛。报身佛是在清净所化面前显现的受用身。
详细内容在下文有讲述。
详细内容在密宗部分有广说,显宗部分没有讲。在《宝鬘论》中讲了三十二相的因、果与本质,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八十随好讲得比较清楚。
化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
乃至在三有众生未获佛果前,佛陀都以种种身相利益有情,因此,佛陀的化身是不间断的。
《经庄严论》中云:“恒示工巧生,大菩提涅槃,佛陀此化身,解脱大方便。”
化身有工巧化身、殊胜化身、大菩提化身等,这在堪布阿琼的《大圆满前行备忘录》中讲得比较细致。比如工巧化身,是以工巧明的方式在众生面前示现的;殊胜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就,以大解脱和大方便的方式利益众生。
事业:《经庄严论》中云:“世界存在间,事业不间断。”
佛陀法报化三身、事业,都可以包括在法宝中。在轮回未空之前,佛陀的事业不会间断。
密乘中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在菩萨面前不现,而唯有遍知佛陀前大受用身无一无多恒时任运自成。
十二莲花地,一般在菩萨面前不显现,是以报身任运自成的方式存在。这是密宗的说法。
也有些人说:在十二地之上,还有十三金刚持地,它是遍空大乐离戏之法身所周遍。
有些人说这里也是报身,十三报身金刚持地。
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
关于这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略有提及,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大疏》中讲得非常细致。
虽说无量无数,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只是从不同的反体分出的。其他论中对三身五智之法相分开加以分析。
显宗十地加上普光地,普光地是无学地,全部算起来是十一地;密宗中还有十二莲花地、十三金刚持地、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说法,但这些与普光地都是同一本体,只是从不同的反体而分。
无垢光尊者说,在其他论典中对三身五智的法相有说明,应该是在《七宝藏》中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