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7课
皈依品中,所皈依之对境法宝中的教法已经讲完了,我们今天讲证法中的第四个科判——别说内外分类,即显宗与密宗在某些方面的差别。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显宗安立菩萨十地,称十一地为化身,即普光地。十地末尾时现前十一地,十一地就是无学地,即佛地。密宗金刚乘以功德而分,例如,以法报化三身、现前菩提身、不动金刚身等佛陀不同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之反体,而安立为十一地、十二地、十五地智慧无上地等,有无量的分类和功德,比如在《大幻化网》中分成十三地、十六地,其实这些均可包括在显宗十一地中,意义都是一致的。这是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共同承认的。
因乘承认相续后际时以前的界性转为菩提,
因乘承认凡夫的相续可以变成菩萨,菩萨可以转为真正的菩提。
诸法皆为无垢分位及无分别智所摄。
一切诸法都由无垢、无分别智慧所摄。
《成就三身论》中云:“除无垢真如,无分别智外,诸佛前他法,少许亦无有。”
我们最后到达的境界是什么样呢?断除一切垢染与分别念,十方诸佛所证得的法也是断除障碍和远离分别念,除此以外十方诸佛再也没有别的所证了。
无垢之身是指法性本性身;
法报化三身本体是无二的,但从显现上讲有不同的功德和所化众生。第一个无垢身是指本性身,远离一切垢染、现前一切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无垢身,也叫本性身,本性身跟法身本体是一致的。
彼之自性无分别智慧力等相为法身;
智慧力等二十一种无漏功德圆满现前的缘故称为法身。
彼智慧于十地菩萨前所现相好严饰之相为报身;
什么是报身呢?上面所讲到的智慧力在十地菩萨前显现相好圆满的身相即是报身。报身和法身的差别大家不要搞错。
彼智慧于所化众生前随机所现之相为化身;
什么叫化身呢?在凡夫和地前菩萨面前,化身随着他们的根基显现不同的身相。
彼智慧乃至轮回未空前,不间断任运利益他众为事业。
《现观庄严论》第八品主要讲三身及佛的二十七种事业,这些内容我们应该通达。
本性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
能仁已经获得所有无漏的功德法,一切障碍全部得以清净,从这个角度称为自性身。本性身和无垢身是一个意思。讲四身时,将法身分为自性身和法身;讲三身时,将自性身包括在法身中。《现观庄严论》中是说四身。
法身:《现观庄严论》中云:
这个教证下面有解释。
“顺菩提分法,
这是三十七道品;
无量及解脱,
“无量”是四无量,“解脱”是八解脱;
九次第等至,
这是九等至;
十遍处自体。
下面讲了十遍处的自体;
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
这是八胜处;
无诤与愿智,
这是无染等持与愿智;
神通无碍解,
即六神通和四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
指四种清净;
十自在十力,
即十自在与十力。
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
这是十八不共法。
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佛的智慧叫一切智智或一切种智。这里总共有二十一种无漏法,是佛陀具有的功德。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将佛教中的许多基本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这些内容作为佛教徒应该掌握。
宣说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
下面解释二十一种无漏智。
(一)菩提分三十七品:
二十一种无漏法中的第一个无漏法是菩提分三十七道品,以前讲过,这里不广讲。
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
也许有人会想:四念住中的法念住与身念住等是有执著的,佛已经证得了法身,怎么还会有执著呢?
佛陀并没有执著。麦彭仁波切说过,声闻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的三十七道品,在获得菩萨果位时转依了,其功德越来越增上,所缘更为广大,最后获得佛果时,所有的功德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这一点大家要知道。
比如我们凡夫人可以观修身念处,观自己的身体是无常、是不清净法,但我们跟阿罗汉相续中的功德完全不相同,阿罗汉观身念处的功德和菩萨也完全不同。同样,佛陀相续中的功德不要说凡夫,连阿罗汉、菩萨都无法与之相比。举例来说,凡夫、声闻、阿罗汉、菩萨都具有悲心,但佛陀具有究竟圆满无缘的大悲心。这个问题比较关键。
(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四无量心在佛地时以无缘、广大、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此处不作广讲。
诸位一定要懂得佛陀法身的二十一种无漏法,否则,我们说自己在学佛,却连佛陀的功德都不知道,那就不算真正的佛教徒了。如果只是知道“佛陀是印度的王子,他成家后舍弃王位,修成佛果”,虽说这是事实,但过于笼统、简单,若能详细了解佛的生平及功德,那一定会对佛陀所说的教言生起信心,从此以后不会退转。若将佛陀看成世间学者或伟人,终有一天自己的信心会退失。因此,我们理应好好闻思,知晓佛陀到底具足哪些功德。
(三)八解脱:
八解脱指的是等持。八解脱中的前七种,一般的世间凡夫、禅定者、仙人都具足,最后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才具足,而佛陀圆满具足所有禅定的功德。
有色观色定、
将自己的身体观为有色法,将外在皆观为不清净,这叫有色观色定。比如,泰国等地的修行人为了断除世间的贪欲而修持不净观、白骨观等,就属于此处有色观色定的范畴。
这些概念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经常看到“八解脱”,但却不知道“八解脱”到底是什么。八解脱是等持,是禅定的功夫,这种功夫阿罗汉具有,菩萨亦具有,在获得佛果时,此功德以增上的方式存在。
无色观色定、
将自己的身体观为无有色法、观为空,将外面的一切法观为不清净。去年益西彭措堪布翻译了麦彭仁波切的《净心法要》,其中讲述了如何修不净观。我们为大家翻译出来了许多法要,该观想、该修的法门都比较齐全,但你们修不修我不太清楚。
净色定,
刚才是把一切都观为不清净,为了断除这种执著,获得了八解脱禅定的行人,在净色定时,将外在的一切均观为清净。如果我们有了禅定功夫,就可随意观想——可以观清净,也可以观不清净,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为有,也可以观为没有。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这种境界。
以及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定即是解脱,
四无色界的禅定我们以前也讲过,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叫非想非非想定。这是四种禅定。
再加上灭尽定。
非想非非想定的这种观想方法也是一种执著,仍然不离三界,而灭尽定是把所有的感受和想全部灭尽。麦彭仁波切说过,有一定世间禅定功夫的人具足前七种禅定,灭尽定只有阿罗汉才具足,阿罗汉得到灭尽定时,能断掉三界所有的烦恼和障碍。若要断除对欲界的贪执就观前面的三种定,要断除对色界的贪执就观四无色界的禅定,想断除无色界的受想就要观灭尽定。这是宣说佛陀法身的第三个功德。
(四)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
前面八解脱中四无色界的等持与此处九等至中四无色界的等持是否相同呢?禅定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次第、角度不同。
(五)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
“遍处”的意思是遍于一切处,十遍处即十种等持。观想方法:瑜伽士在观地水火风中的地时,会将世间全部观成地,那时一切就都变成地;若将所有世间观成水的话,在他自己面前一切都变成水;若是观想世间变成火的话,在他自己的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火。一般禅定功夫很高的人,如果别人用火烧自己,就观水遍处,这时火根本不会烧到自己;若是不小心沉溺在水中,马上观风遍处,这样一切就都变成风了,自己不会被水淹死。
观青黄白赤四显色也是同样,将整个世间全部观成白色、黄色、红色等。总之,“十遍处”是观色法方面的四大种和四显色,及空无边和识无边——观一切全都变成空性和意识,是这样的一种禅定方法。
当然,佛陀不一定会将一切观为红色或观为火,佛并无此执著,只是这种禅定的功夫和能力,佛陀以增上的方式而具足,这就是为什么说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六)八胜处:
八胜处分为观颜色方面的四胜处和观形状方面的四胜处,八胜处中的“胜”是超越、超胜的意思。
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小胜处,
即观想自己的身体胜过外在的世界。内有色想,就将自己的身体观为有色;观外色小,将外在所有的色相观成比自己的身体小。瑜伽士的禅定功夫达到一定境界时,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成如同须弥山一般高大,将外面的世界观成像微尘一样渺小。
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大胜处,
把自己内在的身体观成很小,外面的色相观成很大。
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小胜处,
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外面的色相观成非常渺小。
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大胜处,为形色四胜处;
观自己没有身相,外面的色相非常大。
这是形色的四种胜处,下面是显色的四种胜处。
现见唯以内无色想观蓝黄红白四种(成就光明)。共八种处。
现见自己的身体没有色相,观外面一切都是蓝色,或是黄色、红色、白色胜过自己的身体或胜过他人,或是外在的显色形色胜于他人。
这是显色的四种禅定,加上前面形色的四种,总共八种胜处。
(七)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为无染等持。
无染等持,如阿罗汉去城市化缘前会先用神通观察,如果众生会因自己而生起烦恼就不去,若众生不会因自己生起烦恼就入城化缘,不染污众生的相续。阿罗汉有时未作观察就入到城市,结果不但没有利益他人,反而令他人的相续生起烦恼,但佛陀始终不会这样。
阿罗汉和菩萨的无染等持尚未究竟,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举例来说,我们放假去汉地到底对亲戚朋友有利还是无利,如果是阿罗汉,就会先入定观察,若观察到这次出去就回不来了,那就暂时不出去,但作为凡夫对此并不知晓——有些人原本只是想看望母亲,结果去了之后受到某些影响,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想返回学院了。有些人本想度化别人,结果非但不能饶益众生,反而令其相续生起烦恼。总之,凡夫没有无染等持,而佛陀圆满具足无染等持。
(八)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愿智。
第八个功德叫愿智处。众生的事业需要通过自己的勤作,不可能任运自成,有些人经常在网上自我吹嘘:“我前世是什么化身,今生是第八世什么什么,能不能给我提供一点资财……”佛陀不是这样,佛的事业与智慧全部任运自成,没有任何阻碍。
(九)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现行而生之天眼通、漏尽通。
五眼六通我们讲过很多少次了,大家应该都清楚,显宗的经典中讲得也非常多,此处不再赘述。
(十)四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
佛陀获得了四种无碍解:
1.义无碍解:具有无碍地通达所有胜义和世俗意义的智慧,在有些地方解释为辩才无碍;
2.词无碍解:所有文字、言词方面的道理全部知道;
3.法无碍解:无碍通达世间万法的本体和现象;
4.辩无碍解:对所有的辩才都精通无碍。
佛陀圆满具足这些智慧。
(十一)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
1.身清净:身体无论变化成何种身相都没有任何困难,比如在有缘众生面前变成声闻阿罗汉,或是变成凡夫的身相度化众生;
2.缘清净:是指所缘的对境、环境等,可以随意转变;
3.心清净:不管入于何种等持,心和心所方面的等持和禅定都能获得自在;
4.智清净:精通万法的智慧,随意通达任何一法,智慧得到清净。
这是四种清净。
(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十种自在:
1.命自在:寿命得到自在,无论住世多久都可以,这是从前修无畏布施而成就的异熟果;
2.心自在:心的入定出定都获得自在,是禅定的异熟果;
3.资具自在:所需之受用、资具全部圆满自在具足,佛只是在众生面前示现去化缘而已,其实并不需要,这是财布施的异熟果;
4.业自在:息增怀诛的各种事业都获得自在;
5.受生自在:能自在转生于任何处,业自在与受生自在是持戒的异熟果;
6.解自在:佛陀能随顺众生的根基意乐为他们宣说佛法,是修安忍的果报;
7.愿自在:所发的愿都能马上实现,是精进的异熟果;
8.神力自在:无论任何神变力量都可以自在显现,是修持禅定而获得的异熟果;
9.法自在:三藏十二部经等所有的教法全部通达无碍;
10.智自在:即智慧自在,此处是指证法,即对所有的三昧,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所知全部了如指掌。法自在与智自在是修智慧的异熟果。
我以前看过汉传佛教的《宝雨经》,其中关于十自在讲得比较清楚。《涅槃经》中讲的是八种自在,与此处所讲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