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6课
作为皈依三宝的佛教徒,所皈依的对境有佛宝、法宝及僧宝,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教法又分为因法和果法,教法的内容已经讲完了,正在讲证法。
从广义而言,证法分声闻八地和菩萨十地,声闻八地讲完了,现在讲菩萨十地。意思是,世间所有获得声闻、菩萨果位的圣者相续中的智慧,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今天接着讲菩萨十地中的第八地。
第八不动地,《经庄严论》中云:“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
八、九、十三清净地的菩萨入定与出定无有分别,能取所取的现象不会变动,利益众生的事业无勤中自然而成,与佛的事业没有很大差别。
《宝鬘论》中云:“第八童子地,不动无念故,不动身语意,行境不可思。异熟果感得,一千梵天主。”
第八地叫童子地,八地菩萨不被任何分别念所动,不动无分别,其行境无法言思,能在一千大千世界当中,以梵天王的方式度化众生。八地菩萨在一千大千世界、九地菩萨在二千大千世界、十地菩萨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天王形象度化众生。
八地菩萨能面见等同十万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
八地菩萨能现见十万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菩萨的功德无法衡量。希望你们方便时看看《入中论》《中观宝鬘论》,这些论典中阐述了许多大乘的基础法义,我们以前都讲过,应该比较好懂。
第九善慧地,《经庄严论》中云:“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
第九地称为善慧地,九地菩萨主要获得了四无碍解,即法无碍、义无碍、词句无碍及辩才无碍这四种智慧。
《宝鬘论》中云:“第九名善慧,犹如王太子,因得无碍解,此地慧善妙。
国王在太子的智慧圆满时,才会将自己的王位让给他,与此类似,九地菩萨获得了四种无碍的善妙智慧,因此名为善慧地。
彼之异熟成,二千界梵主,有情心疑问,罗汉不可夺。”
有情的任何疑问或是小乘罗汉的境界,根本不会夺九地菩萨的智慧,九地菩萨在二千大千世界示现梵主形象度化众生。
九地菩萨现见等同成无数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等。
九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现见无数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
第十法云地,《经庄严论》中云:“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
“二法”是指教法和证法。十地时,如云般的教证二法遍布一切虚空界,因此称为法云地。
《宝鬘论》中云:“第十名法云,降妙法雨故,菩萨蒙佛陀,光明灌顶故。
十地时,诸佛的心间发光融入十地菩萨的头顶,佛陀为其灌顶授记即将获得佛果。
彼之异熟成,净居之天王,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
这时,十地菩萨获得了十种自在,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净居天王的形象利益众生。
十地菩萨刹那刹那可亲睹等同不可言说微尘数之所有最极微的佛刹……共有十二种功德。
十地菩萨刹那能现见不可言说的诸佛菩萨的尊颜及佛刹的数量,三清净地的功德无法衡量、无法计算。
此外,一地菩萨证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众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
这里依次讲了一至十地菩萨每一地最主要的特点。一地菩萨对于心性光明如来藏如何遍布一切众生的道理非常清楚,并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有些人说如来藏用肉眼能看得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辩论书里对此做过辩驳。
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之最而精进净除如来藏之垢。
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而精进地净除如来藏上的垢染。
三地菩萨证悟闻法为法界之顺缘,纵然三千世界变成一大火焰也越过而闻法。
三地菩萨认为闻法是证悟法界最好的顺缘,假设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烈火,三地菩萨也会越过火焰闻法。
闻法相当重要,我刚到学院时,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有些人认为,只有初学者才需要闻法,而已经证悟了法界、获得一定境界者不用听闻佛法,法王曾说过,这完全是一种错解,在有关经典中讲过,三地菩萨仍然越过熊熊烈火去闻法,何况我们。
这一点大家应该记住,闻法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若不闻法,则无法通达佛法的奥义,而经常闻法之人,即使没有很高的境界,但基本上能压制自己的烦恼,对自相续利益很大。
闻法是证悟法界最好的顺缘。有些人在两三年当中听一点法,就生起厌烦心,这只能说明自身很懒惰。现在很多人对闻法的兴趣不大,说法的道场非常少,闻法的人也很少,所以人们普遍对佛法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布施、持戒、安忍波罗蜜都已经圆满的三地菩萨,仍然毫无厌足地去闻法,何况吾等薄地凡夫。
四地菩萨证悟无我所执而断除贪法。
四地菩萨证悟了无我,没有我所执,所以断除了贪法的念头,但会希求法。
五地菩萨证悟自他相续具有的如来藏无有差别而通过一切佛陀以十清净意乐平等。
五地菩萨以十清净意乐证悟平等性。
十清净即功德、学处、了知道与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众生,前二者各分身语意三种。
功德和学处分为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与身学处、语学处、意学处,再加上了知道、了知非道、三十七道品、能成熟众生相续,共有这十种清净。
六地菩萨证悟如来藏自性清净而遣除取舍轮涅的一切执著。七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异而遣除一切相执。八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有功过增减而生起极其清净殊胜之无生法忍。九地菩萨证悟本来佛性中具有四无碍解而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是圆满事业之来源而获得四种自在。
全知无垢光尊者给我们讲了十地菩萨主要证悟的境界,从证悟的境界而言,十地菩萨每一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反体。
关于四种自在,《辩中边论》中云:“遍行最胜义,等流殊胜义,一切无执义,相续无异义,(无净无染义,种种法无别,)无增无减义,四种自在处。”
大致意思是,一到八地菩萨分别通达一切法遍行、最胜、等流的意义、无有执著的意义、无异处的意义、无染无净义、无差别义、无增减的意义,于三清净地渐次获得四种自在。
《经庄严论》中解释了四种自在,实际上是四种转依。
何为四种自在?《经庄严论》中云:“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染污意识、五根识、意识、阿赖耶识,分别转依为无分别智慧自在、清净刹土自在、事业自在、智慧自在,此即四种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这四种自在存在于三清净地,八地有二种自在,九地和十地各有一种自在。
意思是说,染污意转依而获得无分别自在;五根识能取转依而获得清净刹土自在,八地菩萨具此二自在;意识转依而获得四无碍解、事业圆满自在,能成熟众生相续,九地菩萨具此自在;
八地菩萨获得了无分别自在与清净刹土自在;九地时意识转依而获得四无碍解与事业圆满自在。
十地时分别念意识之现基阿赖耶识转依而获得大圆镜智自在,能够行持与佛行境相同之事业。
十地菩萨智慧自在,能够行持与佛行境相同之事业。
《宝性论》中云:“菩萨之此理,后得于世间,真实度众生,与如来等性。”
这里提到十地菩萨的事业与佛的事业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宝性论》中说,菩萨的后得随顺世间、救护有情,这与如来的事业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八地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
无垢光尊者此处有种独特的说法:八地菩萨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
九地成所作智获得自在;十地大圆镜智获得自在,十地末相续后际时,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即刻获得法界性智自在,从而成佛。
有些论典中说,八地时阿赖耶转依,而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说,十地末,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成法界性智。从八地开始逐渐成熟五种智慧,十地末尾五种智慧全部圆满而成佛。
十地相续后际时得受大光明灌顶而成佛。
在十地后际,即将成佛的最后一刹那,十方诸佛发光照耀十地菩萨的身体,十地菩萨得受大光明灌顶,然后成佛。
《经庄严论》中云:“圆满二大劫,修道至究竟,获得最后修,菩萨依灌顶,得金刚喻定,分别不可坏,转依臻究竟,无有诸障垢。住彼即获得,尽成利群生,
十地末际获得了大光明灌顶,不再被任何念头毁坏,入于金刚般的等持——即将获得佛果前会入于金刚喻定,把所有的功德全部转依为究竟地,这时菩萨已无任何障碍,住于何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了知一切相,无上之果位。”即十地菩萨于十方佛前作大供养,即刻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大光芒融入彼菩萨之头顶,使其获得金刚喻定等前所未得的十万阿僧祇数等持,清净细微所知障,从而成佛。
十地菩萨获得了金刚喻定等无数等持,金刚喻定能摧毁最细微的所知障,从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