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5课
我们在讲皈依品“别说法宝”这个科判中教法和证法的内容,教法已经讲完了,正在讲证法。声闻八地昨天已经讲完了,今天讲菩萨十地。
广闻博学,切莫偏颇理解佛法
皈依法的范围非常广,可能有些佛教徒不知道菩萨十地或声闻八地的功德属于法宝。有些人自诩为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但若从文字上舍弃密法,其实就等同于舍弃了教法;如果诽谤了持明者、菩萨及声闻,那就已经诽谤了佛法。为什么呢?因为声闻八地和菩萨十地的证悟境界皆包括在证法中。华智仁波切说过:即使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属于证法;哪怕只是一个偈颂,也算是教法。
佛法的含义非常广大,而我们的智慧却十分渺小,因此,当见到某种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不能立即判定其不应理。许多人因为藏传和汉传佛教有所不同而不承认藏传佛教,这不合理。不仅是在藏传与汉传之间,即使是汉传内部各宗派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例如净土宗跟禅宗、禅宗与华严宗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声闻十八部各自的见解与修法,甚至连袈裟的安立方式都不同,如果以彼此不同为理由不承认,那只是显露自己的愚昧无知。
所以,大家在看到各教派的不同观点时,不应舍弃甚至诽谤,因为佛陀并非只引导一两个众生,而是要引导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陀针对每个众生不同的根基与喜好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归集,实际上佛陀在不同地方宣说了无量法门。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打好佛法方面的基础,否则,虽然你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但在遇到违缘或与相续中具有邪知邪见之人接触时,很容易毁坏自己的见解,随着他们诽谤佛法。
大家一定要无偏地广闻博学,应先了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大多数宗派的观点,然后着重修持自己的传承法要,待佛法大义融入自心后,不论修什么法,只要自己足够精进,修行上极少会出现障碍。
于此宣说菩萨十地,因为能脱离无量的见断、修断烦恼魔的畏惧并且越来越向上,故称为地。
证得一地菩萨果位的同时获得见道,这时能断除所有一百二十个见惑。从一地到十地修道的过程中,逐渐断掉属于修惑的所知障和烦恼障,到了第八地以上只有所知障,在这之前仍有俱生烦恼障。菩萨的境界越来越向上所以称为地——无垢光尊者这样解释“地”,大家应该记住。
《经庄严论》中云:“无量无畏故,不可估量故,后后胜进故,彼等许为地。”
在凡夫地时,经常有无量的魔损害我们,在得地时完全脱离这些障碍,而且功德、境界越来越向上,所以称为地。
观待遣除悭吝等十种违品而安立为十地。
从观待断除吝啬和嗔恨等十种违品的角度,称为十地。
《华严经》中云:“嗟!诸佛子,为清净十地之十种违品而详细分为十度。
因为十地共有十种违品或障碍,为了断除这十种障碍而详细分为十度。
一地以行布施度为主,其余诸度并非完全不修……”到智度之间以此类推。
一地以修布施度为主,其他持戒度或安忍度等并非不修。布施波罗蜜多在一地时圆满,到智度之间以此类推。
所谓十度,《辩中边论》中云:
《辩中边论》是《弥勒五论》之一,作者是弥勒菩萨。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记载,尊者来藏地时,在桑耶寺的图书馆看到了各持明者从龙宫、邬金刹土、香巴拉刹土等地迎请的诸多密宗续部,不由得感叹道:“我即使在印度都未曾见过这么多佛典,藏地的大持明者和大成就者真是了不起!”尊者边说边合掌赞叹。由此可见,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宝不仅仅是从印度传来的。
如果有人说:你们藏地持明者留下来的有些法不一定可靠,因为这并非佛陀时代就有,而是后人从其他清净刹土迎请来的密宗典籍,所以我们不承认。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那《弥勒五论》也不应被承认。为什么呢?以同等理类推,《弥勒五论》是由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传授,后来无著菩萨通过修持慈心来到兜率天,并将其从兜率天迎请至人间弘扬的。如果你们承认《弥勒五论》,那也同样应该承认藏传佛教大德从其他清净刹土迎请来的续部;如果不信任,那就都不应信任。
密续中有真正的解脱道,凡夫没有必要争论。浩瀚如海的密宗续部是由普贤如来等诸多如来所宣说,许多是由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札等大成就者从各个清净刹土迎请而来的,这些续部都值得我们学习。
与显宗一样,密宗经典有些是由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有些不是,显宗除了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佛经外,还有些是由佛陀加持而宣说,另有些经佛开许由弟子结集而成,如果我们信任这些经典的话,那密宗中通过诸佛菩萨加持后弘扬于人间的续部也应该信任。
纽西堪布仁波切著有《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最近有位益西桑波堪布翻译出来了,那天土登诺布仁波切给我带了一套,文字比较多,很厚的两本。希望你们方便时一定要多了解密宗的历史,否则,我们学密宗的人如果不懂密宗的历史,很有可能随着他人而转。
萧平实的一个弟子为萧平实的文章写序说,自己学过十几年密宗,但后来很迷惑,现在舍弃密法入了他的教法,觉得自己非常有福报,大概意思是这样。我们当中会不会有些没有智慧的人认为,自己在喇荣待了五六年,结果却觉得密法不好而舍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密法的历史,否则容易产生邪见。像我们这种智慧低劣的人,如果诽谤密法,这是天大的笑话。你们不要认为自己现在的见解很稳固,到时有些邪知邪见的人跟你讲很多相似的道理,也许你会赞同。
其实,藏传佛教不是那么容易遮破的。自古以来,不仅是我们普通人信仰藏传佛教,许多皇室成员都信仰藏传佛教——清朝乾隆皇帝曾下令将藏文的《大藏经》翻译成蒙文和满文两种文字,在蒙古草原着重弘扬。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有智慧的人都在学习藏传佛教。
“十波罗蜜多,谓施戒安忍,精进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六波罗蜜多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这是十度。
十地的十种所断依次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愿以及所知障十者。
十度有十种违品、十种障碍。这里的所知障是指十地的一种细微障碍,并不是说只有在十地时才有所知障。
观待断除彼等而分为十地。
断除十种障碍,具有十种智慧所以叫十地。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了十地。如果你们精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话,不仅能了解密宗的说法,同时显宗最关键的地道方面的法义都会了解。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将显宗和密宗的道理结合起来宣说,我们在整个世间都很难遇到这么好的论典,可惜本论未能在汉地得以广泛弘扬,因为现在很多人对密宗有些看法。
如果我们能精通本论,根本不怕别人对密宗的驳斥,因为显密在究竟意义上殊途同归,只是暂时的说法有差别。现在这个社会,各宗派之间的分歧,以及对他宗的毁谤非常严重,这一点大家应该有心理准备,不然我们以后在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有人给我们发太过,有智慧的人有能力辩驳,没有智慧的人有可能随着他们而转,这样不太好。
有些人边打瞌睡边听课,你们虽然不在经堂,但听课时还是应该坐起来,不然很容易昏沉。早上起来供一杯水,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听课之前磕三个头,晚上睡的时候也不要像牦牛一样直接躺下去,临睡前安住一下,观观自己的心,磕三个头再睡。这些简单的威仪,希望佛教徒一定要重视。
当然,如果能夜不倒单是最好的,有些人在十几年当中一直端坐在一个小箱子里。还有些人刚来的时候是这样,后来箱子越来越长……我以前在七八年当中晚上一直坐着,但现在身体无法承受。
其中第一极喜地,《经庄严论》中云:
无垢光尊者在讲解每一地时,都是先引用《经庄严论》中的教证将“地”的概念、名词作了定义与解释,然后再引用《宝鬘论》中的教证宣说此地的功德。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一地菩萨时已趋近获得佛果,又见到自己有能力利益众生,因此极为欢喜。
《宝鬘论》中云:“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已断除三结,
一地菩萨极其欢喜,且完全断除了三结。这在《入中论》中讲过,初地菩萨断除了怀疑、萨迦耶见及戒禁取见这三种结。
生于佛种族。
转生于如来种姓。
彼之异熟果,施度最殊胜,震动百世界,成为赡洲王。”
一地菩萨的异熟果是布施度非常殊胜,能震动一百个世界,做赡部洲的国王。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非所有的一地菩萨都会显现成下面所讲的天王或赡部洲国王。
一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面见一百尊佛;了达百佛加持;示现一百化身;显示一百劫;彻见前后百世;入出百种等持;成熟一百众生;震动一百刹土;照亮一百刹土;开启百种法门;示现一百自身;每一身体都由一百圆满眷属所围绕;受生为南赡部洲之王。
一地菩萨具有十二种百功德。一地菩萨在一刹那间利益众生等的功德不可思议。
有些上师为了安慰弟子,会对这位弟子说他已证得大圆满的第一步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大圆满的著作中讲过,大圆满的第一步境界和一地菩萨等同。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讲过,已经登地却未显现功德之菩萨何处也找不到。
如果真正是一地菩萨,那能否在一刹那间现见一百尊佛?获得一百尊佛的加持?能否在一刹那间显现一百个化身?如果显现不出来,肯定没有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
第二离垢地,《经庄严论》中云:“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入中论》中说,二地菩萨就连梦中也不会犯戒。
《宝鬘论》中云:“二地名离垢,身语意十业,纤尘不染故,
二地时,身语意的十业没有任何垢染。
自守彼等故。彼之异熟果,戒度最殊胜,
此时戒度圆满。
成为七宝主,利生转轮王。”
成为具有七宝的转轮王。
二地菩萨不造十不善业,行持十善法,刹那间获得千数的十二种功德(即刹那间面见千尊佛陀……),成为四洲转轮王。
二地菩萨具有十二种千功德。
第三发光地,《经庄严论》中云:“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三地菩萨能发出智慧的光芒,但不像第四地发出的光一样,三地的光就像是黎明时的光。
《宝鬘论》中云:“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
三地圆满安忍波罗蜜多,没有对自方的贪心和对他方的嗔心,即使有人将自己的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三地菩萨亦能安忍。
彼之异熟果,胜行忍精进,明智大天王,遣除欲贪者。”
一般是做帝释天王,遣除欲界众生的贪欲。
三地菩萨有十二种十万数的功德,投生为帝释天王。
第四焰慧地,《经庄严论》中云:“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
四地时发出像烈火一样的光芒,能焚烧二取的障碍。
《宝鬘论》中云:“第四名焰慧,放正智光故,一切菩提分,尤为修行故。
这时圆满修持三十七菩提分,而且功德极为增上。希望你们看看《宝鬘论》,虽说讲得不是很广,但有字面上的解释,比较好懂。
彼之异熟成,离诤之天王,
四地菩萨的异熟果,是在欲界中转为夜摩天王。
萨迦耶见生,尽毁乃智者。”
能摧毁耶迦耶见。《入中论》中只对第六地有广说,其他地都不是很广,而《十地经》中都讲得比较广。
四地菩萨获得十二种百万数的功德,转生为夜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经庄严论》中云:“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
五地时静虑度圆满,一切诸魔外道都不能损害,将自己的心护持得非常好。各个地都有其不共的功德,比如这里讲到,在第五地时能护持自心,本来一地、二地菩萨亦能护持自心,但五地菩萨有其特殊的护心方法,而且特别能调伏众生,故着重强调“护自心”这一点。
《宝鬘论》中云:“第五名难行,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
第五地静虑波罗蜜多圆满,因此诸魔不能胜过五地菩萨,并且五地菩萨完全精通胜义谛和世俗谛之一切甚深法义。
彼异熟感成,兜率之天王,能除诸外宗,烦恼恶见处。”
五地菩萨有十二种千万数的功德,作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经庄严论》中云:“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宝鬘论》中云:“第六名现前,
第六地现前般若波罗蜜多。
现前佛法故,修行止观已,得灭增上故。
因为菩萨在第五地时止观修行得很好,圆满获得寂灭,现在第六地时智慧波罗蜜多已经现前,完全证悟空性。
彼异熟感成,化乐之天王。”六地菩萨获得十二种十万俱胝数的功德,作化乐天王。
第七远行地,《经庄严论》中云:“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
菩萨于七地时远离了轮回,“彼至远行慧亦胜”,这时任何声闻都无法胜过他。
《宝鬘论》中云:“第七名远行,数具远行故,刹那刹那间,入于灭定故。彼之异熟成,他化之天王。”
关于七地菩萨刹那趋入灭定,麦彭仁波切和他宗的大德有很多辩论,以前我们特别喜欢讨论这个问题。益西彭措堪布在《入中论日光疏》中将各个观点都作了详细宣讲,此处不再赘述。
七地菩萨有十二种十万俱胝那由他数的功德,作他化自在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