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4课
前面已经讲了皈依对境中的总说共不共皈依境,我们今天开始讲别说因皈依境。
丁二(别说因皈依境)分三:一、总说三宝;二、别说法宝;三、别说僧宝。
戊一、总说三宝:
谁具救护之能力,自己应向其请求救脱怖畏之法,并且通过仪轨而承诺,为宣其自性而说: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有缘三宝因皈依”,“有缘”是指有执著、有所缘,此处将有所缘的佛法僧三宝称为因皈依境。那么,什么是三宝呢?
“佛为化身相好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严饰的化身就是相好圆满的佛宝,一般人们称为化身相。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所有的佛法分为二种,即教法和证法。其中,无有垢染的教法是指各种经典、续部的意义显现为文字相;在行者心中现前的证悟与等持等称为证法。颂词中没有直接提到证法和僧宝。
此观点是大小乘共同承认的。尤其是成为皈依境的三宝,佛宝是指相好严饰的化身、法身以及报身;
当然,法身无有相状。
法是指一切经续之句义以及一切文字相。(僧宝下文有广说,故于此未述。)
所有经典和续部的意义、句子及各种文字相都是法宝。《大圆满前行》中讲过,哪怕是只宣说一字一句教义的佛经论典,依法之人都应对其恭敬。
戊二(别说法宝)分二:一、教法;二、证法。
己一(教法)分二:一、因法;二、果法。
因法是指显宗的法,果法是指密宗的法。现在汉地有种说法——“我皈依三宝,但不皈依密宗”,要知道,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又包括因法和果法,如果你已皈依佛法,就表示你既已皈依了因法显宗,也皈依了果法密宗。很多人缺乏佛法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认为密宗不包括在三宝里面,若要皈依密宗还要办特殊的仪式,这是一种邪知邪见。
释迦牟尼佛的大乘教法中有显宗和密宗,如果皈依释迦牟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显宗和密宗共同的导师,并非只是显宗的祖师。《大圆满前行》中说过,密宗只在以前先生王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及未来文殊佛的教法下出世,这是有教证作为依据的。若未懂得显宗经典的究竟密意,往往容易犯一些概念上的错误。
庚一、因法: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因法,即我们经常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如果归纳的话,这十二部也可以包括在三藏中。下面长行文中有详细解释。
《月灯经》中云:“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称为经部。”
此教证中讲了十二部经各自的名称,其中哪些属于经部,哪些属于论部,哪些属于律部,在其他论典中有详细分析。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也曾简略提及。下面无垢光尊者简单地讲述了十二部经的大致意义。
相同部分合在一起为契经;
契经并非是一部经,而是将多部经中一些相同的道理、公案,或是对治烦恼的教言合在一处,其总称就叫契经。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过契经中的部分教证,如“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等。
最初以散文的形式,最终将彼义集为颂词为应颂;
应颂,就像《妙法莲华经》,先用散文的方式解说,再将前文的意义归集为颂词。
《地藏十轮经》也是同样的方式。如果将《地藏十轮经》供在家中,就能够万事如意、增上财富等,有很多功德。曾经有段时间,藏地很多地方的人想要《地藏十轮经》,我找了很长时间,法王去鸡足山时我在福州得到一本,当时非常高兴,后来带回了学院。我们学院以前印过一次藏文版。在《地藏十轮经》中讲述了许多佛陀的教言、持戒的功德、出家人的功德等,例如,若将出家人的法衣佩戴在身上,则邪魔外道无法对其进行损害。《赞戒论》引用了许多《地藏十轮经》中的教证。
佛陀等授记为记别;
宣说诸佛菩萨授记的经典叫记别经典。如《文殊根本续》等,其中有对未来的授记。你们方便时不妨看一下汉传的十二部经典。
均是颂词为讽诵;
从头到尾都是颂文,像《般若摄颂》等就属于讽诵部。
劝诫闻法者而宣说之经为自说;
佛陀的有些经典是通过闻法者劝请而说,自说,是佛陀为劝诫闻法者而宣说,非经闻法者劝请。有些论典是高僧大德经由他人供养水晶、供养哈达劝请而宣说,在其文字中也有记录:“应某弟子再三请求,因而我于百忙中宣说。”有些是主动宣说,在根登秋佩所著的许多论典都会提到:“虽未经人劝请,但我觉得这其中的智慧非常珍贵,所以自己提笔而写。”
对于一些经论的翻译,好像也没有人劝请我,是我自愿为之,因感某部法很殊胜,就想将之翻译出来,看能否对众生起到些许利益。当然,我所翻译的论典不能算在十二部经之列。总之,在未经劝请下为闻法者宣说,即是自说。
以各自传记加持为譬喻;
譬喻,讲述了佛陀、菩萨和其他众生各自住世的传记,后由佛陀作加持或由佛陀亲自宣说。如《梵受王陀罗尼经》就属于譬喻部。
宣说宿世为本事;
宣说宿世的经典叫本事经,比如某人曾于某一世转生成什么,如《贤愚经》中就宣讲了许多人的宿世。
具有因及缘所说之经为因缘;
这里藏文中有个“聚巴”,意思是制定的或制止的。依靠某种因缘佛陀制定了戒规,比如有些比丘犯了错误,释迦牟尼佛就以此因缘规定以后不能再做此事,由这方面公案集成的经典称为因缘部。
无边广说为方广;
有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教义叫方广经。有些经典中将三般若——小般若、中般若和大般若称为方广部,还有些人认为华严方面的法属于方广部。
生起信心的情节为本生;
主要是宣说释迦牟尼佛和诸佛菩萨以前在何时何地成为何者,令众生产生信心的公案,这叫本生传或本生经。
略说一义后再说其解释为论议;
论议有两种解释方法:1.首先略讲一种意义,再将此理进一步地广说,这叫论议;2.分别宣说一切诸法的总相别相、总义别义等。有关三藏中的对法,即俱舍方面的道理包括在论议中。
宣说稀有精华义为希法。
希法部宣说了非常稀有、不可思议波罗蜜多的行境,例如佛的清净刹土、诸佛菩萨的功德等。
以上大致解释了因法当中的十二部经,下面讲果法。
庚二、果法: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续部分为外三续与内三续六种,事部、行部及瑜伽部这三部称为苦行续,因为是通过苦行而修持。着重宣说智慧、方便和无二的续部,分别被称为父续、母续和无二续,即内密无上瑜伽部。其文字、书籍等都包括在果法中。
“我皈依了三宝,但未皈依密宗”这种说法不合理。三宝中的佛宝包括了果法和因法,在皈依时不可能只皈依因法,不皈依果法,或者只皈依显宗的佛,不皈依密宗的佛,实际上显宗和密宗的佛在本体中是一味一体的,密宗的许多经典、教言无一不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为根据。当我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观察时,显密是无二的、一致的、圆融的,大家切莫误解,这一点很重要。
苦行者依靠外在的清洁而成就菩提,与彼相同之事续、行续、瑜伽续三者为苦行续乘,
依靠外在的清洁等行为获得菩提,这叫苦行续乘。
无有取舍而成就菩提之方便、智慧、无二者是内密乘,
到了无上瑜伽时,几乎不重视外在形象上的行为,因而以无取无舍的方式获得菩提。内密乘即父续、母续及无二续,分别宣说智慧、方便与无二的道理。
这六种是密宗,包括它的所有文字(都是果法)。
密宗的文字、法本等都属于果法。有些没有佛法基础的人说“我是学显宗的,不要把密宗书籍拿到我的佛堂内”,其实这只能显露自己的愚痴,将密宗的法本供在佛堂不会有任何害处;有些学密宗的人说“这些显宗的法本我都不要”,如果连显宗基本的出离心和无常观的境界都没有,那学密宗怎么可能成就呢?
大家一定要清楚,教法包括因法和果法,若对显密舍一取一,只会徒增恶业而已,有智之士理当谨慎。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此处包括了显宗与密宗的生圆次第,我们每天念修释迦牟尼佛的仪轨就属于显宗的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证法包括: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观本尊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及八种总持、三种等持、智慧藏——我们相续中佛法的智慧,还有大悲心等各种方便、证悟的境界。这是总说生圆次第。
庚二、宣说十地: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此颂列出了十地的名字,下文有广说。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成为功德所依故称为地。”
五道十地中的“地”不是地水火风里面“地”的意思,而是指功德的所依,比如一地菩萨、二地菩萨,对此不了解的人认为是要经过某种地界,其实这只是将圣者的内证境界称为“地”。
地有声闻、缘觉八地与菩萨十地。
“地”分为小乘的声闻缘觉八地和大乘的菩萨十地。
关于声缘八地,《中般若经》中云:“种姓地、第八地、现见地、微薄地、离贪地、已证地、声闻地、缘觉地,此等称为声缘八地。”《宝鬘论》中云:“声闻乘中说,声闻有八地,如是大乘中,菩萨之十地。”
声闻乘宣说了声闻乘的八地,大乘宣说了菩萨十地。无垢光尊者这里把声闻八地解释得很清楚。
声缘八地:最初的加行道,分别决定三乘的缘故为种姓地。
最初进入加行道(凡夫地)时,分别决定或安立三乘各自的种姓,故而称为种姓地。
对此,《般若二万颂》中云:“现见白法地。”是说现见白法。
此处仍属于种姓地,在初入加行道时,一方面分别决定三乘种姓,另一方面开始修持白法、见到善法的本义,所以称为“现见白法”。
预流向是从阿罗汉向前数第八位,故为第八地;
在声闻八果中第一个是预流向,如果反过来,从阿罗汉果往前数第八位,就是第八地。
脱离欲界一地、四色禅定、四无色之九种垢染故为阿罗汉,现见沙门第一果预流果为现见地;
在介绍现见地之前首先介绍阿罗汉——已断三界九品烦恼,脱离了所有的垢染。那么,何为声闻乘的现见地呢?证得了预流向尚不算见道,获证预流果时才称为现见地。
欲界之修断多数已微薄,是故一来果称为微薄地;
前面讲到,欲界共九品修断,在一来果时已断除六品修断——大多数修断已断除,只剩下微薄的三品修断尚未断除之故,故将一来果称为微薄地。
在欲界远离贪欲是无来果,称为离贪地;
远离欲界所有的贪欲,无需再来欲界受生,即是无来果,又被称为离贪地。
已经完成所作的缘故,阿罗汉称为已证地;
所作已办,故将阿罗汉称为已证地。
一来向、无来向、阿罗汉向三地称为声闻地,
声闻八果分别是: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无来向、无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小乘将其中的三种向——一来向、无来向和阿罗汉向称为声闻地。
依此有理解不同乘的必要。缘觉地是说缘觉四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