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3课
我们继续讲皈依品中总说共与不共之皈依境。昨天讲了共同小乘如何认定三宝,今天讲不共大乘如何认定三宝——大乘也分为显宗和密宗两种观点。
大乘共称佛宝为具二清净、究竟圆满二利之三身自性,
此处分别宣说了佛宝、法宝和僧宝,首先是佛宝。从唯识宗以上,无论是密宗还是显宗,都承认佛宝具有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究竟圆满自利和他利之法报化三身的本性。
《宝性论》中云:
在藏传佛教中,讲解大乘三宝时经常会以《宝性论》作为依据。由于《宝性论》是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桥梁,或者可以说是从显宗进入密宗的阶梯,所以,虽说其词句中主要讲显宗的三宝,但也可以包括密宗三宝的意思。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首先是佛宝。什么是佛呢?佛具足八种功德:无为法无有迁变;无有勤作而任运自成;自己觉悟而不依靠他缘证悟;具有遍知一切的智慧、慈悯众生的悲心及救度众生的能力;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具有这八种功德就称为佛陀。这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也讲过。
法宝之本体是不可言思的,自性为成佛之道或对治法,
法宝的本体不可言思,其自性是成佛之道,众生依靠法而成佛,或者说,依靠法宝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
(法分义法与句法:)具相道与二灭之有相法为义法,句法为十二部契经。
法宝分为义法与句法两种,具相道与二种寂灭之有相法是义法,句法为十二部契经。
《宝性论》中云:“无二无思念,依除之对治,何依何离贪,二谛有相法,二离贪为灭,及道谛所摄。”
法宝也具有八种功德:“无二”,是指无有业与烦恼;“无思”,即名言心识无可思维;“无念”,是说无有非理分别念;依靠清净、光明、对治三种功德,分别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最后加上道谛和灭谛自己的本体。
“何依”是指道谛,即依何种道——后三种功德“清净、光明与对治”为因;“何离贪”是指灭谛,即灭除烦恼——前三种功德“无二、无思与无念”为果。总而言之,灭谛和道谛所摄的相就是法宝,也就是说,大乘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均包括在法宝中。
二灭是指以对治法去除前有之垢无有戏论的抉择灭与垢染或戏论,
“二灭”是指抉择灭与非抉择灭。抉择灭,通过对治和抉择后,将原有的烦恼障等垢染全部遣除。
住于犹如虚空般无有自性之义中的非抉择灭;
非抉择灭,垢染本来不存在,就像虚空一样,它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这些都包括在法宝当中。
道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证悟分;
每一个道都有其相应证悟的部分,证悟的这一部分包括在法宝中。无学道不包括在这里,因为无学道属于佛宝。
受持二谛之法相是指一切教法与证法。
受持二谛的法相是指所有的教法和证法。
这以上是讲法宝,下面讲大乘的僧宝。
僧众是指重新现见心性光明之义住于十地的圣者。
这里的僧众是指重新见到了心的光明,住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所以,大乘将得地以上的菩萨都称为僧众,例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
《宝性论》中云:“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圣者以内在各别自证的智慧照见贪著障清净为如所有智的功德,照见质碍障清净为尽所有智的功德,具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两种智慧的缘故,具慧菩萨超胜声闻缘觉,是于圆满大菩提不退转的僧宝会众,因此具足无上功德。
在《宝性论》中,对大乘的佛法僧三宝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我们必须按照《宝性论》中所讲的道理来认识大乘三宝。《宝性论》中的相关内容很重要,这些甚深的论典我们需要认真学习。
以上是大乘显宗所讲的道理。
不共金刚乘中各续部的观点各不相同。
密宗各续部对于三宝的认识都不同。
事续与行续承认佛宝为三身或四身五智,
首先是事续与行续的观点,他们将三身或四身五智归于佛宝中。
或者清净法性、神变、加持之天尊、
或者一切诸法的清净法性,还有神变和加持变现出的天尊也归属在佛宝中,比如说从神变而来的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尊。
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所摄之报身
无上瑜伽以上经常说五部,而事部和行部获得成就时通常是在这三部的本性中成就的,因此事部和行部有时只说此三部。《大幻化网》中讲过,事部和行部在最后得果时与三身无别,或者与三部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
以及寂猛装束大小坛城诸化身尊众;
忿怒本尊或是寂静本尊,凡是大大小小的这些坛城幻化的化身尊众都属于佛宝。
法宝即如前所说的一切法,
事部和行部承认的法宝,包括了刚才小乘及大乘显宗的全部观点。所以,上乘的观点可以含摄下乘,而上乘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修法。因此,大家不要认为显宗和密宗互相抵触,说法不同不一定相违,就像沙弥戒包含了居士戒,而比丘戒又包含了沙弥戒一样。
尤其是各自共称之经论;
各个宗派有自己共称的经论。
僧宝指声闻、菩萨与持明僧众三者。
此处的僧众增加了一个“持明僧众”,大持明者、密咒士都包括在其中。
瑜伽续承认佛宝是三身或四身五智的清净法性,包括属于坛城中的诸部主尊金刚萨埵、
无垢光尊者有时在讲无上瑜伽时,坛城的主尊是毗卢遮那佛,在瑜伽续当中,主尊是金刚萨埵尊者。
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五部所摄之三身寂猛相以及主尊、眷属、一多根本坛城、
这些在《大幻化网》中也讲过,五部所摄的三身所有寂静和忿怒的主尊和眷属,还有瑜伽士观想一个及多个坛城。
誓言、法、事业之坛城、
坛城也有誓言坛城、法坛城、事业坛城等。
四手印、一手印等次第
四手印和一手印是生起次第的修法,观一次本尊是一手印;四手印,是法和事业不同的一种生起次第的修法。
即包括于大小坛城中的一切圣尊;
瑜伽部的佛宝范畴比较广,总之,在生起次第的观想当中,所有一坛城和多坛城的圣尊和眷属,均可包括在佛宝当中。
关于法宝、僧宝与刚刚讲的(事续、行续所许)相同。
这是瑜伽续。
大瑜伽续中承认佛宝是一切出有坏报身如来之身语意与金刚自性无别之主尊、眷属、一本尊、多本尊、圣聚、住于自成坛城密严刹土中的圣众以及从中示现的一切化身;
无上瑜伽承认:在报身刹土中所有的如来,及密严刹土中显现出来的所有幻化身都是佛宝。
法宝也是前面所说的一切法;与三宝无二无别之自性并具灿然相好者为无上僧宝。
这里僧宝与三宝是无二无别之自性,还有具足相好的一切圣者、佛及菩萨,都包括在僧宝中。
这以上,从小乘到大乘、大乘到密乘之间,所有佛法僧三宝的认识方式都已经讲完了。
为何称为宝呢?《宝性论》中云:“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是最殊胜故,无变故为宝。”
在藏文文法的讲义中,思德班钦引用过《宝性论》中的这个教证。我在读书时看到此教证后特别欢喜,每天早上都会读诵,当时对三宝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三宝有很大功德。
总而言之,以六种相同点可以说明所谓的佛法僧三宝与珍宝相同。
我们之所以将佛法僧称为“三宝”,是因其与世间珍宝有六种相同的特点。
难得相同:若不是多生累劫中积累善根者不能值遇的缘故(二者相同);
1.世间的珍宝因数量稀少而罕见,世人若无一定的福德就得不到珍宝。同样,如果我们没有经过多生累劫积累善根,就不可能值遇三宝。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无垢相同:因为随时随地都远离垢染的缘故(二者相同);
2.佛法僧三宝的本性远离了一切相和垢染,世间珍宝(如黄金)的本体也是无垢的、纯净的。
具力相同:具有六神通等不可思议功德力的缘故(二者相同);
3.在藏传佛教的医药书《晶珠本草》中对世间珍宝的功德作了很多阐述,比如银可以消毒、断除身体上的违缘,在配制某些中药或藏药时,必须加入珍宝,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所以世间的珍宝有一种威力。同样,佛法僧三宝,佛有佛的力量,法有法的力量,僧众有僧众的力量,具有六种神通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二者在具有功德力方面是相同的。
成为世间之饰相同:作为众生善心之因的缘故(二者相同);
4.珍宝是世间的严饰,而三宝是众生善心之因,如果众生对三宝具有信仰,那就将成为其转生善趣之因。
超胜相同:较人造珍宝殊胜作为相同点而超越世间的缘故(二者相同);
5.如同珍宝胜过人造珍宝一样,三宝超越了世间,世间任何法都无法与之相比。
无变性相同:不以褒贬等而改变作为相同点,是无为法自性的缘故(二者相同)。
6.三宝的本体,就实相而言是无为法,从现相上来说,其力量和功德无可改变。同样,世间的珍宝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其价值,从这一点而言,二者相同。
三种安立方式,《宝性论》中云:“依佛法弟子,信解于三乘,及三作用众,安立三皈处。”
依靠佛法僧三宝、三乘和三种事业,以不同的信解来安立三种皈依。
《宝性论释》中云:“对于为宣说本师功德、趋入佛真实义之菩萨乘的补特伽罗,以及对佛殊胜事业有信解之人而言,佛为皈依处,是二足尊故;
对于为了宣说佛的功德、趋入佛陀真实义的菩萨种姓的人,以及对佛的事业信心极大的人而言,佛就是皈依处,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二足尊。“二足”指代人,在所有的人当中,佛陀最为尊贵,所以对大乘根基者而言,将佛宝作为其皈依处。
对于为利本师所说教法、自己随念甚深缘起法之缘觉乘补特伽罗,以及对法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法是皈依处,乃离贪之尊故;
缘觉于得果时既无佛陀,亦无上师,但因其对法很有信心,故而获得了甚深的证悟。因此,对缘觉乘的众生及对法宝有很大信心的人而言,法宝就是皈依处,因为依靠法能远离贪心,法宝的本体也是离贪的。
对于为宣说入佛法之僧众的功德随念从他人处所闻之法音而趋入声闻乘补特伽罗,以及对僧众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僧是皈依处,为诸众之尊故。”
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到法音,所以叫声闻。对于声闻乘的补特伽罗及对僧众具有一定信心的人而言,僧众就是皈依处,因为在所有的团体当中,僧众是最殊胜的。
总之,暂时皈依处是三宝;究竟皈依处是唯一佛陀。
总而言之,我们暂时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究竟皈依处唯一是佛陀。
《忠言心之明点》中说“三宝是智悲力的本性”,但法宝并不具足“悲”的特点,这个问题如果不用《宝性论》的观点来解释,可能讲不清楚。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暂时皈依三宝,究竟皈依佛宝,因为法宝不具足慈悲的功德,而佛宝才能同时具有智悲力三种功德——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宝性论》中云:“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
究竟意义上,胜义的皈依处唯一就是佛陀,因为佛具有法身,最究竟的僧众实际上也就是佛陀。因此,皈依佛陀就等同于已经皈依了三宝。
因此正等觉是所求究竟义之果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