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2课
今天讲皈依品中密宗的因皈依和果皈依。虽说密宗和显宗在说法上有些不同,但归根结底,密宗与显宗的皈依在究竟意义上是一致的,希望你们不要认为密宗跟显宗是矛盾的、抵触的。
密宗可以含摄显宗,但显宗无法含摄密宗,就像大乘可以含摄小乘,而小乘无法含摄大乘一样。佛经中有各种侧面和隐藏意义,在翻译时还有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有些人缺乏佛法方面闻思修行的基础,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似观点不同,就没办法接受,其实,究竟而言,显密圆融无碍。
密宗之因皈依&果皈依
密宗承认的是,想现见自己具有、现在就固有存在着的心性正等觉,进而皈依共同对境——外三宝,
密宗认为,我们心的本性就是如来正等觉,这在显宗了义的经典中虽有提及,但不是很明显。为了现见自己本来具有的心性正等觉而皈依了共同对境,即外三宝。
于不共对境——自己本来无生之心性中入定。
密宗不共的皈依境,在自己无生的心之本性中入定,这就是密宗不共的皈依修法。
也就是承认各自坛城之三宝与共同教之三宝二者为因皈依境,对此皈依即是因皈依;
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阿努、阿底,各个本尊坛城的修法都不同,而在各个坛城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三宝。比如,若要修事部的某个修法,就有其相应坛城的主尊,而显宗是笼统的、概括的,修释迦牟尼佛或药师佛并没有各自具体的坛城。密宗是将各个坛城中的三宝与显宗共同的佛法僧三宝这二者称为因皈依境,对此皈依叫因皈依。
承认本来具有三宝的自心自然本智为果皈依境,
密宗的果皈依境是:自己的三宝本性、自然本智,它原本就以无染无改的方式存在,正等觉就是自己的心,心的本性就是自然智慧,以此作为果皈依的对境。
于无取无舍无改无染的境界中一缘安住为果皈依。
密宗的因皈依跟显宗几乎没有差别,果皈依时要现前心的本性,以无取无舍、无改无染的方式安住入定,通过上师的窍诀安住在自己心的本性上,这就是果皈依的方式。
密法的确甚深,我在公开宣讲时不一定方便讲许多稀有之相。在密宗方面,我虽不敢说有什么甚深的证悟,不过,因为串习密宗的时间较长,再加上自己从小就对密宗信心极大,因此,在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修法上还是有些体验,但不敢讲出来。希望你们好好学修密宗,密宗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窍诀。若想通达这些窍诀,依止上师很重要。许多论典中讲过,我们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有所证悟与体验,否则,若只是表面上精通理论,对众生起不到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宝对密宗和显宗都具足实证。由于我们十分幸运地承蒙法王的慈悲摄受,如今大家都极为重视因果,且不诽谤其他教派,这一点,我想在法王的弟子中,较为明智者都能做到。
虽然从依外三宝而得果的角度而许为果皈依、
从依外三宝得果的角度来说是果皈依。
从为得果而承认皈依境的角度而许为因皈依也可以,
此观点跟显宗没有什么差别。昨天讲过,因相乘为了得果,首先要承认皈依境,得果前将其作为护送者而皈依,这叫因皈依。
但最主要的是,于自己本来任运自成具足果三宝
最主要的就是,密宗承许自己已经具足本来任运自成的果三宝。因为心的本性是如来正等觉,如来正等觉实际上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所以,自己本来具足果三宝。
而不希求其他之境为果皈依,
密宗的果皈依不必希求其他境,若现前心的本性,就是现前果皈依,即现前如来正等觉。
为了修行的顺缘而皈依外三宝安立为因皈依。
密宗为了现前自心的本来面目而从外相上皈依三宝,《龙钦心滴》的皈依偈中也包括相关内容,这些是修行的一种助缘。
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把三宝的概念讲得非常深,你们放眼看看整个世间,很多法师在讲皈依时有没有讲得这么深?“所谓的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说得比较简单,而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三宝——从密宗甚深的窍诀来讲,现前心的本性就是真正的果皈依;为了现前心的本性就需要具足相应的助缘,因此而皈依三宝,即是因皈依。
《成智论》中云:“三坛城主尊,承认他圆满,何故希求因,
布玛莫札在《成智论》中说:将身口意三坛城的主尊、三宝作为修行的助缘,因此,我们承认需要通过其他因缘或途径而圆满,也就是说,为了三坛城的主尊圆满现前而希求一个外在的因,所以称为因皈依。这是在讲因皈依。
证光明心性,三坛城本性,一缘而入定,真说果之最。”
这几句是讲果皈依。如果证得了光明心性,这就是三坛城的本性,通过一缘入定的方式现前,这就是真正的果皈依。
总之,心的本性是果皈依的对境,通过上师的窍诀入定,这叫果皈依。为了现前这样的果,在此过程中依止三宝,这就是因皈依。
此处认定三宝有两种,
三宝有两种,即小乘共同的三宝和大乘不共的三宝。
其中共同小乘中承认佛为殊胜化身;
小乘是怎么承认三宝的呢?共同小乘中承认的佛宝是指殊胜化身,比如释迦牟尼佛。东南亚的许多佛教徒都如是承认三宝,他们将小乘的三宝介绍得比较清楚。
法为十二部契经之教法以及各自相续之道、等持等证法;
法宝包括教法与证法,教法即十二部契经,证法是指补特伽罗相续中五道十地的功德、等持及智慧等。
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
僧众分为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僧众又分小僧和大僧,其中,凡夫小僧是指沙弥、沙弥尼和居士,居士又分为优婆塞和优婆夷,他们是众生的福田——具有一分戒以上都是众生的福田,所以可以称为僧众。
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大僧,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
大僧就是比丘和比丘尼,戒律当中是这样讲的,四位比丘或比丘尼以上称为僧众。
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正等觉。
小乘的圣者僧众即是指八果: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无来向和无来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圣者僧与凡夫僧有点差别——一位圣者阿罗汉也可称为僧众,但一位凡夫比丘不能叫僧众,而是叫僧人。大乘菩萨也是如此,大乘僧众我们下节课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