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80课
前面已经讲了共同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及依止善知识,今天我们开始讲本论不共加行中的第一个部分——皈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要宣说趋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须修学皈依的方法,因此承接刚刚讲的道理:
大家知道,趋入大乘和小乘的差别是以发心而分,在发心之前必须皈依,我们修加行时也是先皈依,再发心。修行次第最好不要颠倒,按照次第而修容易在自相续中生起功德。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上一品中,我们着重地讲了如何依止善知识、舍弃恶知识,如何令自相续中的功德增上,如何修持上师瑜伽等,那么,依止善知识后,一定要在上师面前渐次趋入解脱道的修行。
我们宁玛巴的法要很有次第,最初了解因果、轮回等基本道理,然后依止一位善知识,从皈依、发心开始渐次修学。也许是我赞叹自己的宗派吧,宁玛巴的学修次第在别的宗派中很少见,这一点你们通过其他方面的学习就会知道。
为什么要次第而趋入解脱道呢?因为顿超而趋入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是以顿超而趋入——得灌顶后,马上开始观明点、观本来清净的觉性,这样不一定合理。佛陀为我们开示时是以次第而宣说,按次第修学比较容易证悟。因此,希望大家次第地修完五加行、得过灌顶后,方可翻阅相关密法教言。
有人请求上师开许看密法书,好像认为只要上师开许什么都可以。上师是否开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每一个加行的验相。在五十万的加行念修中,既要有数量也要有修量,例如,念十万遍皈依是数量,那修量要达到什么境界呢?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这就是皈依的修量,修量和数量都圆满后,皈依才算圆满,然后再继续修发心。如此依次第修学很重要。
也就是说,没有生起下面道之功德,则无法获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上进。
假设皈依的功德未在自相续生起,那么,菩提心或大圆满本来清净和观明点的功德就不可能生起。
《涅槃经》中云:“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
佛陀在《涅槃经》中说:就像梯阶需要一阶一阶地上去那样,我的甚深教法必须渐次精勤修学,而非以顿超的方式而修。
犹如小孩童,体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
如同小孩的体力是逐渐增长一样,任何显宗与密宗的法,从开始到圆满之间都有其相应的次第。昨天的内容中讲过,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分别是针对初学者、入道者与悟道者,密宗亦分为加行、正行与后行。
这个教证很重要,大家要记住。你们以后不要再来找我问:“上师,我没有灌过顶,可不可以看《上师心滴》?”好像没得过灌顶先看《上师心滴》就能马上开悟一样。如果连《大圆满前行》中的基本道理都未完全领悟,那《上师心滴》中的词句更是难懂,光是读一遍,绝无证悟的可能。因此,各位最好按照次第,先好好地修五十万加行和上师瑜伽,得受灌顶后再学修密法。
现在有些弟子与上师都不按次第而行,弟子认为自己不用修加行,只修正行即可,结果这些人在遇到怨恨的敌人等外境时,马上显露出“证悟”的本面;而作为上师,甚至为尚未皈依三宝之人传最高的法、灌最高的顶。
大家还是稳妥一点,不要急于证悟,证悟空性、安住觉性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先在自心相续中打好皈依、发心的基础,这非常重要。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丙一、皈依之人: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皈依分为三类:士夫害怕转生于三恶趣,因希求三善趣而皈依,这是小士道的皈依;声闻和缘觉种姓者害怕三有,想从中得到解脱而皈依三宝,是中士道的皈依;由于看见整个三界轮回都是苦之自性,不忍众生感受痛苦而畏惧寂灭的安乐,因此,大乘佛子为了一切众生而皈依,是大士道的皈依。
皈依有三种不同的因:畏惧恶趣、畏惧三有、因悲悯众生而畏惧寂灭的安乐;皈依亦具三种意乐:小士道想转生善趣,中士道欲求声闻缘觉的果位,大士道则希求佛果。这三种皈依分别被称为小士道平凡之皈依、中士道殊胜之皈依、大士道无上之皈依。
未曾皈依者得不到戒体,如果没有以戒护持也就不具备正道,因此说,皈依是道之基础。
未皈依就得不到任何戒体,若无戒的护持则不具备正道,因此,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
《皈依七十颂》中云:“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
虽然每个众生都可以受持戒律,但若未皈依,则无法获得任何戒体。
小士道之皈依
皈依的补特伽罗种姓有三类,其中小士是指欲求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未入宗派的士夫,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
此处将皈依之补特伽罗的种姓分为三类——小士道、中士道与大士道之皈依。其中,小士道之皈依又包括:1.因畏惧恶趣之痛苦而欲获得人天善趣之安乐者;2.未入宗派者;3.虽已入宗派,但入的却是外道;4.虽是佛教徒、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就像有些三宝信徒,只是从仪式上皈依了佛门,但并未修学佛教的任何一法。
《胜幢经》中云:“处于畏惧恐怖者,多数依止山森林,寺院树木及佛塔,
1987年冬天,法王如意宝曾讲过麦彭仁波切的《释量论大疏》,这其中引用过此教证。有些遇到畏惧的人皈依山王,有些人皈依森林、寺院,有些人则躲在神树、佛塔下。原来汉地有个老板犯了法,为了躲避警方追捕,不得不离开城市,来到一座寺院,送给方丈一些钱,请求方丈让他住在寺院里。方丈很高兴,给他安排了一间舒适的房子。结果警察发现后,把方丈一起抓起来了。
彼非主要皈依处,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
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皈依处,依靠此等皈依处无法脱离一切痛苦。
此中宣说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
这里宣说了上述行为并非最究竟的皈依。
《毗奈耶经》中云:“阿难白佛言:‘婆罗门女由皈依而得善趣功德。’
在《毗奈耶经》中,阿难呈白佛陀说:婆罗门女因为皈依而获得善趣的功德。
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
当时阿难认为婆罗门女获得善趣果位很了不起,值得赞叹,但佛陀并未称赞阿难的观点,为阿难开示道:希求人天善趣之安乐而皈依叫小士道,称为劣士,你应该赞颂为令一切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而皈依的功德。
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
若皈依三宝是为了躲避某种惩罚,或是为了下辈子转生成富裕之人,或是因为害怕三恶趣、为了转生到人天善趣而皈依,这只能算是小士道的皈依,并不究竟。
中士道之皈依
中士是指一切声闻缘觉种姓的众生,他们是因为畏惧轮回、渴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的。
中士道的士夫因为畏惧三界轮回,想从中获得解脱,以渴求自利而趋入灭尽定,是以此目的而皈依的。
《胜幢经》中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槃灭谛。
因对四谛法门具甚深定解而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然后知道一切法都是苦谛,苦谛的来源是集谛——业和烦恼,想要断除集谛就必须修行道谛,修道谛后趋入灭谛。
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亦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
如果用慧眼来观察,将圣道的八支作为主要皈依,也称为殊胜之皈依——不像小士道的某些士夫那样,皈依山王、神树等。声闻缘觉认为最初皈依三宝,然后修学四谛法门,最后能解脱轮回中的一切痛苦,但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得到解脱,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这是中士道的皈依。
大士道之皈依
大士是指为利他众、畏惧寂乐而皈依的补特伽罗。
大士道的皈依是指,不忍众生受苦、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而畏惧自我寂灭之安乐而皈依。
《大解脱经》中云:“为救渡堕入三有河中之彼等众生,断除寻求自我寂灭之念而皈依者称为胜士,又名胜商主。”
因悲悯堕入三有轮回中的众生,为了救度他们,断除寻求自我寂灭的念头而皈依者,称为胜士或胜商主。
在座诸位都已皈依佛门,那么,请各位仔细思维:自己的皈依属于哪一种?虽然我们并非想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但如果只考虑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那就等同于声闻缘觉的发心。
有时我也在想,当初自己皈依时,好像是迷迷糊糊地就皈依了,那我的皈依是哪一种呢?似乎是属于声闻缘觉的皈依,因为我只想自己获得解脱,根本没有考虑众生,这是中士道的皈依,不属于大士道的皈依,依凭中士道的根基和相续,很难与大法相应。
判断自己皈依的心属于哪一种相当重要,倘若以前是中士道和小士道的皈依,那么,从现在开始要尽量地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如果下了这个决心,从此以后我们就成了大乘的皈依弟子。
因此,大家在修五加行中的皈依时,理应在心里反反复复地想“我要为一切众生皈依三宝”,而非以自私自利的心皈依,这相当重要。有些人什么也不想,只是在口头上念满十万遍皈依偈——“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诸佛正法以及僧众前,我与六道众生尽皈依”,这样不太圆满,修皈依不仅需要完成数量,还要达到修量,要在内心生起“我已皈依三宝,直至菩提果之间永不退转,永不舍弃三宝”的定解。
如是士夫定为三种是依照心力决定有三种类别而安立的。
这三种士夫是因为各自心的力量不同,有些人心力大一点,愿意为一切众生皈依,而有些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根据众生的心力分为三种皈依。
《菩提道灯论》中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
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讲到,皈依的士夫有三种——下等、中等和胜士。
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
为知晓这三种士夫的法相,在此分别宣说了各自的分类。
何人依方便,仅为轮回乐,谋求自利者,知此为下士;
若有人害怕轮回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皈依,这叫下士之皈依。
弃离三有乐,断除诸罪业,唯求自寂灭,称之为中士;
舍弃三有的安乐,断除一切罪业,唯求自己寂灭,这叫中士的皈依。与前面讲的意思基本一致。
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诸苦,真实皆灭尽,乃为殊胜士。”
因为了知自己内心的痛苦,从而推知轮回中的其他众生亦具此苦,因此,为了灭尽轮回众生所有的痛苦而皈依,这类人被称为殊胜士。
也就是说,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洁、不害众生及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的,也有以皈依内道三宝稍稍行善而趋入善趣的,
阿底峡尊者将是否皈依作为内外道的差别,而这里无垢光尊者认为小士夫的皈依中也包括某些外道,他们以不害众生、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内道的士夫则以皈依三宝并行持善法而趋入善趣。
外道为求人天福报而行善的较多,从行为上来说跟内道小士夫相似,但见解肯定不同,一者承认三宝,一者不承认三宝。
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需要依靠随福德分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如若不具备这些,就不能趋入善趣。
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若欲转生善趣就需要依靠随福德分的善根,否则无法趋入善趣。
此法在数论派等有些外道中也有,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
例如,裸体外道为防止走路时无意中伤害小生命,就在脚上挂小铃铛;因为担心是有主物而不喝山沟里面的水;不偷盗、不杀生等。某些外道也具足十种善业的形象,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
中士夫是声闻缘觉。大士夫是由经大乘道而出离。
这以上是皈依之补特伽罗。
丙二、皈依时间:
如是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说为平凡、殊胜、无上。彼等所皈依的时间是怎样的呢?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皈依的时间是根据士夫各自的意乐与心力而转,小士道的皈依时间是得到人天福报为止;中士道的皈依时间分为暂时与究竟——暂时而言是死亡之前,究竟来说,是在获得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之间;胜士的皈依时间,乃至菩提果之间,也就是在获得佛陀无量无边的智慧之间恒时皈依。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想这一辈子或是下一辈子皈依,而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都要皈依三宝。
平凡之士于成办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获得善趣之间,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
平凡士夫在获得人天善趣的福报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无垢光尊者在此将佛教中的未入道者及其他某些宗教徒合在一起讲,现在世间有些宗教也在行持十善,所以他们皈依的目的跟我们小士道皈依三宝的目的基本相同。
中士的声闻缘觉二者暂时于有生之年,究竟于获得阿罗汉之前皈依;大士直至菩提果间或者未得佛智之前恒时皈依。
大士是未得到菩提果,乃至于未得到殊胜的佛智之间恒时皈依。这里“菩提果”是指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