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9课
丙六、修持之理:
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
佛陀曾说,如果我们仅于一刹那间忆念上师,此功德远远超过了数劫中修持生起次第的功德。
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好好想想。许多人平时喜欢修风脉明点,修这个那个……当然,各种生圆次第的修法是佛陀为众生开示的一种方便,确实具有一定的加持和功德,但修上师瑜伽、忆念上师是所有修法中最重要的,功德非常大。这些教证非常好,无垢光尊者颂词中的有些原话大家应该记住。
《菩提轮游舞续》中云:“佛陀说忆念,怙主上师福,胜过俱胝劫,观修天尊身。”
佛陀在其他经典中说过,我们忆念怙主上师之福德,远远超胜于在俱胝劫中观修天尊。这里观天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观菩萨、观佛、观本尊或观空行护法等。
作为修行人,若想令自相续中获得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成就,还是需要修上师瑜伽。我们有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修法,《开显解脱道》中也有上师瑜伽的修法。莲花生大士的上师瑜伽修法亦极为殊胜,若将莲花生大士观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而修持,加持非常迅猛。因此,我特意将《大圆满龙钦心滴》中的念诵部分用藏汉双语摘出来,放在加行的念修中。如果你们真正想要让莲花生大士和金刚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就需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一千万遍以上,这样肯定能得到莲师及上师的加持。我相信对莲师、宁玛巴和密法有信心的人应该能做到。
我对莲花生大士非同寻常的信心,来源于我在年幼时经常看莲花生大士的传记,从其传记中得知,莲师对浊世众生有着无与伦比的慈悲心。小时候放牦牛时,我特别喜欢念莲花生大士心咒,每天念一万遍,这在帮助我遣除违缘、成就顺缘等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希望你们不要忘记祈祷莲花生大士,这样一定会遣除自身各方面的违缘——因莲花生大士曾亲言:“在末法时代邪魔外道猖獗之时,依靠我的加持力能将之摧毁无余。”从前诺那上师、贡嘎上师等对莲花生大士特别有信心,汉传佛教有些高僧大德对莲花生大士的信心也很大。
乙五(功德)分二: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丙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
欲求遍德云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当依胜德财根本,具信大悲上师尊。
若想获得从遍知佛陀功德的云聚中所降下的滋润三界的甘露法雨,则应恭敬地依止具有殊胜功德和圣财的根本——我们的大恩上师“具信大悲上师尊”,“具信”“大悲”是上师所具有的特点。
遍知佛陀是自他功德的尊主,即佛陀以无死正法财富救度众生,想要获得拥有无量功德佛陀利乐云聚中所降下的滋润三界之三转法轮妙雨者,应当依止善知识。
如果我们想得到从佛陀的功德云聚中所降下的善妙法雨,就应当以最大的敬信,在具有信心和大悲心的上师面前恭敬顶礼,并恒时依止。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
如果我们欲求佛果,首先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否则,无法通达佛法的奥秘和甚深的教义。
现在有些做学术研究的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就可以证得甚深的佛法境界,其实他们只是以管窥豹而已,根本不可能得见其全貌。虽然这其中不乏在各自领域中颇具名声之人,但他们所讲的内容往往与佛法背道而驰。若无善知识的摄受,无法真正通达佛法。
长期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这次讲完依止善知识品后,希望大家在有因缘和条件时,不要轻易地离开善知识。孩童离开父母独立自主地生活很困难,同样,在我们的修行、智慧和戒律等多方面尚未成熟时离开善知识,那前途必定是迷茫的。尤其在大城市的各种浪潮下,想独立自主地修行确实非常困难。因此,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依止善知识的心一定要坚定。当然,如果没有上师与佛法的约束,可能会暂时放松一点,出家人不管到哪里,生活上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为了信财到处漂泊没有意义。
虽然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大家应该坚定自心,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现在整个国际上的形式还算不错,至少我们不会遭受像“文革”时期那样的痛苦。
《般若摄颂》中云:“恒依诸位智者师。因智功德源于彼。”
我们应该恒时依止具有智慧的上师,智者的功德是通过上师的加持而生起的。
如果是特别愚笨的上师,他连自己的事情都是迷迷糊糊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处理不清楚,特别苦恼,心里没有一点修证和境界。依止这样的上师不一定很好,到时弟子后悔,上师也后悔,弟子在上师面前待了好多年,智慧等各方面却没有一点进步。
三转法轮:出有坏佛陀成佛后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
下面宣说佛陀三转法轮的经过。出有坏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成佛,随后在七七四十九日中没有说法,这是共同乘的观点。
于第一七日中跏趺不解,
第一个七日中,佛陀在印度金刚座结跏趺坐。
第二七日中凝视菩提树,
第二个七日中,佛陀一直注视着菩提树。这个地方现在有座佛塔,印度金刚座的南边现在有新的菩提树,人们特别喜欢。
第三七日踏遍赡部洲,
第三七个日有各种说法,有说佛陀以神变踏遍整个赡部洲,有说佛陀当时步行去了一些地方,就称为去了整个赡部洲。
第四七日踏遍三千界,
第四个七日,佛陀依靠神变踏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第五七日诣至龙宫,
第五个七日,佛陀去了龙宫。
第六七日在柱吉林园中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我已获,
诸法的本性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在显宗亦是最高境界。胜义谛非常甚深,凡夫人无法通达。“深寂”,就是所有障碍全部寂灭;“离戏”,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戏论;具足显现不灭的光明;没有所依的因缘,所以是无为法。释迦牟尼佛说,能遣除一切众生烦恼病的甘露般的胜义谛之法性,我如今已经证得了。
纵于谁说亦不能证悟,
但此甚深之法无论对谁宣说,他们都不会证悟。《宝鬘论》中在赞叹佛语和法界时,也讲了这个道理。
是故默然独自住林中。”如是默然安住。
所以,我应独自静默安坐在林中。佛陀最初示现不想转法轮。
当时,嘎滚与桑波商人供养世尊蜂蜜,佛无有器具接纳。尔时,四大天王同时各献一石钵。佛陀仅诵吉祥文作加持。
当时,有两位商人供养释迦牟尼佛蜂蜜,但是佛没有器具接纳蜂蜜,于是四大天王同时各自供养佛陀一个石钵,佛陀只是念诵了吉祥文,为他们作加持。
第七七日后经梵天、帝释祈请,
第七个七日,梵天与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和千幅金轮,并祈请佛陀转法轮。这个情节我们以前表演过,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
前往鹿野苑为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转了四谛法轮。尔后于灵鹫山为来自十方的菩萨、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转了无相法轮。
于是,佛陀前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转了第一转四谛法轮;随后于灵鹫山为菩萨及四众眷属等转了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
之后赴往天界、龙宫、明月城等处为种种不定眷属转了了义法轮。
有些经书中说第三转法轮是在广严城等地,此处说是在天界、龙宫等处。以前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有关密宗和显宗的注疏中讲过,关于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有各种说法,比如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在未转显宗法轮前,先到密严刹土转了密宗的法轮,这里不广说。此处讲到,佛在不同的地方为众生转了第三转了义法轮。
转三次法轮之密意是相应下根、中根、上根
总的来说,转三次法轮的密意是相应下根、中根、上根。
或初学者、入道者、悟实义者以能说三藏、所说三学之方式而次第宣说的。
或者,三转法轮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第一转法轮是针对初学者,第二转法轮是针对入道者,第三转法轮是针对了悟实义者,因为第三转法轮主要讲真实义阿赖耶,初入道者不一定能够通达,就像《涅槃经》中所讲的一样,只有具一定智慧者方能接受如来藏法门。所以,初学者比较容易接受四谛法门,入道者能接受空性法门,证悟实义者才能接受第三转法轮。
转法轮的方式为次第而转,释迦牟尼佛能说的语言包括在三藏当中,所说的内容包括在三学当中。
尽管有些阿阇黎说三次法轮是同时转的,只是在不同众生前如是次第显现而已。
有些藏地及印度的阿阇黎说,释迦牟尼佛在南赡部洲为众生转法轮时,其幻化身到了其他各个清净刹土转密乘法轮,而且释迦牟尼佛这三次转法轮是同时的,只是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次第显现不同的时间。但无垢光尊者不太承认同时三转法轮的观点。
但我认为:根据诸经藏中所说的各个年数,此种说法不妥。
释迦牟尼佛经历过在家与出家两个阶段,出家后苦行成佛,开始三转法轮,先是初转四谛法门,然后二转般若法轮,第三次云游各地转了义法轮。因此,根据年表和年谱计算,上述观点不太合理,下面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几个教证加以说明。
《大毗婆沙论》中说佛住世八十年;
佛陀住世八十年,这是比较公认的说法。《大毗婆沙论》没有藏文版——听说法尊法师原本已将其译成藏文,并交给了一位喇嘛,结果这位喇嘛去国外时弄丢了,现在只有一个序文。听说在座许多人都在学习藏语,希望你们以后努力把《大毗婆沙论》翻译成藏文。《大毗婆沙论》是由五百阿罗汉所著。一般而言,想要学好《俱舍论》,就需要先通达《大毗婆沙论》,否则不太好懂。
《涅槃经》中说是八十年零三个月。如《八大佛塔经》中云:“珍达祈请三月后,世尊涅槃礼彼塔。”
在《涅槃经》中说,佛陀住世八十年零三个月。无垢光尊者引用《八大佛塔经》中的教证说明为何多出了三个月——珍达是一位优婆塞,在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涅槃时,经珍达请求,世尊又多住世了三个月。
也有些阿阇黎说佛住世八十二年。
有些阿阇黎说佛陀住世八十二年,这种说法也有待观察。
诸多佛经中所说八十年零三个月一定是确切的。
无垢光尊者认为,释迦牟尼佛住世了八十年零三个月。
关于佛住世八十年,
那么,佛陀住世八十年是怎样计算的呢?在《大毗婆沙论》中讲到——
《大毗婆沙论》中云:“说法处及广严城,具白地城与天界,雪巴瘦与僑赏弥,静处以及佛塔山,竹林园及具怨城,及与迦毗罗卫城,佛于此等圣地处,各自安住一年矣。
这些都是印度的地名,总共十二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在每个地方各住过一年。
炽热山洞住二年,妙药林中住三载,王舍城中住五年,苦行之处住六年,舍卫城住廿三年,王宫中住廿九年,如是佛寿为八十,尔后能仁趋涅槃。
释迦牟尼佛二十九岁出家,这样算起来,佛陀住世共八十年,再加上刚才《八大佛塔经》中所讲的多住世的三个月,最后趋入涅槃。
遍知世尊所安住,此等福德之圣地,当以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而顶礼。”
凡是释迦牟尼佛所安住过的地方,都是有福德的圣地,我们应该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本来印度中部有释迦牟尼佛的四大圣地,但根登秋佩在《印度游记》中说,印度东方同样有释迦牟尼佛出生、转法轮、涅槃等四大圣地。现在印度人和世间历史学家公认的是印度中部的圣地,如王舍城、灵鹫山,及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舍卫城等地。
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零三个月,大家应该记住。我们以后若有机会,应该去印度朝圣。前两天法王如意宝说,如果去印度朝圣,最主要的四大圣地应该要去,还有释迦牟尼佛出家时的白塔。现在出国可能有点困难,等以后因缘成熟,你们变成大和尚、大尼师的时候,可以到国外去看看,朝拜释迦牟尼佛的圣地。
丙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为息无始时串习,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财与常啼,无有厌倦依上师。
为了息灭无始以来串习的业和意识的烦恼,我们应该求法,就像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一样,没有厌倦心地依止上师。
在还没有达到业和烦恼不复存在之前,为了消灭这些业和烦恼,必须依止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因为还需要获得殊胜功德。
在业与烦恼没有息灭之前,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智慧等各方面胜过自己的上师,因为在获得菩提果之前,我们还需要增上很多功德。
应当像善财童子与常啼菩萨那样寻求正法,乐源城商主坚财之子善财走遍南方一带,恒时求法,依止了文殊童子等授记并加持的五十四位上师和随学彼等教言的五十四位上师,共一百零八位上师。
善财童子是乐源城大商主坚财之子,他到南方一带恒时求法,依止了文殊师利菩萨等五十四位上师。此处是“五十四参”,汉文是“五十三参”,《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怎么依止一百零八位善知识的过程,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讲过。
常啼菩萨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卖身,后与商主之女等五百随从一同乘车前往东方香积城,供养承侍法胜菩萨而求得正法。
有人说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的香积城是在成都昭觉寺那一带,而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南方是指桂林,他曾到汉地去依止善知识。
甲六、回向本品善根:
将本品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
利行帝释琵琶声,善缘者闻成甘露,
令依恶师邪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上面所讲到的利行教言就像帝释天的琵琶声一样非常动听,有缘者听到后,成了自己耳识的甘露。无始以来依靠恶知识入于邪道者非常疲累,应该通过依止善知识的教言得到休息。
关于利行,《莲聚经》中云:“以布施招手,以爱语迎接,以同事安抚,以利行劝谏。”
关于四摄,在经典中说:首先用布施招手,让眷属来到自己的面前;然后用与其相合的爱语迎接;再根据其心思以同事安抚——若要劝别人修行,自己也要做到;最后以利行劝谏饶益。
依止真实善知识中所得之善说,胜过帝释所弹奏的琵琶声之妙语。
依止善知识品中的善说之语,已经胜过了帝释天的音乐声。
以此福德愿长久依止恶知识流转轮回中疲惫不堪的一切众生于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之乐园中,在如意云下得到休息。
世间所有遇到邪魔外道和邪师恶知识的人,在轮回中十分痛苦,依靠本品的善说和功德,愿他们在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花园中,于如意云下稍作休息。
我非常希望像无垢光尊者此处所祝愿的一样,大城市里因遇到恶知识而苦恼万分的人,愿他们都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在佛陀的花园中得到休息并远离痛苦,否则,不仅今生劳累,来世将更为劳苦。
祈愿因依颠倒恶知识,长久沉于三有众多罪,
自心疲惫不堪诸有情,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
愿世间因依止颠倒恶知识而长期漂泊在三有中,罪业众多、自心疲惫不堪的有情,从现在开始趋向大乐佛陀之尽地。
愿诸小乘根基心低劣,唯一自寻寂乐之道者,
悉皆追随佛子之足迹,趋入大乘圣道成佛果。
小乘根器者心比较低劣,其相续尚未成熟,他们唯一寻求自己的安乐,愿彼等皆能追随诸佛及大乘菩萨的足迹,趋入大乘圣道成就佛果。
我再三讲过,修行人不要天天只想自己的利益,应该多考虑如何利益众生——成佛是为众生,学佛是为众生,受戒也是为众生,这一点很重要。否则,虽然自身的名称好听,“我是大乘行者”,但实际上跟小乘没有差别。念念不忘众生很重要。
诸佛金身如同满月轮,人天群星之中极庄严,
利乐白光遣除惑恼热,愿诸众生获得彼功德。
佛陀金色的身体就像圆满的月轮,在人天的群星中显得非常庄严,任何众生皆无法与之相比。佛陀从圆满的月轮中所散射的白色智慧月光,能遣除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痛苦,愿所有众生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无上功德。现在有些科学家认为自己的智慧很高,其实,星星之光根本无法与佛陀圆满的智慧光芒相比较,我们理应对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及所有的诸佛菩萨生起信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五品依止善知识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