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6课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分别教诫弃离恶知识及恶友、谨依善知识:
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一定要远离恶知识和恶友,并依止善知识。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我们应该远离所有的恶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呢?前面讲过善知识的功德,不具足彼等功德者即为恶知识。此处宣讲了恶知识的法相: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失毁了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及密乘的誓言,且过失颇多,例如欠缺智慧,孤陋寡闻,无有慈悲心。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时常处于懈怠中,丝毫不关心众生,傲慢心强,性格粗暴,烦恼粗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成非法因”,贪执自己今生的名闻利养、财物等,不考虑如何积累资粮、来世是否能获得解脱,由于贪执世间法,虽为他人灌顶、传法,亦会成为非法之因。正如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正法反而成为恶趣的因。”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等很多高僧大德在有关教言中讲过,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过,贪执今生、舍弃后世的人,虽然摄受很多弟子并传授佛法,实际上就是非法的因。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无垢光尊者将这种上师比喻成像不净堆中的上师,并非真正的善知识,而是恶知识,他的所化眷属虽多如蛆虫,我们也应该舍弃他,不要接受他的灌顶与传法。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为什么要舍弃他呢?因为这样的上师将有缘信士逐渐引入歧途、恶道,所以,想求解脱的人们永远不要依止这种上师。
虽说我没有神通,众生的根基除了佛陀以外难以揣测,但是从无垢光尊者所说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来观察,有些人很明显地具足恶知识的全部法相,比如孤陋寡闻、懈怠懒惰、贡高我慢等,而精通法义、清净戒律等善知识的法相都不具足,甚至连四加行或皈依的含义都讲不出来,但有些人将他们称为自己的“根本上师”,看到这些人的言行确实生起极大的厌离心。
暇满人身极为难得,若想获得解脱,依止善知识尤为关键。如今这个世间真假不分,大家应该先观察。若要依止一位善知识,我认为最少也要观察两年三年,观察以后,如果发现此人言行各方面不太合理,最好不要依止,否则,他不仅将你引入恶道,与之结缘的很多众生也会被引入恶道。
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
这样的恶知识根本不具足别解脱戒,或是已经破了别解脱戒及密乘誓言。
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懒惰懈怠,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
并且贪求现世的眷属、资具、名闻利养。你们可以观察,善知识们日日夜夜、每分每秒都在利益众生,在佛法的氛围中度过,而有些恶知识表面虽住于寂静处,却时时降下散乱愦闹的雨水,从不考虑解脱,舍弃了后世。
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
不仅如此,他们还诽谤正法与补特伽罗。
虽然口中似乎是在传讲正法,外表也显得无所不知,但实际上对自心无利,因而言行不一的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
此等恶知识虽在传法,自认为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其心相续根本未被智慧调伏,言行举止均是非法。无垢光尊者说,这种不具足法相的上师,就是旁生种姓的上师。
如肮脏粪堆般的恶知识即使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求解脱的信士引入恶趣,所以一定要远远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具足恶相的这些上师如不净物般,虽然聚集了成千上万个就像是蛆虫般的眷属,但也只能将欲求解脱者引入恶趣,所以,我们务必远离这样的恶知识。
前段时间我提到过萧平实,虽说他几乎诽谤了藏传与汉传佛教所有的高僧大德,非常不如法,但我没有神通,不敢妄自断定他一定是恶知识,所以在跟他辩论的过程中,我就用没有任何危害性的方式来破斥他的邪说。否则,倘若我认为自己的见解非常对,就以各种恶语来攻击他,万一他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那结果只会导致自己堕入恶趣。有些人说“他的眷属很多,肯定是善知识”,这不一定,如果他的言行如理如法,眷属当然越多越好;假设行为不如法,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只是上师和眷属一同堕无间地狱的因,不值得恭敬。
如果一位上师威望很大却见解不正,成千上万个众生都将被引入邪道,危害极大。尤其现在人们在佛法方面没有观察能力,只要是自己的上师所说就认为是正确的,根本不懂佛法道理,非常可怜。
因此,我们应该舍弃这样的恶知识。
《佛藏经》中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寻求善妙者引入地狱千劫。
世间的敌人只是掠夺我们一次的生命、毁坏我们的身体,根本没有能力令我们堕入恶趣,而入于邪道的愚痴者则会将寻求善妙解脱者引入地狱千劫。
何以故?因其行持有实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行持的是有实有相之法,并宣说颠倒之法。
如此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有些法师很害怕在说法的过程中有错谬之处,如果你讲《大圆满前行》《佛子行》,或《修心八颂》等,在传讲的过程中稍微有点口误不用太害怕,因为这些都是正法,不是颠倒的法。若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欺骗很多众生,那这样的罪业比断所有众生的生命还要严重,这一点大家应该注意。
乙二、弃离造罪之亲友:
附带教诫弃离恶友:
亦当弃离罪恶友,愈亲近彼愈增罪,
灭善降下烦恼雨,阻塞善道恶趣梯,
诽谤正士嗔白法,赞叹劣者依黑法,
赞扬同行不善者,恒时将其引入于,
邪道恶趣中之故,具慧眼者当远离。
我们不仅要远离恶知识,还要远离造罪的恶友,如果越亲近他们,自己的罪业就会越增长,也会灭尽善业、降下烦恼的雨,阻塞善道的门,成为恶趣的梯阶。这样的恶友经常诽谤正士、对白法生嗔恨心,赞叹劣士、依止黑法,同时赞扬与自己同行的恶人,这样一来,让所有与之结缘的众生将来都趋入恶道和邪道中。所以,具有智慧之人一定要远离恶友。
若依止了增长罪业、恒造罪恶,而赞叹这些恶人,就会被远离善法的恶友引堕恶趣,所以必须弃离。
在乃至得地之前,我们都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我真的非常害怕恶友。我们一定要观察,看到言行举止不太如法的人就必须远离,否则,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入邪道的网,非常可惜。
《宝积经》中云:“所谓之恶友,即一切灭善造罪之人,切莫亲近,切莫依止,亦不应见。”
恶友甚至连见都不能见,更不要说亲近他、依止他,如果他来找你,你就以善巧方便对他说:“我给你一袋苹果,你慢慢走,路上注意啊!”让他高高兴兴地回去。不过可能今天你给他苹果,明天他又来了。
又如颂云:“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谁依摄财物,永不以法摄,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
就像声闻只是精勤地利益自己,不喜利益他众一样,任何人倘若只是以财物摄受众生,而非以佛法摄受,佛陀说这种人就是恶友或恶知识,我们应当彻底远离他。
有些人在提到佛法方面的问题时毫无兴趣,而一讲到财物就兴致盎然,佛陀早就说过这种人是恶友或恶师,一定要远离;有些人特别喜欢佛法,对财物没有兴趣,这就是善友。
有些上师条件比较好,时常分给大家一点财物,弟子们都很喜欢他,在他面前待了十几年,却连人身难得的道理都不懂。当然,如果你实在生活有困难,在上师面前得一点财物,暂时解决生活问题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你真正要想求法的话,切莫以依止财富为主,应该依止上师的正法,这非常重要。
乙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
不依止恶知识、弃离恶友之利益:
远离恶友恶知识,今来世乐成妙德,
获解脱道恒增善,永远不见恶劣者,
亲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赐加持。
安详而逝趋善趣,具彼不可思议德。
远离恶知识和恶友的利益很大,今生来世都将感受安乐,成就一切胜妙功德;将获得解脱道,恒常增长善业,生生世世都见不到恶劣者——如果我们今生与他们断绝关系,自己阿赖耶上这方面的习气就会清净;亲见诸佛子围绕,如来怙主垂念自己并赐予加持;不仅在世时安乐,临终时也安乐,自由自在地趋入善趣或极乐世界等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想要令善法增长并得到解脱有几种因缘:一是依止具德的善知识,二是依止具有证相的同行道友,这是不可缺少的因缘。
《般若八万颂》中云:“须菩提,弃离恶友之功德不可思议,恒行善法,见诸善逝,安详而逝,转生善趣,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迅速现前无上真实圆满菩提果。”
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说明弃离恶友的功德不可思议。
乙四、彼等之摄义:
即归纳远离恶知识和依止善知识的意义。
恒依正士与善友,以此增上诸善业,
灭尽罪惑止过患,成就增上决定胜,
现世安乐后得果,成人天师恒具义。
我们若能恒时依止真实的善知识和善友,自己身口意的善业自然会增长;灭尽一切过患和烦恼,暂时成就增上生的人天福报,究竟获得佛陀的功德;现世安乐,后世获得殊胜的果位,将来成为人天导师。因此,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律典中也说:“持梵净行者乃殊胜善友,若依止之,则梵行究竟,善根增上,成解脱因故,诸长者当身恭敬、言敬语、以畏惧心依止。”
出家受戒的持梵净行者是殊胜的善友,我们应以恭敬的言行及畏惧心来依止此等善知识,这样能令自身的梵行究竟、善根增上,并成为解脱之因。
《念法经》中云:“若依止善友,则具清净正知正念且能圆满善根。”
乙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
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
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
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
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
依止善友、善知识能增长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获得安乐之果;不畏惧三有,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并能广利有情;上师是佛的化身,在浊世显现善知识的形象利益众生,所以,我们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切善知识。
《殊胜等持经》中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
佛陀曾亲口在《殊胜等持经》中说:“善男子,在末法时代,我会化现为善知识的形象为你们宣说正法,具有法相的上师善知识们全部是佛的化身。所以,善知识就是你的导师,你们在乃至菩提果之间都应好好地依止善知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自然而然会对上师生起信心、恭敬心,这对自己的成就有所裨益。
本论所引用的教证非常丰富,而且每个教证都讲得非常好,希望大家记住。如果我们翻阅《大藏经》,不一定能抓住重点。
乙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以此无偏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利他无量成所愿。
那么,如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功德呢?无有偏袒地依止上师,最终能现前清净观,圆满慈悲心与菩提心,增上证悟与觉受,利益无量众生并成办一切所愿。
我们现在不管是对各个宗派,还是对人、对法的清净观都修得不好,若能长期依止善知识,那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无偏的清净观,并能圆满慈悲心和菩提心,这对修行人来讲尤为重要。
有人曾问过我:若想令慈悲心和菩提心在自相续中生起,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窍诀?我觉得窍诀就是要长期依止大乘善知识。以前刚来学院时看见小虫在自己身上爬,你可能马上把它踩死,或是扔出去,现在你看见小虫,就会很慈悲地维护它,乃至慈爱每一个众生,这就是你的相续中依靠善知识而生起了大悲心和菩提心。
与此同时,依靠善知识的威力和加持,自己的证悟、觉受会愈加增上,利益无量众生,并能成办诸所愿。
有位活佛在印度依止贝诺法王十三年,后来去台湾弘法,他是藏族人,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上师的恭敬心很大。他说:“我虽然在印度南方住了十三年,但没有学到什么佛理,只是整天念咒语。虽然不懂佛法教理,但我对上师极具恭敬心和信心。也许是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吧,许多信众对我很好,我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大家都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皈依、发心,并精进修持。”
可见,若能长久依止善知识,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会自然增长,也能为众生带来一定的利益;反之,如果弃离了上师、善知识,那自己利益众生的事业不一定很广大。
《顶宝龙王请问经》中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
如果我们恭敬依止善知识,将来一定能见到如来的清净刹土,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大悲心和等持。
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以上已宣说了上师之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