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5课
我们今天开始讲弟子之法相中的第八个内容。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弟子在看见上师走过来时,应该站起身顶礼,不过,某些场合顶礼上师不一定方便,有些人在路上遇见上师时,马上五体投地在路边磕长头,这样不太合适。弟子要在上师所坐之处铺设垫子、供养资具,合掌赞美上师的功德,上师走路时在左侧恭敬随行。
这些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过,弟子不能走在上师前面,因为背向上师不太礼貌;也不能走在上师后面,会踩到上师的脚印;若经过具有怖畏的险处,请示上师后方可走在上师前面。
见上师到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坐垫,合掌赞颂上师;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
弟子在见到上师到来时应马上站起来。藏地的马尔康一带,信众看见上师来了都规规矩矩地坐在地上合掌,这种习惯不太合理;有些地方的习惯是看见上师来时都跪在地上,这样也不合理。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过一则公案:一位上师在为弟众传法时,他自己的上师来了,当时他有点不好意思,假装没有看见上师,传法结束后方才前去顶礼上师。上师问他:“为什么刚才看见我的时候不顶礼?”他妄言道:“我刚才没有看见您。”言毕,他的眼珠顿时掉落在地。这时他马上向上师忏悔,上师加持他的眼睛恢复如初。可见,上师到来时要立即起身,这很重要。
《胜法毗奈耶经》中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
《毗奈耶经》中将堪布分为传沙弥戒者与传比丘戒者两种。总之,传戒者统称为堪布,讲法者称为传法上师或传法阿阇黎。
《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
《百业经》中说,如果弟子看见上师来时不起身,则将于五百世转为跛子。《百业经》有几种译本,我们使用的版本中有一百二十多个公案。
如果在上师来去之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
在上师来去时,起立迎送上师,则能获得相好。
《现观庄严论释》中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佛陀的手掌和脚底都具有千幅轮相。
藏地有位空行母曾跟我说:“我很愚笨,《极乐愿文》中提到,阿弥陀佛的手掌和脚底都有‘轮’,我还以为是转经轮,手上可以拿转经轮,但如果把转经轮放在脚下岂非很不恭敬?所以一直不敢念诵,请问上师后方才明白。”
我开玩笑地说:“你连‘千幅轮’都不懂,那别人找你打卦询问中阴身的情况时,你如何知道?”
她回答说:“有些我的确不敢肯定,但有些我坚信不疑。”
现在有些人只是一种有漏神通,有时说得很准,有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但我们千万不要因此而诽谤说神通的空行母、瑜伽士等,不论他们说得是否准确,以这种方式能令许多人行持善法。比如学院的玛意玛空行母——我刚才说的不是她,在我们那一带,人们家中有亲人去世都找她打卦,她说得准不准我不太清楚,但她每次会要求来询问卦相的人念观音心咒多少亿,或是做一千个经幡等,信众对她说的话特别相信,马上就会去做。有时诸佛菩萨会依靠各种方便利益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的行为,我们都不要诽谤。
作为修行人,对一切都应观清净心,接纳他人的行为。我个人而言,从管理的角度,有些不太如法的事情不得不提出,但我在言说他人过失时,是以正知正念观察后才说的。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弟子要恒时具足正知正念、谨慎不放逸。对上师应心怀恭敬、畏惧,如同刚过门的新媳妇,这是合格弟子应有的表现。弟子在上师面前身口意一定要调柔寂静,不能粗暴蛮横、放荡不羁,而应不求名闻利养,没有虚伪、狡诈与谄诳的言行,表里如一、如理如法,对众生一视同仁,不贪执亲友、嗔恨怨敌。每位修行人都应时刻如此。
也就是说,坐在上师面前,务必要以正念摄持,谨小慎微严禁身语意的一切恶作;以正知摄持,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
弟子在上师面前时,务必以正知正念摄持,谨慎三门的一切恶业,时刻观察自心,不随烦恼所转。虽说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心和心所都不实有,所观察、能观察亦非实有,但显现上智者还是经常观察自心,愚者则无法内观自心。
以不放逸摄持,需要像新媳妇或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来成办所愿。
以不放逸摄持,要像刚过门的新媳妇一样——由于新媳妇对新家不太熟悉,害怕别人嘲笑她,所以特别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是像刚受戒的新比丘那样,以寂静调柔的姿态来成办所愿。
法王如意宝1991年在大经堂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记得我旁边坐的是丹增拉巴堪布,那时他刚受比丘戒。法王如意宝讲到这里时,我开玩笑地跟他说:“你看,无垢光尊者在说你呢,新比丘假装寂静调柔。”他腼腆地笑了笑。至今,我仍然对这一场景记忆犹新。如今他已经是老比丘了。
《入行论》中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地观察自己这颗如同狂象般的心,看它是否被紧紧地拴在正念的柱子上?若大象未被绳索拴住,可能会破坏环境,同样,如果我们的心失去正知正念,就会引发诸多恶业。因此,我们必须时常观察自己的内心。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进修习禅定之人,一刹那也不要令这颗心向外散乱,应时刻用正知正念摄持,念念以伺察意观察自己:我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如是恒时观察自心非常重要。
又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正知正念品的开头说:“我合掌劝请想要保护自心的人们,务必恒时守护自己的正念与正知。”
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入菩萨行论》,修行较好的人几乎都能背诵,希望你们将此论的内容熟记于心,这样在对治烦恼时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入菩萨行论》目前在汉地弘扬得还算不错。此论是寂天菩萨依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而造,只看一两遍恐怕无法将法义融入心相续。观音菩萨的化身曾听闻《入菩萨行论》三十遍,可见高僧大德和普通人的行为完全不同。
我本人听过三四次——最初在嘎多堪布面前听过一次,后来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与道孚各讲过一次,我皆有幸于法王座下听闻。传讲方面,我为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传讲过三次。
独自住于自己的室内等处时也不该有放逸的行为,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为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无碍彻见。
即使是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自己也应以正知正念摄持,不应放逸。为什么呢?佛陀具有天眼,能彻见一切——《金刚经》中讲过,佛陀具有五眼。
《入行论》中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诸佛菩萨的神通能无碍彻见一切,那么,我所有的言行必定会无余地展现在诸佛菩萨面前。这样思维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心生惭愧、恭敬与畏惧。
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心都不应散乱在除善法以外的任何对境上。
《入行论》中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当介入无有意义的闲谈,或是观赏丰富多彩的节目时,我们应当断除这类迷恋外境的心理。
凡夫接触外境时特别容易生贪著、随着外境而转。比如,我在某个寂静的山洞看到威仪清净的修行人时,会想“此地确实十分适合修行,我应在此处安住静修”;到了汉地某个豪华的宾馆时,又觉得“这里很舒服,若是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该多好啊”;遇到传法者宣讲正法时,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我要认真看看这本书”;遇到贪嗔痴强烈的人言说各种世间语言时,虽然没有生起极大的贪嗔之心,但心会一直随着对方的话语而转。总之,在遇到外境时,我们应该努力断除贪嗔之意。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挖地、割草,或是在地上画画、写文字时,应该想到这是在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中应遮之学处,从而以畏惧佛制戒之心舍弃此等罪行。
有些人故意在尚未干透的水泥地上写字,遭到了绕桑管家的批评:“你们在地上写藏文字,人人都踩在上面,藏文字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难道你们不懂因果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水泥地上写字了。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从前,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尼登堪布,在讲经说法前会先念颂此偈,听说后来加科让格也如此效仿。
此处“安稳”有两种解释:1.是菩萨的异名,如果自己的身体想去别处,或者口中想说话时,菩萨行者观察自心后如理如法地行持;2.无论办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心的动机,然后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所以,当我们想出去串门时,应先观察一下自心,若是想出去散乱,或是想与人无有意义地闲谈,就应先安稳而住、如理而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如果观察到自己正在产生贪心,或是生起嗔恨心想骂人,就暂时停止自己的言行,像一棵树一样安住下来。当我们正在产生贪嗔之心时,若是没有随着它们而转,不做违犯戒律的事、不言说他人的过失,过一阵子,贪心与嗔心等烦恼就会自然停息。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心思旁骛,或是心中藐视他人,或者产生傲慢心、骄矜之心,或者想评论别人的过患,或者想以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他人,或者想赞叹自己、诋毁别人,或者想言说粗语、离间语等,这时不要开口,应如树而安住。
这是《入菩萨行论》的第五品,大家看一下相关讲义。希望诸位一定要精通《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否则就称不上是修行人。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当我们希求名闻利养,或者想差遣仆从做事,或者想让别人侍奉自己时,应如树而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放弃利益他人,或者贪图自私自利,并且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语言时,应如树般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不能忍耐,产生懈怠懒惰、畏惧之心,或者厚颜无耻、废话连篇,并且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生起过分贪爱之心时,一定要做到如树般安住。以上讲了二十七种“如树应安住”的情况。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好好地观察,是否出现了具有染污性、喜欢做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出现就应即刻对治,必须要坚持、稳固地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对上师三宝恒时深信不疑,意志坚定稳固,满怀恭敬之心意念顶礼,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以寂静的行为精勤地赐予有情利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愚笨的凡夫众生意愿互不相合、刚强难化,我们不要对此心生厌烦,即便受到他们的加害,也要想到他们是由于生起烦恼而不由自主地萌生害心,思维到这一点后,理应对他们心怀慈悲。
凡夫众生一个比一个刚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痛苦,我们不应对他们心生厌烦,更不要远离他们,应该用自己的慈心和悲心利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度化他们。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我们尽量不要行持任何罪行,并以如梦如幻的空性智慧坚守此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入菩萨行论》中的这些话语意义很深。
倘若对任何事情太执著,就是缺乏智慧观;在具足智慧观的同时还必须具足悲心,有了悲心就一定会利益众生。成佛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因此,大家哪怕每天尽心尽力地只为一个人做一点点事情,这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都相当重要。
总之,将一切法观为如梦如幻,并尽力利益众生,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行为。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所以,我们应当再三地思维,此暇满人身在百千万劫当中都非常难得,应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菩提心,如须弥山一样不为烦恼动摇。
也就是说,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方面今生的琐事上。
按理来说,修行人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但真正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连刹那都不散乱的话,对凡夫初学者而言很难做到,不过,尽量在一天当中将心转向善法、杜绝非法,这很重要。
我们在寂静地,心每天专注于善法的时间较长,虽说偶尔也会生起恶分别念,或是处在浑噩的状态中,但相较而言还是善心多、恶心少。而在大城市里,人们从早到晚一直忙于世间琐事,甚至连一刹那都不行持善法。
如若长期依止上师,承蒙上师教诫,那么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精进修行自己所实修的法门,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许多善法自然而然会生起。
我们一定要长期依止上师。且不说无始以来,我们今生串习的世间习气就非常严重,如果依止善知识十几年、二十几年,那么上师的意传加持自然就会融入自己的心相续,行为便会逐渐善妙。
札嘎仁波切在《札嘎山法》中再三强调,依止善知识的时间要长。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长时间依止上师的人,即使修行境界不算很高,但他心相续中善法的习气很浓厚,不容易受社会的污染,不会轻易退失;如果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本来阿赖耶上善法的习气就很微薄,很快就被社会上各种污染的大雨冲刷掉了,又变回了世间人。
当然,不排除个别因缘好的人一直能坚持守护自己的菩提心,但大多数依止上师时间很短的人,容易随着恶的环境随波逐流,本来想度化他人,结果慢慢被世间人“度化”了,完全随顺他们,把自己所有正知正念的武器都交给他们之后,不得不向恶习气投降。
所以,长期依止善知识很重要,如果实在不得不离开上师的话,回去后一定要反复看《入菩萨行论》,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都要如树而安住。
《入行论》中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恒常依止上师善知识,听闻堪布的开示,对上师具有恭敬心、畏惧心的有缘者很容易生起正知正念。
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说要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要这样去做,因为依此无有差别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
如此则能在积累资粮的同时,净除自己的罪障。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这里讲了三供养,即三欢喜,弟子应该用这三种令上师欢喜的方式依止上师:
首先,若弟子有财物,则应以财物供养上师,这是下等的供养;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恭敬承侍上师,是中等的供养——为上师做打扫等是身体承侍,帮上师整理讲记算是语言承侍吧,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最上等的供养就是“舍弃今生修正法”,上师不会让弟子化缘、为上师做私事、帮上师修房子等,而是希望每位弟子都能够舍弃今世、修行正法。
希望各位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认为有些大德很了不起,其实他在信众当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经常跟居士说“我要买这个东西”,在结账时自己却不付钱,居士们很烦恼。原本我不愿意言说他人的过失,但如果人人都保护自己,这类现象无人提醒告知的话,愚笨的信众根本不懂这些道理。因此,作为上师,真正舍弃今世很重要,如果特别重视今世,修行不会成功。
修行人一定要看淡今生的财产与名利等,要舍弃今世、看破世间、修持正法,而非求发财、争名闻利养。如果修行人像世间很多企业老板和经理人一样,非常重视自我的名声、利益及财产等,就只能算是形象上的修行者,不管是名声再高的上师,或是自认为多么了不起的弟子,实际上都不如法。若弟子能真正做到“舍弃今生修正法”,上师一定会欢喜。修行不能颠倒,我们共同努力。
上等者勤修正法;
弟子勤修正法是上师最欢喜之事。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前世未曾修福,所以现在没有能力给上师做财物供养,那么,你若是能舍弃今世好好修持正法,必定会比财物供养更令上师欢喜,这是最上等的供养。
中等者身语承侍;
中等的供养,是以身体和语言承侍上师。
下等者财物供养,
弟子不要把财物供养看得很重,上师也不能认为供养丰厚财物者是最好的弟子。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财物供养是最下等的供养,进而轻视之。
我们学院的许多人,对上师的供养就是看破世间、闻思修行、精进修持。希望大家把《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中很多修行的道理记在心间,好好地行持,这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
在这十几年当中,看到有些精进好学、修持正法的人,我确实非常欢喜。还有些人做身语的承侍,比如帮我整理文字等,我非常感谢,否则,很多事情凭我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希望你们以后不要把财物供养当成上等供养,而是要如同此处所说,将好好修持正法作为对上师最上等的供养。
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供养上师财物不是很重要,以修持正法作上等供养是最好的。不过,现在善知识和好弟子的标准似乎已经变了,当我看到有些弟子和上师行持一些与佛法相悖的颠倒行为时,内心有点苦恼、有点悲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当有人诽谤自己的上师时,如果有能力就制止这种行为,没有能力就忆念上师的功德,要知道上师肯定没有这些过失,只是他们胡说而已。如果对方还在继续讲,就用手捂着自己的耳根,对他生起悲心并远离他,不要依止他,也不要与他交谈。
有些人特别喜欢听别人诽谤上师:“真的啊?你再给我讲讲,你等一下,我先去买瓶可口可乐……”男众和女众当中,每天都有一些人窃窃私语,内容无非是言说各位上师的过失,这样极不合理,若与上师已经结上法缘再去诽谤的话,过失很大。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
当听到有人讲上师过失时,不要跟随他去诽谤,应该忆念上师的功德,用手捂住耳朵,不要听他胡言乱语,也不要与他来往。
《生甘露续》中云:“若谤金刚阿阇黎,则以寂猛方式止,倘若无有此能力,当以正念捂自耳,莫依于彼勿交谈。
若有人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时,可以显现忿怒形象来制止他们,但是不能打架、不能生嗔恨心。对方如果实在不听劝谏,就以正知正念捂住自己的耳朵,不要跟他交往和倾谈。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有两个人造了很严重的恶业,我将他们压在地下,用我的一只手紧紧握住他们的双手,示现出最忿怒的形象:“你们必须在我面前发愿,从此不再杀生,否则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我假装用刀在他们的胸口比划,其中一人承诺暂时不杀生,但另一人却无法答应。无奈之下,我只好释放他们。随后,我们开始比武,最终我们打成平手,没有分出胜负。
倘若与彼互来往,则堕恶趣受煎熬。”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我们若能依照上述方法而行,则能生生世世成办自他的一切利乐,值遇善知识并听闻正法,地道、等持、陀罗尼等诸多功德将全部圆满,为众生陈设喜乐的宴会,用妙法款待、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恒常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