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4课
本论共十三品,我们正在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当我们在上师面前时,应当小心翼翼地护持自己的身口意,断除身体的一切不如法行为——安坐时不能把脚伸出来或结跏趺坐,不能背朝上师,肆意嬉笑或显露悲愁、愤怒的面容亦不合理。
《三次第论》中云:“师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纹,总之当谨慎。”
此处引用的是《三次第论》中的教证,《事师五十颂》中将如何依止上师讲得较为详细。总的来说,在上师面前,身语意不可过于放逸。
此外,我们也不应忽视生活中的某些微小细节,例如,在敲上师的门时,应避免声音过大。有些刚来的人,边敲上师的门边大声喊叫:“某某,你在吗?”我感觉他是不是在用石头砸门啊?如果上师正在休息,可能会被惊醒;倘若上师正在坐禅,就不得不从禅定中出来,这样打扰上师不好。有些人在三更半夜敲门时我有点害怕:是不是恐怖分子来了?
希望你们不管在谒见任何活佛或堪布时,都应记住依止上师的威仪,三门谨慎,如果连最起码的依止上师的道理都不懂,那每天听经闻法的意义不大。
尤其是有些男众,要学会观察上师的情绪,上师同样需要闻思修行,你不管上师是否高兴,就一直待在上师那里,上师又不好意思请你离开,这样只会显露自己的愚笨。大家以后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以上讲述了弟子应在上师面前断除一切身之过患,下面讲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我们不要在上师面前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亦勿言说妄语、离间语、他人的过失、不悦耳的粗语,及未经观察的无关之语等。
切切不可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
作为弟子,切莫在上师面前开玩笑,或是言说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之语等。
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
比如,在上师面前言说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或某人的过失时,即使你的陈述是真实的,也会有极大的罪业。无垢光尊者的金刚语请诸位务必谨记。
若有某种特殊必要,需要言说此类语言,最好先经过上师开许,然后再站在客观角度慢慢地谈,而不是以嗔恨的态度。有些人因为自己嗔恨某人,就去跟上师说对方的过失,即便事情属实,自己也会造下严重恶业。
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的心。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
为什么呢?上师精通显密一切经论,你若在上师面前言说他人的过失,上师或许不会当面指责你,但上师会耻笑你的,心想:这个人怎么修行这么差!已经闻思多年还一直看别人的过失。再者,你所说的有些话,上师不一定愿意听,这就是在扰乱上师的心,而即便是一刹那间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
《三次第论》中云:“师前切莫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
此处引用教证解释:在上师的面前,我们应该避免谈论放逸之语,以及与闻思修无关的话题。在与凡夫人交流时,如果因为你的言辞令其心生嗔恨,你自己也会堕入孤独地狱,原因是,对方生嗔恨心正是由你的语言所引起。
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若有人违背了上师的意、扰乱了上师的心,则彼人将于无量劫中感受无间地狱的烧煮之苦。因此,无论依止哪位上师,我们都要谨言慎行。
以上讲述了我们在上师面前应出言谨慎,下面讲还应断除心的邪分别念。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我们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禁止损害上师的眷属,不要口是心非——看到上师各种行为时,口头上不一定敢说,但心里觉得这不合理,那也不合理,这些邪见一定要断除。
身为弟子,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
作为弟子,切莫贪图上师的财物,这有很大过失。
也不要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为上师把他们当作我所,如此而为将令上师不欢喜。
亦不应对属于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人怀有害心,为什么呢?虽说上师的本体和佛无二无别,但上师在显现上会将自己的眷属执著为我所,如果你对他们不满,上师会不高兴。
从上师的角度而言,除了大成就者的示现以外,不应将富人和穷人区别对待。如果富人和穷人同时谒见上师,上师的眼光一直盯在富人身上,似乎有钱人的如来藏很“胖”,而穷人没有如来藏一样,那么穷人就会默默地对上师产生邪见——我前世没有造善业,以至于今生没有能力供养钱财,所以上师才不理我……
希望你们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不论来访者有钱没钱,都应同等慈悲对待。若佛教徒以财富的多少作为摄受弟子的因则不合理,应该根据他们对佛教的恭敬心、信心进行摄受。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及《札嘎山法》中都讲过:若施主供养丰厚,上师可以单独为其回向,但行为上不应区别对待。
而作为弟子,在上师座下听法、接受灌顶后不能生邪见,如果心中生起邪见,一定要立即断除,这很重要。
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该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少许事情有许多矛盾之处。
上师所化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为了调化不同众生,上师有时示现寂静相,有时示现忿怒相,有时示现跟世人一样的行为,这时我们不应口是心非,口头上说“上师您老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您无论如何显现都是有密意的”,但心里一直觉得“这是错误的”或“上师言行矛盾”,这样不合理。要知道,上师摄受众弟子,并非以一种行为就能调化所有人。
依止上师对我们而言较为关键,如果不懂这些道理或自己修行不好,就会认为上师是凡夫,这样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窍诀宝藏论》中讲过,若将上师看成凡夫,那么自己始终都无法得到加持。
如果上师示现忿怒相或是批评自己时,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对治烦恼的契机,而不是心生抵触。不过,有时上师的言辞并非针对我们,但我们却误认为是在针对自己。最近,我每次讲完课,一名藏族出家僧人就会来找我,说:“上师,您今天批评我了,忏悔忏悔,我看看以后能否改正。”第二天他又来:“上师,您今天又批评我了……”其实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我想起一则故事:有户人家遭遇了盗窃,为了揪出窃贼,主人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考验。他对十几名嫌疑人说:“我知道是谁偷了我的东西,你们把手伸至前方的木板上,我要将那只偷东西的手砍断!”话音刚落,他便将手中的长刀高高举起。窃贼见状,内心极度恐慌,忍不住将手缩回,结果众人都知道窃贼正是他。
总之,在依止上师时,如果我们真正能对上师恭敬承侍,那么,上师的话语会对我们自身的修行有极大帮助。
《成智慧根本续》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生邪见。”
为了利益众生,上师会示现各种行为,上师的密意如同大海,凡夫难以测度、衡量。因此,我们一定要断除对上师的邪见,否则,自相续无法生起功德。
我每天讲课的时间很短,希望你们下课后用点功,将这些内容记在心间。下面讲,我们应观察自之过失,并恒时恭敬上师。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忆念自己所造罪业,而在他的形象外现的影像中(寻过不合理):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些行为是在造作罪业,如果上师现忿怒相,我们应当观察自己的过失,将上师观想在头顶猛厉祈祷,并努力令上师心生欢喜,如此才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成就。
当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要想到事情不妙,一定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让上师不欢喜,一边想实在不该如此,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
当善知识发怒时要想到,这肯定是由自身的过错造成的,令上师不悦很不合理,要观察自之过失,同时真诚忏悔罪业,避免再犯。
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即无有不生,如南赡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
不论与谁结下仇怨,自己必定有一半的错误。举例来说,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的人互相没有见闻、无有因缘,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任何嗔恨与矛盾,如同鼓和鼓椎需要相互接触才能发出声音一样。因此,当我们与其他任何人结怨时,不能将过错全部推给对方,自己必定有一半过失,因为只有自他之因缘聚合时,此类现象才能发生。
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自己的嗔心与愤恨一生再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地狱种子。无论与何人结怨,都要把对方观在头顶上,进行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
此处,无垢光尊者讲到了一种特殊的忏悔方式:我们无论与任何人结上怨恨、产生矛盾,都应将对方观在自己头顶,诚心忏悔,如此,几日后便可化解恩怨,清净自己的罪障。
前年,一位来自南方的居士告诉我,他学佛后忍辱修得还可以,但从学院回去后,与领导发生了一些矛盾,领导一直对他心怀怨恨,他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并向我咨询该怎么办?我建议他最好把领导观在自己的头顶上,然后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不料,他竟然十分愤怒地回应道:“我特别恨他,这办不到!”
将与自己结怨之人观在头顶并进行忏悔,这是甚深的窍诀。我好像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都找不到非常恨的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如果有,应该将此人观在自己头上真诚地忏悔。现在有些人将亲人当成怨敌,经常吵架,这样不是很好,若想解除怨结,最好按照这个方法观修。《三处三善引导文》中也有很殊胜的修法,很多人修了以后,真正生起了四无量心。
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因此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极度追悔,以至于泪水涌出,双手合掌,念诵:
如果你毁谤过上师、对上师生过邪见,一定要将上师观想在头顶,并念如下偈颂忏悔,此方法极为殊胜。
“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
“如意宝”是一种称呼,所有具法相的上师都可被称为“如意宝”。上师如意宝,我没有其他依靠处,请您一定要以慈悲的目光注视我、摄受我,因我被无明压制,造作了诸多罪业,如今,我的身语意三门所造之一切罪业,在上师您面前忏悔,请您一定要接受我的忏悔。
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
我违背三乘戒律,以自性罪、佛制罪染污了自心,依靠您的大悲加持,刹那间便能得以清净。上师的慈悲力确实不可思议。
因我极愚昧,无知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
由于我极其愚昧,在有意无意中造了许多恶业,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中,现在依靠大慈大悲的上师您老人家,令我的一切罪障刹那间得以清净。
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
这是祈请文。如果您已经明明见到了像我这样无知凡夫的过患,却不慈悲观照,那您又怎会垂念其他所有众生呢?
如子一切罪,母除令清净,汝初发心已,立誓而饶益,吾等六道众,此时何不念?
母亲看见儿子犯罪时,会尽量想办法令其罪业清净。上师,您已经发了菩提心饶益我等六道一切众生,现在您为何不忆念我呢?
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以汝之事业,如何利所化?
如果上师您看见我们这些迷乱的众生,却不以大悲心摄受,那您如何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呢?
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
往昔无量无边的佛陀已经舍弃我们趋入涅槃,如今十方诸佛菩萨请您以上师的形相度化众生,您现在怎敢舍弃我们?这里的语气很尖锐。法王如意宝曾对麦彭仁波切作过类似的祈请文,许多语句都较为相近。
如畏送者欺,您今欺骗欤?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
如果护送者欺骗他所护送之人是不合理的,您如今是否欺骗了我?若是祈祷世间的如意宝,它也会赐给众生所欲,您是大悲和智慧双运的尊者,那么,您为什么不观照我呢?
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虔祈祷,忏罪何不见?
罗刹原本嗔心极重,众生若在其面前供养、布施、念谛实语的偈颂,罗刹尚且会舍弃从前的嗔心立即降临并赐予祈者利益,而您是众生的大悲怙主,我在您面前恭敬虔诚地供养并祈祷您、忏悔罪业,难道您见不到吗?
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
如果我在罪业尚未清净前就转生于后世,那必定会感受被地狱烈火焚身的痛苦,如果您不观照我,那您怎么能算得上是大悲怙主呢?
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赐共胜悉地,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
我在上师面前悲哀祈祷,请上师您一定要清净我的罪障,刹那间垂念我,并灌顶加持我,赐予共同和不共同悉地,遣除一切魔障、罪障,今生成办一切所愿,临终时不要有痛苦,中阴时脱离一切畏惧,将我引至报身密严刹土。
如是在昼夜四座中每座祈祷七遍,依此可以清净所失毁的一切戒律,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在所有忏罪酬补法中再无有比此更深的要诀了。
如果有人曾经对上师产生邪见、毁谤,或是与上师发生过矛盾,到现在尚未弥补、需要忏悔罪业的话,不用在我面前说,你自己念诵此偈文,于昼夜四座中祈祷,每座祈祷七次,马上就能清净罪业,得到上师加持,并能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这是最殊胜的酬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