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2课
现在讲到上师之法相的第八个内容。
丁八、依师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师还有其他哪些功德呢?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以阻塞我们通往恶趣的道路,并为我们显现今生的快乐和通往后世善趣的阶梯;通过上师不可思议的威力,加持我们的相续并开示真如之义,令我们趋入成熟的解脱道。所以,我们理应以稳固不变的信心,恒时无有厌烦地依止上师、善知识。
上师开示阻塞恶趣道、开启善趣门的妙法,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如果我们无有狡诈、恒时稳固、诚心诚意、毫无厌倦地恭敬承侍,则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
这里文字不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在上师面前口是心非,勿怀有虚伪、狡诈之心;切莫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依止上师;不能今天在上师面前很恭敬,明天又变成另一个人。我们的信心要恒时稳固,始终无有厌烦心,并诚心诚意地恭敬依止上师、承侍上师,这样今生来世将会获得无量功德。
《智慧镶嵌续》中云:“恒时无谄诳,于具诸德师,虽作微供养,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来世得解脱。”
在具德上师面前应恒时无有虚伪与谄诳之心,我们以殊胜上师为对境,即便只做微薄的供养,亦能感得即生长寿无病、受用圆满,来世获得解脱,功德极大。
《无尽藏窍诀歌》中云:
《无尽藏窍诀歌》的作者应该是印度的大成就者,印度的萨绕哈巴、布瓦巴等八十位大成就者著有很多道歌。此道歌可能被收录在论藏《丹珠尔》中。
“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即是犹如天鹅喙,殊胜至尊之上师,当以敬心净顶戴。
“呜呼”是呼唤词,所有密法和甚深胜义谛的法,均是诸清净刹土中空行母的密语。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记载,本来尊者认为自己非常精通密教,但当尊者来到桑耶殿堂,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来自邬金刹土、香巴拉刹土及其他清净空行刹土中的密法时,极为感慨地说:“这些法一定是取自空行母的界域!我从未听说在印度任何一个地方有数量如此众多的密续。”
此处将密法称为空行母的密语,至尊上师将如同大海般浩瀚广大的空行母的密语、不可思议的法义归纳为一种窍诀,并传授给有缘弟子,就像水和牛奶融合在一起时,天鹅能将牛奶单独吸出来一样。因此,在如此殊胜的至尊上师面前,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恭敬顶戴。
能诠心性唯上师,所诠法器即弟子,证悟此义刹那间,摧毁诸苦源师恩,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
能诠与所诠,举例来说:上师用水晶球为弟子灌顶、指示心性时,水晶球即是能诠,弟子的心性觉性称为所诠,以能诠的水晶球来指示所诠心的本性。
在这里,能诠心性唯有上师,也可以说证悟心性的能诠唯一是上师的窍诀;所诠的法器是指弟子。依靠上师的加持等各种因缘聚合,弟子在一刹那间证悟能诠所诠融合的意义,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从此摧毁了轮回所有的苦源,这就是大恩上师的恩德。因此,弟子应以现见真实义的证悟来报答上师的恩德,同时将上师视作治疗自己烦恼疾病的药王。
深广轮回大海中,能渡宝舟唯上师,依此大船得大乐,真敬大力舟子师。
深广的轮回大海无边无际,能从中渡脱的唯一只有如同宝船般的上师,我们依靠这条大船才能获得大乐,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我们应当恭敬具有大威力和大能力的舟子般的上师。
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如点金剂法成乐,恒依善巧轮王师。
这里有几层比喻:就像日轮能遣除黑暗一样,以智慧遣除众生无明的殊胜大士就是上师;点金剂能改变物体的本质,上师的窍诀就相当于点金剂,能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我们应该恒时依止如善巧轮王般的上师善知识,因为依靠轮王的福德力,能令手下所有的人得到快乐。
以如河心伏二执,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
“以如河心伏二执”,上师的心像江河一样澄清,恒时流淌,源源不断地加持弟子的心相续,压伏众弟子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或是对外境的所取执著和内心的能取执著。
“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不必舍弃本来清净智慧,不用改变自心本来安住,意思就是,制伏二取、认识心的本性,皆从上师甘美无比的甘露般的教言而生。
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源于胜师之语莲,即皆来自善知识。
一切法皆是心和心所的一种假立名言,证悟此等假立万法的唯一助缘是什么呢?就是源于清净无比的上师金刚语的莲花。也就是说,我们相续中的证悟和功德均来自善知识。
谁亦不知续隐义,名言以及诸佛密,窍诀眼见遍法味,礼师足尘证智慧。
许多宁玛巴的教典经常引用此教证。不具足因缘的众生或普通人,无法知晓大圆满续部的隐藏意义,例如《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等,倘若没有上师的教言和指点不一定看得懂,因为续部中的很多隐含意义并非像报纸那样浅显易懂——密法不仅有佛陀的真实密意,而且不同的密法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密意。极个别对上师三宝有不可思议的稳固信心的人也许能略知一二,但一般而言,这些密意只有依靠上师的窍诀眼才能现见并享受妙法的味道。因此,我们不仅要顶礼上师,连上师足下的微尘都要恭敬顶礼,如此才能获证智慧。
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通过对上师的恭敬与祈祷,自然而然能通达佛法的教义;反之,若缺乏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敬畏心,则难以通达法义。
噶玛巴不动金刚对上师十分恭敬,他每每提起上师时,开头都是“我的金刚上师”,他对上师的赞叹与恭敬,从其文字中就能看得出来。
我曾见过《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他对每位上师的恭敬心都并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经常想,《西藏生死书》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索甲仁波切对上师的无比恭敬而感得上师加持所致——从书中不难看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上师的恭敬。
恭敬上师才能通达续部的意义,因此,大家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好,否则,刚刚学一两天就到别处去修,一般来说很难成功。也许最初你具有信心,但若是没有上师作为依靠处,就像小学生没有父母和老师的引导,自学不可能成功一样。
很多人依止上师十几年、二十几年,这样自身的见解和行为自然而然会稳固。如果只是在上师身边待一两天、一两个月,在上师面前得点传承,虽说可以种下不可思议的善根,但信心与见解很难稳固。
有些人刚开始信心很不错,离开上师后信心逐渐退失。噶当派的教典中就有这样的公案:一户贵族种姓家有二子,长子智慧和信心非常不错,可惜他很早就离开了上师,成为商人,后来在做生意时被仇家所杀;次子智慧不高,信心也不是很稳固,但由于长期依止上师,后来修有所成、声名远播。
所以,在学院待的时间较长的人,不敢说都有很卓越的成就,但言行举止各方面都很不错;待的时间较短的人,虽然暂时具足智慧、清净戒律,但离开一年后他的智慧减少了一斤,再过一年又减少了一斤,到后来有些成为商人,有些甚至沦落为渔夫,真是很可怜!
过早离开上师对自身修行极其不利,希望大家不要找很多借口离开上师。小孩子若无老师和父母管教,在外面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暂时似乎很自由、很快乐,但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不利。同样,各位在上师的管教下,可能觉得不自由、很受束缚,但从自身解脱生死轮回的大问题来看,依止上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不可缺少的,这样能令自己的见解与信心得以稳固,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见解一生都不会改变。
《札嘎山法》中再三讲过,只有证得万法如梦如幻,且毫无世间八法的念头,境界非常稳固时,才可以离开金刚上师,独自去寂静地方修行,在此之前,无论怎样千万不要离开上师。札嘎活佛是麦彭仁波切的辩论对手之一,普通人不可能成为麦彭仁波切的对手,他在藏地被人们共称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此,札嘎活佛的教言的确很有价值,大家应当用这些教言调伏自相续。
当然,有些人因为家庭、工作等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上师,如果离开上师后再也不理上师,这对上师而言无利无害,但对你个人来说,自相续根本得不到上师所传法要的窍诀或加持。
此处讲到,依靠上师的窍诀眼才能见到续部的隐藏意义,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眼,我们就像盲人一样,无法现见真义。
空箭射中诸实法,以现方便证空性,以智慧见所量境,彼慧源于无等师。
“空箭射中诸实法”,空性的箭射向一切实法时,没有一个插不进去的,任何有实法用胜义谛的空性智慧来观察时,全都被摧毁无余。
“以现方便证空性”,密法中有很多诸如大悲等显现的方便法,依靠这些方便法亦能证悟空性。
“以智慧见所量境”,依靠上师的方便智慧能见到所量境。所量包括明显的所量与隐藏的所量。例如,现在眼前所见之法是明显的所量;空性、真实义谛、心的本性等,这些是隐藏的所量。
“彼慧源于无等师”,证悟空性、证悟方便、证悟所量,此等智慧皆来源于无等的上师。
方便令惑转道用,任何妄念无法转,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很多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若能将烦恼转为道用,任何妄念或分别念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心。
由此窍诀藏所生,定依至尊力获得,
如上所述之功德均是依靠上师的窍诀宝藏力所生,亦是依靠上师的威力而获得。
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传承加持师。”
如今从世间学术方面而言名声大的上师较多,但是,真正从普贤如来或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承未曾间断且具实修实证的上师非常稀少难得。因此,我们应该依靠各种方便,恒时依止一位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这相当重要。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此处用比喻说明依止上师之方式:依止上师不能像猎人猎杀獐子一样,得到某个法后就对上师弃之不顾——在上师传法期间恭敬上师,不传法时就不恭敬。这并非是在呵责其他人,我自己有时似乎有种忘性,无法做到时刻恭敬上师,这样不对,应该恒时恭敬上师。
若问:该如何依止上师呢?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颂词意思比较简单。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像患者依于药王或医师、百姓依于国王、客人依于护送者、商人依于大商主一样。我们学院的商店去成都进货也需要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我们依止上师就像舟子需要依赖于船桨一样。依止上师是为了灭除烦恼、远离过患。因为我们畏惧生死并想成办自他二利——为令众生和自己渡过轮回的大海,所以理应依止善知识。
为了消除烦恼的疾病,一定要像患者依止医师那样依止上师;
为了去除烦恼的疾病,要像病患依止名医一样依止上师。
为了摆脱罪过的恐怖,要像百姓依赖国王那样依止上师;
这是第二个比喻。
为了解脱生死怖畏,要像客人依赖护送者那样依止上师;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要像商人依止商主那样依止上师;为了越过轮回大海,要像船夫依靠船桨那样依止上师。
这是在解释颂词中的“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此喻在上个颂词中亦有提及,无垢光尊者在此单独立了一个科判,着重强调、特意宣说——要像患者依止药王或医师那样依止上师。
首先当如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我们应以清净四想之方式依止上师。“四想”,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下面《华严经》中的教证对“清净四想”作了字面解释。
《华严经》中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
我们应以此清净四想的方式依止上师善知识:将自己作病患想,将佛法作妙药想,将精进修持作治疗疾病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
下面还有几组比喻——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
将自己作平民想,于佛法作无畏想,将精进修持作灭除一切怨敌想,将善知识作国王想。这也是四想。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
将自己看作要前往危险之地的客人,将佛法作无畏布施想,将努力修持作救护怖畏想,将善知识作护送者想。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
将自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得利润想,于上师作商主想。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
善知识没有厌烦心,如同大地担负一切。
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
上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不为一切所害,就像金刚。
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
上师不违背佛陀的任何教言,就像具有法相的贤善弟子。不好的弟子天天违背佛陀的教言。
唯命是从如奴仆;
上师就像是奴仆,哪个弟子生病了,或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上师都会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不过现在有些“奴仆”就像国王一样,每天什么都不需要做。上师似乎比奴仆还累,什么都要考虑。
毫无傲慢如断角牛。”
上师平日里丝毫没有傲慢心,如同断角牛——有的牦牛在跟其它牦牛打架的过程中牛角断了,有的牦牛将自己的牛角在地上磨断了,断了角的牛没有一点傲慢心,在其它牛面前显得特别脆弱和畏惧。
这让我想起《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他看起来确实没有傲慢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力亲为,非常勤快。他们的中心在一座山上,我们曾在那里短暂停留。当时中心约有三百人左右,每到厨房为大众准备膳食时,我看他一个小时之内就要亲自去厨房三四次。上师就应像这样无有傲慢之心,否则,只是天天坐在法座上给弟子摸摸顶,也不开腔,好像很了不起的大国王,这是领导的行为,不是上师的行为。只要对众生和弟子有利的事情,自己应尽心尽力去做。
《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入菩萨行论》中的此教言讲了两个大乘上师的法相——精通大乘意义并安住于菩萨的清净律仪中。若是这位上师对于大乘教义一点都不精通,且丝毫无有利他之心及菩萨的殊胜行为,从早到晚都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这样上师的不具足大乘善知识之法相。
如同此教言中所说,若上师精通大乘教义、具有菩萨的利他心,那么,弟子纵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应舍弃上师,而应恒时依止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