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1课
昨天讲到,真正具德的上师就是法王,他住在何处都跟佛住在那里没有差别,无论是谁见到他、忆念他、听到他的声音,都能摧毁轮回的根本。上师的事业广大无边,是所有众生的依怙,如同大地。
如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
如果佛陀仍然住世,就会通过各种方便法让人们行持善法。
同样,上师也能做到这一点。上师以相应的事业利益众生,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
为什么说上师与佛等同呢?因为上师以各种形象,并以相应于众生各自根基的息增怀诛等事业利益众生,行持佛的事业。
上师又是佛的化身,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
再者,所有具法相的上师皆是佛的化身。
此观点并非何者臆造,而是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曾这样宣说——本论下文中引用的教证出自《大鼓经》,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最后一品中说这个教证出自《涅槃经》,有些论典中说来自《除忧经》,但这并不矛盾,有时同一句话会出现在显密不同的经典中。
《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释迦牟尼佛临近涅槃时,以阿难为代表的众多眷属们都特别痛苦,佛陀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哭泣,你们不要悲伤,我会在未来化现为善知识的形象利益你等众生。”为什么要像对待如来一样对待善知识呢?因为这是佛陀亲口授记的。
《金刚镜续》中云:“金刚萨埵坛城主,上师等同一切佛。”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上师就是金刚萨埵,也是所有坛城的主尊,上师等同于一切佛,所有的佛都跟上师无二无别。噶举派或萨迦派在修任何一法时,必须要将坛城主尊观为与上师无二无别,否则修法不会成功。
上师如大地般无有厌倦地成办他利,即使见到自利寂乐也不希求,为了他利纵然有再大的困难也甘愿承受。
上师日日夜夜利益众生,根本不求自己的安乐,都是为众生做事。
《致弟子书》中云:“一切大士精进而利他,纵为劣种亦勤令众乐,犹如七马无厌驾驭日,大地不畏沉重撑世界,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乐世间界。
所有的高僧大德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们精勤地利益他众,哪怕是极其低劣的众生,也要为了让他获得快乐而努力。在古印度的传说中,太阳由七匹马牵引着,这七匹马日日夜夜一直奔跑,从不停歇,上师就像这样无有疲厌地度化众生。如同大地不畏沉重撑起整个世界一样,上师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一心一意地利益世间所有众生。
见为无明云烟笼罩众,坠于痛苦火中无自在,精进之心如头燃烈火,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
众生的相续被无明烦恼笼罩而堕入痛苦的火海,根本没有自在,看见众生如此可怜,就像自己头上燃火定会以最快的速度灭火一样,一心一意只想着如何救度众生,根本没有自利的时间,这样的人称为大士、智者或善知识。
利他纵入遍火无间狱,亦如清凉月光雪极喜,利己纵是绽放莲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极酷热。
善知识和佛菩萨的化身,倘若为了饶益众生,哪怕是入于遍满大火的无间地狱,他们也将其看成清凉月光下的雪地一样,心甘情愿地去利益众生,非常欢喜;如果是为了利益自己,哪怕是身处莲花绽放的大海,他们也像在火海中被熊熊烈火燃烧一样,不管名声如何好听、表面看来如何快乐,也不愿意行持。
发了大悲心的人,都应如此利益众生。利益众生非常重要,很多高僧大德在一生中很少为自己的事情忙碌,而是日日夜夜为众生操劳。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从开头到结尾,我未曾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自己的利益筹谋,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饶益有情。
假如有一天我们成为了上师,所作所为却都是围绕着自己,与上面所说恰恰相反,那就不具备善知识的资格。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我们现在肯定做不到,不要说我们,连阿罗汉也非常困难。但是,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只要对他众有些许利益,就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要考虑自己的名声、财产、地位等。当然,作为凡夫人,自己的事情一点都不做很困难,但一生全部是为自己而奋斗,这不是大乘学者的行为,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的行为。
我们一定要效仿、随学菩萨,希望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一点尤为关键。这里讲得非常深,前世与大乘教法有缘、容易苏醒大乘善根与佛性的人,听到这些教言后,的确会认为自己的利益不重要,今后发心多为众生做事情很重要。哪怕每天听课,也要首先发心为了一切众生得到利益,最后用善心把功德回向给众生。
今年我在看《释迦佛广传》时反复对照自己,有时感觉自己的修行越来越差、烦恼越来越重;有时又觉得,刚到学院时的心态和现在相比,当初自私自利的心太强了,对名声、财富等很多方面特别执著,现在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承蒙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私心稍微淡了一点,利他心稍微强了一点。
昨天看《贤愚经》中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转生为金色野兽时,把自己的皮剥下来给别人,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感动。释迦牟尼佛不仅只是一生,而是在三大阿僧祗劫当中生生世世如此行持利他之事。不过,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凡夫乃至心未清净之前不必布施身体,待到消除了我执,不再将身体执为我所,对待身体就像对待青菜一样毫无贪执时,就可以做身肉布施。
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但看到这些内容以后,应该在内心好好地发善愿,有时发一刹那的愿也能积累多生累劫的资粮。密宗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苦行的原因就在于发心力强大。
利益他众一切诸智者,纵住剑叶林中亦轻松,利己刹那相处诸天女,于乐园中欢悦亦不为。
所有利益他众的智者,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纵然住在剑叶林地狱亦觉轻松;虽说世间一般的情感和快乐根本无法与天界的安乐相比,但若是为了利益自己,即便是一刹那与天女相处、在天界的花园中享受各种快乐,智者们也毫不动心。我们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在这方面好好思维。
为度无有依处诸有情,亦能屡屡入于无滩河,利己依于乐触之自性,热气腾腾天河亦不为。
发了大悲心的善知识,为了度化无有依靠的一切有情,即使反复入于无滩河地狱,感受无法言语的痛苦也愿意;如果为了利益自己,纵使享受在天界热气腾腾的天河中沐浴的快乐也不愿意——天人在天河中沐浴的快乐,远远超出人们在澡堂泡澡或是在游泳池中游泳的快乐。
如是谨持宝饰之饰戒,明中光明寂静甘露定,喜中喜慧报恩人方得,依吉祥之吉祥寂乐因。
谨慎守持如同宝饰般的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清净光明的甘露般的禅定,这时才能得到欢喜当中最欢喜的智慧,吉祥当中最吉祥的佛果。也就是说,戒定慧三学是最为吉祥的安乐之因。
恒时依止佛语之花朵,药树鲜花中生广大果,当依善逝花语善知识,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
我们应该恒时依止相当于花朵一样佛陀的金刚语,以药树和鲜花作为近取因,从中出生广大的果实。前面讲了,佛陀亲口说自己未来会化现善知识的形象度化众生,因此,我们要相信善知识,并且就像蜜蜂在花中取蜂蜜一样以欢喜心依止上师,如此方能获得蜂蜜般的甘露妙法。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上师即佛第四宝”,上师就是佛陀,又称为“第四宝”,因为藏传佛教一般是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现在国外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把“皈依师”放在“皈依佛”前面不合理。他们不懂得佛教精华的窍诀,所以有各种妄说与非议。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如果不懂相关佛理,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密宗的说法不对,从而诽谤佛法。
其实“四皈依”在佛教中早就有所提及,《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一则公案,一个盗贼在遇到魔缘时念了四皈依而免遭损害。四皈依并非藏传佛教臆造,因为从恩德方面而言,上师的恩德胜过佛陀,所以将“皈依师”置于皈依偈的偈首。很多人将真正的窍诀看成非法,却反将非法执为正法,因为非法比较相合于他们的分别念。如今,类似此颠倒之言行随处可见,我们有善知识作为依怙非常幸运,希望以后自己的见解最好不要随外境而转,不然很危险。
“坛城主尊黑日嘎,调伏浊世难化众”,黑日嘎就是忿怒尊者的意思,上师是所有坛城的主尊,并以坛城忿怒主尊的形象,调化五浊兴盛时的难化众生。无论观修任何本尊都不要抛开上师,否则修法不可能成功。例如,在念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时,要观想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本体就是上师,这就是窍诀,十分重要。
“所化之前胜诸佛”,在所化众生面前,上师胜过一切诸佛,因为一切诸佛都未能调伏我们,而上师于浊世示现为人的形象利益我等。
“三门无伪敬依止”,三门无有虚伪、恭恭敬敬地依止上师。想做到“无伪”并不容易,有些人在上师面前装得像个修行人,一转身就露出了本来面目。
“悉地根本金刚师。”一切悉地的根本就是金刚上师,因此,我们应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
《佛双合续》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上师是第四宝,这是续部中讲的,并非藏传佛教臆造。
《广大密续》中云:“坛城主尊黑日嘎,即是胜师悉地源。”
坛城的主尊黑日嘎就是殊胜的上师,是一切悉地的来源。
《无垢虚空经》中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国外有一部分重视学术的教授认为:在藏传佛教中,米拉日巴和那若巴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将上师的教言视为佛语,这是藏传佛教的邪见。
这到底是藏传佛教的邪见,还是这些人自己的邪见?如果大家没有打好闻思基础,很有可能顺应这种观点。
此处无垢光尊者引用显宗《无垢虚空经》中的教证讲到:“阿难,一切如来并非在众生面前以如来的形象显现,而是示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让众生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善知识胜过一切如来,这一点应该好好铭记于心。”可这些人不记得佛陀的语言,在狂迷的世间胡说八道,非常可怜。
噶玛巴红帽的一些教言中说:“上师的法语就是如来的语言,假如上师将帽子说成是鞋子,你应该说‘是’;上师将鞋子说成是帽子,你也应该说‘是’。”如果上师指着帽子跟我们说“这是鞋子”,我们肯定会说:“上师,您搞错了,您怎么连帽子和鞋子都分不清楚?”
对此,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说:“如果上师的言行明显违背了佛法,不听也可以。”这种说法可能有其他密意。
此处讲到,在所化众生面前,善知识的恩德胜过一切如来,上师慈悲摄受了我们,这是我们此生之最幸。这个道理相当重要,大家应该记住。
又《道情歌集》中云:“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
金刚阿阇黎是一切悉地的根本。
《如意大庄严续》中云:“三门具敬畏,恒奉诸供品,
身口意要具有恭敬心及畏惧心,并恒时供奉供品。有些人对上师既不恭敬亦无畏惧,将上师看作普通人,这样得不到加持,我们要断除把上师看作一般人或是朋友的邪见,应将上师看作为自己开示解脱之路的佛陀。
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要尽己所能地让上师生起欢喜心。
《札嘎山法》中将如何依止善知识讲得很详细,此处略举一二:在上师欢喜时,可以亲近上师、请教问题;若是碰见上师显现上心情不好、不欢喜,千万不要前去打扰。若想谒见上师,必须要经过门卫的开许,如果门卫不允许拜见就不能硬闯,否则扰乱上师的心过患很大,这时你要想到:“我业力深重,这是上师让我回去好好忏悔。”如果门卫同意你进来,你要想到:“在我的罪业尚未清净之前,上师就已慈悲摄受我,见一次上师的机会在百千万劫当中都很难得,应该在上师面前好好发愿,做七支供。”
《札嘎山法》中还讲到一些不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行为:有些人在上师面前得到窍诀后,马上扬长而去,如同乌鸦得到食物就飞走了一样,同时却想得到上师的加持与悉地,这十分困难。总之,我们若想获得成就,必须要得到上师的意加持和意摄受。
有些人把上师和金刚道友像擦屁股的东西一样抛弃,从此以后不理不睬,这样肯定得不到加持。这是《札嘎山法》中的原话,虽然比较难听,但这种不如法的行为确实存在。无论如何,离开上师后,两三年间或是自己有机会时,还是要见一见上师。如果实在没有当面拜见上师的机会,那就通过写信或其他方式与上师联系,否则自相续根本得不到任何加持。有人与上师闹矛盾后立即远离上师,到别处去闭关修行,结果修行不仅不成功,反而遭受很多违缘。
人生很短暂,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违背上师的言教。依止上师和依止佛陀没有差别,如理如法依止上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