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70课
未结法缘前,观察上师非常重要
昨天《经庄严论》中的教证主要讲显宗善知识的法相——身口意寂静、具有功德、精进、精通圣教、证悟实相、语言具有善巧方便、慈悲、利益众生无有厌倦。如果你想依止一位显宗的善知识,要先观察对方是否具足这些条件,若是具足就可以依止。这是所有传授显宗教法的善知识们必须具备的资格,并非只针对藏传佛教的上师们,而汉传佛教的大德们无需具足。《经庄严论》是由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弥勒菩萨所造,弥勒菩萨会在将来出世成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佛,其观点值得我们信任。
我在许多书中都曾提到,在课上也多次讲过,我们在未与某位上师结上法缘前,先观察其是否具备善知识的法相极为重要,但毕竟受众范围有限,想令这个问题得到改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汉地如理如法观察善知识的佛教徒非常少见,许多人只要听说某位上师有点名气,根本不作观察就前往听法、接受灌顶,结上法缘后又对其产生怀疑、邪见,甚至进行诽谤,这样一来,听法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因。
还有些人,不知道为自己灌顶、传法的人是上师,而是将从未给自己讲过一句法的人,以依赖的心态将其认定为上师,从而不恭敬真正的根本上师,身语意在有意无意中造下很多恶业。
在藏地,如果人们听说某寺院有灌顶,除非传灌顶的人是公认的大成就者,否则不可能随意前往接受灌顶。藏地绝大多数的信徒都是如此,没有两三年的接触和了解,根本不会随意去一位上师座下听法。在其他地方是否如此,答案不得而知。
汉地信众普遍不观察善知识,这就令许多心术不正的人有机可乘,打着密宗的旗号骗财骗色。包括有些在学院闻思修行多年的人,在观察上师方面一直没有进步,只要听说某人拥有堪布、活佛、法王、仁波切等头衔,就根本不加观察,直接去听法。
我再次强调:在未与某位上师结上法缘之前,观察其是否具备善知识的法相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视!当然,即便我今天说了也不一定有明显的改观。许多藏族喇嘛在闻思时,将佛法反反复复地对照自相续,令法融入自心,而你们似乎听多少次都依然如故。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密宗上师的法相:
“戒誓言净具灌顶”,上师的戒律——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一定要清净,并且在为他人灌顶、传法之前,必须要在他自己上师的座下得过这个灌顶或这部法的传承。
“精通如海续窍诀”,精通如大海般的经论、续部、窍诀。
“念修事业皆自如”,无论念修任何仪轨,全都能运用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假如上师要为他人灌大圆满的顶,那么,上师自己在大圆满的见、行、修等方面,要得到相应的证相和觉受。
如今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真正具足密宗上师法相者十分少见。现在有些为他人灌顶的人,是否具足这些条件很难说。我个人的确不具足资格,所以不敢为弟众灌顶,但其实传密法同样需要具足这些条件,因此只能自己忏悔。不过,从利益他人的角度而言,如果谁都不传密法,那信众就无从知晓密法的道理,所作所为也可能不如法,就更别提实修了。
“以慈善巧之方便”,上师为弟众灌顶、传法,目的并非希求财富、提升知名度,而是心怀慈悲,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以各种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调化众生。
“令所化众成熟解”,上师为所化众生灌顶,逐渐成熟他们的相续,然后通过教言令其获得解脱。
在这八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加上“传承加持云不散”——传承上师的加持云从未消散,这一条是革玛燃匝尊者在依止善知识方面的传统。有些人根本没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只知道这个灌顶仪轨怎样念诵,就随便给人灌顶,这样不一定很合适。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我们理当依止这样具有成就、功德、法相的上师,这很重要。在求灌顶、求密法前,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上师,否则,得完灌顶、听完密法后再言说上师的过失,那真的会毁坏自相续。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
这个教证我引用在《藏密问答录》中。并非只是会使用法器就可以当密宗上师,随便为他人灌顶;也并非仅能从字面上稍作解释,就可以为人传授大圆满法。若是自身毫无大圆满见修行果的证相和境界,甚至对大圆满不一定有稳固的信心,这种人传大圆满肯定不合理。
现今社会,宗教人士的素养良莠不齐,如理如法者有之,鱼目混珠者亦有之。当然,我不敢说所有在汉地为信众灌顶、传法的人发心都不清净,有少数人各方面的境界相当高,的确能利益众生,在他面前得受灌顶和加持真的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这就如同市场上既有真正的进口商品,也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如果你缺乏辨别的能力和经验,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市场上买到假货。所以,大家都要学会如何观察善知识。
“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
上师自身获得过外坛城和内坛城的所有灌顶。尤为重要的是,如果上师要为信众做某法的灌顶,自己必须要得过此灌顶的传承。
以前在某些国家,有人对外声称“我在晋美彭措法王座下得过‘文殊大圆满》的灌顶’,然后在很多道场公开给信众灌“文殊大圆满”的顶。后来我们和一些本地人反反复复研究时发现,此人从未见过上师如意宝,更谈不上在上师面前得过这个传承,但他却敢随便给人灌顶,这种人只是在毁坏自己而已。
戒律誓言清净,
首先是戒律清净。不管你是居士、沙弥,还是比丘等,若要为他人灌顶、传法,最基本的要求是小乘戒律必须清净,如果是居士身份,却连最基本的居士戒都不清净,那就不具备这个资格。
其次是誓言清净。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严格来说,誓言清净的标准是刹那不离开密宗的坛城,否则就是毁坏誓言,而且《大幻化网》或大圆满中的支分誓言非常多,所以密宗的誓言很难守护。因此,不敢要求细微的誓言也要绝对清净,但最根本的誓言一定要清净,否则没有资格为他人传授密法与灌顶。
精通续部各自之义,
上师要精通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及阿底约嘎中各续部的意义,比如《大幻化网》等。
密宗上师的条件就是这样,这并非我个人的观点,而是由无垢光尊者、布玛莫札和莲花生大士等规定的。
许多人不要说精通各续部的意义,可能连一些续部的名称都说不出来,不知道《大幻化网》有几品,也不知道《大圆满心性休息》密宗部分有几品,这样为别人灌顶、传法不知是否具义。
依修及(息增怀诛)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
比如,某位上师若要赐予他人“闻解脱”的灌顶,根据要求,在灌顶之前,自己要先念满本尊心咒十万遍、一百万遍或一千万遍。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中,所有本尊心咒的念修必须要圆满。
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
上师必须具备大圆满的见解,不说很高的证悟,至少要对大圆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已获修行之纯熟体验,
上师若要给别人灌“文殊大圆满”的顶,不仅自己要修过此法,还要获得过修行中的体验。
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
上师自身的行为要跟所传之法中讲到的实证境界相联。
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
上师灌顶、传法的目的,是以大悲心引导众生,而非希求自己的名闻利养。
具足此八种法相。”
我们在依止密宗上师之前,首先要观察对方是否具有如上所讲之密宗上师的八种法相。
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在前面八种法相的基础上,还需要具足无有垢染的传承与加持,因此,密宗上师共有九种法相。此处将加持和传承比喻成如同云雾尚未消散般,意思是要有新鲜的加持和传承——上师为我传过这个法,且上师的加持已融入我的心以后,我才有资格为他人传法及灌顶。
现在听密法、接受灌顶的人非常多,在与上师结上法缘前,弟子首先要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面所讲的九种条件。《大圆满前行》中讲过,末法时代,在一个人身上圆满具足上师的所有法相非常困难,但最根本的,如果是显宗的上师,则必须具足利他的大悲心。
大家以后可能会在社会上遇到各种上师,有些上师今年很出名,明年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非议,因此,依止上师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有些信徒听说“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不作任何观察,马上就去听法、得受灌顶,闻法机会难得是真,但万一依止了不具足法相的上师更麻烦,所以,先观察一两年也不迟。在不同的论典中,也有要观察上师三年、五年、六年、十二年等不同的说法。总之,在观察善知识的问题上,诸位应倍加谨慎。
丁四、以比喻赞颂:
若问:如是上师具何功德?
具足无边功德者,一切众生之至亲,
于此略赞善知识,令渡有海大舵手,
令入正道大商主,遣除衰败如意宝,
熄业惑火甘露水,清凉法雨妙雨云,
具足无边功德的上师,是一切众生的至亲,作者在此简略赞颂善知识:上师是引导众生渡过三有大海的舵手;在古代寻宝的商队中,商主会把所有商人带到有如意宝的地方,上师就像商主一样,引领所有众生趋入正道;如意宝能遣除众生的一切衰败,上师能遣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烦恼;上师如同甘露水,能熄灭众生业惑烦恼之火;上师就像是妙雨云,赐予众生清凉的法雨。
令众生喜大天鼓,除三毒疾大药王,
一切有情安乐源,犹如茂盛摩尼树,
遣愚痴暗大明灯,自成众愿妙宝瓶,
大慈日光无有量,除恼利乐皓月光。
下面无垢光尊者引用《华严经》中的观点宣说上师的功德。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能令他众渡过轮回海,故如大舟;令入解脱道,故如商主;遣除三有衰败,故如摩尼宝;熄灭业惑之火,故如河流;普降大法雨,故如妙云;令众生欢喜,故如大天鼓;遣除烦恼之疾,故如药王;遣除一切无明黑暗,故如明灯;满足众生所欲,故如如意树;成办一切所愿,故如妙瓶;慈心无量,故如日轮;
因为日轮的光芒无量无边,故以此比喻上师的无量慈心。
遣除烦恼酷热,故如月轮;赐予圆满功德,故如多闻天子。”
如同清凉的月光可以遣除酷热般,上师的加持力可以遣除众生的烦恼。
大家应仔细思维每一个比喻和意义,这样才能知道上师在我们解脱轮回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丁五、相合意义而赞颂:
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无量如大海,悲心奔腾如瀑布,
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
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
上师的密意非常广大,如同清净的虚空;上师所修的光明等持就像星辰一样数量众多;上师的行为高深莫测,对此我深有体会——法王如意宝在五六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说的话,我当时无法理解其意,若干年后才领会上师的密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如是善知识所生功德无有量。即悲心广大如虚空;具诸多总持、等持如星辰;大悲无量如大海;
善知识所生的功德无有限量——悲心广大如同虚空,大悲无量如同大海。在《现观庄严论》中,用比喻讲了“悲心”和“大悲”之间的诸多差别。
悲心无量如河流;不为散乱所动如雪山;于真如性中不动摇如山王;虽住于三有中然不为过患所染如大白莲;慈心无垢平等如父母;功德无量如珍宝之源泉;救度轮回诸众如善逝。如是功德无量无数。”
丁六、摄义:
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
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
事业广大任无量,如众所依之大地。
具有德相的上师就是法王。许多人自称为“法王”,有些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法王,比如国外的贝诺法王,国内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等,无论是对佛教的贡献,还是在培养弟子方面,被尊为“法王”都当之无愧。
以前我们刚从印度回来时,国外已经有了“法王”的称谓,藏地还没有,我在有些介绍中将上师如意宝称为“法王”,这引起了个别人的不满:“你们藏传佛教‘法王’的称谓不合理,只有国王才能被称为‘法王’。”
当时我解释过,这个名词并非现在才有,在八思巴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元朝时期(公元1270年),八思巴被迎请到汉地,并被当朝皇帝晋封为“大宝法王”。此后,“法王”的称谓也曾出现在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中,例如明朝有过“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封号。可见,“法王”之称出现在距今将近七百年前,并非由我们藏族人现在才安立的。
真正具有德相的上师、法王,无论住于何处,都跟佛陀住锡在那里没有差别,任何人见到他的尊容、听到他的声音,或是仅忆念他、观想他、接触他,都能摧毁轮回。这样的善知识为自己摸顶,确实加持很大。
对于大家想见法王如意宝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不过,法王今年法体欠安,新来的人想要拜见恐怕很难。我给大家发过法王的照片和释迦牟尼佛的像,希望你们带在身上好好祈祷、好好忆念,只要自己有信心,听到上师的声音、看到上师的照片,在得受加持方面没有区别。
“事业广大任无量”,上师的事业广大、任运自成。例如我们上师如意宝,每天即使只讲几分钟的法,但在他的加持下,藏地、汉地、印度等各个地方,许多弟子都在不间断地饶益众生,利生事业自然而然地运转,无需勤作。
“如众所依之大地。”上师就像大地一样,是所有众生的依靠处——不仅仅是围绕在他身边的眷属。
综上所述,依止像法王如意宝这样具德上师的机会非常难得,只是见闻忆念上师都能摧毁轮回,我们应对此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