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69课
通过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以宣说佛性功德令生欢喜,因如理宣说彼等之义者即是善知识,故于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
前四品通过四种加行调伏相续、令心得以堪能,并宣讲了众生皆具佛性之理——只要好好修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佛,以令我们生起欢喜心。这些道理由谁来宣说呢?是由善知识所宣说。虽然是显宗的加行部分,但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仅凭自己的智慧也很难了达。所以,在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现在宣说能引导众生之善知识的法相等,承上启下: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若要懂得无有任何错谬的因果道理,并能无误取舍因果,其来源一定是依止善知识。
大家真的很有福报,遇到了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大善知识,为我们传授了因果等佛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甚至连有些讲经说法的法师,对因果都没有坚信不疑的定解,这很可惜,如果连法师都缺乏因果定解,那弟众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依止善知识非常关键,不依止善知识无法真正了悟佛法。我经常讲,即使是开车或做世间学问,若无老师指导,自己再聪明也很难通达,更何况出世间的甚深佛法。
了知正法与非法、善业与恶业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来。
我们若想知道这些道理,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现在许多人表面虽信仰佛教,其实根本不懂善业和恶业、法和非法的差别,自认为是正法,实际上整天在做非法,因为没有善知识为其开示。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以此可尽知福德与非福德资粮,
现在国外有些法师认为“依止善知识而获得成就”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其实这并非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此处作者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中所讲的教证:“要让善知识欢喜,如此便可了知福德与非福德,并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依止善知识后才能获得这种功德,《华严经》中的这个教证大家应该记住。
如果上师不欢喜,不一定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与摄受。《札嘎山法》中提到:“有些人认为在上师身边与在其他地方修行没有差别,于是在上师面前求法,然后去往别处修行。他们自认为修得很好,其实已经误入歧途。”札嘎仁波切说,这类人非常愚笨,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依止上师,口头上说“依止”,但上师明明在世时,既不亲近上师,也不听从上师的语言,反而造作地用妄想将其观想在自己头顶,这样怎能真正得到上师的加持?
有些人在离开上师时会打声招呼,而有些人甚至连招呼都不打,这样上师不一定欢喜,这从上师的表情、态度等都能看得出来。是不是上师把你留在身边,能对上师的事业能起到很大帮助?不一定,只是上师观察到你的相续及修行尚未成熟,若在此时远离上师,担心你的修行不会圆满。
大家以后方便时应该学一学《札嘎山法》。许多人都不懂如何依止上师,只是口头上说得很漂亮,这往往对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我们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这样可以了知哪些是福德,哪些是非福德。
故能尽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
因此,所有漂泊轮回者必须依止上师,断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获得解脱。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佛经中说,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三菩提的果位皆为依止上师而获得——缘觉在最后得果时没有上师,但他们在前世也曾依止过上师。世间增上生的人天福报亦均来源于依止上师。因此,我们精进地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
这里讲得很清楚,声闻、缘觉与佛陀的解脱,及获得解脱后彻见诸法智慧的来源均是依止善知识。
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众生的一切安乐和解脱全部来源于自身的善根,同时也来自善知识,若无善知识的引导,即便具有善根也无法成熟。由此可见,“依止善知识而获得成就”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欲获解脱者应详详细细地思维这些内容,首先要寻找并依止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一点相当重要。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
这里用比喻来阐释:如同藤树依附于檀香树一样,由于檀香树很高,藤树也会逐渐长高,在此过程中,藤树自然而然就会沾染上檀香树独特的芳香。同样,如果我们能依止一位具足功德的上师,自身的行为就会逐渐变得善妙。不过印度南方的檀香树不是很高,听说有一棵红檀香树比较高。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
吉祥草原本是吉祥之物,若将其放在厕所,就会逐渐熏染上不净粪的臭味。同样,若是依止恶人,自身的行为自然就会变得低劣,成为恶劣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恭敬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这相当重要。
凡夫依止善知识时,虽然不一定能立即将所有烦恼全部斩断,但在见解、行为等方面会逐步增上。如今,诸位有因缘依止殊胜的上师,真是非常值得欢喜!
然而,以各种邪说、邪分别念诽谤正法者及其弟众却十分可怜,对佛法与善知识们的诽谤会导致他们越来越下堕,倒不如不学佛,这样就不会造下如此严重的口业。
犹如依于旃檀树的藤条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高高耸立、香味扑鼻;如同被烂鱼等肮脏物所染的纯净吉祥草也会变得污秽不堪。同样,我们发觉到依止正士的利益与依止恶人的过患后,应当依止善知识。
这个道理从字面上虽不难理解,但这其中喻义对应的内容,还是希望大家认真思维。
《毗奈耶经》中云:“藤依萨拉树,依正士复然,为妙功德饰。”
无垢光尊者上面讲的是旃檀树,此处是萨拉树。藤若依靠萨拉树,便会得到萨拉树的功德,同样,我们若能如理依止正士,也能得到其全部的功德,成为自身善妙功德之严饰。
又云:“人前吉祥草,若为腐鱼染,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故依非正士,后果亦复然。”
如果将清净的吉祥草放入腐鱼内,吉祥草很快就会腐烂,若依止非正士,结果是同样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在依止上师前,观察上师的法相非常重要。
乙二(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如果有人问:“上师的法相是什么呢?”上师总的法相有两点:第一,与普通人相同;第二,跟世间人不同。
其他论典中不一定有这种讲法。无垢光尊者此处说“为引世间与众同”,如果上师完全高高在上,就无法与众生和光同尘,因此,为了引导世人,上师的言行举止、生老病死等,都示现跟人们较为相同。
法王如意宝生病时,汉地有些不懂依止善知识道理的人说:“听说阿秋喇嘛生病了,法王如意宝也在生病,为什么他们都生病啊?”
其实,不仅是高僧大德们,就连释迦牟尼佛也会示现生病,但生病并不代表有烦恼。上师不仅在众生面前示现生老病死的相,而且还会示现有分别念、我执和我所执等,为度化世间众生而示现与世间、与众生相同的相。
“超世间故与众殊”,从根本上讲,上师的功德已经超越了世间,跟普通人完全不同。有些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似乎觉得上师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上师也要坐车、说说笑笑,好像还贪财、贪食物等,其实这只是上师引导众生的一种示现,上师的密意、智慧与慈悲心等境界早已超越世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上师拥有不共的特点与功德。
“三门诸行较众胜”,上师身口意三门的行为超胜普通人,其他人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大家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知道,上师示现与众人相同是为了随顺世间,否则无法度化众生。如果上师不具备特殊的智慧和密意,那就与普通人无别了。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其密意一定是超越世间的。
不记得是1996年还是1997年,在某次从成都回学院的路上,我坐在车上看书,当车行至马尔康后面那座山时,边看这句话边思维,内心对上师生起极大信心。许多人将上师看作普通人,其实上师自有其密意。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跟一些大官员、其他上师和金刚道友相比较时,其境界完全不相同,他的言行举止只是暂时随顺我们。
这个道理很深。这里所讲的依止善知识的道理,对于断除我们的邪见以及对上师生起信心有很大帮助。你们也要再三思维此处的意义——如果上师不随顺世间,就无法度化众生;若是完全随顺世间,也无法度化他们。上师的境界和智慧虽超越世间,但仍会示现与世人相同的许多行为,如同佛陀也会示现有我和我所一样:“我今天头痛、我的眷属如何如何……”
《华严经》中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
因为上师要引导众生,所以,其自身的诸多行为跟其他凡夫众生似乎无有不同。
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
上师的境界和智慧完全超越世间。表面上看,信众在供养上师财物时,上师显现上似乎有些执著,但其实上师与其他人的境界完全不同。如果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断除对上师的邪念。
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
上师的所作所为能带给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饶益无量有情。无垢光尊者在此处引用了《华严经》的观点,无论是藏地汉地哪个教派的佛教徒,没有不承认《华严经》的,因此,这个教证相当重要。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下面讲述善知识的功德,具有这些功德的善知识可以依止,反之则不要依止——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上师威仪寂静、身体无有过患;以善巧方便遣除他人的怀疑,语言无有垢染;遍知的智慧如同宝藏,相续调柔,能调伏众生的心;广闻博学,具有大悲心,功德无量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上师的智慧、密意和行为就像虚空一样,凡夫人难以测度;上师的事业广大,以人和非人的形象,或是以有相和无相的方式利益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上师慈悲地度化众生,且无有厌烦心,恒时精进。我们应当依止这样的众生导师。
善知识以其身语意众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是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种子;
凡是与上师结缘的众生,上师都为其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法王如意宝去年六七月份在汉地疗养时,虽然法体欠安,但仍在疗养期间不间断地接待信众,为他们摸顶加持,每天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们和侍者都很担忧:“您身体这么不好,医生也让您多休息,您应该遵医嘱,不要太劳累。”但法王在有些大的问题上根本不改变自己的意趣,也不听任何弟子的话,确实是相同当中又不相同。
我曾想过,法王莫不是在装病?或许是法王观察到许多人这辈子无法长期在身边进行依止承侍,因此去年以示现生病的因缘住在成都,这才令成千上万人有机会与法王结上善缘。有些人特别忙,专程从其他城市甚至国外坐飞机来成都与上师见一面,见完后立即又乘飞机回去。虽然只是见一面,但法王也已为他们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只是种子什么时候成熟还不知道。如果法王住在学院,就无法与那么多众生结缘。
对法王如意宝没有信心的人,会认为法王是真的生了很严重的病,而相续中具有自私自利心的人可能会想:“法王一直住在汉地不回来,恐怕是舍弃我们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藏人和汉人中都有。然而,法王的密意和智慧广大如海,他老人家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为富有圆满通达圣教的功德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经庄严论》中云:
显宗上师的法相可以包括在此处《经庄严论》所讲的法相中,许多经论中都引用过这个教证,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信徒经常背诵。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上师身口意非常调柔、寂静,具有功德、精进,并通达圣教。作为上师,不能太懒惰。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证悟实相,语言具有一定善巧方便,上师是慈悲的尊主,度化众生没有厌烦心。这就是善知识的法相,我们应依止这样的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