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67课
下面讲业因果品中的第七个内容。
己七、二谛之果:
“二谛之果”是指证悟世俗谛和胜义谛时有什么境界。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谛中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所证得的二谛。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有寂——“有”是轮回,“寂”就是寂灭、涅槃,轮涅所摄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业依靠心而产生,心的本性即是光明,没有任何能作所作,远离一切戏论如同虚空。“戏”是指“戏论”,“离戏”即远离一切有的执著、无的执著。二谛的本体在世俗中是缘起而生,在胜义中如同虚空。
如是所说的一切业皆依赖于自心,若加以观察,则心无有自性,本来光明,即世俗谛为缘起而生,胜义谛为自性清净。
这非常重要。现在有许多不信因果之人,在观空性时认为连世俗中的因果也不存在,诽谤因果;有些人又特别执著因果,认为以胜义谛智慧来观察时,因果也实有存在,这也不对。虽然《百业经》中说所造的业在千劫中也不灭,但所谓的不灭是指如梦如幻的缘起性存在,并非有一个实有不空的本体。
我们一定要清楚二谛的分类与界限,否则就会认为佛教中的许多问题处处矛盾,其实佛陀只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不同的因缘法。业和因果在胜义中肯定不存在,“不存在”并非单空,而是指胜义中如同虚空,世俗中无欺显现,乃至没有证悟无利无害的境界之前因果始终存在。所以,一定要分清二谛。
《三摩地王经》中云:“无罪具足十力佛,说此殊胜之等持,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不生亦不灭。
没有罪业、具有十种不共能力的佛陀,在此宣说殊胜的等持——三有众生在世俗谛中就像梦境的显现一样,如梦如幻地存在;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不生不灭如虚空。
在麦彭仁波切所著《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讲述了所有菩萨的地道功德。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安立二谛最根本的观点。
众生名命亦不得,诸法如泡芭蕉树,如幻亦如空中电,犹如水月如阳焰。
在胜义中,众生的名称与生命也得不到,它是空性无所缘的境界;在世俗中,诸法就像水泡、芭蕉树、幻化、空中闪电、水月、阳焰般如梦如幻地显现。以幻化八喻来说明万法均无实有。
有者虽于此世去,迁移往生于他世,然业何时亦不虚,轮回中熟黑白果。
即使众生从人间转生到另一个刹土,然而,其所造之业始终不会空耗,在轮回中成熟所有的善业与恶业时,业果丝毫不会错乱。
我想,闻思过《百业经》的人对此不会有什么怀疑。昨天有个人对我说,他以前一直认为密宗只讲自宗,不讲因果方面的道理,看了《百业经》后才知道,原来密宗的道场也很重视因果法门,这才对学院生起信心。
非为常有亦非断,无有积业亦无住,
在胜义中,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不积善业或恶业,也没有住处和住者。
若作并非无感受,他者已作己无受。
在世俗中,如果做了任何善业或恶业,并不会无有感受,他人所做的业自己不会承受,因为自作自受。
无有迁变不复返,一切非有亦非无,
在胜义中一切都无有迁变,也不会复返,不是有,也不是没有。
似乎住此亦非入,无众生行无入灭。
在未经观察时,业似乎住于众生的相续中,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入。既没有众生最初的行持,也没有最终的入于寂灭。
三有如梦无实质,速坏无常如虚幻,
三有如同梦幻般无有实质,迅速坏灭,无常如同虚幻。这里是将世俗和胜义合在一起解释。
很多人看过《大圆满虚幻休息》,对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得过灌顶和修过加行的人还是看看《虚幻休息》,若能懂得其中之意,虽然也有吃饭、走路、说话等世俗中的行为,但不会过于执著。
无垢光尊者在下文中会讲,这样的显现不要说凡夫人,就连圣者阿罗汉和菩萨也会有,但他们不会对包括自己的身体在内的各种显现存在实有的执著,在他们的眼中,财物与牛粪等同,这就是圣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别。
我们不可能断除显现,但要知晓世俗中任何显现都是如梦如幻的,逐渐通达最究竟的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无来亦无自此去,相续恒空无相状。
没有来,也没有从此处去往别处,真正观察时既没有相续,也没有相状。
善逝行境佛功德,无生无寂无相处,
在如来的行境中,佛陀的功德是无生、无灭、无相处。
具力总持功德力,此乃人尊殊胜佛。
佛陀具有十力、陀罗尼等功德,这就是世尊的殊胜。显现上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等功德,实际上这些功德也是如梦如幻的。
积累白法胜功德,功德智慧陀罗尼,力及神变皆为最,殊胜五通皆得故。”
由于佛陀在因地时曾积累过许多白法,所以获得了殊胜功德,例如陀罗尼、十力、五眼六通的神变等,这些功德在世俗谛中如梦如幻地存在,但胜义中不存在。
己八、善恶分别之果:
宣说无而显现如梦之业的比喻: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业的本性本来清净,无而显现如镜中影像;业能造作一切,就像画家,能够随心所欲地创作,没有头发的人可以画成卷发;业如同身影般恒时跟随自己;业不会迁移到别人身上,就像痛苦与快乐只能自己感受,我的痛苦不可能由他人承受,自他交换的特殊修法除外。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业成熟时难以抵挡,就像河流一样;业如君主,拥有能主宰一切的权力——造善业则转生善趣,造恶业则将堕入地狱等恶趣;业的范围极其广大,就像虚空;业又像睡莲和白莲一样,互不杂染、毫不混淆。不论是做善业还是恶业,任何业都有其规律性,它们都隐藏在阿赖耶上。
此等业与烦恼虽无自性,然而显现不灭,为此依赖根本无明,业缘从境而生,业因与三毒相联。
业与烦恼虽然没有自性,但显现不灭,业缘从外境而产生,业因与三毒相关联。
《念住经》中云:“业之根源即无明,若觉知则不随业转故。
业的根源是无明,前面也说,众生以无明迷惑而随业流转,但如果能觉知,则不会随业而转。
比喻:业如画家,可作种种故;
以比喻说明:业如同画家,想画什么都可以,画人、画大象等。
业缘乃思维对境,业如猴子,所行多种;
业缘依靠思维外境而产生,就像猴子的行为多种多样,业也是多种多样。
业如鱼儿,住于三有海中;
业就像鱼儿一样,住在三有的大海中。
业如家主,积累种种习气;
业会积累种种习气,如同家主天天积累财产。
业如幻术,无而显现;
业如幻术,虽无实质,但可以显现。
业如身影,恒时跟随;
业就像身影一样恒时跟随自己。
业如苦乐,不迁移性;业如河流,势不可挡;业如国王,掌握苦乐;业如虚空,广大无边;业如青莲、睡莲,互不改变……”
因果非常复杂,不可能一句话概括,自身会显现好的业,也会显现不好的业,还有相杂的业,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业因果。
对佛理一窍不通的人,认为今天做一件善事马上就要成熟善果,或者今天做了什么恶业,马上就会成熟果报,这也不一定。有些业是在今生成熟,有些业会在来生成熟,有些业再过百千万劫以后才会成熟,这与造作者当时的发心、行为都有关系。
有些业表面上是做善事,但如果发心或动机不纯净,也会感受恶果。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仲敦巴曾经问阿底峡尊者:“如果以世间八法的心行持善法,会有什么果报?”
阿底峡尊者回答说:“如果以世间八法的心,为了名闻利养而做善事,即生虽然可以得到名闻利养,但来世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
因果的确很可怕。人的所作所为丝毫不带名闻利养之心很困难,不论是有的法师讲经说法,还是有些居士精进修法,都杂有为了自己获得安乐与名声的心。
所以,有些人表面上看是做善事,实际上是做恶事;有些人表面上是做恶事,实际上是做善事,例如大悲商主等公案。业需要根据发心、意乐等诸多因素来分析,有关业和因果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己九、甚深缘起之果: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观察所有善业、恶业,并没有真实的本性,如同梦中能显现各种不同的痛苦与快乐。一切业是以心而安立、没有实相,因果的无欺缘起甚深,一般人难以思维,所以,我们在抉择因果问题时必须依靠教证,凭自己的想象来决定不一定合理。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在胜义中,业和因果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者;在世俗中,造什么业就会成熟什么果——造善业成熟善果,造恶业成熟恶果。业因果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境界,并非由其他人宣说,而是由遍知万法的如来所宣说,这是佛陀的金刚语。我们应该相信,如来所说是真实语、谛实语。
善恶的界限并非从表面的行为判断。格西奔公甲认为,是善是恶主要依靠自己的心,心清净就是善,心不清净就是不善。上师如意宝说过,有些法师修建寺院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名利,实际上这是不清净的发心。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们天天观自己的心是否清净,若心不清净,即使表面行持善举也会马上放下,如果心很清净就继续做。
我在翻译时也会观察自己是否掺杂着追求名声与财富的心?观察后我确认自己没有这些杂念,而是在想,这些书即便我在世时没有人看,但若能令后世的人对佛法产生信心,我亦深感欣慰。然而,这依然是一种执著。
我们以寻伺寻找一切内外界,根本无法得到业与烦恼。
在胜义中观察时,业与烦恼都不可得。
如《入行论》中云:“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这是非常深的教言。贪嗔痴的烦恼并非住于外境,或自己的身体内,或五根中,亦非住于其他任何处,那么,烦恼怎会损害众生呢?
人们对自己每天产生烦恼的状态极为厌恶,但若用胜义谛的智慧观察时,烦恼的本性并不存在,根本找不到它的住处。业也是一样,所谓的善业、恶业,在里里外外观察时都得不到。
虽然在胜义本性中无有业,却于此如梦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别感受苦乐。
有些人说:“不要造善业,不要做恶业,什么都没有,全部是空性的。”这完全是胡说。大家应该注意,在胜义中确实是空性的,但世俗中仍然存在如梦如幻的显现,造作罪业就会感受痛苦,行持善法则会感受安乐,因果不虚。
若以智慧详细分析,则诸业超越有无之边,犹如虚空,无有所积之业,因此郑重教诲说:切莫以心强行积累迷乱所生之业。
用胜义谛的智慧观察时,所有的业超越了有的边、无的边,如同虚空,并不存在实有所积之善恶业。所以,作者在此教诫我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心强行积累由迷乱所产生的业。我们应该懂得业因果的本质,胜义中业确实不存在,但在世俗中要尽量断恶行善。
遍知佛陀彻知此理而宣说,而外道中绝无此理。
遍知的佛陀彻知因果之理并为有缘信众宣说,而外道根本没有如此甚深的因果教义——有些在名言中也不承认因果;有些不知道在胜义中业是空性的道理,认为业一直常有存在。
阿阇黎巴雪于《中观宝灯论》中云:“出有坏您说,因果无欺惑,诸业皆如梦,他论未宣说。”
巴雪是印度非常有名的阿阇黎,也是闻名遐迩的中观论师,中观宗经常引用其所宣讲的实修法。阿阇黎巴雪在《中观宝灯论》中说:“出有坏释迦牟尼佛说过,在名言中因果无欺存在,一切诸业皆如梦境,此理在外道论典中未曾宣说。”
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感到庆幸,不管修行怎样,至少对因果的甚深道理有一定认识。大家在闻思时,若在显宗和密宗方面有任何怀疑,可以与金刚道友探讨,或是在上师面前提出来。我本人虽然没有什么证悟,但对因果法门深信不疑,这是决定的。
一些讲经说法的法师,虽然在口头上讲“因果存在,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实际上自己还是有些怀疑,这样讲经说法恐怕有点困难。
关于前后世、因果等方面,佛教中列举了诸多教证理证,我没有任何理由与证据说“前后世不存在、因果不存在”,不仅我没有,科学家也没有。现在许多科学家和学者,从来没有研究过生命和因果等问题,既不说轮回存在,也不说不存在,大部分人持这种态度。有些无神论者不承认前后世,却又说不出前后世不存在的理由。
业因果品明天就讲完了,你们也反观一下:自己对世俗中因果轮回的存在有没有深信不疑的定解?如果有,说明闻思本论有一定收获;如果没有,要再三地看,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与道友们一起辩论、探讨。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别)分四:一、破谤因果;二、破斥空见;三、破有顶具识;四、宣说真实业果。
丁一、破谤因果: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
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若有人诽谤业和因果,则不能称为佛教徒,可以算是外道。如果将断空执为最究竟的见解,则已堕于断边,会越来越下堕。这些人将会入于恶道,远离善趣,没有解脱的时候。这里“永无解脱”是指很长时间不能解脱的意思。
有些具增上慢的愚者不了知诸法之密意,
很多人不了知诸法的密意,执著业常有不变;还有些人则说一切都是断灭的,因果不存在……用“望远镜”来看,整个世界范围内,各阶层人士对因果的观点各不相同。我自己内心十分高兴,上师如意宝以窍诀的方式,将因果世俗中如何存在与胜义中不存在的道理为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我由此对因果与轮回的道理深信不疑,这种定解很重要。
声称:“业与业果均不存在,犹如虚空般的真如中一切皆无。”并且舍弃善法,随意造罪,
具有增上慢的愚者声称:“业和因果全都不存在,就像虚空一样。”然后舍弃一切善法,随意造作恶业,如偷盗、邪淫等。
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众生是自现,如梦一般,别处不成立,杀生也无有罪过,如同木头一样。”这些人是持断见者,非佛教徒。
他们还说:“众生都是自现,如同梦境,不在别处成立,杀生没有罪过,如同无情法的木头一样。”这种观点完全不合理,这类人是持断见者,不是佛教徒。
《妙臂请问经》中云:“有者说:‘无业亦无业之异熟,所谓之业仅是引导诸凡夫之不了义法而已。’
有人说:“业和业的异熟果不存在,所谓的业只是引导凡夫人的不了义法。”有些人确实这样说,佛陀早就作过授记。
彼等多依不善业,当知彼等非佛教徒,乃自诩佛教徒,依止顺世外道,为魔所欺。”
他们造作各种恶业。这些人自认为是佛教徒,其实是顺世外道,为魔所欺,已经着魔了。
世间有些诽谤佛教的人真的已经着魔了,我们还是要劝劝他们。有些诽谤密宗者认为自己是善知识,但其实已经完全违背了佛教的道理。还有些人说造恶业不要紧、造善业没有功德,这种说法不是佛教徒,跟顺世外道没有任何差别。
《宝鬘论》中云:“简言无见者,谓无业之果,非福恶趣因,称之为邪见。”
有些人持断空见,口口声声说无有业果,他们造了非福之恶业后,一定会堕入恶趣。这种人可以称为持邪见者。
某些佛教徒不会像无神论者那样,说因果一点都不存在,但他们经常以空性为借口,说:“什么都是空的,你修什么善法?拿什么念珠?一切都是空的……”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喜欢这样说。若是如此,那你吃什么饭啊?吃饭也是空的!胜义中的确是空性,但世俗中仍然会有如梦如幻的显现。
又云:“无见堕恶趣。”
持断见者堕恶趣。这也是《宝鬘论》中讲的。
丁二、破斥空见: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
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
有人认为,因果法、大悲心等福德资粮都是不了义法,依靠它们不可能成佛。他们说:我们作为瑜伽士,应该修持最了义的如虚空般的空性,天天安住即可,取舍因果、念经、磕头、修加行,这些都是不了义的法,不用修。
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
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无垢光尊者说:哈哈哈!这个人太可怜了!连了义与不了义的界限都分不清楚,你是用现空分析时说为了义,还是站在实相与现相的角度分析时说为了义的?
持如上见解之人就是最大的断见者,此人已经入于最深的劣道,将大悲心、福德资粮等成佛的因全部否定,却想建立一个成佛的果,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如同将种子全部烧毁无余,却想长出茂盛的庄稼一样。这种人真的入了无法纠正的劣道,破了因怎么能成立果呢?真是太稀有了!
现在有些人稍微懂得一点佛理就开始诽谤因果,千万不要这样做,乃至所有的能取所取全部消于法界之后,才可以说因果对你无有妨害,但一般人远远达不到。莲花生大士曾说:“即使见解高如虚空,取舍因果亦应细如粉末。”这才是修行人的正道。
这一点在无垢光尊者与华智仁波切的很多教言中都再三讲过。我想,真正了知上师密意的人不会否定因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才会这样,听到一点中观空性或大圆满的无作见解后,就认为不用取舍因果,这些人真是非常可笑。
总之,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要偏堕,不能只注重福德或只注重智慧。不要破因,这句话要记清楚。即使本论不能全部背诵,这些很关键的内容大家还是要记住。
现在破因立果的佛教徒非常多,大家以后有机会应该多传法,传法很重要,不然很多人表面上是佛教徒,但实际上连基本的因果规则都不懂,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中能看出许多愚笨的行为。因此,大家应该反反复复地分析,用这样的法义来衡量自己。
顺世外道对现量对境的显现尚且没有说不存在,而你们这些人破解脱之因(积资等)却承认解脱之果,想通过修无作之义而得解脱(实在稀奇)!
顺世外道也承认现量的显现,而你们这些人破解脱之因——积累资粮,却承认解脱之果,想通过修习无作之义而获得解脱,这实在是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