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65课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
“觉醒佛性发二心”,众生若想要觉醒或苏醒两种佛性——本自具足的佛性与实修生佛性,必须发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修悲世俗福德资”,修习慈悲心等属于世俗的福德资粮。
“瓶等三灌净生次”,通过宝瓶灌顶、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三种灌顶,能清净障碍进而修持生起次第。
“空性胜义智慧资”,修空性胜义谛是智慧资粮。
“句灌圆次大手印”,获得了大圆满的句义灌顶后可以修持圆满次第和大手印。此处“大手印”并非特指噶举派的大手印,而是指圆满次第的所有修法——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
“勤修增上二次第”,通过这种方式精进修持,从而增上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通过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或通过四灌顶修持生圆次第后,将烦恼转依为智慧。
“一切善法愈增上”,世俗和胜义的善法日益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若想真正苏醒这两种佛性,首先必须净除障碍。障碍净除后,“现见无垢法相日”,能像一地菩萨一样,现量见到一切诸法无有任何垢染的如同太阳般的实相本体。
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从本具佛智的自性光明之现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种比喻可以说明;
众生本来皆具清净无垢的心性,喜欢修顿超的人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修直断的人,比较重视以虚空来比喻心的本性空性。此处说从光明分而言,任运自成具足佛性自身功德,这在《宝性论》中以九种比喻说明。
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经续中用虚空之比喻加以说明。此现空无二无别是指所谓的无始善法界。
无始善法界即是指如来藏。我讲过这么多大乘经典,理论上只能这样说,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窍诀。如果是真正的瑜伽士或是证悟自心本面的人,通过实修会有一定的定解和了悟;若是从理论上讲,我想,大圆满的最深窍诀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其实显宗和密宗的观点并不矛盾,且究竟意义一致。总之,现分方面的色身功德和空性方面的法身功德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无二无别的这一点,许多经续中将其称为无始善法界、如来藏、胜义谛等不同的名词,但实际上就是指的这个,什么时候真正认识,并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不退转,这就是大圆满的觉性。
翻阅《上师心滴》等大圆满法的必备条件
大家对大圆满有一定的信心,但希望不要在一种简单的中观或分别念中安住。有些非常珍贵的法宝,如《上师心滴》等已经发给大家了,以前得过传承的可以看,没有得过传承的人,一定要先圆满五十万加行。
许多人问我:“上师,能否开许我看一下《上师心滴》?”
若未得过四灌顶、加行尚未修完,那就先以修加行为主。德格印经院目前公开出版的前译教藏总共二十五部——算上目录共有二十六部,都是以前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札他们从尼泊尔、邬金刹土、香巴拉刹土等地迎请来的,可以说现在谁都可以看,但若未修过加行、未得过四灌顶,即使看了意义也不大,不能证悟。
据说现在有人念《大自在祈祷文》给信众做“大圆满灌顶”,汉地也有所谓的结缘灌顶,例如某些黄财神的灌顶、观音菩萨的灌顶,或是阿弥陀佛的灌顶等,但藏传佛教本身没有“结缘灌顶”这一说。有些是属于开许灌顶,还有一些相对简单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的灌顶,这些都不属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的灌顶。而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的灌顶还不能代表阿底约嘎的灌顶。想要修持大圆满法,就必须得到阿底约嘎中的第四级灌顶(即句义灌顶),否则即使翻阅法本也不一定能证悟。
有些人说:“我不小心翻开了《上师心滴》,看到里面有七种前行修法,我特别害怕,马上把书合上了,我是否犯了密乘戒?”
在对密法一无所知情况下翻阅法本情有可原,光看一看到底犯不犯密乘戒也不好说。只是翻开看看相片,里面也没有炸弹,《上师心滴》也不会害你,大圆满没有任何副作用,它是见解脱、系解脱、闻解脱。如果把它作为生邪见的对境而大肆诽谤,肯定过失很大,否则不会有危害。但若要实修大圆满,必须先打好基础。
如果没有得过灌顶、没有修完加行,可以暂时将法本供在佛堂。修完加行、得过大圆满灌顶、具有一定密法根基之人,建议着重看《上师心滴》等大圆满法。人生很短暂,每个人还能活在人间多少年呢?我们此生遇到这么殊胜的密法极为难得,密法将今生和来世的很多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直不看的话确实有点可惜。因此,作为上师如意宝的弟子,希望大家还是要对密法方面有所感悟、有所了解,这样信心自然而然会增长,对修行各方面很有帮助。
如今似乎有些颠倒,有些得过灌顶、得过密法传承的人,对于《直指心性》《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等法本两三年以来从来不看;而有些刚来的人,不修加行便直接阅读,这样也不行。大家不要颠倒次第,应先好好修五十万加行,并要达到修量,比如修皈依时,真正对三宝有了不退转的信心才算达到标准。如果以前修过加行,但未达到标准的人,重新修也非常好。
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但实际上根本就是自证之光明智慧。
从心性本体本来无有迁变的角度,称为自性住佛性;从清净垢染、增长功德的角度称为实修生佛性。此二者的根本就是自证之光明智慧。
无有迁变的自性住佛性每个众生都有,释迦牟尼佛通过实修已经现前了实修生佛性,这种佛性在众生位时不具有。所以,若是有人问:“如果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为何不具备佛的功德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虽然一切众生都具有自性住佛性,但实修生佛性尚未具足。”
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后获得二身及其功德。
想要苏醒这两种佛性,必须通过积累两种资粮净除佛性上的垢染,获得二身及其功德。
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中,同样,生圆次第也完全可摄于二资粮中。
显宗讲的六波罗蜜多包括在二资粮中,密宗的生圆次第也可以包括在二资粮中。
二种资粮非常重要,修曼茶罗的主要目的就是积累资粮,我们若想获得佛菩萨的果位,福慧二资不可缺少。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境界很高,只注重积累智慧资粮,而不重视供水、供灯等福德资粮,如果有在一刹那间圆满千万劫资粮的境界倒是可以,但这非常罕见、非常困难。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如阿底峡尊者显现上为了积累福德资粮天天做小泥塔,若我们自认为修证很高、不积累福德资粮则肯定不应理。总之,积累二种资粮很重要。
如《幻化网》中云:“生圆之次第,福慧二资粮,三灌一自性,余分无有量。”
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实际上就是福慧二种资粮,生起次第是福德资粮,圆满次第是智慧资粮。“三灌一自性”,讲的是四灌顶,“三灌”是宝瓶、秘密和智慧三种灌顶,“一自性”主要是讲句义灌顶。“余分无有量”,就是其余的分类和积累资粮的方式无量无边,但都可以包含在四种灌顶中。
通过宝瓶、秘密、智慧三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资粮,得受后可以修持本尊坛城等一切有戏法门;
通过前三种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方面的障碍,属于福德资粮,得受后可以修持有戏论的生起次第的法门,如本尊坛城等。
通过句宝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之障,是智慧资粮,得受后可修持光明等一切无戏法门。
通过句义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的障碍,属于智慧资粮,得受后可以修持光明、顿超等无戏法门。
刚才讲过,若未得过句义灌顶不能看《上师心滴》,一般而言,没有得到本法的灌顶之前最好不要翻阅法本,这是总的要求。但如果加行全部修完、得过大圆满的句义灌顶,且对密法具有强烈信心,如果《上师心滴》的本法灌顶没有得到,得到句义灌顶后就可以修持一切无戏法门,传承上师们作过开许。
通过修炼生圆次第而净除佛性之垢,本来具有的佛性如日离云般从垢染之壳中显露出来。
这个比喻也用得比较多。
以上已经广说了佛性,关于密宗(所说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讲述,在此不作广说。
这些内容在密宗部分讲得比较广。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宣说善法自性之分类: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世间的十善、四禅、四无色界等有相有现之福德资粮是后得的境界,而非入定的境界。超越世间无戏论的智慧资粮属于胜义谛,它是入定的境界。行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便能成就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善妙功德。
二种资粮不偏堕
有些人特别重视各种福德资粮,例如修寺院、供灯等,但对智慧资粮一无所知,特别执著自己所行持的世俗善根,这些人十分缺少智慧资粮;有些人经常闻思、坐禅,但完全反对念咒等世俗方面的积累福德资粮,只修胜义谛的善根,不要世俗谛的善根,这样也不圆满。
上师如意宝在重视大圆满、大中观,并经常禅修的同时,连乃至细微的福德资粮的善根也非常重视。作为无垢光尊者和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切勿轻视福德资粮或智慧资粮,切莫脱离任何一者。
学院当中,有些人非常重视坐禅、胜义谛,排斥世俗的供灯、供水以及念咒等,这样不是很好,在获得菩提果之前,我们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都需要增上;有些人则只重视供灯、供水,毫不重视甚深境界,这也不太好,因为世俗的善根虽然功德很大,但若未以出离心和空性智慧摄持,它也只是善趣的因,无法获得究竟解脱。
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多次强调二资双运,因此,我们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者千万不要脱离,否则修行不能成功。
偏重于福德资粮的人要再增加一点智慧资粮;特别重视胜义资粮的人,还是做一点世俗方面的功德,每天念点咒语等等,要知道,福德资粮同样重要。《贤愚经》中有几个公案讲过,即使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一朵花、一个食子或一面镜子等,也有无量功德。
现今许多大法师的确存在二资脱离的现象,有些太执著福德资粮,有些太偏重胜义资粮。我们的境界再高,可能尚未证得一地,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为了求法如何积累资粮的公案,相信诸位看得比较多。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观察自己的相续,二资并重而行。
令善法成为解脱之因
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位补特伽罗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那么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等便成了解脱之因。
无论是修禅定还是做十善等,最好以菩提心及如梦如幻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比如,今天做布施或断除恶言、断除邪见等任何善法时,一方面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另一方面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不能太过执著,若能如此,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善根都将成为菩提之因,否则只是人天善趣之因。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懂。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无垢光尊者说,哪怕修任何善法,都要以菩提心和智慧来摄持,而在《般若经》中只说需要发无上菩提心。大乘佛教强调的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成为菩提之因,而非人天善趣之因。
我每天在讲经说法前都会提醒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如果当时你一刹那间想“我今天听法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那么你听法就成了菩提之因。若听法只是为了自己生活幸福,那就只是随福德分的善根,这二者的界限一定要分清楚。
作为大乘佛子,平时在行持任何善法时,比如写稿、扫地、做饭、到成都去进货、给病人打针、开车送病人到色达等,都要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要想到“我今天的所作所为愿众生得利”。释迦牟尼佛曾在因地时舍身饲虎,虽说我们目前在凡夫阶段想要如佛陀那样完全舍弃自己很困难,凡夫毕竟有一定的执著,但所作所为以利他心摄持是可以做到的。
我个人而言,加持方面,《上师心滴》对我的利益很大;利他方面,今年我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翻译完《释迦牟尼佛广传》,在翻译的过程中,时时被佛陀的利他精神所感动,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我执是修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执著我就是执著魔,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断除我执。
佛教整天讲“断除我执、利益众生”,但这对许多人而言也许只是口头禅。我们现在可能无法真正随学释迦牟尼佛,但如果能发愿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能从某种程度上舍弃我执,帮助自己生起利益他众的心。
我们从现在开始要试着减少我执,在遭遇他人诽谤等任何违缘时,尽量随遇而安。任何痛苦最终都会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消失无踪,但利益他众的功德永远都存在。佛教徒真的应该这样做,这非常重要。
平时做任何事情发心很重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所做的善法就全部成了究竟解脱的因。《般若经》中的这个教证非常重要,大家要将这些重要的教证记下来。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众生若行持有漏的随福德分善业,最终仍将转生于三有,而随解脱分善业虽有令众生获得寂灭涅槃的作用,但这种业的本体已经超离了三有,因此它已从业中解脱了,并非真正的业。
若问:如同以随福德分十善迷惑转于轮回中一样,此随解脱分善难道不也成了轮回之因吗?
如果有人问:随福德分的十善是转生轮回的因,那么随解脱分的善业是否也成了轮回之因呢?
答:不会的。因为了知业无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脱,
回答说:不会,因为了知业无自性之理就已经被智慧波罗蜜多所摄持,所以会引向解脱。
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之方便,而不是迁流三有之因。
在此以相应的比喻来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获得解脱的方便,而非三有之因。
(佛菩萨)以大悲心救护三有众生,虽然住于轮回中却不为三有过患所染;
佛菩萨以大悲救护众生,虽住于三有,却丝毫不被三有的过患所染污。
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现观庄严论》中云:“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佛菩萨拥有空性智慧,以智慧不住三有,以大悲不堕涅槃,不会像小乘阿罗汉一样堕入寂灭之边。
《宝鬘论》中云:“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
如果承认一切都没有,就会以此邪见而堕入恶趣;承认一切善恶业果存在,这是善趣的因。
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
如实了达本性、真实义,依于这样不二的境界一定会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