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61课
在相关经论中讲过许多如来藏的功德,你们方便时不妨参阅。我们应将如来藏的常有理解为是一种智慧的境界。般若空性也是了义法门,因此,抉择现空无二不能以我们的分别念决定,正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说,在分别念面前许多问题看似相违,但实不相违。现空和业因果是非常隐秘的问题,若只因自己不能接受就马上妄加诽谤,这不合理,这方面大家应该注意。
观清净心很重要
我曾背诵过《勇施等持经》中的一句话:“要将一切众生观作佛,因为我不知道哪些众生的相续已经成熟,哪些众生的相续尚未成熟。”格鲁派的一位格西在北京高级佛学院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强调要对每个众生观清净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确实如此,有些表面持有邪知邪见的众生,实际上是菩萨的应化,而非烦恼深重的众生,他是专门来到人间度化众生的菩萨;而有些人虽然讲经说法或在形式上行持各种善法,实际上自身的烦恼非常深重。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众生已经成熟,哪些众生没有成熟。前段时间我也引用《宝积经》中的教证讲过:“只有佛和与佛的境界等同者,才可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能随意评价他人,否则会堕落。”
看到这些教证后,我们确实要将每个众生观为佛陀,因为表面难以分清,也许对方真正是佛和菩萨的化身。
往昔,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有位伏藏大师前往拜谒,当他到达尊者住处时,见到有位老妇人站在尊者门口,伏藏大师的弟子们不太恭敬老妇人。这位伏藏大师圆寂后,往生到莲师的刹土铜色吉祥山,有位女子挡在门口不让他见莲花生大士,并告诉他说:“我是空行母益西措嘉,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扬佛法时,为了遣除尊者的违缘,我化身为老妇女在他门口守护,当时你的许多弟子对我不恭敬,所以现在我不让你进去。”
世间一些贫穷者或看起来很可怜的人,也许是专门以这种方式度化众生,因此,若能将包括金刚道友在内的每位众生,哪怕是经常对你制造违缘的人看成佛或上师来对待,这样你自身的修行肯定会好,对他人的嗔恨心、各种看法自然而然就会消除,这样只会对自己有利益,不会有任何违害。否则,若总认为“我旁边的这个人是坏蛋,这是个坏人……”好像除了自己以外所有的人都非常低劣,这样很不好。
我这样讲,并非因我修行很好,我将一些好的道理为你们宣说,就像聋子敲鼓打锣一样,虽然自己听不到声音,但他人却能听到。在座的各位,有些人只需稍加点拨便能领悟,若无人指点,有些道理可能不会明白。我是以这样的发心,将自己的些许感受与大家分享的。
昨天,有个人对我说:“在《大圆满前行》中提到,修四无量心时,应将怨敌视为自己最好的亲友,这一点我实在难以做到。我的领导对我非常不满,每当我看见他,内心就对他充满了仇恨,我该怎么办啊?”我告诉他,那你慢慢来吧。确实,对于那些与我们关系不太好的人,要想将其观成好人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观成佛。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具足如来藏。
如果认为:《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断绝种姓者,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这里“涅槃”指解脱,或是成就佛果。有人认为:《幻化经》中说,有邪见的人永远不会获得解脱,也宣说了有些众生是断绝种姓者,因此,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大乘经庄严论》中也说过,有些众生是断绝种姓者。
无垢光尊者对此进行回答——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幻化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
《幻化经》中的密意是舍弃大乘法的这些人长时间无法解脱,并非永远不能解脱,因其对大乘法生邪见,堕落的时间比较长。
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的种姓,
比如有些人入了大乘道、密乘道,但后来又诽谤大乘法甚至密法,并从修道中退出,已经退转的这些人暂时断了修道的种姓。本来佛性有善妙的功德,但由于他们产生了邪见,暂时断掉了自相续中的善根,从圣道中退出,而将如来藏或佛性完全断掉是不可能的。
麦彭仁波切在《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中也提到:断种姓的说法是不了义的。实际上,断种姓者将在漫长的时间内在地狱中感受痛苦,无数劫后还是会有解脱的机会。
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
并不是完全断绝了如来藏的本体或心性光明界。
《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的‘邪见者永不得涅槃’,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而为了避免对大乘法起嗔的别时意趣。”
何为“别时意趣”呢?例如“你念什么佛的名号就能得解脱”,意思是未来因缘成熟以后才得解脱,这叫别时意趣,所谓的“就能得解脱”,中间仍有一定的距离和时间。同理,为了避免行人对大乘法产生嗔恨,佛陀慈悲地开示了一种别时意趣的说法,说“邪见者永远不能获得涅槃”,因此,所谓断种姓者不能解脱的说法是不了义的,我们也应该了解。
因为众生具有自性清净的佛性。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
了义经典中说每个众生皆具佛性,所以“个别众生不可能涅槃,不可能解脱”,这种说法不合理。佛陀的密意应该是提醒这些邪见者要谨慎,“你们不要这样做,不然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其实不是永远,只是在很长时间当中感受痛苦。
因为出有坏佛陀考虑到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有可清净性,故言:
佛陀知道众生都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如是宣说——
“无始然有终,
轮回没有开始,但最后得解脱时轮回便得以终结。
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
本来每个众生的自性是清净且常有之法,但只要有能取所取的障碍,则始终见不到佛性。
如金色被遮。”
就像金子埋在地下时,完全被遮住一样。
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所谓“无始然有终”是成立的。
因为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佛性,终有一天必定会清净,但具体多长时间则不一定。因此,“无始然有终”这句话是合理的。
下面讲,众生苏醒佛性有两种情况:有些众生苏醒了自性法身的佛性,有些众生觉醒了色身有法的佛性。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
有些众生已经苏醒了自性法身的种子。
《入中论》中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
《入中论》中说:有些众生听到空性时,内心数数生起欢喜心,由欢喜心引发,从而泪流满面、全身汗毛竖立。
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
此人已经苏醒了佛法身的智慧种子,成为空性的法器,可以为他宣说胜义谛。有些人在听闻空性后觉得与自己特别相应、特别感动,《智海浪花》中提到的很多人,确实已经苏醒了法身佛性。而有些人则在听闻空性后感到害怕,说明其法身佛性尚未觉醒。
(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
有些众生已经觉醒了色身有法的佛性。
《经庄严论》中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
对众生产生悲心,对上师三宝生起胜解信,修安忍心等,当心中真实生起想行持善法的念头时,说明此人已经苏醒了色身有法的佛性。
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纵久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
关于觉醒佛性的功德,在《经庄严论》中说:“这些众生即使堕入恶趣,受苦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很快就会获得解脱,并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度化众生。”
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以后,即使堕入恶趣,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
这非常重要,对众生产生大悲心,对因果法门生起胜解心,即使造了恶业堕入恶趣,感受痛苦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就像线团比较轻,落到地上后马上弹起来,如同大天比丘的公案一样。
在座诸位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离开大城市来到学院出家后,假使由于业力深重,造作了一些恶业而堕入恶趣,但因为成熟了色身有法的佛性,受苦的时间也很短暂。
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因其感受细微的痛苦以及对轮回生起强烈厌离心之故,也可以度化众生。在座的人对上师三宝生起了胜解心、对众生产生了悲心,这肯定是自身的佛性觉醒了,佛性苏醒的众生即便堕入恶趣,也会很快得到解脱,不像其他众生一样长时间感受痛苦。对此,我们都应心生欢喜。
昨天,上师如意宝说,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开除个别人,虽然上师为了僧团的清净不得不这么做,但与从未入过佛门的人相比,我认为肯定是被开除的人会更快获得解脱,这没什么可怀疑的。虽然他们因为违背上师的言教,或许暂时会堕落,但也很快会解脱。
假设众生没有这样的佛性,那么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
正是因为众生具有佛性,在遭受痛苦时才会对轮回心生厌离——许多人在家庭关系出现违缘时想出家当和尚,这说明他具有佛性。
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
如果众生没有佛性,那么,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轮回、趋向涅槃就不可能,甚至连想要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产生。
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这都是由于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
有些人从未被善知识摄受,在轮回中受了很多苦以后对众生发起悲心,到处寻找寺院、寻找上师、出家修道的现象比较多。从《智海浪花》中也能看出,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因缘。在《智海浪花》中我也是这样讲的,有些人觉醒了法身的佛性,有些已经苏醒了色身的佛性,无论如何,这是佛性觉醒的相。
上师如意宝的发心非常广大,后代人有没有这样广大的事业,我不得而知。你们这代人来到雪域高原求法,自然而然成为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间连接的纽带。如果许多汉藏佛教的修行人互相排斥,这样对佛法不利,因此,我们要尽量想办法,努力促进汉藏佛教圆融和合。
《宝性论》中云:
以上所讲的这些道理也是《宝性论》中的观点。
“设若无佛性,于苦不厌离,不欲乐涅槃,亦无希求愿。
如果众生没有佛性,就不会对痛苦心生厌离,也不会对出家、涅槃法心生希求。有些人发心出家时被人误解为精神有问题,其实是此人色身的佛性开始苏醒了,这就如同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时,不能认为是四季有问题一样。
见有痛苦过,涅槃安乐德,此有种姓故,无种姓无故。”
见到轮回的过患、涅槃的功德等,说明众生具有佛性,若无佛性则不可能产生这些。
如是已广说了众生均具有佛性的缘故本身固有如来藏之理。为总结此理而说暂停偈:
以上,无垢光尊者讲了许多如来藏的道理,为总结这些内容,尊者在此暂时作了暂停偈——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
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合无离法,
自即具足任运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获得所谓菩提名,利乐一切有情众。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
如梦三有中受苦,为遣二障当精进。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
无前无后无而现,本具自成光明智,
纵然恒有今未见,如眠不见自住处,
勿执无义遍计法,修炼光明之心性,
自在成办自他利。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合无离法,自即具足任运成”,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在暂时以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所遮蔽的壳中,本具光明的法界明灯。按照大圆满的说法,如来藏是以“瓶中佛身”的方式存在。这样的佛性实际上是三身五智的本体,是无离无合的,并非修道后才出现、未修道时不存在,而是永远以无变的方式存在。每个众生任运自成具足,并非通过勤作而具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知晓自身具足这样的如来藏。
“勤修空性大悲藏,获得所谓菩提名”,这样的如来藏依靠何种方式现前呢?一是修空性,二是修悲心,悲心和空性不能脱离,修了这两个法门以后获得真正的菩提,“利乐一切有情众”,这时可以利乐一切有情。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虽然每个众生的佛性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本来存在,但却暂时被云遮住,如同众生的佛性被烦恼障和所知障遮蔽一般,“如梦三有中受苦”,众生如梦般在三有轮回中感受痛苦,“为遣二障当精进”,为了遣除二障,我们应当精进修行。佛性一直是存在的,但可惜暂时被云所遮住,所以,我们应当想尽一切办法遣除二障,让佛性现前。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无前无后无而现”,六道众生各种不同的感觉、身体、心,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皆由众生的业力和习气偶然显现,如梦般的习气无前、无中、无后,无而显现,其实轮回真正的本体不存在,众生的任何苦乐都不存在。
“本具自成光明智,纵然恒有今未见”,每个众生本来具有这样的如来藏、光明智慧,可惜我们自身见不到。
“如眠不见自住处,勿执无义遍计法”,就像睡眠时自己的住处虽然存在,但根本见不到一样,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却不知道。所以,我们不要无意义地贪执世间法,执著也没有什么用,这些法都是以分别而假立。
这里的道理比较深,闻思较少的人不一定马上明白。我们在听闻了义经典、中观和般若法门的最初,或许经常会疑惑重重,但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它,慢慢就不得不承认真理。
“修炼光明之心性,自在成办自他利”,一定要修自己的光明心性,这样修行以后方能自在成办自己和他众的利益。
若问:既然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性,为何还漂泊于轮回中呢?
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既然众生具有佛性,为什么还会漂泊于轮回受苦呢?
答:众生由于未了知具有佛性,原本无有而执为我,以此为因,以前后屡生的烦恼、恶友、贫穷及随他人所转为缘,从而流转在轮回中。
这与《入中论》中的观点一样,最主要的原因是众生先有我执,后因产生烦恼、接触恶友、生活贫穷、随他人转等诸多因缘导致流转于轮回。实相上确实每个众生皆具佛性,但现相上被无明烦恼所遮。
《经庄严论》中云:“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总而言之,众生虽有佛性,但因有此四种过患——串习烦恼、亲近恶友、贫乏、随他而转,故在众生面前迷乱显现。
《光次第论》中云:“本来光明未觉此,说心为我执我所,外境说他执我所,众生漂于三有界,以业各受诸苦乐。”
本来心性是光明的,但因众生未能明白此理,以无明缘起将自心当作是我,外境当作是我所,从而漂泊于三有轮回,以各自之业感受苦乐。
《普作王续》中云:“稀有稀奇此游舞,离作犹如虚空住,一切不得以愚痴,无间之时由自生。
非常稀有,三界轮回如同游舞,远离一切所作能作,万法皆住于空性中,但以愚痴和无明为因,众生在最初产生我执和我所执。
彼即等同一切道,一切众生自性住,凡夫受欺迷惑故。”
正在显现的这些众生在自性上与空性无二无别。
又云:“诸方光芒集于彼,形成上下四方隅,无有固定彩虹色,现见佛性之差别,如是动尘不动性,五大种即大主尊。”
这是密宗《普作王续》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