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6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共分十三品,我们正在讲第一品人身难得。昨天,人身难得之喻只讲了一部分,今天接着讲:
《花丛经》中说:“诸佛出有坏现身于世亦难得,转成暇满人身亦极难得,故当以比喻详说此理。
“出有坏”是佛陀的异名。《大圆满前行》中也讲过,佛陀出现于世非常难得,众生获得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舍利子,譬如,此大地亦成一大海洋,其中有一具孔木轭,另有一盲龟,木轭随风漂于海面,海底盲龟每百年方浮到海面一次,此盲龟颈入于快速漂荡之木轭孔中,而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并非如是,堕入恶趣者转生为人极其困难。”
此处讲到,如果众生一旦堕入恶趣,想要再次转为人身极为困难。诸位应通过比喻知晓暇满人身多么难得!
其实,人身难得的相关比喻与教言在佛经中有过明确宣说,藏传佛教通常主张先从人身难得开始修持,这不仅与佛陀的教义相契合,更对修行者自身具有极大利益。若修行人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基本的道理没有产生稳固的定解,修行肯定不好,因其相续中会认为得到人身没什么了不起,也不会有寿命无常的紧迫感,这些邪念对自己的修行障碍很大。因此,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大德,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宣说过人身难得之理。
仅仅获得人身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说行持正法的暇满人身呢?
仅仅得到人身都这么困难,更何况是具足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呢?
《入行论》中云:“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我们如今值遇佛陀出世,生而为人,信奉佛法,且有机缘修持善法,这真是十分稀有!极为难得!若今生未得解脱,那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具足这些因缘呢?
《顶宝龙王请问经》中云:“亲睹导师极难得,闻说寂法亦极难,转暇满人极难得,具戒信亦恒难得。”
佛陀在此经中为我们开示道:“我们即生遇到导师非常难得,有幸听闻大乘善知识讲述寂灭的佛法也极为难得,转为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具有清净戒律和信心更是十分难得。”
甲二(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乙一、总说: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人身总共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相似人身,第二是中等人身,第三是珍宝人身。下面具体讲述。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由;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丙一、宣说相似人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由于世人常常无法明确区分善法和恶法,导致他们日日夜夜行持非法,尽管诸根具足,但他们只是相似人身,即使转生于中土,仍然保有边鄙野蛮者的特性。
不懂因果、不知善恶取舍、唯造罪业之人,眼耳鼻舌身诸根看似完备,实际上只能被称作“假人”。即使身处佛陀出世、佛法兴盛的中土,佛法尚未隐没,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缘分和因缘不具足,所以这些人还属于边鄙野蛮的众生,由于其秉性或性格暂时难以从蛮横边鄙的群体中脱离,因此只能算是相似人身。在座许多人的父母、亲戚朋友,虽然拥有人的形态,但实际上也属于这种“假人”。
那天有个小孩子天真地说:“我的爸爸自认为很聪明,但我觉得他虽然是大学生,却还不如我这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特别笨,因为他不承认佛法。”确实,世间有许多人不知取舍,无论他们身居何种地位,拥有何等名声与财富,都只能被视为拥有相似人身的“假人”。
日后,当我们遇到不懂这些因果的“假人”时,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我们都应对其心生悲悯。让所有人都皈依佛门,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实现的心愿。不信佛法的人,他们自有其业力现前,我们不要以嗔恨心对待他们。
有些修行人未能调伏自心,见到他人的非法行为便心生嗔恨,发恶愿要“杀掉这些人”,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要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就嗔恨他人,这并非大乘行者应有的风范。无论遇到何种违缘或接触何等怨敌,我们都应在内心默默发愿:愿他们借此因缘得以解脱——这是大乘佛法的一种特殊修法,也是我们应持的心境。
《虚空宝经》中云:“以昔善业之因,既生于人间亦具足诸根,
以往昔善业的因,今生转生于人间,且诸根具足。
虽转生于恒行正法之境,却不知业与业之异熟,
虽然已经转生到佛法兴盛之处,但却不了知业和业的异熟果报。
常步入不善道中造恶业,
常常步入不善道中,造作各种恶业。
彼等虽名为人,实乃庸俗之辈,
虽然这些人自认为“我是最上等的人,我很了不起”,自鸣得意,但在懂佛理的人看来,实际上只是庸俗之辈,是个“假人”。
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对此类现象作了授记,所以,当我们看见“假人”时,理应对其生起悲心。
因为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之故。”
为什么是“假人”呢?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之眼,不懂取舍因果,在短暂的今生造下恶业,死后必堕恶趣。
我在《悲惨世界》中曾言,被杀的众生感受一次异熟果报后,便可清净以前的罪业,然而,杀者却因此恶业而堕入恶趣,真是很可怜!有时,我甚至觉得杀害众生之人比恶趣中的众生还要令人同情,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心生悲悯。
丙二、宣说中等人身: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前面讲述的拥有相似人身的那些人,丝毫不知取舍,天天造作恶业,相较之下,中等人身则略胜一筹,他们所造的恶业较少,将来不一定会堕入恶趣。中等人身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存在于修行人之中,也存在于尚未踏入佛门的人之中。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散于愦闹外境中”,佛陀说,有一部分人没有入于正法,他们颠倒善恶取舍,贪执今生的名声和财产等,散漫放逸,常常在愦闹中度日;“蛮横放荡弃后世”,他们的行为始终蛮横难调,放荡不羁,舍弃了自己的后世;“不求解脱虽闻法”,虽然他们已听闻佛法,但却不求解脱道,更不会精进修持;“非殊胜身中等性”,这类人所拥有的人身并非殊胜人身,而是中等人身,因为他们并未通达真正的佛法,只是相似地持有人的形态。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他们因为前世曾造过善业,今生能行持些许微薄的善法,偶尔会对上师与佛法产生信心,对众生略生悲心,但大多数时候都被罪业所蒙蔽,心始终无法堪能。有些人表面上虽然在规规矩矩地听法,但坚持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过两天遇到一些违缘,他们又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人是持形相者。
“持相自他有何用”,仅仅持有表面的形相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没有利益。暂时在上师面前闻法、出家、修法,但他们的心大多数时候都被恶业所牵引,行善并不稳固。
“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许胜过恶趣众”,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这类持形相者跟恶趣众生相比稍微好一点,他们有闻法的机会,偶尔对佛法产生一些信心,高兴时对上师较为恭敬,不高兴时就出言毁谤,这种人比牦牛稍微殊胜一些。在佛经中,佛陀将这样的人身称为中等人身。
《虚空宝经》中云:“于众生界中,未入正法或虽入正法,然因善恶混杂而行并沉于散漫中而使身语意蛮横放荡,
众生当中,部分人尚未步入正法之道,而另一些人虽已踏入正法,但他们却善恶混杂而行——今天造善业,明天又造恶业,身心经常沉溺在散漫中,无法有效调伏自己的身口意。
勤造堕恶趣之罪业将堕入三恶趣之此等众生,亦蒙受佛大悲日光普照而具足久远后解脱之种子,故称为中等人身。”
频繁造作恶业,将来可能堕入恶趣的众生,虽然暂时承蒙佛陀大悲光芒的加持,但无法立刻解脱,他们只是暂时听闻佛法,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而已,未来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解脱。这类人所拥有的人身算不上暇满人身,只能被称作中等人身。
因此,我们不能自认为境界高深。
我们家乡罗科玛的一个阿克,他一直以在家形象示人,过去只是很普通的人,没什么学问,听说他在阿秋堪布那边待了五六年后,自认为已经证悟了大圆满,因此在我们炉霍地区变得非常出名。
不久前,色达和罗科玛这两地的人,因为地方纠纷发生了争斗,色达的人竟将他家中的一人打死了,得知此事后,他的嗔恨心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立即骑上马往色达的方向冲去,结果被色达的人打得头破血流,听说当时的场面比较惨烈。
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与行为来看,根本不像是一个已证悟大圆满的人,其表现与那些从未接触过佛法的人并无不同。若是真正证悟大圆满的人,怎会怀有这么大的嗔恨心!或许,他是像格萨尔王那样大菩萨的示现也未可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为此忏悔,然而,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可能是被自相的嗔恨心所驱使。
有些人修行人在没有遇到违缘,健康、饮食等各方面比较顺意时就喜欢说大话,“我证悟了什么、我看见了什么、我是什么”,从各个角度赞叹自己的功德。不说遇到什么大的事情,如果有人踩踏你的法衣,或者跨越你的经书,或者被人恶语中伤等,在遇到诸如此类的平常小事时,你是怎样对待的?若是真正证悟了大圆满,那一切都是在法界之中。
在座的学生们,切勿自视过高,即使你的境界的确很高深,也不宜在口头上自我宣扬,否则,当你遭遇违缘损害时,可能会让自他都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隐藏自己的境界和证悟,切莫对外言说。
我本人虽然对大圆满有些许信心,但谈不上有任何证悟。我认为我拥有的人身就是此处所说的中等人身,因为虽然我有时会行持一些善业,形象上为他人讲经说法等,但有时也会生嗔恨心。因此,我不敢妄自尊大,自诩为是珍宝人身。
意思是说,行善作恶相间杂,只是精勤听闻词句之人不能摆脱恶趣。
善业与恶业相混杂之人,即使多闻也没有太大意义,不能从恶趣中解脱。
《三摩地王经》中云:“失毁戒律堕恶趣,彼以多闻不能救。”
失毁戒律之人一定会堕入恶趣,即使听闻再多佛法也无法得到救护。我们在讲戒律时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彼处是指破根本戒之人多闻亦不能救,而这里是说,若在威仪上无有约束、行持恶法,即使多闻意义也不大。
《涅槃经》中云:“迦叶且看,比丘提婆达多虽听闻受持经藏如护地大象所负之担,却因不善业而堕于恶趣。”
提婆达多所听闻、受持的经书繁多,甚至连天人的护地大象所能背负的经典他都能倒背如流,然而,他最终却因未能调伏自相续而堕入恶趣。
有时候,一些具有智慧之人却往往招致失败,这无论是在学院内还是在历史上,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当他稍有智慧时,便会对佛经中的教义产生质疑,认为佛陀所说不应理,善知识所讲的佛法也不合理,从而产生极大的邪见,导致最终堕入恶趣。因此,我们恒常用正知正念守护自相续至关重要。
《双部经》中云:“药部,任何众生临终时虽出哀号之声,然而除所造善业之异熟果外,无有其他能救之法。”
“药部”是人名。任何众生若未修持正法,临终时将深感懊悔,由于对死亡心生恐惧而发出哀号之声,此时,除了往昔所积累的善业对自己有帮助外,别无其他能救护之法。因此,我们在世时修持佛法至关重要。
又如颂云:“虽见佛出世,已闻犍槌声,亦闻寂灭法,然自未修持。
尽管已亲见佛陀出世,听过犍槌的声音,经常参与僧众的羯磨仪式,做过各种佛事,也听闻了许多佛法,但因为没有进行实际修持,最后未能调伏自相续。《莲苑歌舞》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公案——曾有人听受过佛法但没有好好修行,命终后不幸堕入恶趣,内心生起极大的后悔心,但此时已无济于事。
彼人复言说:我心诚愚痴,随诸恶友转,以贪迷惑心,造作诸罪业。
此人又接着说:我真是愚痴!由于随着恶友而转,产生了种种贪心,造下诸多罪业。
我曾依贪欲,杀害诸有情,唐捐诸僧财,感受难忍果。我以损害心,毁坏诸佛塔,亦言诸恶语,殴打自母亲。
我以贪心杀害过有情,浪费过僧众的许多财产,如今感受难忍的恶趣苦果。我曾以损害心毁坏佛塔,还言说恶语,殴打自己的母亲。
我今知以身,所造诸罪业,已睹生难忍,大号叫地狱。”
我对自己所造的罪业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尚未死亡就已现前了大号叫地狱那般难忍的痛苦。
丙三、宣说珍宝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
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佛陀说,拥有清净无垢染之暇满人身法器者,是最为殊胜的正士,他们自由自在地闻思佛法,调伏自相续并劝他人行持善法,他们的修行如同山王般极为稳固,此乃真正受持释迦牟尼佛之殊胜法幢相。无论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身份,这类人所拥有的人身都可被称作是珍宝人身。
这些清净法器的殊胜正士,内心充满信心与精进,始终自在地闻思佛法之精华义,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无有任何障碍。我们学院有部分人的确如此,他们对上师和佛法非常具有清净心,每天快乐地闻思修行,不管遇到何种违缘都以欢喜心面对,不受外境影响。他们不会听旁边的人说:“今天某处有灌顶,要不要一起去?”然后不加思索就随口答应:“好好好,我们一起去吧……”我们应该努力将自己的人身转变成珍宝人身,不要成为相似的人身。
通过听闻善妙法门、思维其义、相应安住而调伏自相续,尔后劝勉他人行持善法,披上解脱大铠甲,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胜幢者,
最初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思维其意义、安住并调伏自相续,随后积极劝勉他人行持善法,披上解脱的盔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秉持佛法之人。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若想受持佛法,必须认真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