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9课
我们正在讲业因果品,关于自空和他空,正在讲他空的道理。我昨天讲过,若要诠解佛陀的经典及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必须以胜义量和世俗量来抉择,抉择的角度有两种:基于现空二谛,或者实相现相二谛。从现空二谛的角度分析时,第二转法轮最了义;从现相和实相方面分析时,主要以抉择名言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转法轮最了义。
如果能将《大幻化网》和中观结合起来理解,便能体会到甚深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提到“净见量”,净见量相当于现相和实相方面的分析方法,在净见量的境界中,如来藏的本体是存在的、实有的,这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依此观点能接引许多众生进入内道;如果就抉择空性而言,万法离一切戏论,如来藏的本性也是离一切戏论的,所以,在抉择究竟的大空性时,以现空二谛来衡量极为殊胜。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抉择方法,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一点,否则,有些经论中讲万法皆空,有些说如来藏不空,许多人无法理解:那到底是空还是不空?不懂如来藏教义的人众说纷纭,这样没有很大必要。前面已经讲了,外道见解有各种非理的增益,而我们所说的如来藏本体离一切戏论,与外道所讲的神我根本不相同。
如来藏的甚深意义,在《楞伽经》和《大涅槃经》等经典中都有分析,尤其是《大涅槃经》后面好几品都讲到了如来藏,而且所宣说的比喻很容易理解。我们若想要对如来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不能只看一两部论典,若能参阅这几部大的经典,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如来藏。
希望你们方便时看看《涅槃经》。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离开人间后,显宗最深的遗教就是《涅槃经》。因此,读一遍《涅槃经》的功德非常大。
许多人无法将般若空性与《涅槃经》中所宣讲的如来藏存在的观点相融合,麦彭仁波切在很多教言中都曾讲过:如来藏的本体是存在的、实有的,但这里所说的“实有”,并非是以中观胜义量抉择时永远都不空。佛在《楞伽经》中讲过,如来藏的本体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所以如来藏并非不空。在抉择名言时依净见量可以说如来藏的本体实有,但从最究竟的空性意义而言,其本性肯定是离一切戏论的。
关于了义和不了义的问题,用不同的量来分析很重要,否则,佛陀在讲般若时说,空性最了义;在《涅槃经》中又说,如来藏最了义。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就无法理解佛陀的密意,甚至会怀疑佛所讲的内容是否矛盾?若能真正理解佛陀的密意,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辨析。大家应该认真思考。
《涅槃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一妇人之婴儿,口腔糜烂,妇人悲伤寻医。
一位妇人的孩子生病了,她非常伤心,找医生寻求解决办法。
医生以药油、乳汁、石蜜混合喂之,
医生将几种药材混合在一起配成药,并喂给病儿。
不知道这位医生是中医、西医还是藏医,配几种药可能是中医或是藏医。中医和西医往往说法不同,互不认同对方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有时缘起很奇妙,从中医和西医看似矛盾的说法上,我却对佛陀关于显现与空性的讲法生起了定解。
因此,有些时候,佛陀与高僧大德们的说法表面看似相违,实则并不相违,每种观点对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都能带来利益。
告嘱妇言:‘此子已服药,暂时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
给婴儿喂完药后,医生叮嘱妇人说:“我已经给你的孩子服了药,在药未消化之前,千万不要喂他喝母乳。”
尔后,为使婴儿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涂毒,莫吮也。’
为了防止孩子吮吸乳汁,妇人在自己的乳房上涂了苦胆汁,并告诉孩子说:“我的乳房上已经涂了毒药,你不能吮吸乳汁。”
其子口干舌燥,虽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
孩子口干舌燥,很想喝母乳,但感觉到母亲的乳房有苦味后,就没有继续吮吸。
药消化后,妇人洗净乳房,告子言:‘来,现可吮乳汁也。’
等孩子所服之药完全消化后,母亲把乳房擦拭干净,告诉孩子:“你现在可以吮吸乳汁了。”
彼童虽为干渴所逼,然因前时感受苦味亦不愿来吮。
这个孩子虽然很想喝母乳,但因为前面感受过苦味,所以不愿意来。
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药,药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涂苦胆汁,今汝药已消化,胆汁亦洗净,现无有苦味。’
母亲再三告诉孩子:“由于你之前生病服药,医生叮嘱在药消化之前不要喝母乳,不得已,我才在乳房上涂上了苦胆。现在你的药已经消化,我已将胆汁洗净,没有苦味了,你可以喝母乳了。”
其子方渐吮乳。
通过母亲劝告后,孩子才敢吮吸乳汁。
善男子,同理,如来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无我法门,精勤实修此,从而断除所谓‘我’之心,并决定涅槃。
同样地,佛陀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了无我法门,我们若能依之精勤修持,就能断除对于“我”的执著,最终决定趋入涅槃。
即是为遣除顺世外道之恶见,以修无我法门而成清净之身,
目的是为了遣除顺世外道“一切都不存在”的恶见,以修无我法而成就清净之身。
如妇人为子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如来亦与彼相同,为令修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我;
就像母亲为令孩子恢复健康,而在乳房上涂苦胆汁一样,如来暂时为众生宣说了无我空性法门。
这以上是一层意思,比喻在前,意义在后。
如妇人洗净乳房唤子,喂其母乳,我说如来藏亦与彼相同。
如同母亲将乳房洗干净,再喂孩子喝母乳一样,佛陀宣说如来藏的道理与此相同。意思就是,如来藏比较了义,宣说空性只是一种方便。
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唤其子,子渐吮母乳。
比丘,你们不要害怕,就像母亲呼唤孩子,孩子逐渐便会吮吸母乳一样。
比丘,汝亦当分析,如来藏并非无有。
比丘,你们也应用这种方法分析,如来藏并不是没有。
亦当了知我昔于波罗蜜多经中宣说空性乃无自性之意趣。
你们也应该知道,我在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中宣讲空性具有无自性的意趣。其实如来藏也有无自性的意趣,当然,不论是说如来藏有显现,还是说如来藏没有自性,其究竟意义都一样。
否则,仅修无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随因而生故。”
观空性的同时必须要现前如来藏的本性,因此,仅仅观空性还不足够,不能成就佛陀的身智。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果必须要随顺它的因,因位时仅修持单空,不可能现前果的身智;如果在因地时,了知如来藏光明这一分,那么最后得果时,如来藏的本面也可以现前。
我刚才再三讲过,如来藏并非是不空的,但众生在修道过程中,将如来藏承许为阿赖耶的本体或依靠处,这样是有必要的。
如是空性也是指显现的有法正在显现时远执为离一多的戏论,
空性是指,任何法正在显现时,其自本体远离一和多,远离一切执著的戏论。
以各自本体而空,如同镜中的影像,
就像镜中虽然显现影像,但并非实有,万法也应如是理解。无论是有情内在的分别念,还是外在器情世间,正在显现时,其本体就是空性,如同镜中显现影像一样。
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
世人将“万法皆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是对空性的错误解读,空性并非一切都不存在。
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乱显现。
也并非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现。一切法的本性,现即是空,空即是现。
《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先从色法方面抉择时,色法不离空性,空性也不离色法,实际上色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法,这个道理很深。从显现和空性方面抉择,现的本性就是空,空的本性就是现。
麦彭仁波切经常讲,现与空并非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那样,而是如同镜中显现影像般,正在显现时,影像并非真实存在,梦中的大象正在显现时,大象的本性也不存在。世间任何迷乱显现,正在显现时其本性就是空性。以此理抉择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同样如此理解。
《中般若经》中亦云:“有法当时说为本体空,若无色,岂有以色空?”
有法的本体就是空性,除了色法以外,哪里还有一个单独的色法的空性?空性和色法是同体的。
《宝性论》中云:“具足相之最,空性说为色。”
具足一切相的离戏空性实际上就是法身,显现和空性不能分开。
又云:“于此无所遣,所立亦毫无,
没有所要遣除的烦恼,也不存在所要建立的智慧。
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见到了真实性就已经得到解脱。
具有差别相,客尘界空性,
如来藏上各种分别相及烦恼只是暂时的,也是空性的。
见无差别相,无上法不空。”
如来藏真正的本体不可分割,没有分别,它是最无上的法,是不空的。这里的“不空”相当于自空和他空中他空的观点,他空派依靠《宝性论》中的依据来安立他们的宗派,以前我们在学《中观》时也分析过。
在汉传佛教,有些人称唐玄奘是他空派,因为他对唯识宗比较重视,认为中观是不了义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若像唯识宗那样认为明清的心识实有存在,这就是中观的所破。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称为自空派,觉囊派称为他空派,自空派和他空派从教理上辩论的现象比较多。我们自宗的麦彭仁波切说:我并非赞叹或建立他空,将他空和自空的观点融合非常重要。慈诚罗珠堪布针对他空方面写过一篇论文,对这方面有较为细致的分析。
此处讲到“无上法不空”,既有不空的字眼,也有空性的见解,后学者最好通过自己的智慧,将这些观点融合。这并不矛盾,佛陀为了调伏各种不同根基的众生,从不同的角度宣说了不同的法门,但究竟的实相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
此论释中说:“以此云何?自性完全清净之如来藏上无有稍许所遣之染污法,因远离客尘即此自性故。
此处逐字解释了“于此无所遣”,在完全清净的如来藏上,烦恼的本性并不存在。
于此所立之清净法亦无有少许,因为是无可分类、清净法的法性即自性的缘故。
所建立的清净法也不存在,因为如来藏没什么可分的,是最究竟的清净法性之故。
因此如来藏,有所分类、可以分离以及所断之烦恼一切皆空。
关于如来藏,有所分类、可以分离或是烦恼等法,这些世俗法方面的法全部是空性的。
无有分类、不可分离、不可思议之佛陀的法超越恒河沙数,为不空也。
没有分类、不可分割、不可思议的佛性已经超越了恒河沙数的世间法,因此,这种法是不空的。意思就是,如来藏本体不空、不可思议的佛性不空,如来藏上所有的障碍、烦恼是空性的。
无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空性,随见真实性;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常有。当知如理如实了达真实性。”
没有任何法就是所谓的空性,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的常有。应当如实通达真义。
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碍是依靠二种资粮而遣除,
众生本来具足二身,只是不显现而已,大乘显宗和密宗都这样承认。昨天前面也讲了,众生实际上已经具足佛陀的二身,只是不显现而已,这二身的障碍以两种资粮来遣除。
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众生与佛果并非能生所生的关系。无垢光尊者说过,显宗当中不了义的观点将这种关系称为能生所生,而显宗了义教典和密宗则承认是能遣所遣——众生在遣除障碍后成佛。《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引用过教证说明,因乘承许众生是如来的因,果乘承许众生就是如来。所以,这里并不承认众生与佛果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否则有法身报身变成有为法而成为无常的过失。
否则,法身和报身就成了有为法、无常法。如果以前没有法身报身,最后却产生了,那法身报身就是有为法,就成了无常,有这样的过失。
法身本无迁变,
如果说“法身无常”,这是不合理的,法身无有迁变。
《入中论》中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入中论》中说:“此亲证法身的受用身虽然无有分别、远离能所二取,但就像摩尼宝珠一样,乃至轮回未空之际,都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并时常利益世人。”所以,《入中论》中说佛身非为无常。
《宝性论》中云:“法之自在摧死魔,无体世怙故恒常。”
法身能摧毁人间一切生老病死的魔,从本体、本性而言不是有为法,作为救护世间的怙主而常有存在。
显然也与这其中所说相违。
如果承认法身无常,那么一定会与《宝性论》和《入中论》中所说的道理相违。
《宝性论》中又云:“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佛陀是无为法,是任运而成,并非依靠他缘而证,具足智悲力的功德,利益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佛陀的法相。《宝性论》中讲到,佛宝具有八种特征,包括无为、任运自成、非由他缘证、智悲力等。
以此可遮破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以这个道理可以遮破众生与佛是能生所生关系的说法。如果这二者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佛怎么能任运自成呢?怎么会是无为法呢?所以,我们要通达最了义经论中的说法,佛陀具有任运自成的特征和功德。
所以务必了达无我、空性、无二等本义。
如来藏和空性法的意义,表面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道理,仅仅在一两天内大概翻一翻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在我讲解后一遍都不看,这样的人肯定难以领悟如来藏的深意,无法学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对本论的传讲,在我此生可能是最后一次,这么广的论典不可能经常讲。我在翻译时非常认真,除了个别字眼外,觉得没有什么错误,你们应该对照法本好好学习,这只会对你们有利,没有任何害处。
我昨天想,上师如意宝这次为我们圆满地传讲完《贤愚经》,这非常好,我们在上师面前听闻此经肯定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上师的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今生或许不会再传讲第二次。因此,希望大家在听法时,都要认真而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