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8课
昨天,我们用各种比喻宣说了如来藏,如来藏不太好懂。有些法师和居士将自己对如来藏的看法在一些文章中写得非常简单,但其实如来藏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
若问:谁能如理如实现见此佛性呢?
如果问:谁能如理如实见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呢?当然,成佛时自不必说,但在尚未成佛前,想见到如来藏的本面很困难。
答:未见实相已被善知识摄受之凡夫、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得地菩萨,他们依靠胜解信以总相的方式证悟。
尚未见到实相但已被善知识摄受的凡夫,对大乘有信心的声闻、缘觉及得地的菩萨,通过信心了知佛性的总相。言外之意就是,真正的自相他们也没有通达。
十地菩萨片面证悟,如实现见者唯有佛陀,除佛之外,他众不能如实现见如来藏。
十地菩萨只是片面地证悟了如来藏的本性,能如实现见如来藏的只有佛陀。
这句话很重要。我记得麦彭仁波切讲过,在有些经论中说,十地菩萨尚无法完全证悟如来藏,他们对如来藏的证悟程度,就如同我们夜晚看色法一样。麦彭仁波切给单秋格西的辩论书《遣除单秋疑惑论》中好像提过这个问题,除了佛以外,连十地菩萨都无法真正现见如来藏。
关于如来藏有许多说法,有说如来藏实有,有说如来藏非实有等,即便是十地菩萨还不能完全现见。如来藏需要通过信心证悟,并非如眼睛见色法那般简单,如同普通的望远镜见不到千山万水以外的事物一样。我们的根基、智慧非常有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对佛经的甚深意义生起邪见,否则,若通过望远镜看不到远方的色法,就认为望远镜看不到的地方肯定不存在色法,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因此,佛法中隐秘的意义,应该通过我们的信心来证悟。
《宝性论释》中云:“犹如云隙之空中日,具您一分智慧之诸具慧眼清净圣者亦非全面见,出有坏您清净法身无边智慧,尽见遍布虚空的无边所知。”
如同透过云层看缝隙中的太阳一样,具有您相续中一分智慧眼的清净圣者亦无法全面照见如来藏的本面,出有坏如来,您具有清净法身和无边的智慧,如同离云的太阳,能见到遍布虚空的无边所知,除了佛陀以外,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全面见到如来藏。
也就是说,如来藏或佛性住于具三身五智庄严轮之心性刹土中。
如来藏与三身五智庄严轮刹土无二无别。
若如实现见,则为佛陀,所以此等论典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若如理如实地见到了如来藏的本性,则为佛陀,换言之,只有佛陀或与佛陀的智慧等同者才能如实现见如来藏。《宝性论释》等论典中所讲到的道理非常合理,除了佛陀以外,如来藏的本面非常难以见到。因此,众生皆具佛性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在有学道时,以诚信而衡量佛性的总相。
这很关键,凡夫四地、菩萨十地都属于有学道,有学道时通过信心了达佛性的总相。
总相,就是一种概念,因为并未现量见到。比如,我没有去过美国,只是听别人说美国如何如何,我的心中就会根据此描述浮现出一幅关于美国的大概画面,真正的自相只有等亲自到美国后才能见到。
《宝性论》中云:“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此教证我在《密宗断惑论》中引用过。弥勒菩萨说:“自然的胜义谛、佛性、如来藏,需要依靠信心来证悟,就像没有眼睛的人不可能见到日轮的璀璨光芒一样,缺乏信心之人根本无法见到如来藏的本体。”
去年我看到格西索朗彭措的一则教言中引用了《大藏经》中的许多教证,我当时抄下了其中一个,意思是:“在佛陀的教法中,生命无常、人类的各种痛苦等问题,我们通过智慧就能观察到,而有些隐蔽的问题,则必须通过信心才能证知,例如如来藏、胜义谛、轮回、因果等。”
所以,想要了达佛教的内容必须兼具智慧与信心,现代有些佛教研究者普遍缺乏信心,这类人往往只承认自己感官范围内的所见所闻,超出此外的事情就认定其是“迷信、神话、传说”而一概否定,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非常不合理。
因此,在有学道时,信心至关重要。佛经中甚深的内容必须通过信心证悟,若缺乏信心,则无法证悟胜义谛,始终无法见到佛法的阳光。
《佛藏经》中云:“仅证一方面并非证悟一切,即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皆非如理如实现见如来藏。
只是证悟一方面不等于证悟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都无法如理如实地见到如来藏。
譬如,一天盲者问他人酥油之颜色,答曰:‘如白雪。’
例如,从未见过色法的天盲请问他人酥油的颜色,他人回答说:“就像白雪一样。”
彼手触白雪,而执酥油色为凉。
于是天盲用手触摸白雪,又认为酥油是清凉的。
又言:‘如天鹅翅膀。’彼闻天鹅翅声而执雪色为扑拉拉声。
对方又纠正道:“像白色天鹅的翅膀。”他听到天鹅翅膀在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后,又认为是雪色是扑拉拉的声音。
复问:‘翼色如何?’
天盲又问:“那天鹅翅膀的颜色是什么样呢?”
答曰:‘如螺。’彼触螺感觉光滑而执翼色为光滑。
对方回答:“就像海螺一样。”天盲在触摸海螺后感觉光滑,又认为翅膀的颜色是光滑的。
无论如何言,然天盲者却不能如理了知其颜色。
由于天盲没有能见颜色的根识,无论怎么描述,他都无法了知酥油的颜色。
同理,佛性亦极难现见。”凡夫也难以证悟佛性。
与此理相同,声闻、缘觉、菩萨难以现见佛性。声缘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了人我,证悟了无我空性,如果他们对如来藏的理解还像盲人摸海螺一样,那凡夫就更不用说了。佛性必须通过信心来证悟,凡夫在不懂这些道理时,往往容易造恶业。
下面又引用《佛藏经》中的教证。
《佛藏经》中云:“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
国王召集了一群盲人,命令他们详细描述大象的特征。
前段时间,我参观了盲人按摩培训班,并走访了多个盲人按摩室,并在日记中记录下许多盲人的特点。有时,我觉得很惭愧,虽然自己有眼睛,却对许多事情一知半解,而有些盲人却很聪明,对国际上的大小事件了如指掌,可能大象的特征也完全能说得出来。
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
盲人只能通过触摸大象来了知其特征,有些人摸着大象的鼻子说:“大象就像铁钩一样。”
触眼者谓‘象如碗’;
触摸到大象眼睛的盲者说:“大象就像碗一样,圆圆的。”
触耳者谓‘象如簸箕’;
触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如同簸箕。”
触背者谓‘象如担架’;
触摸到象背的盲者说:“大象像担架一样。”
触尾者谓‘象如绳子’。
触摸到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就像绳子一样。”
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
这些盲人虽然没有言说除大象以外的法,但由于未能全面了解大象的特征,故而无法准确地描述出大象完整的特征。
同理,对于佛性,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同样地,关于佛性、如来藏,在各论典中的说法不同,有些说如来藏是空性,有些说如来藏如幻不实,有些说如来藏光明不灭等,这些说法都不全面,因为言说者并非究竟证悟。因此,在尚未真正获得佛果之前,补特伽罗很难精准表达如来藏。
诸圣者菩萨虽有少许证悟,却并非如理如实证悟。
虽然圣者菩萨也有些许证悟,但却并非如理如实证悟。
《涅槃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一盲人为治眼故往明医处。医持金器除其眼翳,举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见’。
佛陀在《涅槃经》中讲了一个比喻,盲人为治疗眼病前往医生处,医生持着金器除去他的眼翳,伸出一个指头为盲人指示,盲人说“看不见”。
医复举二指或三指示之,盲人方言‘见少许’。
可能盲者眼睛稍微有所好转,医生又伸出两个或三个指头,盲人说“稍微看见一点”。
善男子,我若未宣说此《大涅槃经》,则无量菩萨虽圆满十度后分别住于十地之间,然亦不见佛性,
善男子,如果我没有宣说《大涅槃经》,无量菩萨虽已圆满十度,分别住于十地之间,但他们也无法彻见佛性。佛陀在《涅槃经》中比较细致地讲了如来藏的本性。
此理与彼相同,经如来宣说后,彼等方见少许。”
与上面所讲的比喻相同,佛陀就像医师一样,佛在《涅槃经》中宣说了如来藏以后,十地之间的菩萨方能片面地见到如来藏。由此可见,如来藏不是很容易懂。
直到以“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已;树有白鹤,观察是水是树;见海上大船楼阁,即作是念‘彼是楼阁或是虚空?’方见少分”等等比喻说明了见到少许如来藏也没有确定现见的道理。
这一段在藏文《涅槃经》中原文不是很明显,意义跟前面《大涅槃经》的教证基本相同。
若问:如来藏如此细微、难以观察,众生时不见,宣说又有何用呢?
如果问:如来藏如此细微,难以观察,而且连声闻、菩萨都无法彻见,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既然如此,宣说如来藏有何必要呢?
答:宣说自他相续中存在如来藏有五种必要:
无垢光尊者回答说:虽然如理如实地现见如来藏非常困难,但宣说并令众生知晓自他相续中存在如来藏,具有五种必要——
一、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脱并不困难而生起欢喜心;
前一句是断除过失,后一句是获得功德。了知自己和他人都有如来藏,能对修法断除怯懦之心,因为众生具有如来藏,将来必定有成佛的机会,所以解脱并不困难,有令众生生起欢喜心的必要;
二、断除轻视其他众生之心,从而对一切众生具有与佛同等的恭敬心;
断除轻视他人的邪执,恭敬一切众生如同佛陀一般。平时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最好不要诽谤他人,因为众生平等,再坏的人也具有佛性,只不过佛陀的如来藏已经完全现前了,而众生尚未现前而已;
三、遣除不了知自己本具真实义身智之意趣,进而生起证悟胜义法界的智慧、了达实相;
知道自己原本具有三身五智,从而生起信心与希望——我有机会证悟真实义、了达胜义实相;
四、遣除有无常断之增损以后,生起证悟真实义的智慧;
如来藏的本性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遣除一切有无常断的增损、疑惑、怀疑和邪说,从而证悟真实的智慧;
五、断除过分贪执自诩我为最胜,从而对自他一视同仁,进而于其他众生起大慈心。
佛陀如理如实地宣说如来藏的本体,能令众生断除我慢以及增上慢,对众生发起平等大慈心。
许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如来藏,其实如来藏并非那么容易证悟,十地菩萨尚且无法如实现见,何况吾等薄地凡夫。
有些人今天说“我证悟了”,明天又说“我很烦恼”。前两天有个人跟我说:“我已经证悟了,现在什么都不用修了。”我问他是否修过五加行,他说:“没有,但是我已经证悟了。”我叫他不要听我的课,但昨天晚上他又来了,对我说:“我犯了很多戒。”我说:“你一个证悟空性的人怎么还会做这些行为呢?”这些人连理论层面的道理都不懂,还自认为境界非常高。
我们若能在认识心之本面的基础上继续修持,解脱是有希望的,不能认为自身已经不受因果束缚而恣意妄行,或者轻视念咒语、念经、磕头等世俗的善根。如果不需要积累世俗善根,那肯定也不需要吃饭,但这类人通常只是非常重视吃饭,在积累善根时就“空”了。因此,大家不要自认为境界很高,要知道,即使是声闻、缘觉,甚至连菩萨要彻见佛性都非常困难。
以上是宣说如来藏的五种必要。
《宝性论》中云:“如云如梦幻,彼说所知空。”
《宝性论》中说,不能认为如来藏的本性是实有的,实际上一切所知法皆为空性,如来藏的本性也是空的,如梦如幻。
若问:诸佛为何说众生有如来藏?
佛陀为什么说众生有如来藏?这可以跟前面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前面从道理上解释,后面引用教证,实际意义相同。
答:《宝性论》中云:“为断心怯懦,轻视众生劣,邪执损减真,贪我五过说。”
为令众生断除如是五种过患。
远离五过后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众如佛,妙慧智大慈,由生五法故,无过平等观”。
远离五过患后将会生起五种功德:自他生起欢喜心、对众生恭敬如佛、生起妙慧、增上智慧、发起大慈心。因此,佛陀宣说如来藏有令众生远离五种过失、生起五种功德的必要。
颠倒的庞大身体傲然挺立,用邪分别的金网覆着面部,
此处将有些愚笨者比喻成大象庞大的身体,邪分别念比喻成金网,因为大象的头上有许多金色的装饰品。
与了义显密意趣背道而驰的愚痴者一口咬定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中所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造因会生果,否则与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资而生。”
像大象一样的愚者们,表面上说得很漂亮,但实际上与了义显密佛法的意趣背道而驰。他们认为:“佛经中宣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造因必有果,若如来藏了义,那就跟外道的常我相同,而且佛的二身是通过积累二资粮而产生,所以不能承认如来藏常有,否则佛的二身无法成立,因果也无法成立。综上所述,佛陀在佛经中宣说的如来藏是不了义的。”这是对方的观点。
许多人也这样想:“既然万法皆空,那如来藏怎么会是常有的?”昨天也有人给我提出这个问题:“你们藏传佛教说如来藏常有,那么请问堪布:如来藏和外道的神我有什么差别?”无垢光尊者批评的是不是就是这些人?
哎!如大象用莲网装饰美貌的可怜人,你们不了知佛所转三次法轮之密意,这也情有可原,显然你们是执著了空边。
无垢光尊者说,你们并不了知佛陀三转法轮的密意,而且你们所谓的空性可能只是单空。
确实,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许多人无法将如来藏和空性相结合,而且他们认为的空性其实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空的层面,并非真正远离戏论的空性。
有些知识分子曾对我说:“我们看了《智海浪花》以后,觉得是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这群知识分子才走上寻求解脱之路,这令我们对学院和法王如意宝更生信心。”我想,这或许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吧。
我那天对某位堪布说,如果上师没有摄受我们,也许我们不会信仰佛教,即便信仰,可能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并通达佛陀的密意。虽然我们的修行不是很好,但从理论上理解佛的密意,问题不大。
本来,初转法轮是相应初学者与下根者而说四谛为所断与对治法,这是为了让他们摆脱轮回,从所舍而言的解脱方便;
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众生转了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是针对初学者与下根者,宣讲四谛为所断和对治,这是从应舍方面宣说的解脱方便法。
中转法轮是针对已经修过心的行道者与中根者,为解脱执著对治束缚的方便,宣说八幻喻与如虚空般的空性;
中转法轮主要是相应修道、修心、修空性,以想完全断除实执的修道者、中根者为主要对象。为了解脱实有执著方面的束缚,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着重宣说了般若法门,如八种幻化喻、虚空般的空性。
末转法轮是于修行究竟者与利根者前宣说所知本性如何安住。
最后的末转法轮主要针对修行究竟者,对利根者宣说万法的本性如何安住。益西彭措堪布在《入中论》的讲义中提到过,麦彭仁波切和哦巴活佛也说过,宁玛巴有两种二谛的分法,一种是现空——显现和空性的分法,一种是实相和现相的方法,今天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所说的是实相和现相的分法。这种分法承认第三转法轮是最究竟的,如来藏的本性存在,因为在这里主要抉择实相和现相,实相即是指如来藏的本体真实存在。
《入中论》中的观点,认为除了空性以外,其他都是不了义的法,这是从现空二谛的角度来抉择,这时以空性作为胜义谛的根本。
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所依据的教典不同,有些经中说空性是最了义的,有些经中说如来藏和佛性是最了义的。
无垢光尊者说,在抉择光明时,第三转法轮最究竟,这是针对利根者而言的;而抉择空性时,第二转法轮最重要。
与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
刚才对方说不能承认如来藏,否则与外道的神我相同,这里讲,不用担心,如来藏与外道的神我肯定不相同,这一点佛陀在《楞伽经》中早就宣说过。
因为他们在不了知的同时增益为“我”,不承认本性无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
外道把神我增益执著为“我”,不承认本体空性、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如来藏与神我完全不同。
你们的无我与空执也仅是我执与实执的对治法而已,并非是了义的。
你们所耽著的这种无我和空执实际上并未远离戏论,还存在执著,所以并不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