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7课
我们正在讲共同加行中因果不虚的部分。昨天讲到佛性暂时以九种比喻来说明,此处宣说了如来藏的安住方式。
诸垢与诸地喻义相结合而宣说,
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每一地的障碍,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相关的道理。
《宝性论》中云:“犹如泥中莲,初开人爱恋,花萎人不喜,喜贪亦如是。
水中的莲花刚开启时,人们都特别欢喜,一旦枯萎后人们便不再喜欢它。贪欲烦恼也是如此,最初享用时觉得贪欲很有意思,但真正尝到它的味道后也并不如是欢喜。
譬如酿蜜蜂,受扰即蛰人,倘若起嗔心,内心生苦恼。
比如正在酿蜜的蜜蜂,受到人们打扰就会蛰人,同样地,如果相续中生起了嗔恨心,那么此人内心必定会产生痛苦和苦恼。
犹如果实等,外为表皮裹,现见如来藏,无明蛋壳遮。
果实外面被糠秕包裹,不能见到内在的实质,无法直接享用,如同如来藏本性被无明外壳遮障而无法现见一样。
譬如厌粪秽,一切具贪者,依欲生惑因,兴起厌如秽。
人们都厌恶污秽的粪土,具贪者认为贪欲值得追求,实际上它就是痛苦的因,因此,众人应当像厌恶粪土一样厌恶贪心等烦恼。
如宝埋地下,不知不得宝,众生如来藏,无明习地蔽。
如果不知道珍宝埋在地下就无法得到它,同理,众生相续中虽然具有如来藏,但被无明习气遮蔽以后见不到、得不到。
如芽等渐生,突破种子壳,现见真如性,遣见道所断。
种子逐渐萌芽就能突破外壳,同理,现见真如性时,能遣除见道的112种所断。
与圣道相系,圣者以见证,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如褴褛衫。
圣者通过见证能摧毁坏聚见,即我执或萨迦耶见,从二地到十地之间修道智慧的所断就像破烂的衣服一样,一接触它时马上就会烂掉,以此比喻修道中虽然存在障碍,但很容易消失。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引用了这句“修道智所断,说如褴褛衫”,意思是,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烦恼障,但这种烦恼跟凡夫的烦恼不相同,就像破烂的衣服无法起到其本身该有的作用,或者就像毒蛇的腰已被斩断而无法立行一样。
有些教证我虽未刻意背诵,但也记得很清楚。各位在学习本论时,若能牢记教证的含义,即使十年不温习,十年后再次看到时,也知道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出现过。在闻思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证的含义与自相续结合,这样才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许多人在闻法时打瞌睡,这样不仅无法得到功德,连传承也得不到,令人遗憾。如果听课时经常打瞌睡,说明对法缺乏希求心。若是真正对法怀有极为强烈的渴求心、希求心,就会觉得闻法机会特别珍贵与难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听法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肯定会倍加珍惜,绝不会空耗光阴。
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秽,如离母胎已,成熟无念智。
七地菩萨的垢染如同婴儿在胎中的污秽,一旦脱离母胎后便不复存在一样,七地后成熟无念智慧,在第八地时,出定和入定无别。各地道中的功德、见解方面的要点,尤其是宁玛巴自宗不共的观点,希望大家铭记于心。
当知三地垢,犹如泥土染,乃由大自性,金刚喻定毁。
三清净地时如同泥土一样的垢染,到十地末尾时由金刚等持摧毁。
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莲等。”
上面所讲到的贪障等九种垢染,以莲花和蜜蜂等比喻可以说明。
此外,《大涅槃经》中云:“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有一大力士,彼额有一金刚宝珠,与另一大力士较力,双方撞头,其额上宝珠没于肉中,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从前有位大力士,头上有一颗金刚宝珠,他与另外一位大力士进行比赛,就像牦牛打架一样,两个人开始撞头,结果他头上的金刚宝珠隐没于肉中。
然彼不知宝珠去于何处。因受伤故唤医令治。
大力士不知道头上的宝珠去哪里了——可能宝珠比较小,如果大一点肯定知道。由于大力士受了伤,马上叫来医生为其诊治。
医师医术精湛,知宝珠入彼肉内故未医其伤,
医生医术高超,他知道宝珠隐没于肉中。
问言:‘嗟!大力士,汝额上宝珠在何处?’彼大力士惊恐不已,告医师:‘吾额上宝珠不知去何处,若无则乃虚幻耶?’心生极大忧愁。
医生问:“你头上的宝珠在哪里?”大力士惊恐地告诉医生说:“我的宝珠突然间消失不见了,难道它是虚幻的吗?”内心生起极大忧愁。
彼医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伤!汝较力时宝珠没入肉中,于外仅现影像而已,汝较力时,因生起嗔心故宝珠入于肉内亦未觉察。’
医生为了让大力士生欢喜,对他说:“不要哀伤!就在你们比赛时,宝珠已经隐没在你的肉中,外面只有一点影像而已,因为你在较力时生起很强烈的嗔恨心,所以自己并未察觉。”
确实如此,有的人生起嗔恨心跟别人打架时,即便刀子插入自己的身体都不会发觉。有些人在嗔恨心驱使下干了很多坏事,稍后冷静下来又后悔万分,但已无法挽回。可见,如果人们在产生强烈的嗔恨心时未及时对治,根本不会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位大力士可能在较力时怀有竞争心或嗔恨心,所以未留意到宝珠的去向。
医师虽言,然彼不信,告医:‘汝莫说妄语,宝珠若没于肉内,则因脓血极脏故影像不能外现。’
虽然医生这样讲了,但大力士不信,跟医生说:“你不要欺骗我,如果宝珠隐没于肉中,因为脓血太脏之故,影像不可能显现在外。”
医师复令其照镜,宝珠已明现于镜中。
医生让他照镜子,宝珠明现于镜中。
大力士见之,生起稀有之想。
大力士见后,觉得非常稀有,认为医生的医术的确高超。
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识,虽有佛性而无法现见,
佛陀说:“善男子,因未依止善知识,亦无上师的口传窍诀,众生虽本具如来藏佛性,但却无法现见。”这个教证非常重要。
藏传佛教历来在闻思方面的传统代代相传,对如来藏的误解不是很多。有些人认为如来藏实有,有些人认为其本性是断灭的空,很难把握其真义。因此,未被善知识摄受之人,很难见到如来藏本性。
为贪嗔痴所障所压而屡屡流转于各趣中受苦。
众生因被贪嗔痴所蔽,无法见到如来藏的本性,从而流转于轮回受苦。
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内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虽然一切众生的佛性如来藏就像刚才宝珠隐没在肉中一样,但其实在众生的身体内,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等功德全都以不明显的方式具足。
我们通过闻思《宝性论》后知道,在众生位时具足佛性,但不一定能看得见,还有一些障碍,就像刚才宝珠虽隐没于肉中不见,但镜中可以显现影像。大圆满的顿超修法,通过外缘可以显现自身佛明点与相好,这些自身佛的影像投射出来可以现见,但因缘不具足时就看不见。若将这些内容与大圆满的甚深教义结合起来理解,便能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利益。
其中以多种方式宣说了众生皆具如来藏。
《黑班则续》中云:“身中住大智,真断诸分别,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
身体中具有大智慧,此智慧远离一切分别念,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虽住在身体中,但并非由身体产生。
大家应该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缘起法,住于身中不一定由身体产生,身体只是暂时的,今生命终后,马上又换成另一个身体,但心识的本性与如来藏无二,如来藏并非由身体产生。
《宝网续》中云:“我与诸众生,本来即正觉,以分别流转,发胜菩提心。”
我和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但以暂时的迷乱分别念在显现上流转轮回,所以,我们应该发殊胜的胜义菩提心,要通达与诸佛本体无二无别的心性。
《涅槃智慧经》中云:“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
众生就是佛,不要在别处寻找佛。这并非密宗的一家之言,显宗也有类似教理,这些教证我在《藏密问答录》中也引用过,请诸位详加思维。
《赞心金刚经》中云:“如地下有水,无垢而存留,烦恼内智慧,亦无垢而住。”
地下的水本性非常清净,没有垢染,烦恼中的智慧从本体上而言也是无有垢染而住。
有时说“烦恼内智慧”,有时说“烦恼本性智慧”,有时说“烦恼就是智慧”,到底它是能依所依关系还是同体关系呢?从现相和实相、暂时和究竟、现象和本体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时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可以说冰中有水,也可以说冰的本性就是水,或者说冰融化后变成水,本意相同,只是文字的表达不同。
《密藏续》中云:“十方四时中,不得圆正觉,心性圆正觉,故莫寻他佛,佛寻亦不得……”
在十方四时中不可能从别处得到正觉,自己的心就是真正的正觉,不要在别的地方寻找佛陀,即使找也找不到。
总之,应当以巨幅绸缎上画三千世界等比喻来了知一切众生本来即具有佛陀无合无离之四身五智,
许多人读过《华严经》,在《华严经》中有这个比喻:在巨大的绸缎上描绘出三千大千世界,将须弥山、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按实际位置、尺寸精确地画好,然后,由一位拥有神通者,按照相应比例将其缩小成芝麻大小,由于芝麻太小的缘故,我们虽无法看见须弥山,但实际上须弥山仍然如实存在。《华严经》中的这个比喻相当有说服力,大家在方便时不妨翻阅。
本来的佛性、无离无合的三身五智,众生虽圆满具足,但在现阶段的相续中却无法看见。且不说特别大的绸缎,即便是在像喇荣那么大的图片上画上经堂、僧舍等,然后由拥有神通的人把画面相应缩小到芝麻许,按理来说,原来所有的画面不折不扣地全部存在,但一般人在不具天眼之时肯定看不见。以此比喻众生皆具佛性之理。
如同太阳本来具足阳光一般。佛界即是指一切时分自性清净,本体不变,彼之垢染是遍计性、客尘性的。
就像太阳本来具足光芒一样,佛性的本体清净不变,其上的垢染分别念是暂时的、遍计的。
《宝性论释》中云:“大仙人尊者,烦恼即黑暗,清净即光明,
“大仙人尊者”应该是佛陀,烦恼即是黑暗,清净即是光明。
烦恼力微弱,胜观具大力,
烦恼的力量很薄弱,智慧的力量很大。
烦恼客尘性,自性净根本……”
烦恼只是暂时存在的客尘,而佛性自性清净、本来如是,它是根本。
此佛性本来无有垢染,故为究竟清净;无有迁变,故为究竟胜我;一切时分存在,故为究竟常有;
从佛性本来无有垢染的角度,可以称为究竟清净;从无有迁变的角度,可以称为究竟胜我;从一切时分都存在的角度,可以说究竟常有。
纵然堕入诸痛苦之轮回中也不为痛苦所恼,故为究竟安乐。
众生虽堕于轮回,但本性始终未被轮回的垢染所染污过,所以是究竟安乐。就像将纯金放在泥垢中,表面看起来虽污秽不堪,但金子的本性从未被染污过。所以,我们应心生欢喜,因为终有一天我们必定会成佛,但迷惑期间还是很痛苦,因此,我们应努力早日现前常乐我净的本性。
《宝性论》中云:“净我乐常德,波罗蜜多果。”
这个道理无垢光尊者在前文中已经解释过了。
如来藏遍布一切众生。《经庄严论》中云:“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虚空是常有的,因为它无有迁变。同样,真如和法界亦是常有,如同虚空遍于一切色法般,佛性亦遍于一切众生。
同样,如来藏虽然为烦恼所障,却不被烦恼所染,如同云层中的太阳一般,本来成佛时也是无灭无离而住。《宝性论释》中云:“如来藏分三阶段,皆不为染污法与清净法所改变。”
如来藏分为三个阶段,但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不会被烦恼所染。
关于此三阶段,《宝性论》中云:“不净不净净,极净依次第,是名为众生,菩萨与如来。”不清净为众生时,清净与不清净兼具为菩萨时,极清净为成佛之时。
在《宝性论》中讲到了这三种次第:不清净、稍微清净、非常清净——不清净的是众生阶段,稍微清净是菩萨阶段,非常清净即是如来。
能如理如实完全与佛性相同之比喻何处也无有,此等是就与如来藏相似而比喻的,
《宝性论》中以九种比喻宣说了佛性的道理,但完全相同的比喻在整个世间也找不到,上面所讲到的比喻,在某个角度来说与如来藏比较相似。《量理宝藏论》中也说,比喻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稍有相同,全部相同是不可能的,如同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
彼论云:“超越世间故,世间不得喻,如来藏佛性,相似而宣说。”
真正从本性上讲,如来藏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关佛性如来藏的比喻,只是因某个点与如来藏稍微相似而宣说,比如,从某种角度而言,萎花中的佛像或贫女腹中的君王有与如来藏相似之处,而非完全相同。
如是比喻与意义不是完全相同,本性是一致的,因为阶段不同而说了九种比喻,这些也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比喻与意义并非完全相同,但本性一致,因为阶段的不同而就某些相似之处作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