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6课
我们正在讲业因果品中业的能依所依的关系,以及作为解脱之因的如来藏的内容。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
心的法性光明从未被任何烦恼所染。
《宝性论》中云:“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心的本性是光明的,永远没有变化,就像虚空一样,根本不会被世间的妄念、贪嗔痴等烦恼染污。
佛性之分类,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佛性可分为两种:自性住佛性,是每个众生本来具有的;实修生佛性,通过实修才能现前如来的果位。自性住佛性每个众生都具足,实修生佛性我们尚未现前,释迦牟尼佛已经现前了,这是二者的差别。
如果有人问:既然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那为什么我们这些众生还有烦恼呢?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众生虽具足自性住佛性,但在显现上被客尘染污,因此实修生的佛性尚未现前。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
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的离因,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的离因。
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存在着。
一个以有法的方式存在,一个以法性的方式存在。
《涅槃经》中云:“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无有本体,即是自性清净之心如何显现与相好灿然之功德皆非异体,然以现空自性而分。”
自性清净与相好灿然的功德实际上并非异体,这是从现空自性方面分的。
实修生佛性:通过修行发心等暂时有学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资粮而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垢染。
通过修发心、六度万行等方便,以及福慧二种资粮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最后现前佛性,这叫实修生佛性。
《华严经》中云:“嗟!诸佛子,此所谓菩提佛性即实修法界,现见广如虚空自性光明而修学福慧大资粮。”
意思与上文相同。
又如《宝性论》中云:“如宝藏果树,当知二佛性,无始自性住,实修生佛性。
不以勤作重新形成、具无尽受用的宝藏自然存于地下,以勤作成办而具有果的妙树在园林中逐渐生长,与此类似,应当了知佛性也有两种——自性住佛性与实修生佛性。
以此二佛性,获得佛三身,前者得法身,后获二色身。
依靠这两种佛性获得佛的三身,自性住佛性是法身之因,实修生佛性是色身——报身和化身的因。
庄严本性身,当知如宝像,自性非有为,乃德宝藏故。
本性身以殊胜功德庄严,如同珍宝所成的佛像,因为原本自性成立,不是以勤作重新生成的,功德如同无尽宝藏的缘故。
具足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由于具足深广大乘法的国政财富,在清净者前显现报身,如转轮王享受七宝及四洲等财富一样;在所化众生前显现影像自性的身相,这些化身如同金像一般。
法身、报身、化身、本性身,如果归纳的话,本性身可以包括在法身中。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于所化众生面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
上面《宝性论》中的教义在这里已经解释了。从自性住佛性中出现像转轮王一样的报身,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现影像一样的化身。
这些在众生时因为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遮障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遮障本性身之垢。
这些教理应该要通达,我们通过积累二资粮到底现前什么样的果位呢?是本性身和色身——福德资粮遣除色身的障碍,智慧资粮遣除本性身的障碍。
自性住佛性如澄清水,实修生佛性如映现各种影像,
自性住佛性就像是清净的水,实修生佛性如同水中显现各种影像。
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于本基中的自性住佛性如同所知的对境,分位的实修生佛性如同能知的心识,它们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像能生所生因果关系那样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的证悟在佛地得以成熟解脱。《经庄严论》中云:“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以九种比喻说明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
在《宝性论》中以九种比喻说明,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的壳内。
《宝性论》中云:“如莲内有佛,蜂蜜壳中果,不净粪中金,地藏有宝藏,微果有芽等,破衣中佛像,劣女腹中王,土中有宝像。烦恼客尘障,众生具佛藏。”
此教证中讲了九种比喻,下面有广说。
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观待凡夫有四种比喻,声缘阿罗汉一种比喻,见道位菩萨两种比喻,修道位菩萨两种比喻,总共有九种,下面一一广说。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资粮道者、加行道者四种,存在于他们心中为四种垢染所遮障的如来藏之四种比喻:
凡夫位共四种,在他们的心中如来藏如何存在,相应有四种比喻:
(一)存在于未入道凡夫贪心随眠相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
第一是未入道的凡夫人的如来藏,此处着重强调贪心,并非只有贪心没有其他烦恼。九种比喻中第一个是莲花的比喻——
《宝性论》中云:“如住萎莲内,妙相庄严佛,具净天眼者,见而去莲叶。
枯萎的莲花中有庄严的佛像,具天眼者见到后去除莲叶,把它取出来。
佛眼见无间,众皆具佛性,无障住后际,悲尊令离障。”
同理,佛陀知道众生具有佛性,如同藏在莲花中的佛像,以大悲遣除他们佛性上的障碍后才能真正现前。
(二)存在于已入道凡夫嗔心随眠相壳内的佛性之比喻,彼论云:“如蜂群绕蜜,求蜜之智士,见已设方便,令蜂群离散。
智者知道蜂蜜的所在,通过善巧方便将蜂群调离后,可以把蜂蜜挑出来。
佛以遍知眼,见如蜜佛性,令如蜂众障,尽断永无遗。”
同样,佛陀以佛眼见到了像蜂蜜一般的佛性后,也依靠方便方法驱除像蜜蜂一样的障碍,现前真正的佛性。
(三)存在于资粮道凡夫愚痴随眠相壳内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复云:“如具皮中果,众人无法享,凡求食等者,彼等去表皮。
如同人们无法享用具有糠秕的果实一般,求食者首先会去除表面的糠秕。
烦恼垢遮障,众生如来藏,未离惑染前,佛业不行有。”
烦恼障的垢染已经遮障了众生的如来藏,尚未离开糠秕一般的染污前,三界众生不可能成佛。因此,一定要去除糠秕般的障垢。
(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强烈贪嗔痴烦恼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又云:“如人行游时,金坠粪秽内,不坏性如故,彼住数百年。
如同有人在外出游玩时,不小心将金子掉在了污秽的粪坑中,由于金子的本性非常纯净,永远也不会腐烂、不会被染污,数百年中仍然存在。
天人天眼见,告人此有金,拭净此珍宝,可成宝饰品。
天人以天眼见到后,告诉他人此处有金子,将其擦拭干净后,通过锤炼便可以成为装饰品。
佛见沉不净,烦恼众生德,为令净惑泥,普降正法雨。”
佛陀见到沉溺在轮回中具有不净烦恼的众生,同时也具有如来藏的功德,所以,佛陀为了清净众生的垢染,转了三次法轮降下法雨,目的就是清净众生佛性上的垢染。
以上分别对应凡夫四地——未入道、已入道、资粮道及加行道,从未学过宗派的是未入道者,已皈依佛门或入了内教的道,是已入道者。其他一些论典中讲凡夫三地时,是将未入道和已入道合在一起,凡是未入资粮道的众生都称为未入道者。
存在于声缘阿罗汉无明习气壳内的佛性之一种比喻:(五)彼论云:“如贫室地下,有无尽宝藏,主人不了知,宝不说我此。
比如,穷人家的地下有宝藏,但主人不知道,珍宝也不可能说“我在这里”。
意中净宝藏,无破立法性,众生未证悟,恒受贫穷苦。”
本来众生的心中具有清净的宝藏——无破立的法性如来藏,但众生并未证悟,从而恒时感受贫穷之苦。确实如此,众生根本不了知自己具有恒常不变的如来藏佛性,在轮回中感受极大痛苦,就像贫穷的人不知道自己具有宝藏而感受穷困一样。
这是阿罗汉的比喻,下面是第一地菩萨的比喻。
存在于一地菩萨见道所断壳内佛性的两种比喻:(六)彼论云:“如芒果等树,果有良种芽,耕耘及灌溉,渐成真树王。
比如芒果树或其他任何果树,从种芽开始培育,然后通过耕耘、灌溉,这样逐渐长成了大树。
众生无明果,皮内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渐成真佛陀。”
众生显现上有无明,但实际上具有佛性,依靠此善法界,通过积累资粮后逐渐成为佛陀。这是果树的比喻。
(七)又云:“破衣裹宝像,置于路途上,天人见为解,告知行路者。
破烂的衣衫中包裹着珍宝佛像,被弃置于路旁,天人见到后告知行人。
佛见无始惑,所缚如来藏,旁生亦具足,示法为解脱。”
佛陀见到无始以来的烦恼束缚着如来藏,此如来藏连旁生、地狱众生也同样具足,于是,为令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开示佛法。
你们方便时不妨看看《宝性论》,它是显宗和密宗相结合的论典,将有关如来藏、佛性等方面阐述得非常清楚,藏传佛教对“弥勒五论”尤为重视。
下面讲修道的两种比喻。
存在于修道所断垢染壳内佛性之比喻也有两种:(八)彼论云:“如孤独丑女,无依无怙住,胎中怀君主,不知存自腹。
《宝性论》中说:如同一个孤独的女人,无依无靠,没有怙主,她胎中怀有君王,但她并不知自己腹中有这么伟大的人。
三有如孤室,众生如孕妇,有怙净佛性,如住彼胎中。”
三有就像是孤独的屋室,而众生就像此孕妇,无垢的佛性就像住在丑女胎中的君主。
(九)又云:“如内金佛像,圆寂外有泥,见知彼为净,内金遣外障。见自性光明,诸垢亦客性,令如宝源众,净障证菩提。”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种,《宝性论》中云:“贪嗔痴三毒,猛烈现行习,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莲等,为随烦恼缠,无数差别相。”
众生具有贪嗔痴烦恼为主的各种习气,凡夫三地、见道、修道的所断都不同。根据不同地的差别,染污也有不同的九种。跟前面莲花的比喻一样,为随眠烦恼所缠缚等有九种比喻,如果以众生的分别念来算,则有无数差别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云:“凡夫垢有四,阿罗汉垢一,见道修道垢,分别有二种。”
凡夫地有四种垢染,阿罗汉有一种,见道、修道分别有两种。按《宝性论》的原文分为凡夫四地,《入中论》中则分为凡夫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