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5课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什么是随解脱分善呢?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圣无漏,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此处“缘”是指执著,以有执著的福德资粮、无有执著的智慧资粮双运。我们不能将“双运”看成两条绳子搓在一起一样,而是指有缘福德资粮被空性智慧所摄持,比如,在布施时无有强烈的实执,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布施,这就是被无缘智慧资粮所摄持,即二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显现色身和法身。“凡夫有漏圣无漏,后得入定此二境”,凡夫的境界是有漏,圣者的境界是无漏;或者说,后得行持善法是有漏,入定境界称为无漏。“次第而行得解脱”,根据自身修行的力量次第行持,获得解脱。
依靠布施等五度之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二身。《宝鬘论》中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曾说:“佛陀的色身通过福德资粮而产生,佛陀的法身则是由智慧资粮所产生。因此,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解脱之因、成就佛果之因。总而言之,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就应恒常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揭秘佛陀相好庄严的形成
由福慧二资所生的佛色身之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
我们知道,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此处宣说了通过哪些福德方能形成佛陀相好圆满的色身。
声闻、缘觉、异生、菩萨所有福德的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的百倍形成一随好,
声闻、缘觉、凡夫、菩萨所有福德的十倍形成佛陀的一根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的一百倍形成一个随好。
八十随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三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万倍形成无见顶相,
佛陀的肉髻具有无见顶相。
无见顶相福德之百倍形成法语螺相。
佛陀具有六十种梵音,法语螺相是其中之一,法语螺相需要无见顶相的百倍福德才能形成。因此,我们要知道,佛陀的每一个功德都不是那么容易成就的。
《宝鬘论》中云:“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大乘圣教说,大王如实听。
《宝鬘论》中说:“由不可思议的福德资粮中出生佛陀的一切妙相,这在大乘圣教中讲得非常清楚,乐行国王请谛听,我(作者龙猛菩萨)给你讲一讲。”
能生诸缘觉,有学及无学,无余世间福,如世无有量。
能产生缘觉、有学圣者及无学阿罗汉的所有福德,以及世间的一切福德,如世间界无量般,此福德亦不可估量。
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佛陀诸毛孔,皆与彼同成。能生诸毛孔,所有之福德,以彼之百倍,许成一随好。尽彼福德数,感得一随好,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间。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资粮,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此等千倍成,满月白毫相。白毫相之福,十万合为一,能生无见顶,怙主之肉髻,成顶髻相福,广大千万倍,当知能生一,十力者法螺。”
以上已经讲述了由哪些福德资粮形成佛陀的相好庄严。且不说佛陀的智慧,仅是肉髻或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其中一个功德,我们凡夫人也是难以相比的,这是佛陀在百千万劫中积累资粮而成,因此,这种功德不可思议。
(加行道的)胜法位以下属世间之法为有漏,胜法位以上属于出世间之法为无漏,这是以分界而说有漏无漏的;
加行道分暖位、顶位、忍位及胜法位,胜法位以下属于世间法,因此称为有漏;胜法位以上超越世间法,称为无漏。一地以上菩萨的智慧称为无漏智慧,我们现在凡夫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漏的。有漏无漏从地道功德分界方面是这样分的。
入定智慧说为无漏,后得说为有漏,这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
入定智慧称为无漏,后得称为有漏,这是以道的功德或是以智慧而分的。
布施等五度为有漏,智慧度为无漏,这也是以善法而分有漏无漏的。
有漏无漏也可以善法而分。许多人认为,所有世间的事情叫有漏,圣者的智慧才是无漏,这仅是一种分法,另一种分法,善根分为无漏善根与有漏善根,比如这里讲,布施等五度都是有漏,只有智慧度才是无漏。有人认为罪业之事叫有漏,无罪业的善法叫无漏,这种说法不一定对。
下面讲随解脱分善根成为解脱之因的道理。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若问:诸善业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随解脱分善法是由离因之真实道谛所摄,所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但是,从依靠离因现前离果而言,依于佛性或如来藏,它作为无有迁变之解脱因的原因也在于此。
解脱善法之所依即是如来藏。
随解脱分的善法依于如来藏,它以离因的方式存在于阿赖耶上,最后以离果的方式现前。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佛性分两种,实修生佛性与自性住佛性,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无有任何垢染,这就是自性住佛性。自性住佛性每个众生都具足,许多经典中说“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从自性住佛性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跟蚂蚁的佛性没有差别,我跟牦牛的佛性也没有差别,但这是名言中的实相,在现相上所有众生是否一样呢?并不一样,有些通过修行已经现前了佛陀的果位,有些还没有得果。所以,从自性住佛性而言,释迦牟尼佛和我们这些众生没有差别,但从实修生佛性方面来讲,佛陀已现前圆满的菩提,而众生尚未现前。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自性住佛性的现分即是报身和化身,在《宝性论》中以九种比喻说明了每个众生如何具足佛性之理。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现前大悲自性本住的本来面目就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这两种佛性的根本即是觉性光明智慧,本性上没有贪嗔痴三毒,所以,这样的佛性是善法界,而非恶法界,否则,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现前善妙的佛果,如同钢铁中不可能显现金子的本性一样。
关于此理,世尊于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藏中已经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
关于每个众生皆具佛性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宣讲了非常甚深的有关如来藏的十部经典,我在《藏密问答录》中将相关内容引用得比较多,因为现在许多人根本不了知如来藏的道理。
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槃经》《弥勒请问经》《宣说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性,就是指如来藏,它本来存在、无有改变。
佛在这些经典中,将有关如来藏和佛性方面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现在许多人比较懒惰,根本不去研究经典中如来藏的法义,幸好无垢光尊者和前辈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论典,为我们开启了一盏引路明灯,虽然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翻阅《大藏经》,但有缘学习本论后,基本上知道经典中怎样分析如来藏。有关如来藏和空性的问题比较深,我们应该长时间闻思,不能轻易下结论。
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
下面无垢光尊者解释众生具足如来藏的方式,大家应该记住。从现分而言,相好圆满的色身——报身和化身的来源,就是我们的佛性。
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
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任运自成而住,其本体就是法身。《宝性论》中用摩尼宝比喻其功德自然圆满成立。
不变他性如虚空;
用虚空来比喻其无有迁变的本性。
遍润诸众如净水。
用清净水比喻其遍于一切众生。
《宝性论》中云:“如宝空水净,自性恒无染。”
自性永远都没有烦恼,这就是如来藏的本性。
意思是说,正当被垢染遮蔽之时,自本体也是安住于无垢真如性中,这就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
当众生正被各种垢染遮蔽时,本性也在真如中安住,这就是心的本来光明。
如来藏如何存在的教言很深,大家应该反反复复思维。这里无垢光尊者不仅是讲一些因果不虚的加行,而是将因果如何存在及如来藏的相关内容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精通无垢光尊者的这些教言,不管在任何佛教徒面前辩论,一点都不会怯懦。我担心这些道理很多人拿起书本能解释,但法义无法住留于心中。有些人关于佛法方面的道理一点都记不住,其他乱七八糟的世间故事、这样那样的琐事,全都记得一清二楚,过了一百年还记忆犹新,这与自己前世的习气、今生的串习有关。
我们要将有关如来藏的道理铭记于心,哪一个教证是怎么讲的,全部一清二楚,这就是善于闻思的智者。如果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特别模糊,这表明我们对理论的研究不太足够与深入。
这样的心性光明不仅是三转法轮承许,二转般若法门亦同样如此宣说——
《般若八千颂》中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
心中没有一个实有的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
以前格鲁派有位格西叫朵瓦西绕加措,将《大藏经》此教证中的“光明”改为空性——“心中不具心,心性即空性”,后来受到了第十三世观音化身的谴责,并说这位格西刻的《大藏经》不能出版。所以现在许多藏族人请《大藏经》时,都会询问是不是朵瓦格西的版本,如果是的话不敢请。这种说法不知是否属实,总之这方面的争议特别大。
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中云:“佛身遍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宝性论》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众生将来能圆满现前佛的身体;众生的本性与法界无二无别;每个众生都具有将来能成佛的种性。
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将这句话解释得很广,听说益西彭措堪布已经翻译完了,你们方便时不妨参阅。
每个众生如何具足如来藏的问题很关键,但许多人不懂:“我是否具足如来藏?前世后世是否真实存在?”这些方面的疑惑比较大。如来藏的研究对知识分子和智者来说很重要,以信心为主的人整天念“嗡玛呢巴美吽”也可以,但要稍微懂点理论。众生是如何具有如来藏的?如来藏的存在并不是好像在心里装一块石头那样简单的事情,必须要分析透彻。
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于本基中即是正等觉。
如来藏是无始以来的善法界,众生的心中有一种善法的界性,它就是本性中真正的正等觉,从实相上而言,众生与佛陀无别。
《真实名经》中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
佛性是大无为法之故,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无始无终而存在;一切众生最初即是佛,没有偏堕——既不偏于轮回,也不偏于涅槃。
《二观察续》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障净现真佛。”
众生本来就是佛,即众生本来具足自性住佛性,但暂时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所染,障碍清净时便显现正觉。
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从现分而言具足色身功德;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显露,
心的法性从现分而言具足色身方面的功德,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方面的功德,然而由于被各种忽然出现的垢染所遮障,所以根本不现,就像太阳被云遮住一样,虽然本来具足,但暂时无法见到。
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
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佛界,也叫佛性,将来可以显现功德,只是暂时以隐藏的方式存在。
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
成佛时远离障垢,所以称为菩提,藏语是“香确”,也有“正觉”的意思,真正远离了垢染,现前了智慧。
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
只是众生的本体心性妙力显现与不显现的差别而已——显现时是佛陀,未显现时是众生。
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
任何一部大乘了义经典中的观点都是如此,并非最初为众生时没有佛的功德,于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从本体上而言没有迁变。从实相上讲,佛的每种功德,于众生位时无增无减而具足,只是暂时被障垢染污。
对于这一点,有些小乘根基者,以及未学过大乘了义经典的人或许不会承认,但无垢光尊者在本主论中引用了诸多经论中的教证进行佐证。如果你们以后造论,或是为他人讲经说法,要建立一个新的观点时,最好还是引用教证,而非依靠自己的分别念。
《如来藏经》中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无始以来的善法界是诸法的住处,由于每个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的功德和特性,因此,通过精进修道将来便可获得涅槃。法性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怎么样,永远没有变化。
通达大乘经典的理念很重要,我们不要认为获得佛果时就像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在某天发财了一样。从现相上可以这样说,然而,实相上并非如此,如来藏的本体从现分和空分而言都具足功德,如何具足呢?下面讲述了《宝性论》中的相关道理。这些内容只有通过阅读最了义的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才能明白,因为如来藏非常隐秘、深奥,我们现阶段不可能现量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