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4课
业因果品中,业的能依和所依已经讲完了,我们今天讲断除之理。
丙三(断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舍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人、天及阿修罗属于善趣。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善趣的因就是十种善业,即断除十种恶业的善心。十种善业是:三种身善业——戒杀、戒盗、不邪淫;四种语善业——不说妄语、离间语、绮语、粗语;三种意善业——远离贪心、害心和邪见。
仅仅断除十不善业还不能构成十善业,因为没有守护自相续的缘故。
仅仅断除十种不善业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十善业,因为没有护持自己的相续。例如,仅是身体没有杀生的行为并非善业,还要在心中发誓完全断除杀生。
许多人不懂佛教的道理,认为不学佛、不皈依佛门没关系,心地善良就可以,做一个好人就可以,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才算心地善良,只是以一种分别念来装饰自己,其实不学佛根本不知道好人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整天以自私自利的心追求名闻利养,经常造十不善业,却仍然自认为是好人,那岂不是世界上人人都是好人?
所谓十善业是指断除十不善业的十种善心。
十种善业不仅要断除十种不善业,还要具备十种善心。
《中般若经》中说“吾亦断杀生……”宣说了十种善心。
《中般若经》中说“我也断除杀生等”,讲了十种善心。按照《入菩萨行论》的观点,断除六波罗蜜多违品的心必须要具足,否则波罗蜜多不够圆满。同理,此处的善心并非在外境上安立,而是从自心上安立。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善业也具有等流果、士用果等四果,与十不善业之果相反的就是十善业的果报。我们应当了知,以十善业的果报将转生于善趣。
由行持小品中品善业而生于欲界的人间、天界中,依靠与等持相关联的大品善业转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说,行持十善可阻塞恶趣之门,获得善趣。
行持中品和小品善业将转生到欲界的人间和天界,欲界有六天;依靠与等持相关联的大品善业,将转生到上二界,即色界和无色界。行持十种善业可以阻塞恶趣之门,转生于善趣。
《宝鬘论》中云:“依此法解脱,地狱饿鬼畜,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禅无量无色,能享梵等乐。”
《宝鬘论》中说:“依靠善法能从地狱、饿鬼及旁生中得到解脱,并转生于人天,获得王位,或色界、无色界及梵天的果位。”意思就是,造十种善业将远离三恶趣,转生于善趣。
丁三、取舍之教言:
我们在修人天乘时,应好好行持十种善业;而修解脱法门时,在十种善业的基础上还应以智慧和方便摄持,这很重要。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佛陀在经中说,若众生造作随福德分善业,便能投生到三善趣,而造十种不善业则必定会堕入恶趣。因此,具有智慧者应好好区别善业和恶业,善加取舍因果。断除十不善业并行持善业,这是世间善道、人天乘的修法——相对而言,人天乘的要求不高,我们以这种方式行持后便能转生善趣,从而建立真实的解脱之因,拥有善缘的众生应当依止此道。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真实行持十善业道者生于善趣,趋入十不善道者堕入恶趣。”《妙法莲华经》中云:“人天乘即十善。”
人天乘就是十种善业。
又如《胜藏经》中云:“天乘即四禅、四无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
《胜藏经》中说:人天乘中的“天乘”是四禅和四无色,修持禅定是天乘的因;“人乘”则是指行持十善业,这是修任何法的根本。
从梵语“雅那”引申为乘或坐骑,因为乘坐它可达到各自目的地之故。
所谓的“乘”,梵语是“雅那”,是乘骑的意思,依靠乘骑就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马,现代则有汽车与飞机,如果想从我们这里出发前往美国,乘坐小汽车肯定很困难,必须到成都换乘飞机。同理,若想获得佛果就必须依靠大乘佛法。人天乘与小乘暂时算是一种乘——依靠人天乘只能获得人天福报,依靠小乘就能获得小乘的果位,但只有依靠大乘才能获得菩萨或佛的果位。
对于这些道理,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应从意义上有所认识。用“乘”作比喻很恰当,确实,想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必须要依靠无上大乘,因为中间要越过千山万水,一般的乘骑无法做到。
《般若摄颂》中云:“乘之令众趋涅槃,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这个教证经常被藏传佛教的许多高僧大德所引用。这里“涅槃”指解脱或佛果,依靠乘能令无量众生趋入涅槃,乘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众生的根基不同,乘的量也无边,它像无量宫殿一样,能令众生获得最殊胜的安乐和悉地。
在我们学习《心性休息大车疏》之初,许多人每天都会抄写一些教证,但现在有些人已停止记录,笔记本似乎进入了“闭关”状态。该背诵的教证要背诵,该抄写的要抄写,我们要在闻思方面下点功夫,多加串习,加深记忆。光是漫不经心地看一看,心中不会留下任何法义,一旦合上书本,智慧也随之关闭了。
我在年轻时,每天都坚持背几个教证,现在再遇到这些教证时,印象就比较深刻。你们是否考虑重新打开那些“闭关”的笔记本呢?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没有遭遇特殊违缘,都应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究竟圆满。
根据众生的意乐次第,佛宣说不同乘,于寂灭根基者前说一乘。
在有些根基特别好的众生面前,佛陀宣说了一乘。
《妙法莲华经》中云:“究竟一乘无三乘,说彼三乘不了义。”
究竟只有一乘,三乘并非真正存在,但我们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三乘、四乘、五六乘的说法,甚至法王如意宝在讲《大幻化网》时,也分析了许多种乘,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乘是不了义的,究竟只有一乘。
佛也说过有二乘,
在非寂灭根基的众生面前,佛也说过二乘。
如《无垢虚空经》中云:“相合众意乐,我说有二乘。”二乘就是指大乘和小乘。
相合于众生的意乐,佛陀宣说了二乘——大乘与小乘。
佛又说过有三乘,
佛陀在有些经典中也暂时宣说三乘。
《妙法白莲花经》中云:“为调烦恼之法门,虽说八万四千种,然诸佛陀真意趣,乃为无别一本体。
佛陀虽为帮助众生调伏烦恼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的意趣和智慧都是无二无别的。
我虽开示三乘法,亦随众力意乐说。”
佛陀虽然为众生开示了三乘法,但这是以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而安立的。
总之,如画家般的心可幻变出无量相,
心就像是一位画家,无论是描绘风景还是人物都可以——一位和尚端坐在法座上,旁边的小和尚在对他进行供养。昨天有人给我供养了一幅我的画相,画得还可以。总而言之,画家可以画人、画动物,等等,想画什么都可以,心亦是如此,可以幻变出无量无边的相。
但是从了义上来说,何者也不缘。
最了义而言,不缘任何乘。
《楞伽经》中云:“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有情。”
《楞伽经》中说:“乃至众生的心流转于轮回期间,乘无有穷尽,而一旦心灭尽,无有任何执著时,既无乘,也无有情,但在尚未达到这种境界前,乘是无量无边的。”
有人只承认显宗乘,不承认密乘,这是孤陋寡闻的表现,因为佛陀在《楞伽经》中说过,只要众生的根基未灭尽之前,乘无量无边,如果将佛法只限定于显宗乘,那就很明显地违背了《楞伽经》中佛陀的意趣。许多法师经常讲《楞伽经》,但或许尚未理解“乃至有众生,乘无量无边”的道理。认为密乘不合理的人,并未懂得佛经的内涵。
由于许多人对显密的差异及历史并不了解,导致在各种场合发表了一些不符合实际、不恰当的言论,有时我很想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但目前暂时没有机会。我正在撰写《藏密问答录》,在座各位如果对密法持有偏见,认为密法不合理或不如法,可以将问题写在纸条上递给我,到时我统一解答,我不会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任何人。
有些问题,或许你们只是不好意思说而已,因为你们在密法道场学习。如果你们内心有疑惑,不妨提出来,我将用我的智慧宝剑将其全部斩断!开玩笑,这也许是比较傲慢的话语。不过,作为学习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教典的密法修行人,这些疑惑的确不难断除。
此处所指即是佛所说的人天乘。《楞伽经》又云:“天乘梵净乘,声闻缘觉乘,我说一切乘。依于人天乘,决定趋涅槃,后则修无缘。”
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一切乘——天乘、梵净乘、声闻乘、缘觉乘等,暂时依于人天乘的方便,最终决定可以趋入涅槃,此后不缘一切,因为那时心已灭尽,不可能还有乘。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别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必须勤修随解脱分善业,下文依次宣说:
仅仅修持随福德分善业还不足够,我们若想获得解脱,必须修持随解脱分善业。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后,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黑白二业趋寂灭”,依靠随解脱分的善业能远离轮回,超越三界中上界(善趣)和下界(恶趣)的诸行及其因果,并令黑白二业最终趋向寂灭。
“随解脱分等善法,乃是无漏智慧因”,随解脱分善法是无漏智慧之因。
“十善四禅四无色,六度等善五道摄”,十善、四禅、四无色及六度万行等善业,最好以五道的智慧来摄持,否则便只是世间的因,而非无漏智慧的因。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明白这些基本道理非常重要。
“证悟人法无我后,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行人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后,将大悲菩提心和大空性的见解结合起来,依靠智慧与方便双运的善法,不住于轮回和涅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并最终成就佛陀的果位。所以,瑜伽士以菩提心摄持行持超越世间随解脱分的善法很重要,只为令自己获得解脱而念点咒语,这样的发心不是很究竟。
随解脱分善法既超越了前面所讲的随福德分善业与恶业,又摆脱了投生三有轮回的一切有漏因,是唯一的解脱因。
随解脱分善法超越了随福德分善业及恶业,断除了轮回中一切有漏的因,是唯一的解脱之因。但许多人都是在行持随福德分善业,而非随解脱分的善业。这些内容很关键。
也就是说,十善业与五度等世俗谛善法的有现福德资粮,以及不住二边智慧的无现智慧资粮,
善业可以归摄为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非由智慧波罗蜜多所摄的是有现福德资粮,包括行十善及前五度;由智慧波罗蜜多所摄的善法称为无现智慧资粮。
此二者双运为五道次第所摄,就可趋向佛地,所以它完全超越世间的善法。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双运,并以五道次第摄持,就能趋向佛地。
一定要认识到应当了知世间的善法有实执和相执,而正在行持随解脱善法时即是无实无相,摆脱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
我们在行持善法时还有实执和相执,而由智慧摄持的随解脱分善法既无实执,也无相执。要知道,智与悲是佛法的根本——不将善根执著为实有,对众生生起无缘的悲心。
如果我们的心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证悟空性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悲心,那么自身行为一定是如法的;反之,如果相续中缺乏悲心、毫无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使行持善法再努力,也无法持续很长时间,到城市中跟不信佛教的人稍加接触便容易退失。因此,在一切法中,空性大悲藏至关重要。
《般若摄颂》中云:“如魔术师幻男女,彼亦可做一切事,通达慧行诸菩萨,无念智慧行一切。”
如同魔术师可以幻变出男女、大象等一样,通达智慧波罗蜜多的菩萨们,在无念的智慧中能行持一切。所以,我们应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
建议大家还是要观一观自心的本面。我自身从来都不观,却让你们观,这似乎不太合理,但这就像见识广博的盲人也可以教导视力健全的人一样。
空性大悲藏很重要,我们应该知道心的本性为何是空性,万法的本性为何是空性,并非只是听人说,而是真正从内心获得空性的定解,并且对众生生起悲心,这非常重要。
《宝鬘论》中云:“以智息有无,故越罪与福,彼离善恶趣,佛说即解脱。”
以智慧息灭了有与无的分别,了知三有无生无灭,故而超越了罪业与福德,脱离了善趣与恶趣,这是真正的解脱,因为超越二取之故。
又云:“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空性大悲藏授予有缘分修持菩提的大乘根基者,声闻缘觉根本不具足大悲和离戏空性的智慧。
在行持善法时,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幻化般行利众事业,就是菩提的殊胜资粮。
在行持善法时,既没有实执,也没有贪执,在如幻化般的境界中利益众生,这就是菩提的殊胜资粮。
无垢光尊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窍诀: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在看书、听课、念咒等时不要有实执、贪执及自私自利的心;在以空性智慧摄持的同时还要有悲心,愿所有众生都能因此而得到利益,在心中这样发愿回向,这就是菩提之殊胜资粮,如此而行则已具足空性大悲藏。
这段话非常重要,大家应铭记于心。有时上师已经传授了教言,只是我们自身不够重视而已。
也就是说,以如虚空般的智慧所摄持的善法是解脱道,而没有以智慧摄持的善法就不能成为解脱道。
虚空无有实体,以虚空般的空性智慧所摄持的善法属于解脱道;反之,未以空性智慧摄持的善法则非解脱道。这是很深的教言。
《般若摄颂》中云:“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天盲若无向导指引,尚且无法识别路途,何况独自进入城市呢?佛说五度如同盲人,表面上虽行持布施、持戒等善业,但如果内心特别执著,这样无法进入菩萨道,更不可能进入殊胜的涅槃之城。所以,我们应当获得如同眼目般的空性智慧。
当然,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能做到布施、持戒已经很好了,但往上还有菩萨乘、密乘,密乘中还有大圆满。因此,不同乘骑的差异显著。牧民骑牦牛与骑骏马也有很大差别,骑牦牛的人不应认为自己的乘骑是最好的,因为还有日行千里的骏马。总之,空性智慧至关重要。
《般若一万八千颂》中云:“五度一旦为智慧度所摄持,尔时将趋入遍知大城中。”
五度一旦被智慧度所摄持,那时菩萨便即将趋入遍知大城中,否则,以实有的心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无法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般若空性是真正的妙法甘露。
初学者以及智慧浅薄的愚者对“诸法无自性故善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惧。
当我们在说“诸法为空性”或“善法无自性”时,有些愚痴者、初学者内心非常害怕:“我磕了十万个头,如果全都空了的话,那我一点功德都没有了。”如果你对一些刚来的正在转坛城的居士说“善法是空性”,他就特别害怕,肯定会说我们是外道。
《宝鬘论》中云:“决定胜诸法,深奥微妙现,寡闻之凡愚,生畏佛所说。”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胜义和空性的法门非常细微,也非常深奥,孤陋寡闻的愚笨之人如果听闻大乘、密乘的法,可能会心生恐怖并舍弃。”因此,我们首先要观察对方是不是般若根基,如若不是,就最好不要在此人面前宣讲空性法门。
《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当知诸法无本性,六度亦无本性,所伺察、能伺察二者亦不可知、不可得,真实不见。
佛陀对须菩提说:“你应当了知诸法无有本性,六度也没有本性,能伺察的智慧和所伺察的万法也不可知、得不到、不可见。”
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声闻、缘觉种姓者前讲说。
此甚深之般若空性法门,切莫于初入大乘、声闻缘觉种姓、刚学佛的人面前宣讲,以免他们心生邪见。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时,有位听我辅导的名叫秋佩的喇嘛,是我们家乡炉霍人,虽然他信心很不错,但从未听闻过空性法门,当他听到“六度万行是空性”后,中午到我家来,特别难过地对我说:“如果六度万行都是空的,那我该怎么办呢?该如何解脱呢?行持善法都没有功德了……”
何以故?能令彼等惊恐不已、毛骨悚然而舍弃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故。”
为什么不能在他们面前宣讲呢?因为根基不成熟者听闻后会十分害怕,非常惊恐,从而舍弃般若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