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1课
我们正在讲第四品因果不虚,这其中首先要懂得阿赖耶和心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业的所依和能依的关系。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所以三界轮回的每个众生都持有各自不同的心态、爱好和心识。色界的范围比较广,天人的世界比较大,在色界四禅天的天人们,均安住于阿赖耶识中,他们偶尔会生起一种比较细微的执著外境的意识,不像欲界众生一样分别念很粗大,而是大多数时间都住于等持中。
禅定正行时,以各自的无分别念为主,分别外境则以随眠的方式附属存在。
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禅定分为加行和正行,比如我们在人间修禅定,这是加行;最后到达了四禅天,这就是禅定的正行。在禅定正行时,天人各自住于无分别念的状态,以无分别念为主,分别外境不明显,以附属方式存在。
一禅、二禅、三禅分别具有寻思、伺察、喜摄感受的过失,四禅偶尔会有这三过,如凡夫三地的死迁以及闻法等时。
一禅、二禅、三禅的分别念比四禅重,有分别、伺察、喜摄感受等过失,《俱舍论》中讲了八种过患,四禅只是偶尔会出现这三种分别,何时出现呢?在凡夫三地——未入道、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死迁和闻法时。
戊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前面色界主要是住于阿赖耶识中,无色界自地的心识主要是阿赖耶的本性,阿赖耶识比较明清,阿赖耶处于安住状态,色界和无色界的心识有此差别。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天四处住于一缘寂止的等持中,无有任何动念。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无色界众生的心相续有除了色蕴之外非常细微的四名蕴,就像中阴身一样,中阴身亦有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无色界的众生寿命很长,于一缘中安住,数劫都醒不过来。
“亦未播下善种子”,没有播下善种子,不像我们在人间,即使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也可以种下善根。我有时生起嗔心和贪心时会想:不如转生到无色界好,虽然人间可以种下善根,但也种下了恶根,所以干脆住于无色界,不种善也不种恶的种子,整天睡懒觉。(众笑)
于往昔死亡之处,融入阿赖耶的受想行识四个部分称为四名蕴,心相续依赖于意生身,
无色界众生就像是中阴身一样是意生身形态,没有真正的身体。有些论师说,无色界有一个细微的身体,但没有光身和色身。
处在一缘寂止等持中,安住于空无边等四无色处长达数劫,只是像酣睡阶段一样,没有行善。虽然并没有直接造不善业,但因无色界自地属愚痴地所摄,所以自然增长愚痴。
无色界众生长期处于如酣睡一样的状态,并未行善。虽然没有直接造诽谤他人的恶业等,但属于愚痴地、无明地所摄,因此自然增长愚痴,转生到那里也没有很大意义。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四禅、四无色界的心,带着以前在欲界时所修的善法与禅定转生到天界,这个果享受完并灭尽后,天人也会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无色界禅定的本体并非随解脱分所摄的智慧,其禅定之本体是无记的、愚痴的。
“颠倒因果而反复,投生漂泊轮回处”,因为他没有真正断绝轮回的根本,因此,这样的心态实际上是颠倒因果的,还会反反复复投生并漂泊于轮回。
“故当从中得解脱”,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从色界和无色界中解脱。
现在有些修行人一直想修禅定转生到无色界和色界,你们要明白这是颠倒因果,还会反复转到轮回中,因此,从中获得解脱很重要。有些人正在享受色界和无色界的果,有些人正在修无色界和色界的因,不管是享受果,还是想修因的这些众生,要知道这种修法并不究竟,从中得到解脱十分关键。
《无忧经》中云:“以昔所积善业力,生天界宫亦退转,禅天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
虽然天人以往昔的善业转生到天界,但还要退转,四禅天、无色界的业力穷尽后也会堕落。有些经论中说,许多无色界和色界众生死亡后甚至会直接堕入地狱。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暂时数劫中比较舒服、快乐,但却并不究竟。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欲界的修持能成为解脱之因,而色界和无色界并不具足此等因缘。
现在特别阐释欲界人身之识一体异体的道理,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众生如理如法地修行欲界的心,可以成为从善趣和恶趣中解脱的因。
欲界众生心识较粗大,虽是善趣人类,但也属于业地之有情,并能作为修法之殊胜法器,故而可以成为解脱之因。
欲界众生心识粗大,但很有福报,能作为修持佛法的法器,所以是解脱之因。
《念住经》中云:“欲界众生播善不善种子,其心粗大之故,汝当勤修妙法也。”
经中说,欲界众生可以播下善法的种子,也可播下不善法的种子,因为心比较粗大。所以,我们应选择精勤地修持妙法,不要造恶业。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欲界众生白天以七种识聚为主,其他的两个——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是一体,并作为附属,以随眠方式存在。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我们应该知道,取受外境色法时,有一个无念明分,这叫普基识,也叫阿赖耶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眼识取受外境的色法时,无有分别的这一分叫阿赖耶,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等中既有阿赖耶的一部分,也有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可能许多人认为,阿赖耶识如同一个盘子,而眼识、鼻识像是在盘中放饼干一样,认为阿赖耶识和眼识完全是隔绝的,并非一体,这种说法不对。
“其余六识亦复然”,刚才在七识中以眼识举例,其他六种识也是同样,一种识正在起作用时,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以附属而不明显的方式存在,就像白天太阳存在时,星星不明显一样。
如是眼见色法的部分为眼识;
眼睛见色法的部分是眼识。
明而无念之识的明分为阿赖耶识;
无垢光尊者在前面讲了很多次,心识中明而无念的这部分叫阿赖耶识。
无分别念的部分为阿赖耶。
眼识取受外境时,无分别的这一分叫阿赖耶。
同样,听声、嗅香、品味、受触以及意觉知回忆对境时,认知各自对境的部分,就是彼等之识;
耳闻声音、鼻嗅香味等,都有自己取受的对境,这叫耳识、鼻识等。
识的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的部分为阿赖耶。即使在明清不动阿赖耶识之际,也不遮各自对境的部分为五根识;
明清不动的这一分是阿赖耶识,无分别念的部分是阿赖耶。具有明清分阿赖耶识的同时,眼睛见色法没有任何阻碍,这就是眼识,其他根识皆依此类推。
从明分而言是阿赖耶识;从无念而言是阿赖耶。
这里说,从明分的角度称为阿赖耶识,从无分别念的角度称为阿赖耶。这方面的道理,在其他很多论典中并未作明确阐述。
即便一切识聚融入一缘中时,实际上融入阿赖耶的一切部分也是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就像太阳升起时群星以隐没的方式存在一样。
欲界众生在晚上酣睡时,或是白天入于不动的禅定时,所有的识聚全部融入阿赖耶并以随眠方式存在,如同太阳升起时,群星以隐没的方式存在一样。
现在有许多修行人,将识聚融入阿赖耶当作是修行的最高境界。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的原文中,主要强调无念的状态就是阿赖耶,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非常明确地讲了阿赖耶识和觉性之间的差别。因此,我们在修行时,不要经常安住在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是明清分,无有任何分别念的状态就是阿赖耶,跟觉性不同。
以前修过加行、得过灌顶的人,如果对密法信心很大,不妨阅读上师如意宝和无垢光尊者对于阿赖耶识和觉性之间差别的窍诀性讲法。我们一定要明确区别这些概念,否则,很多人在禅定状态中七识隐没,虽然表面上看此人具有禅定力,但事实上,他们或者是在沉睡中,或者是住在阿赖耶中,或者是住于阿赖耶识中。当然,也有很多修行人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具有禅定觉性。
佛铠论师于《观察心智释》中说:“识不分别任何法即安立为阿赖耶;仅就明分而言为阿赖耶识;
印度的佛铠论师在《观察心智释》中说:识不分别任何法的部分安立为阿赖耶;明分即是阿赖耶识。
如果其他教派的人说:“无垢光尊者是宁玛巴的祖师,因此这种观点我不承认。”
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印度的许多大论师也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想驳斥佛铠论师,恐怕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有些人不要说驳斥,也许连什么叫阿赖耶或阿赖耶识都不知道,在讲经说法或写书时,一碰到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就开始讲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一定很好。
觉知各自对境乃六识聚,融入无念者为阿赖耶之分位。”
觉知各自的对境,比如色、香等是六识聚,各聚识全部融入无念的状态叫阿赖耶。这是佛铠论师的观点。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宣说彼等一体异体。
六识聚或七识聚的本体是一体还是他体呢?无垢光尊者承认是一体。心和心所、识聚之间的差别,大家应该从论典上分析清楚,这对自身的修行很有帮助。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众生在一缘酣睡时都住于阿赖耶中,在梦中阿赖耶识和意识这两者成为一体,醒觉位时阿赖耶识和六识聚或七识聚成为一体。
这里要明确:阿赖耶识与七识聚实际上是一体,只是反体不同——阿赖耶识是明清部分,阿赖耶是不动或无念分,五根识是缘取外境的色法或声音等,意识是最初觉察外境,染污意识是对其生贪心和嗔心等。
七种识聚从心识的本体而言是同一本体,只是根据各自作用不同而区分。从反体方面来讲,执著外境时,眼识不是鼻识,鼻识不是眼识,阿赖耶识也不是阿赖耶,因为阿赖耶识和阿赖耶一个有明分,一个没有明分,有这样的差别。大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一缘睡眠时即是诸识于阿赖耶中互为一体之时,毫无外散;
一缘专注或睡眠时,所有的根识都与阿赖耶无二无别,没有外散。许多人晚上七八个小时都处于毫无外散的状态中。
做梦的时候,在此状态中,意识从阿赖耶识上独自生起,所以在从阿赖耶的状态中稍许外散的当时,阿赖耶与从中出现的阿赖耶识、意识是一体存在;
做梦时,意识从阿赖耶识中外散而独自生起,在阿赖耶的状态中稍微外散时,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意识一体存在。
醒觉时诸识从阿赖耶中极度外散,所以阿赖耶与八识聚均以一体的方式存在。
醒觉的时候,诸识从阿赖耶中完全外散了,所以,阿赖耶和八识聚——意识、五根识、染污意识及阿赖耶识是以一体的方式存在。
此等是依照《密藏疏》中所说而述。
以上是《密藏疏》(即《大幻化网大疏》)中的观点。以后我们无论是写书或是讲经说法时,如果要表达不同观点,必须要有准确、可靠的教证作为依据。
无垢光尊者是宁玛巴的祖师,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对尊者的教言没有任何怀疑,但其他宗派的某些修行人不一定认可,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前面引用了佛铠论师的观点,今天这部分阿赖耶识和心识一体的观点是依照《密藏疏》而讲述,《密藏疏》也是一部非常权威而可靠的著作。
此处以极为明确之语归纳而言,即心性光明是一切法的所依或来源,
无垢光尊者以非常明确的道理宣说,为什么八识聚是一体呢?因为从究竟的观点而言,一切法都是心的幻化、心的游舞、心的明分,每个众生具有的光明心性是一切外现的所依或来源。
从这一角度来衡量,无论轮回还是涅槃皆无破立、无异体、无迁变,因此称为轮涅之源——本性真实义实相如来藏。
从心性的本体角度而言,没有轮回与涅槃之分,亦无一体和他体之别,也没有迁变,因此称为本性真实义实相如来藏。
无垢光尊者此处以非常甚深的窍诀方式来解释。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说,轮涅皆是心的本体,在心的本体中,没有异体,也没有迁变,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这样,心的光明本性就是如此。
《道情歌集》中云:“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
萨绕哈在其道歌集中说:唯一的心性是万法的种子,从中显现轮回和涅槃之法,心能赐予一切所欲,故我顶礼如摩尼宝般的心性。
如果我们想获得阿罗汉和声闻果位,就修小乘的法;若想获得佛的果位,就修大乘法;欲快速获得金刚持如来果位就修密法。只要我们有信心,依靠心便能获得任何果位,因此,心跟如意宝没有任何差别。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心应值得高兴。
这并非密宗一家之言,其实显宗也以较为隐秘的方式宣说了,下面无垢光尊者引用《密严庄严经》中的教证说明——
《密严庄严经》中云:“所谓殊胜因,彼能生一切,无因皆成无,无作亦无有。
殊胜的因就是我们的心,从中能生起一切,真正观察心的本体时,作也没有,无作也没有,心也没有。
与涅槃同体,阿赖耶无别,若与涅槃异,阿赖耶非常,无现无坏常,断除四边也。
阿赖耶与涅槃同体,没有差别。如果阿赖耶和涅槃是他体,那阿赖耶就不是常有了。从心的本体上来讲,没什么可显现的,也没什么坏灭与常有、涅槃与不涅槃等,所有的边都已断尽。但从显现上讲,依靠心能获得欲求之果。
亦称如来藏,幻化本智名,互为一体藏,彼如手镯住。
阿赖耶有不同的名称——如来藏、幻化智慧等,它与如来藏互为一体。“彼如手镯住”是以手镯来比喻的,就像黄金与黄金制成的手镯是一体的关系,如来藏和心性也是一味一体。
异地阿赖耶,亦是如来藏,彼藏阿赖耶,如来所宣说,藏名阿赖耶,浅慧者不了。”
不具备甚深智慧之人,不了解阿赖耶和如来藏之间的关系,有时认为它们好像是一体,有时认为它们是分开的。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教典中,对阿赖耶与如来藏的问题作了窍诀性的阐述,我们应仔细辨别相关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