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5课
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
此处说,以迷乱的能取所取作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所遮覆,这就称为心。
因为寻伺是不善地所摄之故。
为什么呢?因为分别伺察属于不善地所摄,所以叫做心。而佛智属于最究竟的善妙之地所摄。
一旦从中解脱便称为佛,因为了知对境却无有耽著寻伺的能取所取。
一旦从烦恼网中获得解脱,这时就称为佛,也可以叫智慧。因为在佛的尽所有智面前,对于外境万事万物的真理,佛陀全部如理如实地了知,但他不像凡夫那样,没有丝毫分别念和能取所取,因此叫佛陀。
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具有心的补特伽罗称为众生;具有最究竟、最圆满清净智慧的补特伽罗称为佛。
《赞心金刚经》中云:“若为惑网掩,即名称为心;若离诸烦恼,即名谓佛陀。”
跟前面的意思一样,被烦恼所缚时就叫心,离开了一切烦恼就称为佛陀。
《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讲“三大”时说“胜诸有情心”,三大即大心、大断与大证,也就是大的所断、大的所证、大的心,所谓的大心是指佛陀的智慧。有些经论中将佛陀证得佛果时的智慧也称为心,但此心跟众生的心不同,佛位时的心是大智慧或大心。
《功德庄严经》中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示此清净不净相。”
众生的心被称作分别念,而佛陀的心则被称作大心。这就像一个由纯金构成的山坡,有人认为它是清净的,因为整个山坡全部都是纯金;而有些人则因山坡表面的金子不明显而误以为它不清净,但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纯金的山坡,无比清净。
同样,从现相上看,众生的心是不清净的,因此叫分别念;但就实相而言却是清净的,正如佛陀的智慧一般。当外在的障碍被净化后,真正的智慧便会显现,那时的心被称为清净之心,也即大智慧。
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
密乘中认为,大心和大烦恼皆是智慧,跟前面显宗所讲到的心在实相中即是智慧的道理几乎相同。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了许多教证阐述此理,《六祖坛经》中也有相关论述。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
有些被无明白翳所遮之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说法,昨天讲过“由心灭故唯身证”,成佛时心必定会灭。有些著作中说佛地时心不灭,这种说法是有密意的。
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对境,但寻伺的心识已经灭尽。
在瑜伽士入定时,虽然在其根识前仍会显现一切,但这时补特伽罗已无任何伺察分别念。
《毗奈耶经》中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护境眷(人名),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
《毗奈耶经》又被称为《护境眷请问经》,这里引用小乘经典中的教证说明,经部同样如是承许。释迦牟尼佛告诉护境眷:“平静的水池中虽然显现影像,但水池不会执著影像。同理,补特伽罗在入定时,虽然已灭尽所有的起心动念,没有心和心所,但其根识前还是会显现外境。”
《定量论》中云:“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识即根生。”
《定量论》是法称论师所著的七部因明论典之一,七部因明论典分三大根本和四大分支,包括《定量论》《释量论》《理滴论》《关系论》等。
“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内识指的是心,当时的心虽无有任何分别念(因明中也如是承认),但眼根可以见到色法。
“彼识即根生”,这种眼识可以叫根生。大圆满《上师心滴》中无垢光尊者也引用过此教证说明,佛位时虽有显现,但没有分别念。
诸根前显现外境是无分别的。
以前讲《量理宝藏论》时也给大家说过,根识与分别念不同,所有根识都是无分别的,只有显现。
《定量论》中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眼等五根识都没有任何分别念。
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寻思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灭尽能取所取而认知外境即是智慧。
无垢光尊者在此处下了一个结论:总而言之,以能取所取作为因而产生的寻思伺察意即是心和心所;灭尽二取时即显现自然本智。这就是智慧与心、心所的差别。因此,若欲证得佛果,必须要灭尽心和心所。即使小乘行人在入定时都没有分别念,若心和心所不灭,连小乘的入定也得不到。
如《吉祥鬘经》中云:
“吉祥鬘”是一位天女的名字,《吉祥鬘经》是天女吉祥鬘请问佛陀的经典,属于大乘,在此经中,有关如来藏的内容讲得比较多。
“若以能取所取而分,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
什么叫轮回的心呢?以能取所取作为因,对外境产生分别念,这就是轮回的心。
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
没有能取所取而如理如实地了知外境,这是解脱的智慧。可见,二者的差别很大。
这些差别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然以后考试时——请以教证说明: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智慧、心和智慧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众生和佛陀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到那时一直把笔含在嘴里考虑的话,恐怕有点麻烦。
这些教证翻译得浅显易懂,看书时能理解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应当做到即使不依赖书本,书中的每一层含义及尊者所引用的教证全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心中,这才是真正的闻思。你们若能达到这种程度,我将深感欣慰。
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要有方法,每天提前预习,上课时保持专注,课后再次复习回顾,看一两遍后合上法本思维——今天所讲的内容是什么,某个教证阐明了何种观点,并努力将所学内容铭记在心,这样才能学得扎实。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以往昔善业力而获得人身之士:
我们因往昔所造的善业,此生才能获得珍贵的暇满人身,如果不精进修持,将来必定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如今,我们已获得圆满佛法的根本——无垢的人身珍宝器,若未能用此珍宝法器容纳清凉的佛法甘霖,则将不断感受轮回痛苦而毁坏自己。
从小乘直至无上大圆满之间的八万四千法门,圆满法要的基石就是此暇满人身。每个人在拥有这珍宝法器时,要主动领纳佛法甘霖,如果将自己无垢的法器包裹起来,就无法得到降下的甘露法雨。如同没有水器则无法显现月影一样,若无垢的珍宝法器没有用来盛装甘露,即使上师和佛法再殊胜,自己也无法获得丝毫利益。
因此,我们在拥有这么好的机会时,若未容纳能遣除轮回酷热的清凉佛法甘霖,将来就很难再有听受佛法并从轮回中解脱的机会了,一定会被轮回无边的痛苦所毁坏,在地狱中感受无量痛苦。
拥有人身珍宝器,正值降下法雨之时,如若不用法器来接纳,后果只能是被轮回痛苦折磨。《铁室传》中云:“虽已获得暇满器,然未接取法甘霖,彼为难忍狱火焚,长期为业所逼迫。”
《铁室传》为小乘经部的典籍,这其中讲道:“有些人虽然已经获得了圆满的暇满人身之法器,却没有接受佛法甘霖,没有依止善知识,这种人非常可怜,将来一定会被难忍的地狱火焚烧,长期被业力逼迫,感受痛苦。”有些人虽已来到学院,但他却把自己的珍宝法器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被甘露法雨淋湿了。
下面讲暇满人身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与依处。
丙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
拥有闲暇之所依人身,解脱之正法也会自然获得。
如果得到了暇满人身,那么解脱的正法自然会获得。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从佛陀利乐有情的无上大悲心云聚中,降下能辨别一切诸法的智慧甘露妙雨,此甘露妙雨只能流入到人身清净的心田中,而无法流入到地狱等趣众生的心田。意思是,只有人身才能接纳此甘露妙法,因此,我们在拥有这暇满人身时,应当以喜悦之心诚信并行持正法。
佛法的甘露雨自然会流入具有暇满人身者的心田里。
无垢光尊者通常会引用一个教证作为对颂词的解释与佐证,而不一定逐字对颂词进行讲解,这跟格鲁派一些格西造讲义的方式差别很大。
《华严经》中云:“奇哉!善男子,圆满佛法大甘霖亦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
颂词中是“净心田”,这里是“人身心田”,“净心田”中的“净”字特别强调必须是清净的心田,倘若心不清净,就无法成为真正纳受妙法甘露的田地。所以,想要获得佛法利益的前提是必须先拥有暇满人身,同时具有信心和清净心。这里每一个字都有很深的含义。
此外,人身具无量利益功德。”
人身还具有诸多功德,此处未再详细宣说。
丙八、以比喻说明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之理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
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佛陀在经中说,若想令盲龟的脖颈入于大海中漂泊无定的木轭孔内,可想而知这十分困难,然而,得到人身比这还要难。连一般的人身都如此难得,那如同珍宝般的暇满人身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精进努力地修持正法。
佛在经中说:譬如,海底住有一只乌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有孔的木轭,刹那也不停地随风漂荡,当然龟颈也可能入于木轭孔中,(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较此更难。
这是人身难得的比喻,从地狱、饿鬼等恶趣中得到人身,比龟颈入于木轭孔中还要困难。这一点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小朋友们学习《儿童佛教课》的那天,用了很长时间画“龟颈遇木轭”。
《亲友书》中云:“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
《亲友书》是龙猛菩萨写给乐行王的信。此处《亲友书》中的教证说,从旁生转为人身更困难,前面是说从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中转为人身非常困难,意思略有差别。
《入行论》中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入菩萨行论》中说道:“佛陀说人身非常难得,就像海中盲龟之颈入于轭木孔那样困难。”无垢光尊者在颂词中说,获得人身比盲龟之颈入于轭木孔中更加困难,而暇满人身较此更为难得,说法稍有不同。总之,不论哪种说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获得暇满人身极为稀有,理当珍惜。